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太平天国杂史(一)中国最早的“公司” -- 北溟有鱼

共:💬156 🌺1620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杨辅清也真是人才啊

天国都覆灭十年了,他还能联络一帮人企图东山再起。不知道有没有人写一个杨辅清起事成功的穿越小说呢

家园 放狗查了一下

杨秀清还真的审问过张继庚(张炳垣)。

杨秀清怀疑地问道:“你所纠集的难道唯独没有江宁人?”张炳垣说:“江宁人一向软弱,不足以图谋大事。”

这个就不得不说杨和其他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局限性。杨秀清大概是1821或者1823生人,被杀也就35岁左右。而且文化水平很低。虽然能力很强,但是突然经历人生的大起,到了南京这个名义上no.2,实际上总管一切的位置,对于“形形色色”的敌人和对手,总有不能兼顾的地方。

其他几个太平天国主要人物,也都很年轻,韦昌辉比杨秀清还小,石达开是1831年生人。所以这些人在处理这些东西时候可能总有不周到地方,还有情商问题。

从人际关系说,似乎杨秀清在大人物里面和石达开过节最少。可以考察的只有黄玉昆事件,Google “黄玉昆”。

3月,玉昆因秉公执法,不肯曲循杨秀清的同庚叔私意,法外加杖燕王府牧马某甲事,被杨秀清重杖三百,革去侯爵,降为伍卒,事说杨秀清传。经石达开向杨秀清求情,得入翼王府襄理文书。 8月复职,改封衙天侯,仍司天朝刑部事务。

这件事情,当然杨过于跋扈。但毕竟黄的地位比杨低了很多,而且抗命。未必是杨针对石达开。而这件事情,还打了秦日纲和陈承镕,就两个人的地位就高多了。加上石达开求情,杨仍然给了面子。

在诛杀杨秀清时间上,并没有明显证据说明石达开参与。石达开是在杨秀清被杀后两天从前线撤军,非常仓促。而第一次回天京不带军队,只带少数随从,因为反对韦昌辉等人滥杀无辜被迫逃走,全家被杀。既不像是参与诛杀杨秀清的人,也不像是有人说的知道了预谋坐山观虎斗的样子。

石达开出走后,最初在浙江,和杨辅清部还有一段时间合作。后来洪秀全给东王昭雪,安抚杨系人马,杨才和石分道扬镳而还。

可见石达开和杨秀清虽然不是完全的同盟,但是关系还可以说得过去。考虑杨本人的性格,这已经不太容易了。毕竟石是能打仗的。

家园 北伐是太平天国很壮烈的一笔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两个月就派出两万精兵(从楼上文看来,不但战斗力强大,而且忠诚度很高),加上林凤祥李开芳这两位强将(二人開始起就跟随肖朝贵部作为先锋,属于强将不带水分的)北伐,可能的想法是从广西打到天京的经验是认为清军也不过如此,认为用这样一支兵力就可以打到北京推翻清政府。实在是军事冒险,代价太大。

从北伐过程来看,林凤祥和李开芳指挥能力很强,还有一位吉文元也很优秀。军队作战能力很强。但是毕竟进入北方腹地后,敌人实力太强大,不但有正规军,还有地主的团练。连镇林凤祥大概是不到一万被僧格林沁的两万多包围,分兵后李开芳在高唐是不足千人(虽然是精锐)对胜保的两万兵勇。最后在冯官屯更加悬殊。清军包围太平军后,虽然不能攻下,但是可以围困到太平军粮尽,还可以征发民夫挖壕沟引水。最后太平军没有胜机。

攻下南京后,太平军大概有十万兵力,对付江南江北大营戳戳有余,但是如何运用剩余兵力发展自己的地盘,大有学问。当时的北伐西征都是这个想法。而当时太平军最强大的敌人湘军还没有露脸。不过出兵征讨还是应该谨慎,就是不能离开基地太远。西征看看将领赖汉英林绍章(当然石达开还是NB的)等人,军事才能还不如林李,但是打败仗,还能退回来,还能增援,不至于全军覆灭。而北伐孤军深入,不但增援困难,通信联系都很难。林李可能不了解后方的情况,在后期一直是固守待援,从阜城到连镇,虽然守了很长时间,但是丧失了机动性。但是援军覆灭后,自己也就成了祖上鱼肉了。

从北伐援军的表现来看,曾立昌并不是无能之辈。但是兵力有限(一种说法是有一部分还要分兵去救皖北,而两部通信又被清军截获),为了给养去攻打清军坚守的临清损失惨重,城破后,又被清军烧毁粮草,血本无归,终于败退到覆灭。如果不在临清恋战可能能和北伐军回合。北伐军当时大概在阜城,如果两家对冲,可能能回合。但是北伐军对于援军的动向不了解,没有配合。而从这一万人援军的兵力来说,如果能和北伐军回合,大概能多支撑一段时间,但是最后也会一起失败(基本上撑不到八里桥那一天)。而后来由于战事吃紧,南京已经排不出军队增援或者救出北伐军。

