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 本嘉明

共:💬57 🌺3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克莱门锁使用的飞机是超级军旗和天鹰吧?

超级军旗感觉应该比英国佬的早期鹞战斗机多用途性强一点。。。。

家园 故意留了个槛

1978年的“皇家方舟”装的可是“鬼怪”和“掠夺者”,都是载弹量达到6吨的大家伙。“超军旗”在执行正常任务的时候,载弹只有不到2吨。在执行对舰任务的时候,“超军旗”只携带1枚导弹,“掠夺者”带4枚

家园 汗,光记着鹞了。

没想到皇家方舟还能带鬼怪~

家园 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我说的航母与你说的一样大,

有弹射器的航母,在同一跑道上加上一套拦阻索并不多占地方,至少比你的“海上大件转运工作站”少占地多了。如果我说的办法甲板面积不够,你的更不够。

  最关键的是,我的办法可以单舰出动,你的办法单舰出动就只能上直升机了。

家园 这个吊运只在低海况下适用

高海况或者天气条件差一点恐怕就不行了。天气光照好可涌浪稍微高一点就可能得停。夜间恐怕也麻烦。

另外这样吊运的方式有个缺陷:耗时会比较多限制机动影响攻防。按照吊运一架飞机15分钟计算(这已经是非常高效,实际操作20分钟以上更有可能),转运10架飞机(基本上一个三三制大队)光吊运就需要150分钟,这期间接受船的航空活动恐怕得停止,不仅仅是停止,先前放飞出去的飞机恐怕还得提前回收。吊运前两艘船还需要先完成编队,周围的护航力量也必须要提前变换调配,这个编队时间恐怕也不会少。另外吊运交换的时候航速会比较低,不仅仅是航速的问题,恐怕航向都不能轻易改变,这就影响机动了。这在海军战术上恐怕不会被接受。

实际上本大的想法有可行的地方,但是不能放大。有些情况下这类船舶是有可行性的。

比如马岛战争。当时英国被阿根廷打沉的那艘改装民用货轮大西洋征服者就是这种类似的飞机补给舰(船)。所以在海军力量远征的时候,远离陆上基地航空补给困难的情况下,随编队编有一些综合补给船,装载飞机整机、备件、燃油等,通过垂直方式或者这种吊运方式,在战术环境比较安全的环境下直接补充航空力量,这应该是很有用的。

我觉得仿照英军的前例,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通过对现有的快速(这点非常关键,不过如果要加入编队,除非是可以保障安全,仅仅能跟上编队是不够的,军用船舶毕竟与民用要求不同。)大型集装箱货船专门设计一些模块,在战时征用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改装为快速补给船,给远征力量补充物资。不过说到补充飞机,说老实话应该尽量不要采用船载的方式,还不如用汇合加油或者伙伴加油的方式更好一些。

家园 既然是打算用弹射起飞,有2万吨级装弹射器的吗?

好像没有先例吧?

目前装弹射器最轻的是戴高乐级的家伙吧?

本大再考虑考虑?

家园 真要较真的话,2万吨以下的有

尊严级改造的墨尔本号,就装了蒸汽弹射器,但缺点是只能弹A-4一级的小飞机

即使是戴高乐,装的也是前一代弹射器C-7还是C-9,目前美军的主力是C-13-1,再大就装不了了,所以阵风舰载型必须减带弹能力。

家园 看来本大还是需要一些出海的经验哈

就驾条小艇出海,在加拿大不难吧。如果这条小艇有风帆,那更好,更有助于您积累一些海上经验。

另外,把世界各国的补给舰照片找出来,特别看看海上补给,液货、固货,都是怎样过船的。

还有,不同的船舰,船舷还不一样高。

海上船舰之间吊飞机,就用一个海运行话说吧,叫过驳,我看很不容易。

如果容易,当年美军撤离越南时候,就不用把飞机推到海里了,直接吊到别的船舰上,绑扎固定不就好了?

可见,在您看来是非常普通的操作,海上强国们历经几个世纪都没有解决哈。

家园 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4

这一篇,大家有点“焦点模糊”了。

我想说的是:地球是平的,所以我们的思维也要努力平一点,打破围墙和禁区。至于具体到这个设想对不对,那是可以小心求证的,也完全可以推翻之。

现在主题已经分化为两个:

1)能不能设计一个“海上大件转运系统”,就是“自己会跑的码头”?

2)轻航母到底能不能使用空优战斗机?

