西西河

主题:【原创】国庆见闻 -- 三笑

共:💬162 🌺2054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喜迎老萨

得宝不能不吱声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老萨说的不错,不过其实也不全都这么好。前些年的下岗工人哪里去了?改制后的农场工人哪里去了?时间可以抹平很多东西。他们从主流社会消失了,所以大家接触不到了。四五十万收入的农民,一个屯里有几个?满洲里大型木材加工厂非常先进,但是工人从哪里来的,工资多少?包括我在内,我想多数人的所谓大局观,多数还是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有些事情,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如此而已。

家园 那边

少说种五六百亩,多说种一两千亩,最近种粮还有补贴,收入高了,但由于有钱实现机械化,劳动强度倒不是很高,农民普遍成了候鸟,农闲进城住楼。

想想,都是当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最苦的。

家园 欢迎老萨,何时再来济南?
家园 “劳资一年房租都几十万,你那几千块钱的工资算个球”

这是有一次老爸在茶馆里喝茶听到的一个拆迁制富的农民打麻将时对旁边一个教师的原话,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内地偏远小县城一年几十万哦。

原来他房子在马路边,修了几层小破房子,什么猪圈,牛棚之类。原来生活困难时生病几千块都拿不出来,现在政府挣地,他因为有房子,又在路边,所以开发商要赔,赔了9套,很多是门面。如果没房子那就只有点小钱了,搞得上访的也有。

这两年突然(为什么是突然,你懂的)翻身的那一大批农民兄弟口气可大了,打麻将都玩得很大的,如果碰到城里上班族,说起话来可是直接得很哦,可丝毫没有谦虚哈!!!!!! 这些农民兄弟可是打心理感激房地产,感谢开发商哈!! 对城里小白可是嗤之以鼻的:(

家园 据我所见,现在最苦的是

城市下岗老工人,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民工,民办教师。

农村里的,只要手上有实物,比如土地,树林,牲畜,一般都不会太苦,偏远山区除外。这些东西都在升值。

前三种人,表面上部分收入不错,其实是吃青春饭、体力饭,没有保障。得了病,要么扛,要么一夜返贫。只是现在渐渐淡出公众(其实是新闻界)视线了。

那边
家园 东北当年与全国比也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地方,

知青生活相对内蒙、山西、陕西也是比较好的,有其东北去的都是兵团之类,比内蒙、山西、陕西插队要强得多。而且由于地多,绝对饿不着,有不少关内的人跑过去。说得夸张一点,在农场,秋收后去捡几天就够一个人一年吃的了。

家园 去看看吧

另外,优化也分程度;如果只是过蜡、不染色加色什么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即使去检验也是天然绿松石。

最早我买过蜡的,然后改成以原矿为主,现在又改回来过蜡和云盖原矿(其他地方的原矿石盘出来的颜色不稳定,不好预测)。总体看个人爱好和经济能力吧。

家园 喜欢青金石

喜欢青金石,您对这个有所了解吗?之前在淘宝买到染色的。。。

家园 也有一些问题

前几天在饭桌上听的:

房屋拆迁,补偿后的房子和票子补偿了640万,这家拆的早,在别的拆迁户还在和拆迁办讨价还价的时候就已经在赌桌上将全部家当输的干干净净.

住的都没了,全家跪在拆迁办央求给个住的地方,拆迁办没办法,给了一套小房子安家.

家园 弱弱的说一句……花钱谁不会啊

兄弟我是在鲁中的一个地级市,不过每天我都要往农村跑……

我真不像你这样乐观……

现在是农忙时节,可是你看看,现在在田里的,没有一个是年轻人,全部都是五十岁往上中年人和老人,年轻人已经吃不了这样苦了,甚至一个乡镇都见不到年轻人

那么年轻人干什么去了呢?是否是通过正常教育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到大城市读书,或者工作去了呢?

很遗憾的告诉你,不是,现在农村教育已经倒退的十分严重,好的老师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里去,而农村学生从小在师资力量上就和城市学生不是一个起跑线,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就已经无法和城市学生竞争,或许以后,农村贫家子弟考上重点大学,改变自己命运事情会越来越少。

那么,这些地种不了,学上不了的年轻人到哪儿去了呢?都流入了城市,但是城市也没有他们的位置,高昂的房价他们负担不起,而自己本身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又不足让他们在城市过得较好,他们在城市没有未来!

或许再过几年,他们的父辈干不动了,而他们又不会干,而且,他们也过不了农村那种单调的生活,不会离开城市,那时才是农村问题的爆发……

或许,我说的有些过了,可我单就农村来说,对当今TG有些失望的,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总是勾着农民花钱,可谁能给农民一个挣钱的途径?难道卖地就是好办法?这样的富裕是不是有些虚啊?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总是想一些傻问题,总觉得,再过十年,这么大的国家,誰种地啊?联想起一些城市人,都在农村包地,雇农民去种,难道要学美国,走农场主路线?

可即使是学美国,你也要把水利好好修一修吧?当年四万亿时候,信誓旦旦保证要加强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可结果呢?毫无动静,该荒废的荒废,一点动静也没有,在农村,经常能看见毛时代的修建的水渠,荒废在哪里,成了遗迹,心疼啊,那都是我们父辈的心血啊!

