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 任爱杰

共:💬60 🌺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1。又一个南北朝时代

链接出处

2。满都海的事迹

链接出处

附录 1:满都海之死考异

链接出处

附录 2: 明将王越

链接出处

附录 3:关于《满都海之死考异》的几点补充

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1。又一个南北朝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1。又一个南北朝时代

中国历史一般的分期方法都认为朱元璋在1368年攻陷大都(北京)标志明朝消灭了元朝。然而事实情况则是元顺帝虽然退出北京,却仍然占据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南方的云贵高原也仍然处于元朝梁王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又化了二十年功夫才于1388年由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即今天的贝尔湖)彻底击败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的大军,俘虏七万余人。中国的所谓本部地区(即不包括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地区)才算被明朝稳定了下来。而元朝的势力仍然拥有蒙古本部,新疆以及青海。

对于这个退缩到北方的元政府,明朝的态度是相当尴尬但是又可称为“后世典范”的。

一方面,朱元璋破天荒地将元朝列为中国的正统王朝。在元末的大起义中,各路义军一般都将宋朝作为中国正统,而把元政权完全视作外国夷狄。但是这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些在元政权中当官的汉人不能接受一顶大大的汉奸帽子,于是他们用“忠臣不事二主”的儒家信条来对抗。例如元朝财政部长(户部尚书)张昶,出使江南招降朱元璋,反被朱元璋拘留,强迫为朱元璋服务。后来一直升到副宰相(中书省参知政事)的高位。但是仍然怀念元朝,竟然在书信中大书“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结果书信被截获,遭了杀身之祸。还有很多元朝遗老也坚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认为“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见天下士。”(《蔡子英上明太祖书》)。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否认元朝在中国近百年的统治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朱元璋对外宣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于是元朝的建立不再是异族入侵而是天命所归了。当然,自然而然的推论就是元朝末年,君臣失德,天命就转移到他朱元璋身上。即所谓“天更元运,以付于朕。”

另一方面,在攻陷大都之后,朱元璋立刻迫不及待地宣布元朝已经灭亡,第二年二月就下令编修《元史》。只用了一百八十八天时间就宣告初步完成。但是书中问题实在太多,只好在洪武三年又化了几天时间出了个补丁版,这才正式成书。(按:相当怀疑比尔.盖茨有朱皇帝的血统。或者按照某些“考据专家”的意见,中国古代发明了从足球到二进制的一切东西,补丁版当然也不例外。^&^)朱元璋好像认为只要完成了《元史》就可以代表当时还占据着大半个中国的元朝就灭亡了。幸亏明朝延续了近三百年。最后也没有亡于元朝。不然元朝如果卷土重来,这本错误百出的史书大概只会成为比现在更大的笑柄。(按:所谓的二十四正史中,这本《元史》是最糟糕的一部。当然如果加上《清史稿》就很难说谁是倒数第一了。^&^)

对于退缩到北方的元朝廷,朱元璋一开始采取的是坚决消灭的态度。洪武五年,朱元璋在连续占领山西、陕西将势力范围扩展到甘肃之后,欲进一步扩大战果,于是下令大将徐达统率15万骑兵,三道并进,合击元朝汗廷所在地和林(今蒙古北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右岸鄂尔德尼召北)。(按:在当时出15万骑兵,已经是倾明朝全国之力了。汉朝经过多年积累,到汉武帝伐匈奴时,也不过出骑兵10万。明朝草创,能够一次出动15万骑兵,多半还是得了元朝的余绪。) 不料本已疲惫不堪的蒙古军队在名将扩廓帖木尔(即王保保)的指挥下诱敌深入,将三路明军中的东路和中路大军各个击破。徐达率领的中路主力更在土拉河畔全军覆没。三路明军中只有西路进至甘肃敦煌。但是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明军精锐全部丧尽。此后15年中再也无力攻击北元。

挽救了明朝命运的大概是朱元璋的长寿了。就在土拉河战役过后不久,扩廓帖木尔和爱猷识理达腊先后去世。继位的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是刘禅一类的人物,在位的10年中丝毫不思进取。而朱元璋则利用这段时间秣马厉兵,先后平定了云南,辽东,夺取了对西藏的宗主权,从而对北元形成了弧形包围。到1388年,朱元璋派大将蓝玉北征。脱古思帖木儿仓促应战,全军覆没,突围后被臣下所杀。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北元进入了一个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时期。按道理说,此时正是明朝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一统元朝旧有版图的大好时机。朱元璋一方面先后派遣朱棣、周兴、刘真、宋晟等人对蒙古诸部进行武力打击,另一方面又大肆招降蒙古各部。蒙古原来忠于黄金家族的漠南各部迫于形势也纷纷向明朝投降。一时间明朝不论在军事还是在政治上形势都是一片大好,北元的覆亡似乎指日可待了。

