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大转型背景下农村农业和经济的一些看法 -- 黑传说

共:💬11 🌺5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关于大转型背景下农村农业和经济的一些看法

最近一段时间在广东农村老家,说说下我所看到想到的吧,这里仅指我老家(粤东地区)的农村农业,权当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把回老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一起拿出来交流。

一、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小农经济,典型表现就是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形不成规模,只把市场的眼光集中在附近地区。

就一般发展所欠缺的资金、技术、人才来看,农村资金反而看起来不缺,技术、人才和思维方面的欠缺是最主要的。

比如我老家后面山脚下一堆的小作坊,旺盛的个体户,就是规模化方面太过弱小。

二、农村30岁以上的人首创精神非常足、动手能力强,大部分是工农商全能的人物,但大部分只是为了适应自己所需,不是针对更广阔的市场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眼光也过于集中在传统行业,比如建筑、普通的电子设备,没有意识到和新兴产业结合;也更没意识到对外寻找市场,没有规模化产品;同时由于小农经济思维,无法形成合力,以致很多能影响时代的创新,都仅限于自己一两个人手工制造,手工使用。

比如:做家具的+做电器维修的+搞软件的,一结合,就是一个新产品,外加一个运营,一个营销,一个销售,就是一个新产业。这三者都可以在农村地区找到合适的人才,但就缺乏运营、营销、销售的人才!!!!难怪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给农村培养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因为农村地区将军很多,但元帅太少!!!

严重缺乏战略型和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都集中在城市里了,不像无锡等地,战略性人才能够在乡镇里找到很多!

三、农村精英太过实在,以致缺乏对市场的长远眼光。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理论、推论都是无效的,一个成功的先例示范才是最有效的,但问题是示范的往往是特定情景下才有可能成功,并不具备广泛可复制性,只有逻辑、推论具备可复制性,也因此导致其实在的同时眼光显得短浅。

四、正因为缺乏长远眼光,因此农村新一代的教育很成问题:

对于实打实的农村兄弟们来说,当看到一大堆大学生失业、工作不好找、待遇不高的时候,不会去想到未来十几年经济转型极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所以也就不会为未来教育去投资。

新一代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因此,导致人才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同时工农商通才减少,农村最需要的人才更加凋零。

同时,在所谓“素质教育”之下,下一代不仅就学动力不足,而且综合素质反而远不如上一代,掌握的都是一些玩乐的方法,而不是生产技术。

五、农村人才本来就因为外部环境导致流向城市,导致人才总量上存在极限,同时未开发、乱开发人才问题突出。大量的人不断地掌握着传统行业的技能,对倒买倒卖的技能掌握也非常纯熟,唯独对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更加丰富富裕的生产技能极度欠缺,只掌握分蛋糕的技术不掌握做蛋糕方法的结果,最终导致在低层次市场竞争上无比激烈,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六、农村大量的空巢家庭,使得办养老院的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在一些居民富裕的乡村,办“家族养老院”,用于特定家族的老人养老,会很有市场前景。

七、对农产品的二次加工,仍然非常欠缺。老家所在地区很好玩,几乎没个县城都有自己的特色饮食习惯,而且还迥然不同,别具特色,比如所在的老家县城,早晨有番薯粥,豆浆,红烧鱼(具体什么鱼已经忘了名字,就姑且叫鱼吧,里面应该包括比目鱼、鲫鱼、田螺、石螺等),油炸鱼,中午有蚝粿条等,晚上有海鲜河鲜……

沙县的小吃已经是全国有名了,省去不说。

厦门,有所谓的妙香扁食,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炒米线之类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是规模化的一个产业,由一个公司集中生产,并配送到全市的加盟店。可当快餐,比如炒米粉……加热即可,味道和正常炒的一样,保鲜期7天……

八、对农业产品二次加工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导致很多农业二次加工技术只存在家庭个体户中,缺乏规模化,甚至由于农村人口老化而导致缺乏传承。比如白萝卜,老家就有萝卜干产业链,但囿于产地的产量限制和市场拓展能力限制,一直在摆脱小作坊的幽灵中。而远在安徽的界首,竟然搞到副市长需要自己上街卖萝卜——可能其缺乏萝卜深加工产业,也可能是物流成本的过高,使得深加工产业没有连接上原材料产地,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呢?

