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再谈“副学士” -- 本嘉明

共:💬35 🌺202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其实我觉得大学学费和上好大学没多大关系,但是

现在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阶段,各个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好学校大多要交赞助费,除非是特别拔尖的学生。即便在好学校,为了更好的成绩很多孩子要补习,这都是要用钱来铺垫的。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确实是前进在煤渣跑道上,而有的孩子是在塑胶跑道上进步的。

只要有交赞助费的学生占全部学生70%的公立学校存在,只要公立学校师资和硬件不能被教育主管部门有意识地加以平衡,父母没钱赞助没有有力关系可寻(其实现在交赞助费也不是想交就能交的,没关系想交都没门,前提还是孩子不能太差),孩子刚起步就吃亏的。

家园 赞助费不一定全是坏事

很多学校收赞助费是迫不得已。对于幼儿园,国家有相关的文件规定,所以基本上公立幼儿园的费用不可能太高。我家孩子上两个月的幼儿园费用(含学费、阅读、保育、伙食、体检)分别是513、477元。他们班里21个孩子4个老师。这个是北京!在一二线城市,如果没有其他特殊的财政来源,不收赞助费普通的公立幼儿园就办不下去。我高三时一年的学费是150块(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当初我一个月的晚饭费也就这么多),而当年三线城市一类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基本上七八百块。所以尽管有借机敛财的可能,但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这个赞助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

教育资源无论是否九年制,客观上就决定了不可能是平均的。对于自身没有太多资源的家庭,就是没钱没势力没好成绩的,能有学上就该比较满意了。目前的教育政策是在保证能就近入学的情况下,缴纳赞助费上好学校,这已经是在保证所有人基本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初步的优胜劣汰。我觉得可以理解。现在小城市里绝大多数还是就近入学。而且多才多艺、特长什么的还是可以特招的,我是从三线城市出来的,当初小学数学竞赛连续全市第一,上初中时就没人想过照顾我,最后进的初中全市top30%,委屈啊~~~

至于中考这一轮筛选,我们家那边的重点高中是保留一半的名额让学生们考,剩下的留给交赞助费的,有一年的标准是差一分一万,二十分以上待遇另定。这个标准出来,没人有怨言----家长交不起赞助费,孩子就争口气;孩子要是能多努力点,家长就少交点。北京的做法一般来说是考试和本校推荐相结合。考试就不提了,本校推荐也很好理解----好苗子谁不想留着。这个做法,设身处地地想象,您觉得有多少需要改进的?

综上所述,目前的教育体制总体方向上还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人,并且能做到尽量的公平。

再说两句题外的。

1.“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词是我见到的最缺德的,造成的恐慌和刚需比楼市更可怕。

2.我现在也很头疼我家孩子四五年后的上学问题。好在目前我家孩子看着还比较机灵。只要教委能坚持以考为主的升学政策,我绝对有信心!

家园 窃以为熟地开发,硬的要做的是环境治理,软的是办学
家园 我建议上海的,便是如此

但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这样来。

家园 有点太纸上谈兵了吧

这样一个学校,考公务员有加分,成绩不好也能当中学老师,国家还给无数赞助补贴.

你居然还指望这样的学校只有穷人孩子考,在现在的中国,财富收入完全不透明,大家全变穷人孩子了.

我觉得这个和150平米一套的经济适用房意思差不多

家园 这个容易

学校是军校化管理,每天出早操,跑5000米再上课。每班课余负责一个菜园子或猪圈,你富二代扛得下农活的,尽管去冒名顶替好了。

对了,抗洪救灾什么的,跟着武警一起上,就当军校生使唤。

家园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最高阶段

如果不想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那么就应该建立充分而有效的工业技能教育体系。每一个人首先应该有一技之长,在工业化的社会体系中有自己的位置,对工业化的社会有贡献。然后才是风花雪月,吹拉弹唱,自得其乐也好,职业谋生也罢,总得首先把自己放到这个社会里去,现在的不少教育,反工业化的调调太多了。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像现在西方的一样去工业化而衰退。

家园 我不知道老本怎么会有阶层歧视的感觉了

或者说,老本本来就认为各种蓝领的技术工人相比白领的小职员,或者大科学家们就是低贱的?即使这样,岛津的技师能拿到诺贝尔奖,也能说明些问题吧。

另一方面,最高水准的教育,尤其是国家主办的高等教育,譬如清华这样的,本来就绝对不应该允许用钱去买,而是应该在公开的监督之下,免费授予那些最有天赋的下一代。中国教改之前基本上就是这么个路子,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开看,是正确的。唯一可惜的,正当经济水平发展到可以大力支撑科学研究的时候,教改来了。