但是终有明一代,明朝始终无法征服北元。一般来说,中国的各个封建王朝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时代都是从开国到建国一百年之间。如果说明朝后期由于军事力量衰弱而无法征服北方的话,在军事力量最强的太祖朝却无法彻底消灭穷途末路的北元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来看。

从朱元璋本身来说,彻底消灭北元是其夙愿。前面说过,迫于形势,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之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北元朝廷的持续存在是对他所谓的“天更元运,以付于朕”的莫大讽刺。更要命的是,如果承认元的正统地位,则相对于继承了元朝皇统的北元政权来说,朱明自然是叛逆。

朱元璋草莽出身,对自己统治合法性的担忧,有时候会闹到可笑的地步。像把“垂子孙作则”这种拍马屁的话曲解成“后代子孙都做贼”而大发雷霆就是出于这种心理。更可笑的是朱元璋对于所谓“传国玉玺”念念不忘。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本是指秦李斯所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皇帝大印。历来作为奉天承运的象征。但是这颗大印到五代时期已经不知去向。元朝宣称拥有“传国玉玺”。大都城破的时候被顺帝带往漠北。北元蒙文史籍里从来不忘了标榜顺帝“把可汗掌天下的玉宝褪在袖子里带走”。历代大汗也以传国玺相传。直到明末清初皇太极征服北元得到这颗玉玺,才发现这颗所谓的“传国玉玺”不过是一颗普通玉玺罢了。朱元璋不知就里,缺少这颗玉玺,做了“白板天子”自然心有不甘。洪武年间对蒙古的征讨,目标之一就是夺取玉玺。(《草木子余录》:“高帝渭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少传国玺,一王保保未擒,一元太子无音问。四路出讨至漠北,大败,死者先后约四十余万人。” 《国榷》:洪武二十年山东周敬心在上书中说: “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漠,臣民万口一词,为耻不得传国色欲取之耳。”)

然而,朱元璋在夺得玉玺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之外,是否还有将整个蒙古纳入版图的想法却是大可商榷的。就在捕鱼儿海战役胜利以后朱元璋总结说: “元运既终,天命归于朕,于今二十余年,而残胡无知,犹立王廷。欲为不靖。故命尔诸将征之。尔等克用联命,以底成功,漠北遂空,边庭无警,民息转输之劳,军无战伐之苦,四海晏然。尔等可以坐享富贵矣。”

这段话里,朱元璋透露出几个信息。首先征讨北元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残胡”知道天命所归。第二,朱元璋对于“边庭无警”就很满意了,并不追求“混一宇内”。更重要的是,“民息转输之劳,军无战伐之苦”。

中国历代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统治方法。国力强盛的时候固然可以派出大军镇压。但是这种征伐的代价是极为高昂的。往往一场大战下来,多年积蓄为之一空。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社会中,连绵不断的在北方苦寒之地用兵,战争中又得不到直接的物质回报,自然是大耗国力的举动。朱元璋统治之下的明朝,经济更加保守,即使有心征服北元,以明朝的生产力也无法长期支持。

而朱元璋以下并无杰出的军事人才。朱本人的将才不过中下。徐达等人可称上将,但是也不过和北元的王保保等人斗个旗鼓相当。蓝玉是后起之秀,但这时朱元璋已经老了,主要关心的已经不是彻底消灭北元,而是如何为自己的接班人巩固统治基础了。

捕鱼儿海战役胜利以后,朱元璋自以为大局已定,于是开始大肆屠戮功臣。诬陷元老李善长谋反,又诬陷指挥捕鱼儿海战役的大将蓝玉谋反。政治风暴刮遍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北元自然以防御为主。朱元璋一方面继续在小范围内对蒙古使用武力,肃清北元在漠南的势力。另一方面又大封自己的儿子,把他们分封到北方边境掌握军权,防御北元卷土重来。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朝中能征惯战之士被屠戮贻尽,而亲王宗藩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各藩王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但不打击蒙古,反而尽量将蒙古各部收归己用。最成功的自然是燕王朱棣。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朱棣得到了蒙古兀良哈三卫的帮助。

得到喘息的北元自然不会闲着。大汗虽然式微,但是各地诸侯的势力随即膨胀起来。到朱棣篡位成功,北元在捕鱼儿海战役中丧失的元气已经基本恢复。这时北元各部表面上虽然仍奉大汗为共主,但是实际上已经分裂为东面的蒙古本部和西面的卫拉特(瓦剌)部。大汗的废立均由权臣掌握。例如蒙古部的阿鲁台,卫拉特部的马哈木(注:一般认为卫拉特和蒙古诸部都信仰萨满或喇嘛教。但其实各部的信仰可能有很多。西面的卫拉特可能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也不小。例如马哈木其实便是穆罕默德的另一音译。下面要讲到的亦思马因则是易卜拉欣的另一音译。)都是拥兵一方的诸侯。而明军对其征讨不但无法尽全功,弄得不好还会全军覆没。例如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派丘福率十万大军进攻北元。当时的北元大汗本雅失里和权臣阿鲁台率军迎战,在胪驹河全歼了丘福的大军。丘福以下诸将全部被杀。