我个人偏爱第一个主题,所以先说。

(一)

“花式篮球”运动里有一个基本动作:肩后过球。

就是两臂伸开,篮球从左手指尖顺左臂开始滚动,通过颈后,最后滚到右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这里设想的“海上大件转运系统”,就是林书豪坐在一条皮划艇里,玩“肩后过球”。因为皮划艇在水里,会左右摇晃(横摇),林的手臂又长,身子只晃一点点,手指尖上下晃动的幅度就很大了,这就是“鞭梢效应”。

如果我们命令林书豪双臂伸开后,用一根竹竿从背后绑住两臂,那么这个剧烈的“鞭梢效应”是无法避免的,球也没法再传。但林有双肩双肘关节,还有一个哈佛脑袋,所以只要不捆死他,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还有戏。

我们设计的这个“双梁龙门吊”,每根梁大概总长近200米,我们可以把这200米分成3段或5段,中间装上“肩/肘”关节,用电脑进行“姿态控制”。

假设分为左,中,右三段。左臂吊起带货物的货板后,通过中段移动到右段时,两个“肩关节”锁死,三段梁成“一”字型刚性结构,方便通过。等进了右段,右关节松开,电脑根据本船(补给舰)和接货船(甲舰)各自的横摇,纵摇状况,调节右臂一会儿斜上指,一会儿斜下指,一会儿扭动一点,正好抵消补给舰的摇晃幅度,保持水平状态。所以在接收舰甲板上等着收货的水兵眼里,自己头顶上的两个钢梁顶端和货板其实比较稳定,不用怕会拍到自己。

由于轮船的摇动都是“钟摆运动”,物极必反;双方又都有2万吨以上,摇动的速度不会太快。所以这个“姿态寻优软件”虽然也复杂,但比起歼-10的飞控软件,算是简单多了。等甲舰的甲板最水平,最适合的一瞬间,把货板“温柔”地放下就成了。

总的说,“海上大件转运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林书豪1。0版”擎天柱,坐在一条“福池级”独木舟里。它的柔韧性和平衡感,也足够去“变形金刚残奥会”轮椅篮球项目上拿牌牌了。

不过,即便这样改善,货板在空中时的晃动,也不会比普通游乐园的过山车好多少,所以这个系统只运货,非常情况下才运一些特种兵。银们啊,你的名字叫脆弱。

(二)

我说的“轻航母”设想,有两个前提:

1)中国会有最多6艘7万吨以上航母。轻航母是作为“奇兵”,拾遗补缺。

2)由于无人机的发展,将来势必大量启用轻航母,所以培养中国军工企业在这个领域的专长,将来整成白菜价,十分必要。既然要培养,海军就必须扶持性采购。既然是实验舰,那么在下单前,多考虑一些可能性,建造时不至于推倒重改。

以轻航母的尺寸,舰上动力,使用成本而言,加装重型弹射器都是不可能不必要的。我的设想,是在专职弹射的甲型舰上装中型弹射器,可以弹射11吨左右的飞机;在部份乙型舰上除了标配的4条阻拦索,也选装轻型弹射器,可以弹射小型飞机。

甲型舰可以搭载改装的舰载型双座歼-10,弹射配合火箭助推起飞,总重13吨以下,只携带若干枚近距格斗导弹。同时弹射两架“暗剑”无人机,三机以V字编队飞行,无人机在前。这是“1+2”模式,无人机等于是替歼-10驮导弹的“军骡”,傻点不要紧,只要记牢“跟紧老大,吃香喝辣”。要打了,歼-10后座的“无人机指挥官”命令无人机冲上去射导弹,挡子弹,滚地雷,有人机可以全身而退。

即便无人机被敌人劫持,一旦发现失控,跟在后面的“督战队”处在最佳攻击位置,可以用近距弹轻易击落无人机。

这样的战法,三架飞机都不需要太重,中型弹射器够用。如果军情紧急,非要用到重型战斗机(30吨以上),那就火箭助推器和中型弹射器一起上,飞机再减油减弹,勉强也凑合。

“海上大件转运系统”民用的意义很大,军用的意义也不小。如果发展到第二代,更加精密智能化了,八爪鱼眼花缭乱上下翻飞,那么装备巡航导弹的武库舰/战术核潜艇,装备大型舰对舰导弹的驱逐舰(如现代级),都能在海上做二次,三次,N次“再装填”,而不必回母港,更不必说2208之类小CASE。一条舰当三条用,能发挥多大的效益?

