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武际可先生提出的问题:为啥我们非常勤奋却没有创新? -- PBS

共:💬59 🌺27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是不明白

您的意思是90%的MIT,Harvard博士都很一般?不太可能吧。想起CalTech那条划线规定:20%的博士再优秀也不能毕业,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想必MIT的博士们压力也不会小到哪里去。

我做的是是计算机行业。就我个人来说,软硬件都懂,深度谈不上,广度应该是快够了。自己想学的东西有很多,可惜白天有工作压着,看不了太多其它方面的书籍。

另外,总结您的帖子的意思,国内的高中生都可以胜任。这样的条件我很心动,等我拿到博士学位以后,要不到您这里来应聘,您看行吗?我是说认真的。先谢过了。

家园 当讨论创新时,首先应该明确创新一词的定义范围

如果认为对产品做一些改进就是创新的话,那么我们中国绝对不缺创新。但是,如果创新是指产品核心概念的提出,那么我们中国和美国相比差距就非常大了。其实比较中美创新很简单,只要在流行音乐方面做个比较就可以了,那是真正容不得半点抄袭的地方,而且音乐创作对物质平台要求不高,对知识要求也不算高。

家园 好的

想起CalTech那条划线规定:20%的博士再优秀也不能毕业。

这绝对不是你想象的意思。读博士是很耗时,耗经历的过程。毕业率达到80%,在美国这样的有跟多别的选择的环境下,无论在学生的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很高的毕业率。且不谈学业如何,博士学生大多是在结婚生子的年龄,想想你的女朋友,太太,要买Couch,孩子嗷嗷待哺,男朋友,先生要去外地工作,任何一样都是放弃5-6年的苦读生涯的充分理由。所以20%的辍学率太正常不过了。有好事的中国媒体往往会把这些背后的东西忽略,报道这是外国宽进严出的铁证,事实完全不是。国人往往以中国的情形推测,在中国博士生是一个完全过得去的职业,所以让20%的人自动放弃是不可想象的。

等我拿到博士学位以后,要不到您这里来应聘,

欢迎,只是你的简历要经的起HR的人过滤,所以虽然高深的东西用不上,但这是你必须翻越的门槛(绝大多数的工作也是这样,最难的是那道门槛而不是正真的能力,这同样适用于MIT,CIT和你现在学校的区别,你只是没有被MIT录取,如果你在MIT,对你自身在同学的相对位置的估计在很短时间的适应后不会有太多差别)。

家园 同意,真正的创新是1%,甚至千分之一的天才做出来的

17,18世纪科学启蒙那段时间,欧洲有一批精英做出了非常厉害的创新。

固然很多创新可以从历史里找到渊源甚至相似的,但是哪个时代白人精英的创造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比如数学,其发展深度,是其他文明根本无法想象。现在有了课本,大家就都可以学会了。但是当初搞出来的人太牛了。

其他各种学科无不如此。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术体系本身,就是非常独特的想法,非常大的创新。欧洲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似乎差好远

再比如玩金融,目前我们的产权体系,金融交易种类,方式,无不是创新。比如期货,权证,能想出来真是不简单。很多这种凭空想出来的东西。

当然,过去我们创新不行,可能是一步差,步步差,开始没跟上确实很困难。从现在开始,就没啥借口了。比比看吧。不过还是需要时间。。。

家园 有个关于老虎伍兹的介绍也许有启发

说他从不把一个动作练成下意识反应,一旦练熟了就练别的动作去了。这个道理放到学习上是不是也同样,我们牢记的是熟能生巧,但大脑的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一旦某种思想方法过于定型,反而成为接受新事物的阻碍。

当然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也很有意思。有对创新重新定义的,有对客观环境深度分析的,也有从基础教育着眼,推翻结论的,甚至诺贝尔奖也获罪,谁说我们中国人的创新缺乏呢,至少在辩论上是机变无穷的。