丘福被杀,朱棣不得不亲自出马。终朱棣一生,先后五次征讨北元,每次都是出动三十万到五十万大军不等。但是战果却极差。除第一次征讨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将其击溃外,其他四次出征都是无功而返。最要命的是朱棣抓不住北元的主力就乱杀无辜出气。例如第三次亲征,朱棣无法捕捉到阿鲁台的主力,于是在班师途中突然袭击兀良哈三卫。借口是兀良哈三卫在前一年协助阿鲁台进犯辽东。但问题是,如果兀良哈三卫如果真的归附阿鲁台,朱棣又怎能在出征的时候放心把这么一支敌军放在自己的背后?明朝将领后来很喜欢杀良冒功恐怕肇始于此吧。

朱棣之后,明朝更加无法消灭北元。到土木堡之役后,明朝从早期的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双方的对峙遂固定下来。直到被新兴的满清先后消灭为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朝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朝代,而是在元朝的版图内占有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和领土优势的一个政权。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2。满都海的事迹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2。满都海的事迹

从北元方面来说,则是内战不休。自捕鱼儿海战役起后到卫拉特的脱欢拥立脱脱不花为岱总汗,此期间的大汗世系模糊不清。汉文史籍由于南北对峙固然对此言之不详,蒙文史籍对此也是一本书一个说法。现在传世的《黄金史纲》、《蒙古源流》和罗卜藏丹津的《黄金史》所收录的世系均不相同,与汉文史籍记载的世系也无法契合。或许这反映了当时可能各地军阀各自拥立大汗,同一时期有数个大汗并存的情况吧。

不过,乱归乱,不论是哪方拥立的大汗,北元的大汗基本还是出自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的。这是北元历史上的一个有趣现象,和东周的天子虽然无权,却总还是被人捧出来略微类似。这期间,并非没有强有力的外姓军阀试图夺取汗位。事实上,卫拉特部自马哈木起,经历脱欢一代的努力,到1438年时基本统一了东西蒙古。可是当脱欢准备废主自立的时候却遭到了各地贵族的一致反对。不得已,他只好学曹操,把自己的未竟的事业交给了儿子也先。

这位也先是土木堡之役中的主角之一。后人大多只记得他俘虏了明英宗,其实这人就是北元的桓玄。他挟俘虏明朝皇帝之威,承父祖余烈,袭杀了当时的大汗脱脱不花后自立。

这位脱脱不花是也先的父亲脱欢所立。在蒙文史籍中称为岱总汗。岱总就是汉文太宗的转音。蒙古退回北方之后逐渐不通汉文。但是官称却仍然保留以前元朝的遗迹。例如太师,知院等等。这位脱脱不花虽然是傀儡,却并不甘心作傀儡。在脱欢、也先的眼皮底下发展自己的势力。用“太宗”作为自己的称号,恐怕是想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太宗皇帝”吧。可惜他还是斗不过也先,最后兵败被杀。

也先篡位之后,立刻意识到黄金家族的巨大能量。黄金家族当时虽然已经没有实力,但是由于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国,草原贵族固然从征服中获得大量财富,一般牧民也因此而生活安定,扬眉吐气,为帝国的强大感到荣耀。因此黄金家族为汗位正统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先对此的应对方法是大肆杀戮黄金家族的后裔。同时又对非卫拉特出身的蒙古部异姓贵族大开杀戒。这么一来搞得人心惶惶。而也先此人气量狭小。既然已经把蒙古诸部视作异类,又开始猜忌自己的得力助手阿剌知院(注:即蒙文史籍中的阿拉克丞相)。结果被阿剌知院先下手为强,趁其出猎的时候将其袭杀。

也先一死,北元再次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不过由于也先的前车之鉴,再也没有异姓贵族敢于直接出面篡夺大汗的宝座。蒙古本部的各异姓贵族更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与黄金家族紧密相连。如果一旦让出身卫拉特的贵族篡夺汗位,则自己的身家性命未免不保。于是各大军阀满足于推出一个又一个黄金家族的后裔作为傀儡,自己则多半使用“太师”的官号来操纵朝政。由于连续几届大汗都是幼年登位,太师掌权,明朝从此将北元大汗统称为“小王子”。明朝人固然叫起来方便,却这给我们后人读史书带来了不少麻烦。

这些众多的“小王子”中一位后来成了北元的中兴之主。他就是达延汗。

达延汗的主要功绩是重新统一了东西蒙古,并将这种统一稳定了下来。但是他的成功有一半是他的妻子满都海的功劳。

自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之后,黄金家族在内讧与军阀混战中迅速没落。于是异姓赛德们走到前台,把黄金家族的台吉们玩弄于掌股之上(按:黄金家族后裔称“台吉”即汉文“太子”转音。非黄金家族的异姓贵族则称“赛德”。)在蒙文史籍中,达延汗以前的黄金家族的后裔境遇坎坷,有些惨遭杀害,有些则沦为奴隶。侥幸逃出生天的也不得不托庇于姻亲或臣下的部落里。

