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严重不理解为什么身边那么多人看好美国经济的未来? -- 南人北相

共:💬255 🌺926 🌵3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2到3年?一年半。

家园 太对了,可是越来越多人不屑美元了
家园 你大概忽略我们中国文化里的力争上游的基因对我们华人的影响

不少黑人和拉丁裔的确很能吃苦,很勤劳。 但据我的观察,他们文化里缺少一种向上爬,要出人头地,往前看的基因。同是第一代低层次的移民,来美几年后的华人移民往往比同时来的拉丁裔在经济上要宽裕,何解?无他,因华人会往前看,会存钱。而大部分拉丁裔对及时行乐大概更看重。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中国文化里那种向上爬,要出人头地,往前看,要自强不息的基因,会让我们对教育无比重视。你既然在美国,虎妈的事你应该听过。我认识的不少福州餐馆老板,没啥学历,可他发了财以后要找老婆的第一希望就是老婆是读书人。你既然在美国,虎妈的事你应该听过。美国族群里,华人和犹太人是对教育最重视的两个族群。你说的华人对黑人和拉丁裔根深蒂固的歧视的来源,对黑人有肤色的原因,但我觉得华人看不惯他们那种“不管将来,及时行乐”文化的因素更大。如果美国主流族群变成是那种“不管将来,及时行乐”的族群,那我看它到未来就是巴西。南美的拉丁国家,两次世界大战对他们都没有丁点破坏,资源上的丰富就不要说了。可发达了吗? 阿根廷还从富国变成了穷国。

说实在话,正是由于出国了,有比较了,我看到了感受到了我们华人由于受中国文化里的力争上游,自强不息的基因的影响去努力打拼,慢慢开始在在完全陌生美国环境里生根发芽,我更加强了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或许这就是很多人出了国,变得更爱国的原因吧。中国文化里有很多糟粕,受其影响的华人当然有各种缺点。 但只要力争上游,自强不息的基因还在,中国文化就会不断进步而完善,受其影响的华人在和别的族群竞争中也会慢慢领先。推而广之,中国在世界上重新崛起绝不仅仅是梦。

通宝推:一鸿,forger,南京老萝卜,黄土布衣,发了胖的罗密欧,何求,terron,
家园 不是很同意这个所谓的人口结构

我不同意所谓的人口结构说。你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吗?还是人云亦云说这个人口结构。

我们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力不断前进的书,但这个生产力不断前进后面还有一个本质的规律却是:我们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历史。而且这2则是相辅相成的。

生产力提高—生产的东西更多—交易越广泛—合作越多越深入—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而这个不断循环过程中,没有人口的支持,就无法继续下去。

即使你可能会说,人口越多但资源有限支持不了啊。那我告诉你,在以打猎、捕鱼、和采摘天生果实为生的远古部落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多,他们也受到了资源限制:在属于这个部落的土地中,采摘的野果、捕的鱼、打的野物已经不够大家吃饱了。怎么办?抢人家的,抢别的部落去,将的别部落打败,占据领地,于是部落战争起来了。——但是最后怎么着?这些行动客观的促进更大人口的合作,最终人类学会了农业种植,新的生产力出现了。也即新的生产力往往在面临人口资源压力的时候出现。然后当新生产力出现后,延后必然出现社会制度的更改。

远古时候是这样,近代社会也是这样。当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地大物广人们还没感受人口资源压力的时候,欧洲的农牧业小国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不足已经感受到了重重压力,于是他们开始扩张,开始对内对外战争,对外进行殖民行动。这些行动客观上促进了更大的合作,最后怎么着?在战争中,蒸汽机发明了,火枪发明了,火车跑起来了,发电机出现了,无线电出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欧洲的顶层建筑封建王朝再也适应不了新的生产力,于是现代社会制度开始出现了,然后到现在为止,都是这种新社会制度在全球广泛延展的和健全的过程。

战争会促使人口最大的流动,促使文明最猛烈的交流,而人口文明的大交流则孕育新生产力的出现。而新生产力促使社会制度更改和人口继续增长。

当今世界中,谁的人口资源压力最大?中国和印度,而由于中国人口更多、每个个体平均生活水平又高于印度,所以中国压力最大。

所以这个13亿的人口就是中国必然要在当前世界里当前党派社会制度里当前生产力条件下要最先最强烈走扩张之路的历史使命。是促使中国发展新文明产生新生产力越过当前社会制度的最强动力!