最后连同援军赔上三万人左右。而且都是两广和两湖的老兵(清军称为“粤楚老贼”)。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和李秀成兵力动辄几万十几万,但是大多数新兵跟本没有战斗力,核心还是上万甚至几千的“老兄弟”。

家园 解释一下

之所以说东王按照张继庚的招供杀人可能有“阴谋论”,并且针对翼王,主要是因为被杀者中最大的官员周北顺是翼王的直系和心腹,是我在“以结果推动机”。

东王和首义诸王关系从好到坏排,大致是:

萧朝贵(政治上的同盟和名义上的连襟)>冯云山(冯有胸襟,主动对杨让贤,能任劳怨)>石达开(涉入政争少,但能力过强有锋芒)>韦昌辉(挨过杨的板子,一直受杨挤压最后摊牌)。

家园 天京陷落后仍立志复国的英雄不少。

搞公开武装斗争有些成绩的,北方有赖文光、张宗禹、任柱、袁大魁;南方有李世贤、汪海洋、李复猷/李复忠等。其中李复猷/李复忠在云贵地区的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天京失守7年之后。

像杨辅清一样搞地下复国斗争的也大有人在。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太平天国余党最后一次反清斗争的努力发生在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天京陷落38年后。

当然,那次斗争用的已然不是太平天国的旗号了,那次失败的起义中可以嗅到太平天国、洪门和兴中会的混合气味。

我手头正在写的天国杂史(五)就要提到那次斗争。

家园 北伐失败还要考虑南北矛盾因素,北方人不一定全认同我大清;

可是和断发文身甚至连语言都听不懂的南蛮子比起来,北方土著恐怕还是愿意接受支持语言风俗都和自己一致的北京政权。宗教上的因素,更使得保守的北方人,选择保家卫国而不是像湖广人一样为王前驱。

家园 还有就是折腾了秦日刚和陈承镕

不但打过,而且还诬陷他们通妖。

野史说,本来杨和洪宣娇还是姘头,不过后来杨又宠幸傅善祥,洪宣娇因为吃醋,加上哥哥天王洪秀全被欺负,也参加了诛杨。

如果Google,关于杨秀清是否逼封万岁,也有正方反方,制造了不少文章。有人说杨秀清是没有逼封万岁。还有说法是陈承镕在洪秀全面前挑拨而至,而反方的说法是陈承镕并没有资格见到洪秀全。

太平天国是失败的一方,所以很多事件都缺乏权威的记载,特别是“天京事变”。大体上是三种来源:

1 清方的记述,来自传闻和间谍报告。还有偏向清方的文人的记述。

2 天平天国被俘将领的供词,比较著名的是李秀成的自述。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万岁就来自李秀成的自述。

3 太平天国中的西人的记述。比如在秦日纲军中有一位洋兄弟,后来在秦被杀之后回国,写了一个回忆录,说是听说是八号人物向洪秀全告密之类。后来的学者推算太平天国洪和五王后,七号是秦日纲,去掉被撤职而且死去胡以晃,八号正是陈承镕。所以就有人写了《天京事变中的关键人物-陈承镕》之类的文章。

对于1,往往以讹传讹,往往要符合清方口径,不可全信。

对于2,本来应该最有价值。由于被俘太平军将领记忆不清,或者为亲者讳,加上清方往往有所删改,也有问题。比如天京事变时李秀成不在领导核心层,也不在天京。那么逼封万岁可能是后来听别人所说,那么这个“别人”会不会说谎。

对于3,这些人因为回国后没有生命危险,也和当事人没有更多利害冲突,可能会比较公正。但是他们也不在核心层。

家园 最近有抹黑说

蒙得恩从上海选美女献给各王,不知道是不是该公司一手操办。

家园 期待期待!太平天国虽然乱七八糟的事儿不少,人物也真英雄
家园 绝无可能

蒙得恩在南京搞选美容或有之,上海绝无可能。

上海在小刀会手中时,是座围城。个别信使潜出潜入尚且九死一生,要把一帮娇滴滴女子从上海弄到天京……除非她们个个有红娘子或者白娘子的手段。

之后上海就在清军手中了。李秀成三打上海都铩羽而归。蒙得恩如何去搞选美。更何况蒙得恩自己,在一打上海之前就墓木拱矣。

家园 而且北伐军在沧州等地的屠城

很丧人心啊。

最后连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户,以及一些反清道门,面对北伐军都采取了抵抗态度。