达延汗的父亲孛罗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台吉。在他的苦心经营之下,他的部落迅速壮大,很快便成为蒙古本部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当时蒙古汗位出现空缺,当时实力最强的永谢布首领绊加思兰欲推举孛罗忽为汗。孛罗忽却拒绝了,把汗位让给了从辈分上算是自己叔祖的满都古勒。孛罗忽并非不想当大汗。但是他一来年轻,二来当时明军对北元的威胁很大,手握重兵的绊加思兰,亦思马因等人都是出身于卫拉特的赛德。而满都古勒的母亲出自卫拉特,他有一半卫拉特血统。推举满都古勒为大汗自然可以更好的团结卫拉特部以对付明朝。

满都古勒对孛罗忽的好意自然接受。于是三大巨头达成以下协议。绊加思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满都古勒为正宫皇后。孛罗忽把自己的姐姐博勒克沁公主嫁给绊加思兰为妻。满都古勒封绊加思兰为太师执掌朝政。封孛罗忽为济农(副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按:蒙文史籍中对于博勒克沁公主的身份说法不一。《蒙古源流》中称博勒克沁公主是满都古勒与侧室满都海所生的女儿。这么一来,满都古勒和绊加思兰两人之间就又是互为女婿又是互为丈人,乱伦已极。何况当时满都海就算有女儿也最多三岁,又怎能嫁人?故从《黄金史纲》所说,博勒克沁公主是孛罗忽的姐姐才比较合理。)

这个三套马车制度很快就出现问题。满都古勒、绊加思兰和孛罗忽都是权力欲很强的人。在绊加思兰的族弟亦思马因的挑拨下,满都古勒开始猜忌孛罗忽要篡位。绊加思兰也不满孛罗忽的济农地位,于是满都古勒派亦思马因率军突袭孛罗忽的部众。孛罗忽措手不及之下被打得大败,部众都被亦思马因夺走,连自己的妻子锡吉尔也被亦思马因抢去做了老婆。孛罗忽于是投奔自己的姐夫绊加思兰。可是绊加思兰也是要得孛罗忽的人头而后快。幸亏博勒克沁公主通风报信,孛罗忽这才孤身脱逃。绊加思兰大怒之下,将博勒克沁公主开膛破腹处死。孛罗忽最后还是没有逃过绊加思兰的毒手,逃亡中被永谢布的追兵追上勒死了。

这时孛罗忽只剩下一个后裔巴图蒙克。亦思马因既然抢去了他的母亲锡吉尔,巴图蒙克从小被辗转寄养在各个部落中。其实也就和囚犯无异。由于饥饱无定遂患了痞疾。幸亏后来收养他的特穆尔哈达克的妻子赛海用银碗驼乳为他按摩患处,磨穿了碗底才算治愈。就在巴图蒙克的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蒙古的政治情况又出现了巨变。

满都古勒在没有留下子嗣的情况下死去了。这时,满都古勒的遗孀满都海立刻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中心。

满都海在汉文史籍中完全不见其人。而在蒙文史籍中是大书特书的对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大概是一来明朝人轻视妇女,把满都海的功绩都算成了她先后两个丈夫的,二来我估计一段时间内她仍然延用满都古勒汗的名号,所以在汉文史籍中只知道有满都古勒汗而不知道有满都海。另外,满都海和满都古勒汗发音相近,明朝史官误为一人也不一定。

满都海是满都古勒的侧室。她的父亲是汪古部的绰罗斯拜特穆尔丞相。汪古部人皮肤白皙,姑娘的容貌尤其娇丽。汪古部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满都海自小武艺高强,政治军事才能出众。当时蒙古本部共六万户,大汗直辖一万户。她继承的大汗直属部众还包括了当初兼并孛罗忽的部分部众。蒙古历来有继承人收取死者侧室的习俗。由于满都古勒无嗣,不论谁做了大汗都可以娶前任大汗的妻妾。

按照正常程序,应当是先推举出新的大汗。然后大汗接收前任大汗的妻子部众、财物牛羊。可是按照蒙文史书的记载,当时的情况却是倒了过来,大家急着向满都海求亲。如何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我的推测是满都海的组织才能出众,让大汗的直系部众效忠于自己,这就断了不少人先做大汗再得部众的念头。另外,当时想要问鼎大汗宝座的人不少,却都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而异姓赛德碍于习俗,不能参加到这个角逐里来。于是就演变成谁能与满都海结婚,谁就能接收部众当上大汗的结果。