再比如,这几天,我第一次知道知道白萝卜是可以整根煮,加糖,变成类似玉米棒那样的零食——好像是莆田特有的吃法。如果把这种萝卜的作用也开发出来呢?

再比如,萝卜拔丝包?萝卜拔丝粿……

相信其他地方还有更多的吃法和利用法,一切皆有可能……

还有其他的农产品,也是副产品门类众多,但目前普遍缺乏规模化和大市场化,要是全国进行一次普查,然后把技术信息相互交流,在一些原料产地丰富地区,把副产品开发进行极限开发,会有一个农副产品极大丰富、生活品质极大提高的效果。

可见,缺乏足够的战略型人才、技术人才、市场开拓人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本来可以无限繁荣的产业,变成没落甚至消失的产业……

九、古代中国对纸扇工业深入开发程度,堪称典范!!!:融实用性、艺术性、普及性于一体!!! 现代已经很少找到类似的工业体系了。

十、关于农村公用事业:

我老家那村的用电,分别经历了:集体——》私人承包——》国家

用水,经历了:挖井/泉水——》集体——》私人承包

因为经历比较全,一批七八十岁的都可以请清楚楚地下结论:情况最坏的时候是私人承包的时候。

下面基本按原话转述:

1、用电方面:她们说“国家的最公道”,一度九毛/七毛(7毛还是九毛,记不太清了),每个月用多少就缴多少,不用就不用缴,初装不用掏钱,中途不用断电,也不用花钱,重装也不用花钱,这么多年也不涨价。

2、用水方面:看那水,是给人承包了,每个月不管用不用,都要缴10块钱,初装要300,以后不用了,这300也退不回来,再重新装的时候,还要再交300,而且,物价涨了,水价也涨了,水越来越用不起。而且,水质也不让人放心,以至于现在还大批人保留着到泉眼取水的习惯,用自来水都需要配备净水器(泉水反倒不用这个)。

3、家用烹饪方面:用电比用气便宜……

煤气小小一罐(大概一瓶葡萄酒高度,周长半个脸盆那样),可以烧几十顿饭吧(肯定用不到一个月),大概50块钱???(这两个数字我都不确定,也是因为我太久没用过这方面的东西,记忆模糊的)

电磁炉速度快,高压锅平底锅都可以用,而且电便宜,一个月的电费肯定比用煤气便宜很多。

总而言之,学院派们争论的什么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国有化私有化的问题,都是只能忽悠不谙世事的学生和自己,对普通人来说,连八十岁农村老头老太都忽悠不了!!!

通宝推:老虎五,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家园 多少花才能转入主板么?

哈哈,是你得了还是我得了?

家园 你可以直接到经济管理版上贴
家园 晕哦,我一开始贴那的

然后删掉,贴到这边来了,经管版面好像只讨论宏观的经济,不讨论这种问题。

家园 没组织性是根本,组织起来是方法,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
家园 这几种方法可是政治不正确的,呵呵

我的看法是,既然这些已经被打成政治不正确的,那么好吧,退而求其次,俺们要政治正确是不,所以搞搞“社会组织”什么的,至少可以自保吧。

家园 换个名字对西方人可能管用,对老中未必

比如说老美的两党其实是一个党,因为两个的价值观都是资本主义,所以两个都是资本党,美国人选来选去都是资本党统治,一党专制,美国人的民主跟庄子讲的“朝三暮四”故事一模一样,可是着对美国人有用,对老中恐怕没用

给你看看我回别人的,也许我太书生气了

中共也完全可以变质,但是中共不变质也就是唯一的希望和最后防线了,这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谁也保证不了。