最近看了同人于野的博客,看到同人也终于正视了富士康那个一百万机器人的新闻,对以后的社会人工智能的作用写了一篇不错的贴子。这里要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但是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作是个冲击,甚至对科学研究,产品服务的创新上,也会取代许多高学历工作岗位,比如律师常作的大量法律文件审阅,科学家的庞大实验与理论总结,重大的商机产品功能的定型,其他的如医生,教师等就更多了。

以后的问题是,在中国制造与人工智能之间,一般的“创新”将会大量被人工智能完成,甚至重量级的决策也不再只有CEO做出,而是在大量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来采纳甚至操作的。那么除了一小部分人外,大部分人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有什么用呢。我们所引以为傲的理工科思维,除了学习做事方法外,还有那么多需求么。

家园 那么我们都去研究打高尔夫球,气死老虎

大部分人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有什么用呢。

每人每天工作一小时,充分使用你的扎实的数理基础,剩下时间研究怎样在竞技场上击败对手。

家园 动口不动手,是因为动不起手。

我上小学的时候,为了讲解立方体概念,因为没有教学用品。数学老师到外面和了一团泥,做立方体模型演示给我们看。只有这个条件。

上大学,做生物实验,一朵花几块钱,一只蚂蚱几块钱。我们班七十多人学生。随便动动手,千把块钱没了。我们学校是综合院校,偏重文科,哪有这么多的经费拨给理工科啊?这都是小型实验,大一点的实验器材,动辄几百万,动手动的起吗?就这,我们学校还是211来着,那些专科,二本,怕更是动不起。

比不来。

家园 气死老虎

不用苦练高尔夫,多找几个情人盖过他的风头

好的
家园 这句话极其有道理

大多数的工作也是这样,最难的是那道门槛而不是正真的能力,这同样适用于MIT,CIT和你现在学校的区别

其实博士这个头衔下,真是什么人都有啊,呵呵。

家园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一码事

设置一个门槛而已。

都说八股文死板,无法测试真才实学。可是连死板的东西都掌握不好,说自己有真才实学,可能性有多大?

当然,部分天才可能确实如此。但是作为制度设计,是不可能迁就天才的,因为制度是针对普通的多数人的。

家园 唉,我就是大学里迷茫的那批

是一个绝对的受害者。当然,这种失败行为主要还是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直到毕业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可以看、可以学,而且都可以带来相应的财富(普通人意义上),可惜那时候自己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学习了,总是琐事缠身。

家园 学习是不停的升级CPU呢,还是不停的下载?

这个是关键。

如果你频繁的下载,频繁的下载,表面看来你很勤奋,但是

1),你的大脑的记忆分区如同电脑硬盘不停的下载下载会受到损耗

2),如同你硬盘里面的下载的并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你下载得越多,你的电脑反而越不好用。

所以,不能仅仅把背书当成学习,背书式学习在很多情况下起到的是副作用。

曾经看了福尔摩斯探案的书,其中作者借福尔摩斯的话也说明了这个观点:无关的知识要尽快忘掉。

中国教育要轻装上阵,一大关键就是不要把那么多实际上对学生的未来没有用的(当然每个学生的情况根据其个人素质的专业倾向性都有所不同)强迫学生去“下载”

对我自己来说,刚毕业的那一年,我自己感觉自己不可能胜任任何工作---因为我的心理有异常,记忆力分区被占满,记不住新的东西,记任何材料都是残缺的记忆---然后很多年很多年以后,随着读书时候被“下载”的“知识”被部分清空,记忆分区的损耗得到部分恢复,才真正可以重新开始学习自己真正想学的。

家园 没错,我的体会也是如此

对于短期记忆,应该尽量清空,把这些内存用于配合CPU进行计算。而长期记忆应该index化,用于高效检索(Google)外挂硬盘(互联网)。

家园 人脑发育在25岁结束,所以可以说CPU升级是停止了

学习是不停的升级CPU呢,还是不停的下载

每天面对的新情况,每天进行信息处理(下载),每天进行软件更新(学习后升级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

对损耗采用温故知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方式来修复。而学习是更新软件的一种方法。

饮食对CPU发育,修复,升级影响重大,所以不同的饮食,造成CPU工作运行差异。

你一直说你身体不好,脑子记不住东西,我认为是营养不良的原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