当时向满都海求婚诸人中条件最优越的是科尔沁的乌讷博罗特王。此人手握重兵,曾经发兵帮助蒙古本部平定过卫拉特的叛乱。不过他并非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而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儿的后代。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他并无继承大汗宝座的先决条件。但是他手中的实力却不能让人小瞧。

可是满都海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下嫁给孛罗忽留下的孤儿巴图蒙克。这个决定之所以出人意料,不但因为满都海的年龄比巴图蒙克大很多(某些蒙文史料认为大25岁。我的推算则是大15岁左右。具体见附录),从辈分上算满都海是巴图蒙克曾叔祖母(高出三代),而且还因为孛罗忽不久之前还是满都古勒的敌人。

其实下嫁巴图蒙克看似荒唐,却是无可奈何之举。当时经过也先的屠杀,黄金家族的后裔人丁单薄,巴图蒙克在当时可能是从继承顺序上来讲最高的一个。从也先的例子来看,如果让外姓成为大汗,立刻会成为众矢之的。如果和乌讷博罗特王成婚,则绊加思兰、亦思马因等操纵朝政者自然不会坐视乌讷博罗特的势力急剧膨胀,而一旦卫拉特各部联合起来进攻,蒙古本部未必能够抵挡的住。而下嫁巴图蒙克这么一个孩子,既符合了非黄金家族不得继承汗位的不成文规定,又不至于过早开罪任何一方势力,而巴图蒙克年纪幼小这件事还能让权臣们放松警惕。所以何乐而不为?

于是满都海婉言谢绝乌讷博罗特王说:“主人(指成吉思汗)的遗产,哈撒儿的子孙能继承吗?哈撒儿的遗产,主人的子孙能继承吗?有推不开的门扉,有跨不过的门槛。主人的后裔尚在,恕我难以从命。”

又斥责主张和乌讷博罗特王结亲的萨岱说:“你以为汗的儿子年岁小? 你以为全体人民无主脑? 你以为哈撒儿后裔势力大? 你以为我孤独寡居无依靠? 你的心眼坏透了,你是一派胡说八道!”

最后满都海当着乌讷博罗特王向天后(esi hatun, 一说为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或忽必烈生母唆鲁禾帖尼的灵位)起誓说

“在不分黑白的地方我嫁来作媳,

荣幸地列为可汗的后裔,

哈撒尔的嗣孙欲将我迎娶,

我来到母后您的斡耳朵(宫帐)这里;

还在不辨花马之时我嫁来作媳,

哈撒尔的嗣孙却将您的嫡孙小觑,

他恃强凭凌,

我不顾一切地来到您的斡耳朵这里。

倘若我屈从乌讷博罗特的强力,

将您的宽阔的门楣看轻,

高大的门槛看低,

情愿让您伸出套杆将我贬作奴婢;

倘若乌讷博罗特欺侮您的子孙,

强行聘娶,

恳请您广施缘法将他擒去。

倘若母后您相信我的话语,

相信我真诚地守护您的后裔巴图蒙克,

做他的贤妻,

那么请保佑我,

在内襟中赐给我七个男孩,

在外襟中赐给我一个女孩。

如蒙您慷慨赐予,

就起名叫七个博罗特(钢铁之意),

愿他们坚如钢铁,

将您的香火延续。”

(译文根据薄音湖著《一代天骄和他的继承者》。)

这个誓愿起的莫名其妙。而乌讷博罗特王居然就吃下了这个空心汤团回封地去也。

满都海与达延汗后来果然生下七子一女。七子俱以钢铁(博罗特) 命名。

照《蒙古源流》的说法,满都海的子女顺序如下:

图鲁博罗特 和 乌鲁斯博罗特 (孪生兄弟)

图鲁勒图公主 和 巴尔斯博罗特 (孪生兄妹)

阿尔苏博罗特(单子)

阿勒楚博罗特和瓦齐尔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尔博罗特(单子)

照《黄金史纲》的说法,其顺序则为

图鲁博罗特 和 乌鲁斯博罗特 (孪生兄弟)

阿尔苏博罗特 和 巴尔斯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勒楚博罗特和瓦齐尔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尔博罗特(单子)

图鲁勒图公主 (单女)

照《蒙古博尔济吉特族谱》的说法,其顺序则为

图鲁博罗特 和 乌鲁斯博罗特 (孪生兄弟)

阿尔苏博罗特 和 巴尔斯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勒楚博罗特和瓦齐尔博罗特(孪生兄弟)

阿尔博罗特 和 图鲁勒图公主(孪生兄妹)

满都海正式扶立巴图蒙克为大汗,号达延汗。达延汗过去一般认为就是“大元汗”的意思。不过后来有人考证说“达延”是《蒙古秘史》中的“塔阳”的不同汉语注音,意为“全体”。“达延汗”既为“全体之汗”的意思。