家园 以前没有解决

是技术水平还没有到。

100万年来,人类是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呢,你不能因此而嘲笑当年开发美洲的西班牙帝国。我说的前景,想要实现,当然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但已经不是“根本不可能”了。

兄弟,地球不单是平的,而且在后工业化时代,地球是柔软的,可塑的。

你想明白了,就不会这么说了。

家园 天马行空很好,但是要保持高度

谈航母这个现实话题,本大这一接地气,天马就飞不利索了,既然要变不可能为可能,就别盯着航母了。你不要说这个是航母,需要海上补给,就直接是个海上漂着的较长时期能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就好了,整体采用低密度材料制造。生态系统之间交流采用水下软管连接交换油水,固体设备包括飞机拆成部件塞箱子里飘渡。制造成本高一些,年把补给维护一次,维持成本基本为零,彻底颠覆海军的高维护传统。

家园 舰载机的补充其实很简单

就是从运输舰上起飞,自行降落到目标舰上,当年大西洋运输者就是干这个用途的.而美军在二战中大量使用的轻航母和护航航母,也是正规航母的飞机补给舰. 你的构想并不超前, 工程原理也不难, 但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去实现, 原因就在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舰载机的性能指标之一就是再出动率, 因为航母上飞机相对少, 因此必须一个顶一个, 但你这样来回折腾, 人为地把再出动率搞得狼狈不堪, 是任何海军也不可能接受的.

而且你对航母的定位有严重偏差. 航母说白了就是个机场, 从经济规模讲, 任何机场的飞机起降能力越大, 相比小机场的经济效益越好, 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规模经济决定的. 而且你的设想有个很致命的隐患: 一旦起飞舰上的飞机在即将起飞前出了故障, 就等于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因为你的船太小, 根本没有供飞机回旋的余地, 而且很可能还没有航空支援人员, 否则的话你得起飞舰一套, 降落舰一套, 在人力上是严重浪费.

放到战时环境下, 你的这个系统的生存问题就更突出, 由于你是2-3条小船, 又是在极近距离上活动, 一旦对方的飞机或者潜艇溜进来, 必然会打断你的"转运"作业, 而且可以想像的, 3条小船必然是各自逃命, 等护航舰把目标消灭再重新进行精确地对接作业才能继续维持你的航空作战, 这中间的时间损失太严重了. 万一更不幸的是其中1条被击伤或者击沉, 你的系统就等于完蛋了. 饿而且2万吨的小船无论在防护和抗沉性上无法与大船相比, 损管设备与人员也没有大船完善.

这里以2条航母为例子: 一条是1万2千顿的普林斯顿, 在遭到攻击后起火燃烧, 最后生生的从乐观的"可以救助"烧到沉没. 另一条是2万7千吨的富兰克林, 也是被攻击后起火燃烧, 但其伤势比普林斯顿更加严重, 因为炸弹正好在装满了汽油和弹药的飞机群中爆炸, 整条船烧成了一个大火炬, 但损管设备完备, 因此最后还是救了回来.

当然你会说二战的船在设计上没法和现代船比. 这话你就错了, 恰恰是现代船, 尤其是小船在设计上没法跟二战比, 因为飞机更大了, 船的主要设备如主机等却没有变小, 为了保持一定的载机能力, 只能牺牲某些相对不重要的性能, 比如防护. 西班牙那条王子号跟二战期间的迷宫号比, 抗损性明显要低一截, 比如王子号的主机系统就采用单轴推进, 一旦受损连备用推进动力都没有

家园 有想法总是好的

花你一个。

多问几个问题,提出点思路,比没想法强。

但是,所有的想法提出前都最好自我检验一遍。我做工程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基本拍脑瓜想出来的点子,几十年前就有人试过了,或者太超前,或者根本就是简单化。看那些浩如烟海的专利和论文,就知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了。思路为什么没推广,别人为啥没成功,都有实际原因的。孔子说得对“思而不学则殆”。

很多民科,就是一条路走到黑的典型。

家园 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5

首先感谢大家的指教,我再解释一下啊:

1)我不是真军迷,对于“轻航母两舰配套”这么个歪点子,并不固执己见,批倒批臭均可。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由此引出的题目:不依赖岸基的,自身可以快速移动的“海上大件货物转运”机器人工作站(所以钻井平台类型也不能算),能不能建立?值得不值得建立?

对此前景,我深具信心。

2)我第二个想说的主题,是对海军的定位。

(一)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崩溃)?

因为苏联中央政府财政破产,而由于体制的缺陷,人民对于特权阶层彻底绝望,冷漠地袖手旁观。当时的情况虽然困难,但也比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要好得多,而失去民心的苏共,只做了象征性的挣扎,就放弃了。

苏联中央政府财政为什么会破产?

