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川藏屠夫:赵尔丰开边二三事【上】 -- 京华烟云AMIP

共:💬166 🌺1182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呵呵
家园 单就个人道德来说

赵老四评个模范是没问题的,他不贪财不好色,热爱工作兢兢业业,整个儿一新长征突击手啊

家园 我看的是中国国家地理上一篇文章,讲横断山区的情况的

里面还有句当地人的话,大意是“大家庭,不分家”是保持生活水平的最好方式,云云。里面的大家庭就是以女主人为中心,几个男性(往往是兄弟)的形式团结起来的。这样的大家庭出生率不高,却也能有很高的男性劳动力比例。而横断山区的土地面积少。所以作者认为此种家庭结构确实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的。可能在别的自然条件下又是一夫多妻更好吧。

家园 对于藏族人口减少的原因

当年赵尔丰自有高论,敬请期待

家园 倒也不至于

不过是现在大环境太杂,还是专版专用为好。有专门的时政版面供大家消遣,呵呵,俺闲极无聊了,就跑去看一拨人脸红脖子粗在那儿互泼狗血,互拍板砖。

家园 下周再发

本周还要写吐蕃

家园 给您送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是啊,我三年前博客里大致描述了我亲身经历

的天葬场面,居然在三年后被新浪找了出来删掉了。

家园 又送一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喜欢看历史,再宝推一个。

出书后,给个链接。

家园 我都不敢写亲身经历

写的时候就怕出问题,因此引用了两段别人的描述,一个是十九世纪末的日本和尚,一个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可惜这样也不行。

家园 关于藏区农奴制

有朋友发河内短信询问西藏农奴制的事情,关于那段历史,双方自然各说各的理,因此笔者认为可参考一些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资料,比如:

1、美国学者Melvyn C.Goldstein(梅·戈尔斯坦)的《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这本书名气很大,也容易找到。这本书主要讲清朝末年一直到西藏解放期间有关西藏的政治活动,其中也涉及一些社会制度方面的事情。

2、加拿大学者A.TOM Grunfeld(谭·戈伦夫)的《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现代西藏的诞生),里面对农奴制度有很深刻的剖析,建议重点读读。

如果觉得这两本大部头过于深,笔者的那本新书里也会涉及一些,尽管此书尚未出版,但简单来说关于农奴制其要点如下:

1、总体来看,农奴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自由。

2、农奴的身份,几乎从孩子生下来就伴随其一辈子,基本上无法转换身份(个别例外当然也有)。

3、农奴承担着繁重的劳役,且等级森严。当然,并不是说不存在所谓的“好主人”,这是两个概念。

4、旧西藏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普遍相当低,社会底层的农奴当然更差。

以上几点,即使许多西方学者也并不讳言。至于具体的政治问题,笔者不想多加评论,读者想必自有看法。

家园 当年藏区出事就跟马建描写藏区风俗的小说有关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大概有关部门现在很忌讳这个。

家园 那事儿

直接导致刘心武被拿下人民文学主编的位置,后来他沉浸于红楼八卦,再也不去涉及现实题材,肯定与此有关。

老刘当年可是很有水平的,《钟鼓楼》也是得过茅盾奖的,那时候的茅盾奖可多是《平凡的世界》那样的经典,远非现在以字数论胜负可比。可您看看此老现在搞得都是什么碎催啊,由文学家改行成了红学家,正所谓一旦蛇咬,十年井绳啊!

家园 《钟鼓楼》的确写得不错

现在的作家感觉跟大时代脱节比较多。能感受到社会的脉动,却把握不住世界的震荡。国人视野已开,作家胸怀却还没跟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