不论达延汗的意思到底如何。满都海和后来在她教育熏陶下长大的达延汗的确以统一蒙古恢复大元江山为目标的。

满都海的第一个目标是征服蒙古本部的夙敌卫拉特诸部。由于可汗年纪幼小,满都海就把他装在一个箭囊里挎在身上保护。满都海首次征讨卫拉特的战绩在《蒙古博尔济吉特族谱》中记载如下:“满都海赛音哈吞亲统骑兵,使克式克滕部之阿来通开道,至特思布尔都之地,与威勒特战,大胜之,服其四万威勒特。下令威勒特国士将:嗣后,房舍不得称殿宇,冠缨长不得过四指,居常许跪不许坐,食肉许啮不许割,改“乌苏克”(酸奶)之名为“扎格”。其部众以食肉用刀跪请,许之,余悉如今。威勒特至今犹奉行焉。”

文中的威勒特既卫拉特。这场战事在《黄金史纲》和《蒙古源流》都有记载。

这场战斗相当惨烈。满都海亲自挥刀上阵。冲杀中头盔都被砍掉。(按:《黄金史纲》中说卫拉特人看见满都海披头散发,于是扔给她一个头盔。满都海不以为意,戴上又冲杀进去了。这个说法似乎不确。无论如何,敌人没有扔给她头盔的道理。应当是头盔被砍掉,陷入重围,被部下救出。蒙文史书有时候使用这样的曲笔来描写战斗的激烈程度。但夸张过度就失真了。)

按蒙古史籍的记载,满都海接下来征讨的敌人是害死达延汗父亲的绊加思兰太师。在出征卫拉特胜利归来不久,满都海再接再厉,偕达延汗率领察哈尔和土默特两部军队又出征绊加思兰。这次,满都海先派遣一位名叫掌吉•帖木儿•阿克拉忽的大臣前往绊加思兰驻帐地进行侦察,自己率兵随其后。绊加思兰为人机警,阿克拉忽的突然到来,使他预感到将要大难临头,便急忙召集军队,以防不测。这时,满都海率领大队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而来。绊加思兰太师只身逃遁。满都海夫人派军追击。在乞勒扯儿洼地,绊加思兰太师被满都海派出的两位将军击毙。满都海夫人和达延汗消灭了仇敌,接收了绊加思兰的部众,胜利收兵。

《明实录》成化十五年五月庚午条谓绊加思兰太师被亦思马因和脱罗干所杀恐怕只是道听途说。或者是因为亦思马因名头太响而想当然了。

满都海最后的敌人就是亦思马因太师。决定性的一仗是消灭亦思马因。《明实录》记载这一仗发生在成化十九年(1483)。亦思马因被达延汗和兀良哈三卫的联军包围,他不敢恋战,慌乱中带着妻子且战且退,向西落荒而逃。他的部下都成了俘虏,几个孩子被三卫掠去。他马不停蹄地一直向西奔逃,最后撤退到哈密北部他的老巢乜克力才算捡回一条老命。

三年之后,穷途末路的亦思马因被达延汗部下大将脱火赤(又译托郭齐)少师射杀。消灭亦思马因之后,蒙古左翼(蒙古本部)已经牢牢掌握在达延汗之手。而右翼(卫拉特诸部)也已经臣服。蒙古基本统一在达延汗的统治下。

然而满都海却未能看到最后的胜利。蒙文史册中对这位文武双全的绝代巾帼英雄不惜笔墨的描写在1480年左右嘎然而止。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我的推测是满都海出师未捷身先死,1480年左右死于明军的一次夜袭中。(详见附录)

满都海虽然身死,但她开创的蒙古统一大业却被达延汗继承并巩固了下来。达延汗在彻底消灭了右翼的反叛势力后,对蒙古诸部重新进行了分封。将蒙古各地主要封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这虽然仍然没有杜绝内讧。但却比以前的战乱年代不知道好多少。北元得益于此,才能继续与明朝对峙一百多年。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3。 附录 1:满都海之死考异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满都海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附录 1:满都海之死考异

对于满都海之死,我其实只有一些根据史书中已有的线索得出的推论。要证实这个推论,必须有详细的年表才行。

研究蒙古历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详细的纪年。成吉思汗以前的历史固然模模糊糊,脱欢帖木耳退出北京后的历史也是一团糟。

北元的历史主要记载在《黄金史纲》和《蒙古源流》两部原始史料里。问题是这两部史书都是六分真实,三分神话,一分喇嘛教。而且互相冲突。《蒙古源流》多用干支纪年。但是用其中的干支年发生的事件来对照汉文史籍的年代却往往对不上号。当然,书中的干支纪年或许是译者加上去的也不一定。