家园 再讨论

任何稀缺的资源,在中国这样一个从不透明的官本位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公平分配

的。教改之前,也是如此,而且永远会如此。

十三亿人,是分阶层的,有农民,工人,官员(中高级公务员),城市知识分子,等

等。而天才大脑,是均态降临到这些人群中的,概率上说,农民里的物理学天分高

的孩子,是最多。要保证完美公平,面对的第一道坎,海选这些天才孩子,成本很

高;第二道坎,选出来的孩子,愿意不愿意培养,要看掌握教育资源者的意愿和屁

股。

一个高效率的组织,有两个特点,一是等级森严;二是往往选择次优决策,因为分

辨出最优决策,需要投入资源和时间去慢慢打磨,充分讨论,而组织等不起。如果

100天后才能找出最优方案,而5天内就想要执行,那么只能迅速筛选,能选到次优

就可以了。这个,你看看郭台铭的鸿海就可以了。郭犯的错误多了,企业照样超高

速成长。

我说的,大概就是属于“次优方案”,不如你说的那个好。

简单说,我的建议也可以这样:找一批要压缩掉的军校去改制,或者在大型军校里

办“朱德学院”,完全军校管理,文化课的老师从清华北大请青年教师,按清华的

教程教,两年后按学生自己的意愿报考某校的插班生。这个门槛其实很简单:你要

吃得起苦,哪怕是富二代,一样可以收。而穷孩子没有选择,更愿意吃苦。

家园 换句话说,招安底层的优秀人才
家园 建国后的高考制度

就是一个新版科举制,80年代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还不是中了秀才?

但今天已经过时了。

首先,大学生不稀有了,以前读完大学就是干部,就是城里人,往往能当官,等于

点了翰林了。现在大学毕业即失业,白菜了。

其次,以前学费低,现在教育产业化,对于低收入家庭说,投入产出就不划算了。

第三,大学教育模式本身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教材落伍,教师劣质,教的科目往往

不能学以致用。

第四,中国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大学太多太快,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第五,高考严格,进大学后过于宽松,同学们比较容易松懈。

那么,我们就要改进这个制度,与时俱进。“副学士”制度的好处:

1)国家包费用(一部分是贷款,一部分不用还了),给寒门一个机会。

2)按最好大学的理工科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来要求,教出个翰林来。

3)进学校后还要持续吃苦,而且整个班级,整个学院大环境一致,没有松懈的机会。

4)是“师范生”和“军校生”的结合体。

人是要靠逼的,年轻人使劲造一造,对他们的未来有好处。

家园 其实没必要读了两年以后再去清华之类的学校

清华之流的牌子就那么重要吗?你这个学院办的好了,招牌就亮,转不转清华无所谓。而且过去做插班生,增加一个选拔环节,诸多事由,徒增烦恼。

其实说白了,你这个就相当于多办几所半军事化的院校,包学费包分配,但是要吃苦,定向就业。

非想去清华的,毕业了以后再去考研究生吗。

家园 清华的教程和学习要求

比较优秀,国际上也是认可的。之所以只选理工科,就是这些科目都很硬,做不得假,是驴子是马,全世界统一标准。而且可以有意向基础科目倾斜,比如说一流大学的物理系,80,90年代出国率近100%,全部是一流尖子啊。索性多培养一些,能留下不少,对国家的整体基础研究有好处。留学归国的青年教师也有了用武之地,不然在好大学里论资排辈压着,无法出头。

同时,二年级末插班考试,对名校的二年级生是很大的刺激和压力,有个鲶鱼效应。这种高考一考定终身,进了大学没人管束的情况,必须改革。但以今天全社会的道德沦丧,引进西方的“宽进严出”体制是不行的,只给了老师们更多渔利渔色的机会,这药太猛。那么,在二升三时来个“小高考”,再刺激大家一把,就不多不少正合适了。校方管起来也硬了很多,反正三年级时有插班生可招,劝退一批也不怕毕业数不足。

这样的“副学士”,含金量不低(学习好身体好作风好),全国分散布点,年产几万毕业生,形成的综合效应已经很惊人了。

每年这三几万人扎堆去冲清华的三年级也不行,就近报考,把什么985统统折腾一下,没坏处。

家园 本大,你指出的问题都对

不过这个副学士明显不能解决问题,到顶了也就是大专生,聪明的也许能专升本。

也许是说起来轻松,照我看,现在必须真正建立起符合自己国家当前和长远一个时期需要的精英的高等教育制度。毕业生要有扎实的教育基础(不是现在那种除了考试啥都不行的教育),会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完全局限于业务),也要有真正的国际的视野(明白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怎么做才能更好)。很难讲这制度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过去一二十年里单纯模仿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做法必须终止(现实看来是不大可能的,现在喜欢接轨)。这东西跟美国人输出的普世思想危害一样大。

不妨可以看看日本二战以前的高等学校制度。我不是说日本的做法就适合中国,我想说的是日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建立的这个独一无二的教育制度对当时的日本发挥了很大作用,以至于麦克阿瑟彻底终止这个制度。

家园 那就请你说说日本的这个制度吧

现在很多事情,像小学生午餐一样,民间讲得有道理,上面也会注意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