之前在杨秀清的直接领导下,太平军军纪还是可以的。除了因为意识形态烧了一些寺庙道观,以及在武昌有过一次大规模裹挟从军的纪录之外,军纪比清军好得不可以道里计。

林、李、吉诚然忠勇,但实在不是帅才。别说最后没打进北京,就是打下了,我也怀疑他们有无善后收场的能力。“约法三章”听起来简单,不是刘邦这样的枭雄未必做得到。

家园 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

因为我的主要参考书《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南京大学)在北伐中提到攻下沧州,但是没有提到屠城。提到清军雇勇“雁户”,在船上安置“佛朗机”。

放狗搜索,其他地方确实提到了沧州屠城。

太平军进入直隶后。当地清朝官员和地主召集团练,募集乡勇,有的地方要求每户出人,这样搞得全民皆兵,上书说的是“隔断了北伐军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但是实际上也增添了北伐军对于当地人民的仇恨。

家园 对比长征中的TG,思之泫然。

记得河里曾有人引过红军长征期间的国军电报:

(“朱毛匪部”)……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

同样是一帮被压迫的最穷苦人组成的军队,

同样没受过教育没啥文化,

同样在参军前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甚至匪气,

同样长途远征家国万里……

决定你为龙还是为蛇的,岂止在战场。

通宝推:伪叔叔,崇山彩云,
家园 好像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

正式名号也是“兰芳公司”。

个人觉得这里的“公司”的概念类似“公社”。

家园 【原创】太平天国杂史(五上)我爸是李刚——天国官二代

一、坐断东南枉自雄,伤心岂独方仲永

开篇要说的当然是太平天国最大的官二代,幼天王洪天贵福。

小时候读到《伤仲永》,总觉得方仲永是一个天大的杯具,而后来读到洪天贵福,才发现这样的杯具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其实幼天王绝非天生阿斗。洪仁玕被捕后还一个劲夸这位侄儿“聪明颖悟”,虽说可能有溢美成分,但大概还不至于彻底颠倒黑白;\

另一个更可靠的证据是:后来幼天王被解往南昌的途中,押运官唐家桐一路闲极无聊,便教小犯人念书,结果幼天王在不到两天,还要赶路的情况下背下了整篇《三字经》和半部《千字文》。

除了“聪明颖悟”、背书功夫一流之外,洪天贵福的第六感,或者说直觉似乎也是超强。按照他被捕后的自供:

“六月初六日五更时,我梦见官兵把城墙轰塌,拥进城内,醒来告知两弟。不料是日午后,我在楼上望见官兵果然把那里城墙轰塌,拥进域内。”

还有

“到那日到杨家牌,我就说,官兵今夜会来打仗,干王们都说官兵追不到了。三更时候四面围住,把我们都打散了。”

这敏锐直觉可是许多英雄或枭雄共有的潜质,像鱼这样的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来的。

这位天才少年在位时间很短,在位期间也是“朝政归干王管,兵权归忠王管”,没有什么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他被捕后却表现荒诞,成了清军的笑柄,也着实令那些从容锋刃、慷慨刑曹的天国英烈脸上无光。

比如,被捕后供状中,还有闲情逸致不止一次地提到当年宫里的鹦鹉:

天朝内有一青鹦鹉,所住是银笼,他会讲话。鹦鹉唱云:亚父山河,永永崽坐,永永阔阔扶崽坐。

朝内有一个鹦鹉会讲话,天天唱云:亚父山河,永永崽坐,永永阔阔扶崽坐。

以他的身份,被捉后断无生路,正常人的智商都该明白。然而被俘后他却还不自知,还在向清吏摇尾乞怜——摇尾乞怜也就罢了,还不知找个说话管用的摇尾巴,马屁居然拍在唐家桐这样的小吏头上,并作“诗”数首:

跟到长毛心难开,东飞西跑多险危。

如今跟哥归家日,回去读书考秀才。

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

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跑。

如今跟到唐哥哥,惟有尽弟道恭和。

多感哥哥厚恩德,喜谢哥恩再三多。

还有

老爷见识高,世世辅清朝。

文臣兼武将,英雄盖世豪。

临刑前一刻,还在对着清吏自说自话:

唐老爷待我甚好,我的话都告诉他说了。那打江山的事都是老天王做的,与我无干。就是我登极后,也都是干王、忠王他们做的。广东地方不好,我也不愿回去了,我只愿跟唐老爷到湖南读书,想进秀才的。是实。

我有四个老婆。现在我不要妻,二十岁再要。

李忠王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突围时是把好马让给了这么一个阿斗,没准能给生生气活过来。