就以达延汗即位的年代来说就众说纷纭。《蒙古源流》里说他活了80岁,死于癸卯年。从1400年到1600年间共有三个癸卯年1423,1483,1543。根据明史的记载,小王子(由于北元连续几届都是幼主即位,太师掌权,明朝遂将北元君主一律称为小王子)达延汗在弘治元年夏(1488年)奉书求贡。很显然这个癸卯年是1543年。1543减去80是1463年。一些史书上强调说满都海比达延大25岁。而满都海生于公元1448年(正统十三年)。如果巴图蒙克7岁即位,则满都海是32岁。应当是1480年。但是如果按照《蒙古源流》的说法,1480年时巴图蒙克已经17岁了。《明史。鞑靼传》中,直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还有“小王子亦乘隙为寇,犯宣府赤城。”这个“小王子”是巴图蒙克达延汗还是他的孙子博迪台吉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更加流行的说法则是达延汗生于1474年死于1517年只活了44岁(《阿勒坦汗传》)。即位时只有6岁而已。按照这个说法,到巴图蒙克进入青春期,有生育能力的时候(假设为12岁),满都海应该是37岁。满都海为巴图蒙克生了8个孩子。有些书上认为是4对双胞胎。有些书上认为没有那么多双胞胎。这些孩子中的最早一对应该在1486年后出生。

但是这并不是没有问题的。《黄金史纲》和《蒙古源流》都记载了满都海怀着阿勒楚博罗特和瓦齐尔博罗特这对双生子(这二人的排行在各种史籍里都不一样,《蒙古源流》的说法是老六和老七。)时出征遭到卫拉特袭击险些丧命的记载。按上面这个时间表,则这件战事应当发生1486之后。

但是满都海自扶立达延汗之日起就出征统一蒙古。由于可汗年纪幼小,可敦(满都海)就把他装在一个箭囊里挎在身上保护。这场战事大约持续到1486年。决定性的一仗是消灭亦思马因。《明实录》记载这一仗发生在成化十九年(1483)。三年之后,亦思马因阵亡。蒙古基本统一在达延汗的统治下。

但是对照满都海怀孕遇险的记载,可以发现满都海根本不可能在这6年里怀孕。所以满都海到底比达延汗大几岁是很成问题的。我比较倾向于的一种说法是满都古勒汗逝世于1467年(他的卒年本来不详),那时满都海19岁,巴图蒙克 4 岁。满都海大巴图蒙克 15 岁。自 1467 年至 1480 年满都海一直带着巴图蒙克东征西讨。(4岁的孩子才能装在箭囊里,7岁就太大了)。《黄金史纲》中说满都海在一个牛年出征卫拉特。1469年正是一个牛年。估计这期间她仍然延用满都古勒汗的名号,所以在汉文史籍中只知道有满都古勒汗而不知道有满都海。另外,满都海和满都古勒汗发音相近,明朝史官误为一人也不一定。到1480年巴图蒙克17岁时,满都海正式把大权交还给他。所以蒙古史籍中认为他是在 1480 年才即位。由于大多数蒙古史籍对于纪年不注意,所以造成后人误认为 1480 年时巴图蒙克还是个小孩子。

对于满都海的记载大多止于成化十九年(1483)消灭亦思马因。有意思的是,满都海在此之前一向亲征,之后却在战场上再也看不见她的英姿。此后三年对亦思马因的战斗都是由脱火赤少师指挥。以满都海的见识又怎会信任并不如己的脱火赤少师?这未免奇怪。

所以,我的推测是满都海在成化十九年之前死去了。由于大敌当前,被她征服的卫拉特诸部并不稳定,所以达延汗决定秘不发丧。这就造成了蒙古史籍里对满都海之死没有详细的记载。

那么满都海是怎样死的呢?1483年时,满都海不过35岁。以其为冲锋陷阵的武将来说,病死的话未免太早。所以可能性一为战死,二为难产而死。满都海连生数胎都是双胞胎。生双胞胎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即使在现在,产科医生对于怀了多胎的孕妇都要额外看护。而35岁又是在高危产妇的门槛上(如果按照《蒙古源流》的说法生于1438年,则为45岁,更是高危产妇。不过《蒙古源流》又说1480年满都海才虚岁33岁,反正前后矛盾的很。),所以难产而死并非不可能。

问题是,满都海未必在1483年有孕在身。这样就有可能是战死。如果是战死,最显而易见的可能性是在与亦思马因的决战中阵亡。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达延汗可以密不发丧,砍下她的首级的亦思马因可不会这么客气。定然会对她的死讯大加利用。这样,蒙古史籍中就应该是另一种记载了。

汉文史籍的记载,在击败亦思马因的同一年七月,达延汗攻大同,败明军。八月,达延汗又攻击攻宣府,被击退。击败亦思马因事在五月,为何不到两个月达延汗就要攻击明朝?此时亦思马因虽然战败,但是实力仍在,达延汗和满都海再笨也应当懂得不能两面树敌的道理。

《黄金史纲》中有一条不太为人注意的细节。攻击亦思马因前,达延汗和满都海把王廷迁到察罕格勒迪(疑为察哈尔)。不知如何消息走漏,他们被明军夜袭。慌乱之中,可汗和可敦连夜逃走。(《汉译蒙古黄金史纲》87-88页)