至于说基层政府的组织能力,那简直就是笑话,我以同学,在乡镇当公务员,为了防止美国白蛾,需要把地上的落叶堆积起来焚烧,这样可以消灭美国白蛾的虫卵,可就是这样的事情,政府居然组织不起来,实行不了。最后有人提出一个荒唐的主意,把全镇的树给砍掉,“这样美国白蛾就会去吃老百姓的庄稼,积极性就高了”

通宝推:天涯睡客,
家园 老乡,花一朵。

你说的情况,或多或少的都存在。

不知道你平时赶不赶集。

一个固定的市场,那些二道贩子都是熟面孔了,我基本不买他们的菜。

而且这些二道贩子基本上有固定的摊位。

我基本上是买那些自产自销的农民的菜。现在看看,卖菜的还是年轻的多。

态度比较生硬,砍价的话往往没有那些年纪大的有耐心。但是看着他们粗壮有力、结着老茧、指甲里全是泥垢的手,和他们那种透着自信、精干和一点点狡黠的表情,我都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就是中国未来的农民主力。

现在农村买收割机的,开拖拉机跑小运输的,动脑子干点小副业的,几个年纪大的?基本上都是年轻的。

我的两个舅舅,累计投资十几万,从一口水井开始发展到现在四口水井,每年浇庄稼的活全是他们俩的,光这一项每家年收入就超过两万元。大舅舅比我大四岁,小舅比我大一岁多。

他们是普通农民,平时寡言少语,农忙的时候没白没黑,全家上阵。到了冬天农闲的时候,就到济南、潍坊去打工,基本上是干建筑。一年下来,他们的收入不比我少。当然,他们付出的汗水,肯定要比我多的多。

现在农村还有一个特点,耕地、麦收,基本上是机械化,雇旋耕机、收割机,成本高,快。但是耕了之后耙地,播种小麦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活,还是老把式们干,年轻的就是拉拉耩子(一种传统的种小麦的小设备)什么的,因为他们不会摇耩子,种不匀。再说,老百姓还是节俭,体力对他们来说不算成本,能自己干的还是自己干。所以,在现在的农忙季节,看到地里干活的年纪大的人多一些不奇怪。

地里没有年轻人,不是因为他们吃不了苦,而是真的被生产力解放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全国农业人口少说了按八亿算的话,年轻人占多少?就算占两亿的话,大家都不干农活,涌向城市,现实么?

农民有他们的家教,有他们的传统和思维方式。青年农民没有城里年轻人接触的信息那么多,对他们来说,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吃不了苦游手好闲的有,以前有,现在也有。但是大部分人都在踏踏实实的生活。

所以,农村青年在哪里?可能在珠三角的血汗工厂,可能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可能在乡村道路上开着拖拉机超载跑运输,但更多的还是在他们的家——农村。他们的前途和希望在哪里?也是在农村。或许我们离开了网络、离开了我们的娱乐去和他们生活会感到枯燥,但他们的感受可能不一样。

经常往农村跑,和生活在农村,感受是不一样的。

至少在山东,在农村的生活压力、对未来的预期是比城市要更宽松一些的。

通宝推:踢细胞,清风席卷,本嘉明,
家园 希望能多写自己观察到的现状。
家园 再说说

农村的教育问题。这也是我最不乐观的。

你说的好的老师向城市集中的情况,普遍存在。每个人都想尽了办法、动用一切资源想挤进城市,前几年尤其严重,现在好多了。

这里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在里面。

以前县市直属的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市财政负担,及时,有保障。乡镇学校教师工资由乡镇负担,拖欠工资是家常便饭。我们这里就发生过某中学老师集体罢课,家长给美国之音打电话的事。所以大家都想进直属的学校。

大约是09年或者08年开始,或者更早一些,所有教师工资均由县市财政负担。要么都不拖欠,要么就都拖欠,而如果因为拖欠工资出现问题的话,所有的矛盾就都集中到了县市政府,不是以前局限于某个学校、某个乡镇了,影响面大了。所以一直没有发生过拖欠。当然,这几年政府也确实有钱了。

随着大批师范学校学生就业,现在教师岗位不但饱和,而且超饱和。要想有一个事业编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人考虑学校在乡镇还是在城市的,能得到这么一个稳定的职业就不错了。

还有就是前几年大兴民办学校。在县市一级,这种学校实际上都是校中校,就是原来的中学或小学,抽出一部分师资力量,另外成立一个所谓的民办学校,收费高。趁此机会,乡镇相当一部分优秀老师又集中到了县市里。

但是去年开始明确要求禁止办校中校,已经办的截止到今年必须停办。于是一部分老师又回流。

所以说,现在老师向城市集中的意愿仍然存在,但真正做到的已经不多了。

但是,让我不乐观的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上学无用论在农村又有了市场,这当然和现在高校学费高企和就业形势不乐观有关。

而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是最不稳定、可塑性最强、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所以我担心。

通宝推:天涯睡客,
家园 虎林农民就靠种地吗,还是当地有什么资源,旅游之类?

东北的辽宁,吉林的朋友认识一些,当地的平均水平肯定没这么好,整体环境还是比不上南方,不少人还想法去韩国日本打工,多挣点钱。黑龙江的不认识,有机会去看看。

如果真是普通农民年收入四五十万只是平常,稍好些就上百万,那房价就不是顶到5千了,还是都去外地大城市买房了?

另外东北人口气比较大,爱吹牛,东北的小姐都说,我们那儿的男的,别看个个外面都挺光鲜,一身名牌,口气也大,许多其实兜里没几个钱。

家园 高手。要多请教了。

你也玩文玩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