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间报 -- 无心之云

共:💬56 🌺29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人打嘴仗,无关痛痒。

停留在文字批评的层面,还是比较浅的。可能自己不是文科出身的缘故,我更佩服老美,他们连快乐都能数据化测量,用科学数据来解说文化,只要有一点点突破,对文学批评都是致命性的打击。而这条路还是部分能走通的。

至于《阅微草堂》中的具体故事,我没有深刻的印象,重读一遍还是觉得有新鲜感,呵呵,可能跟自己的阅读关注的视角有关:偏重于理解人物与故事背后的心理及文化联系,对故事细节,往往会忽略。所以兄台提到其中的具体故事,虽然我读过几遍了,还是觉得很新鲜。

家园 我对文学,也许比老兄更执着一些

我不会认可用科学数据来解说文学,(若我理解错误,请原谅),我个人认为,文学,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准确的说是在巴黎,纯粹的文学就是那个时候了,整个人类的耽溺。

十九世纪的欧洲就是人人自带靡菲斯特的年代,我们中国人当时正值所有的价值观都被刷洗无遗的时候,那种狂欢,或许,欧洲人也无法理解。

我们中国人其实一直都处在欧洲人第二次文艺复兴的阶段,我们比谁都激进,但我们又比谁都更能退守。还有什么观念我们不能打破,还有什么观念我们不步步为营?

我们整个族类是世界上最时髦的族类,因为我们是世界上最追逐时髦的族类。但我们整个族类又是最空虚的族类,我们何曾坚守过一个神圣的誓言?

我们永远回不去了,所以我们只能看甄嬛传。

家园 文学是思想“交配”的介质工具之一,

既然是工具,就必然可以被数据化分析,不必神秘化。数据化分析应该一直在文学认知中存在:比如五言诗与七言诗,本身就与音律促发人脑的认知有关。我们写文章,不论是功能性的还是文学性的,就是用文字表达出大脑神经网络中思考的电生化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的细节的外延。文学或文字或语言的背后,是每一个具体的能有思想的大脑,而对大脑的研究和认知(总体而言,人类大脑的共性大于个性,所以思想才有被认知被传播的基础),应该是可以期待对未来的改变的:不仅仅对文学、对道德、对人类哲学都会有很深刻的影响的。

家园 恕兄弟直言,如果文学如兄台所说

那文学只具备复制性质,而没有创造能力了。

兄弟我一向反对科学万能的观点,那和宗教有何差异?

家园 你误读了。

人类的大脑从远古到现在,容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优秀的大脑是与时俱进,而封闭的大脑甚至只需要几年时间,就会萎缩(老年痴呆就是皮层萎缩的结果),所以创造是生生不息的,只有维持创造,才会维持现有容量并逐渐扩容。文学作为思想的外延,因此也是在时刻生生不息的创造之中,只具备复制性质的东西会在思想进化中自动淘汰(有许多创造力不足的文学作品,读过一遍就会不再读了,对吧,会自动被时代淘汰)。

我所主张的不是科学万能,而是目前就已经部分实现的可能。可能你涉及到相关资料较少,所以认知不是很清晰。文学是思想交配的工具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学用着或勇猛,或阴柔的姿态,试图在现世的世界获得最广泛的“交配”的愉悦(我们不仅拥有自私的身体遗传基因,思想的基因也同样是自私的),仅此而已。我想,你应该能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我这种观点,不论你是否赞同,哈。

家园 您说的可能是文学的达成——误读了吗?而我说的是达成的过程

达成之后自然如您所说,达成的过程您能细化分析吗?而文学,可不就是在过程之中么?

另外,您同意文学分“私”和“公”的区别吗?

还有,您对鲁迅当年提出的“球籍”论对中国的文艺的影响有何看法?

家园 另外,就您所说的共性大于个性,我想说的是,人类思想史或者

文学史,都是从共性中筛选出个性,只为了证明,真理不是唯一的,美感不只有一个角度。

而只有从共性突围而出的个性,才能在历史上得到刻板的许可。

家园 说你误读了,你还不信。

我上面的表达是针对文学批评与认知这个角度的,而不是针对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

家园 美感当然不是一个角度的,但就像人类的美德一样,

是有共性的,而这个共性来源于遗传法则。人类欣赏的美,仅仅是符合这个法则而已。就像将富含能量的食物设定为“甜”,而将有毒害可能的食物设定为“酸、苦”。

家园 说到文学批评与认知,我想到一个典故

写过《斯巴达克斯》的乔万尼奥利,作为小说家的他,常常也涉足文学评论。一位文学批评家这么评论他:只有当乔万尼奥利忘记自己是评论家的时候,他的小说才具备活力。要不,他的小说就会被他的批评扼杀。

钱钟书似乎引用过这段评语。

家园 数据化不都解决一切问题

真理是分层次的。

社会科学,人文思维,自然科学,各种学科有着十分不同的层次,各层次间的规律往往难以通用。物理学规律解决生物学问题,一般难以做到。那种掌握了物理就掌握了宇宙的看法我感觉不对头。

好比数学家的狂妄,往往以为数学抽取了人间一切学科的奥秘,其实飘浮在空中的数学与实在的大地完全是两回事。1+1=2,一个馒头加一双鞋等于几?

借助对脑的分析,或许能为文学分析提供一些帮助,但更多的恐怕不行。毕竟对脑分析的再完善,也代替不了活生生的现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