首先是无法开源。

在苏联公有制计划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大批亏损,集体农庄已经被压榨到极限。工农都没有生产热情,技术进步缓慢,社会缺乏活力,工农业都无力进一步增加贡献。

同时,由于苏联的工业产品傻大黑粗,无法打入经互会以外的世界市场去赚取利润和外汇,因此国家的出口创汇依赖于石油,而国际油价被美国刻意压低后,创汇不足。

第二,是无法节流。

压死苏联这匹大骆驼的,我个人认为有三根标志性的稻草:

1)阿富汗战争。

2)由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引发的军备竞赛新项目:太空军备竞赛。

3)苏联在传统军备竞赛领域,已经到了无法节制的地步。其指标,就是到1970年代末,红海军及其统帅戈尔什科夫都达到了各自生涯中的颠峰。

苏联是陆军强国,早在二战前,斯大林就锐意要发展大海军,只不过应对当时欧陆的政局,不得不把海军排在后面。而空军,火箭部队,核打击力量,从一诞生就和陆军命运相连,因此不曾被冷落。二战后,苏联百废待兴,海军一直处于“下驷”的替补座位,军费只占区区10%。

1962年古巴危机中,赫鲁晓夫挑战美国的内线利益,试图在古巴设置能攻击美国本土的中程核导弹,但苏联没有远洋海军保驾,最后受辱而归。受此刺激而不甘心的赫鲁晓夫,终于接受了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的力劝,发展大海军,海军军费立刻翻番。

到1973年,红海军渐渐羽翼丰满,在地中海大对峙中,苏联调动了96艘舰艇(包括23艘潜艇)拥入狭小的地中海,同地中海内美国第6舰队的三艘航母,2艘两栖攻击舰在内的60艘舰艇对峙。当时一旦擦枪走火,势必同归于尽,美军已经没有完胜的优势。于是最后美军主动后撤。这次“胜利”,极大地激发了红海军的士气,算是一洗古巴危机的耻辱。

但又怎么样呢?红海军极盛的1970年代,光核潜艇就多达250艘,作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却只维持了十年,就黯然落幕。这么烧钱的海军,一弹未发,回归乌有。当最不起眼的小弟弟------红海军------也加入军备竞赛的狂欢盛宴后,俄罗斯母亲终于支撑不住了。

苏联的失败,是绝大多数苏联公民的失败,是苏联武装力量全体官兵的失败,这是毋庸置疑的。苏联政府做错了吗?不见得,人家欺负到门上来,不秀肌肉也不行,但秀着秀着,谋略和其他条件都不如人,失败了,是事实。

俄国作为陆地强国,建设海军的经验不多,大型海战的经验不多。同时,苏联红海军在同美国你死我活的竞争中,不顾自己的底子薄弱,强行追求“全球打击”的海军实力,不切实际急于跨越,欲速不达,最后成为国家覆灭的“帮凶”之一,这个教训是明显的。

我们中国军迷一直说,一定要建设“蓝水海军”,不过大家要想清楚,这根橡皮筋要扯起来,那是可长可短的。我看现在的做法,就是“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首先是“核心利益海域”,那是一急起来要保证绝对控制的;其次是“重要利益海域”,就是事先摸清楚地形了,真有必要,敢于进入一战;剩下是“和谐海域”,保证我们的舰能愉快和平地到达,露脸,联欢,就行了。

这么一来,比起美国海军的“全球通吃”,那中国的海军腰身小一号,是很自然的,不丢人。

大国之间这么个持久的游戏,最后玩输了的,才丢人。

(二)

中国需要几条7万吨以上的航母?那是中央军委的事,我们不用操心。

那么退后一个档次,7万吨以下,该是几万吨的?

美国的两栖攻击舰,是4万多吨。我个人的想法,中国海军就定在2万吨出头。

首先,4万吨不小了,与其从零开始搞“4万工程”,不如添把钱,再搞一个瓦舰,图纸协作厂都齐全,熟门熟路。

其次,美国人横,造了只供自己用,我们不能,要从一开始就有“以出口养军工”的意识。如果是2万吨多一点,那么地球村里趁了俩钱心里活泛的中农富农,想买的足有两位数。如果冲到3万多,那基本就没人敢问价了。

2万吨,自用的和出口的“猴版”,夹花着生产,生产节奏平稳,工人队伍稳定,工艺改进持续,那是最好了。

但这个船,大家在这里说得很明白了,家伙轻了不趁手,别人不怕。怎么办?国家养了大把的专家了,你们忙去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一定有办法装上小狼牙的。

(三)

这里我们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人类是陆地动物,在其他环境呆一阵,就得回陆地。比如说,在太空,宇航员在上面待一年后也要返回地球“靠港”。那么,将来会不会有人类操纵的航行器,比如船只,呆在海里几十年,都不用靠岸的呢?核动力可以做到,人员可以用飞机换班,现在唯一的瓶颈,就是船得靠岸,才能装卸做买卖,才有经济效益。这个,将来也会突破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