为什么一个从小聪明的少年会变成这副模样呢?我看所有板子都该打在洪秀全身上。

古往今来,统治者对于自己儿子,特别是太子的教育总是上心的。只怕小孩不愿读书,小孩愿意博览群书,当爹的一定是多方罗致(当然金瓶梅之类除外),并延请最好的老师教书。

洪秀全不同,他居然能够不许亲生儿子念书,以至于贵为一国储君的幼天王想读点书,居然跟红岩小萝卜头一样,得偷偷摸摸来。按洪天贵福的自供:

我读过天朝十全大吉诗、三字经、幼学诗、千字诏、醒世文、太平救世诏、太平救世浩、颁行诏书。前几年,老子写票令要古书,干王乃在杭州献有古书万余卷。老子不准我看,老子自己看毕,总用火焚。我见书这多,老子不知,我拿有三十余本……
真让人怀疑他是否是洪秀全亲生。

历代皇帝,总担心自己儿子声色犬马玩物丧志,可洪秀全却恰恰相反,怕儿子读书,却创造一切条件让儿子渔色,甚至在他九岁时就配了四个老婆。

既不让孩子多读书,又不给孩子机会,去跟陈玉成、李秀成等干城去历练带兵治政。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便是方仲永那样的天才也废了。

幼天王在深宫之中一无所能,在囹圄之中成为笑柄,也就不足为怪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洪秀全好歹是中了秀才的读书人,难道就没有读过战国策么?

二、当年举国无光明,如今巢覆卵亦倾

有个太平天国中后期的权贵排行榜:“爷哥朕幼光明东西长次”。

其中“爷哥”指上帝和耶稣;“朕幼”是天王洪秀全和幼天王洪天贵福;“光明”指洪秀全的另外俩儿子洪天光、洪天明;“东西”指幼东王杨天佑和幼西王萧有和,但杨天佑其实本名洪天佑,是洪秀全“过继”给死去的杨秀清的,而萧有和是洪秀全名义上的外甥;“长次”则是洪秀全的长兄洪仁发和次兄洪仁达。

在这份排行榜上,太平天国早期那点唯才是举的进步空气已是荡然无存——至尊至贵的都是洪家人,都是官二代,而真正的国之栋梁,如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们反不能侧身其间。

别看你们劳苦功高手握重兵,见了穿开裆裤甚至在襁褓中的小洪们,照样得规规矩矩下拜。

不光是礼节上的问题,洪秀全是给了这些官二代实实在在的大权的。

比如萧有和,十岁出头就坐上了“殿前赉奏”的位置——所有奏章都必须先由他批阅,再呈天王,其地位之显隆,颇类似于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可老蒋至少还知道侍从主任必须选个能干人,洪秀全却让十岁小孩居此要职。

误事是肯定的。而当大臣们啧有烦言时,得到的答复却是:

有不从幼西王令者,阖朝诛之。”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不管你多大本事多少功劳,敢不听十岁官二代的指示,就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说起来挺令人齿冷心寒的。

还有更令人齿冷的:

太平天国后来出了个《钦定避讳字样》——为了避洪天光、洪天明的讳,举国上下不许用“光”“明”二字,代之以“氵光”、“氵明”。连清王朝都知道“二名不偏讳”,而太平天国居然把这种腐朽陋规发扬到了极致。

洪秀全还有个儿子洪天曾。取名后“曾”也成了避讳字样,不仅不许你名“曾”,甚至姓“曾”都不行。

须知天国早期将帅中,“曾”实乃大姓,知名曾姓将领包括曾天养、曾立昌、曾锦发、曾水源等多人。可甭管你立功再大再多,一律得改姓——曾天养成了永添养,曾立昌成了永立瑲。

洪天曾出生不久就早夭了,这些天国名将才终于有机会恢复本姓。

覆巢之下无完卵,上面几位官二代结局都不好。

洪天光、洪天明天京城破时都只有10周岁,后事不详。虽然有说法是两人后来逃去南洋,又辗转去了南美,但小说家言不足为信。按照洪天贵福被捕后的自述,“我两个弟天光天明在南京未出”。

兵荒马乱之下,不辨菽麦的纨绔小孩,估计在劫难逃了。

同时确证死于天京的,还有洪秀全的侄儿洪和元、洪利元、洪钰元等。

萧有和随从幼天王突围到广德州,但一路连吓带累,到后没几天就病死了。

这算是好的,至少死得有点体面。可另一些官二代平日对着自家人肆意威福,一旦城破,在清军囚中却低声下气,摇尾乞怜,样子非常可鄙。

比如恤王洪仁政,颟顸无能却多次被委以重任,在武昌屡战无功,守江浦孤身逃回,结果未受处罚,仅仅是不再带兵,改为替洪秀全管小金库而已。

被捕后“望风款服,吐供不讳”,甚至“哀泣”并说“打江山不干我事。”丢人现眼之极,却终究难逃凌迟。

通宝推:玉垒关2,中关村88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