不过我以为苏共变质从斯大林就开始了,他跟英美支持纳粹上台不支持德国共产党,他跟希特勒分裂波兰,他跟老蒋分裂中国(蒙古独立),等等等等

至于中共变质,现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扩大私有化到银行,等等等等

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其实什么私有化表面上看是拥有财产,其实是拥有人控制人,因为拥有了饭碗就控制了人,控制人很重要,特别是和平时期,战争时期的士兵就是士兵,和平时期经济竞争,士兵就是老百姓,战争时期牺牲的是士兵的生命,和平时期经济竞争牺牲的就是老百姓的各种利益。

恐怕没办法,不可避免,物质资源的增长就那么个速度,从而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必然经过那几个阶段。

“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描述的就是从平均到不平均的开始,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的原始共产主义的某种平均到开始不平均,这个时期的物质资源虽然丰富了也依然有限,所以只能是某种意义上的奴隶社会,当然了,有土共看着,肯定比夏商周要好多了。

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中国的话,改革开放前是某种意义的共产主义,物质资源贫乏的共产主义,不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而是原始共产主义,那么随着物质资源的积累,随之而来的应该是奴隶社会,虽然是21世纪还有中共管理,某些奴隶社会的现象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了。还有世界环境,我喜欢从竞争角度看问题,从竞争角度看还是右比较好,尤其是要维持世界右,其实就是西方右,因为谁都需要卖国的,中国也需要西方出卖国的,也就是出卖西方工人阶级利益的。

比如说当年中国需要苏联左,所以,中国当年必须左,不应该右,因为苏联左了才有可能反美,才有可能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帮助中国。

现在中国需要西方右,所以,中国现在必须右,不应该左,左了显然与此不利,或者说中国不需要西方的民族主义抬头,因此中国自己也不应该民族主义。

总之,中国需要维持现状西方沿着目前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中国再右一点就给西方希望按部就班继续走下去,因为西方在消,中国在长,一旦此消彼长到了一定的程度,是非曲直正确和错误的标准都会改变的。

家园 所以屁民要自保啊

既然不能玩公社,那就玩玩宗族,玩玩黑社会,这样至少不会被收割得太过分

家园 是!那几乎是自然而然的
家园 再补充我对农业和底层生活水平的看法

1、现在的农业人口降低早就达到极限,老的农民已经老去,新的农村户口居民少于30岁的都不是农民,而是工人,而且还缺乏对农业的起码基础认识,三十岁以上从事农业的比例也已经不多(城镇人口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据可得出此结论)。

农业其实是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早期和长期的技术积累背景,正因为这个理由,可以说现在从事农业的人才,已经快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了。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将来中国农产品和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将会因为原料来源不足,而受到巨大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短期内(少则十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且无法从外部获得补充,除非只种那么几样东西)无法解决,农业方面的极限将最终限制整个社会的财富生长能力。

因此,我认为现在是要尽力扩大农业从业人员的时候了

2、解决中低收入问题,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是搞不定的,只会引发全范围的通胀,比如这几年的通胀,其实就是农产品领涨。

个人认为解决中低收入,不仅不能提高农产品价格,而且要靠批量化扩大生产+对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全国范围的大交流实现产品供应增加和产品种类增加,从而降低农产品价格,增加全国底层人民的口福,底层人民可选择吃的东西多了,量足了,生活水平自然就上来了——这也是改开让人觉得生活水平提升(就所处阶层来说,大部分人其实还是没有改变其阶层,但因为物质丰富了,而感觉上提升了生活水平)的一个经验。

3、中国要发内功,可行的思路是对各地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全国范围的大交流,加大产业化速度,比如主帖子里提的萝卜,中国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种类极大丰富,是个值得开发,并且最终会解决中国大问题的领域,但现今因为从事农业的人口急剧降低,缺乏开发这些产品的人才,从而最终将导致农业生产陷入生产稀缺魔障。

通宝推:老虎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