美俄的2亿人口当量和那么大的国土,他们承担不起这个历史使命。而在同样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条件下,欧洲和世界其他那些小国,即使他们资源更贫乏,但是他们没能力去扩张。就像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起来后都还没办法侵略中国。他们只有通过先侵略占有非洲、美洲等资源更多人口更少社会制度更落后,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后才能去侵略印度,最后才是中国。

家园 did you notice that France

is back in recession again? two quarters of negative GDP growth.

The fundamentals are deteriorating every day, but arrogant French roosters are still roaming around EU, pretending that they are the master of EU.

ECB is mainitaining the game well, FOR NOW.

家园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东西给美国的雷锋国家

估计早就破产好多回了吗

你说的是哪个 国家?

家园 这注定是幢秀位的楼,一眼可以看清各人所处各种情况了
家园 现在欧洲是有德国一头独大的问题

Financial Times上有一篇评论文章“The making of a German Europe”

提到:

Under President Franois Hollande, however, any notion that France is playing an equal role to Germany has disappeared......French officials also no longer play the crucial role they once did at the heart of Europe....

不过最近还看到另一个报道,说西班牙上个月历史性的实现了贸易顺差,主要原因是高失业率导致工资成本急剧下降,另外西班牙努力开拓非洲、拉美等新的出口市场,再加上大家没钱导致进口大幅下降。实乃几十年未见之奇迹,就是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家园 西方只与打不过的人贸易

贸易么,本质上就是交换。自己还是要付出东西给对方的。能白拿的时候,他们绝对不会错过机会。

家园 中国也许收入不低,生活水平之低远超过你想像

就拿一个例子,奶粉来说吧,要获得同样质量的奶粉,中国人付出的价钱远超过美国人或者土耳其人

看看北京那空气,要呼吸道美国那个质量的空气得花多少钱?还有污染的地下水,现在又爆出大米重金属超标。要算同等质量的话,中国的物价高得难以想象

家园 你一定要买国外的奶粉是自找的

许多人比来比去说是国内的东西比国外贵,真的到了国外,节省得不得了,因为贵啊。

在中国,就要接受中国的主流生活水平和偏好,否则比较价格,就好像在美国吃狗不理包子那样荒谬。

至于奶粉,典型的中国式小资矫情。中国固然有了三聚氰胺奶粉,但国外也多次发生重大质量问题,为什么就片面相信国外呢?

以蒙牛牛奶前一段时间爆料了黄曲霉素,我看了一下,超标30%,好像很多,但标准比豆油,大米严格了20倍, 比花生严格了40倍。换言之,同样的黄曲霉素在大米中,是纯洁无比的家伙。而这样的料被新闻爆了出来, 为什么?

两个月后,我发现一家美国的私募基金收购蒙牛20%出头的股份,接近第一大股东中粮,完全具备实际控制蒙牛的实力。这些在网上爆料,制造假的过期标签的,都是有组织的。

家园 什么叫片面相信,西西河很多人在国外

他们哪个敢说中国的牛奶比国外的强?连伊利的老总自己都说,出口到香港的跟大陆卖的不一样。

这个跟在美国吃狗不理包子是两码事好不好,只是说同样质量的东西,中国比美国贵,而且比很多国家都贵。

你说同样的黄曲霉素在大米中,是纯洁无比的家伙,这又是胡扯了。牛奶的质量不跟牛奶比,跟大米有什么可比性?牛奶的标准订得高,自然有其道理吧,虽然我不知道那原因是什么。超标就是超标,别人能达到标准,你蒙牛达不到,正说明蒙牛质量低。

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大米、花生质量低。现在不光是去香港买奶粉,还有人去香港买大米了。

家园 现阶段美国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国内好是肯定的,特别是

平均收入/食品价格比。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欧洲和韩国,那两地的食品价格可以让我宁愿去饿肚子。大陆的食品物价近年也是高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我不相信食品安全问题会永远无法解决。美国在有FDA以前食品安全问题一样严重。还有人在美国,你在享受蓝天白云好空气的同时,你得忍受离乡背井的痛苦。如何权衡,见仁见智吧。

家园 欧洲有那么夸张吗?

我在物价比较高的德国,买个烤肉卷也不过3欧元左右,大得让我一个人吃不了。十多年前我在广州,买两个肉夹馍也要20块钱。

至于背井离乡啥的,跟我说的是两码事好不。我跟帖针对的是说中国跟土耳其生活水平相当。我说的是也许表面物价水平相当,但是实际上中国生活的质量要差得多,所以说生活水平相当是不对的。

家园 华人对黑人,拉丁裔根深蒂固的歧视?

华人对黑人,拉丁裔根深蒂固的歧视?

瞎掰.我就没见过几个华人对黑人,拉丁裔有歧视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