在《明实录》成化十六年三月丙戌(1480年)条记载:王越以提督军务衔率二万人赴榆林防御。途经大同,闻敌帐驻威宁海(今集宁南黄旗海),即率军夜出孤店关先过猫儿庄直趋威宁海。时风雪大作,天地昏暗,王越纵兵掩杀,生擒幼男妇女171人,斩437级,获马驼牛羊六干余。

所以这次夜袭在双方的史籍中都有记载。《黄金史纲》对满都海几乎是不惜笔墨的描述就在此次夜袭后消失了。

满都海是不是没有逃脱,或是为了掩护达延汗而战死在这一次夜袭中了呢?我认为是很有可能性的。杀死她的明军未必知道她的身份。即使得到了她的尸体,也未必知道她是谁。就算知道,在没有得到达延汗的情况下,明朝史官也未必认为杀死了他的皇后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而1480年,满都海正是虚岁 33 岁。而那时亦思马因势力正如日中天,达延汗应当更有理由密不发丧了。

到击败亦思马因后,达延汗为了报杀妻之仇,愤而攻击大同和宣府。但是他毕竟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攻城受挫后明白自己无法两线作战,只好暂时退兵。甚至两年后为了稳定后方还向明朝要求通商。不过等到彻底消灭亦思马因,完全平定了卫拉特之后,他对明朝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从1493年到1516年间,连续十多次大规模入塞。也惹出了明朝那位“总督军务镇国公”对他的亲征。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满都海之死的真相湮没的原因。诸君以为如何?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附录 2: 明将王越

附录 2:明将王越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我几天前说到满都海可敦之死的时候提到了这位北元的绝代巾帼英雄可能死于明将王越对北元的一次袭击。这里干脆再说一下这位王越。

王越,字世昌。史书上说他身材高大,多力善射。景泰二年(1451年)中进士。据说在廷试的时候,忽然刮起一阵旋风,他的答卷被风卷去。眼看就要落榜,他居然在剩下不多的规定时间内再写好一份考卷。其人之聪明可见一斑。

王越中进士后开头到陕西出任地方检察官(御史)。到天顺初年,才当上山东省纪委主任(按察使)。天顺七年(1463),大同军区司令(巡抚,都御史,提督军务)出缺。经人推荐,王越接替了这一职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北元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本来属于二线防御基地的大同,宣府,延绥一带成了抵抗北元入侵的最前线,经常遭到北元的攻击,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到严重的破坏。王越到任之后立刻修缮武器甲胄,训练士兵,修理堡寨,鼓励农业和商业,把大同防区重新建设了起来。

成化三年(1467年),明朝发动对北元的征讨。王越成为此次远征的参谋长(赞理军务)。据说他曾与主帅仇永帅千人出巡,骤然与敌军遭遇。仇永想要逃走。王越制止住他,叫士兵列阵自保。敌人怀疑有伏兵而迟疑不敢进攻。对峙到黄昏之后,王越令所有的骑兵下马,衔枚鱼贯而行,自己则率骁勇殿后,借着夜色掩护从容撤退到五十里外的明军城堡。事后他对仇永说:“我方一动敌人就会追击,这就谁也活不了,只好不动声色来迷惑他们。撤退的时候下马步行,我们的行动的声音就小了,不容易惊动敌人,这才可以逃脱。”

老实说,这个故事里王越显得智慧过人,其实反映了当时明军战斗力的低下。两人所遇到的敌军人数估计不会超过明军的人数,不然早就冲杀过来了。可是被封为抚宁侯的仇永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逃跑。而王越的反应也只是如何逃才能保住性命而已。

明军的战斗力如此,这次战役当然无功而返,正好北元忙于内斗,向明朝请求通商(入贡),于是征讨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大概是王越保存实力有功的关系,到了这年秋天,他又兼任宣府军区司令(巡抚,提督军务)。

有了差点丧命的经历,估计王越充分认识到了军队战斗力的低下是致命伤,所以在他直辖的两个战区内加强了士兵的训练。到了两年之后的成化五年,王越终于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

当时的河套一代属于明和北元的边境。河套水草丰美,但是由于明朝前期对北元的主动进攻,北元不敢南下,河套遂成为真空地带。几乎没有人烟。土木堡之变后,北元开始对河套地区进行渗透。到成化五年,北元开始大规模进入河套地区放牧。于是延绥告急,朝廷命令王越增援。

王越率领本部至榆林,遣游击将军许宁出西路龙州、镇靖诸堡,范瑾出东路神木、镇羌诸堡,而自与中官秦刚按榆林城为声援。许宁在黎家涧,范瑾在崖窑川与大败北元军。右参将神英又在镇羌破敌。北元只好撤退。

王越以为获得了胜利于是在第二年的正月收兵。不料才回到偏头关,北元又去而复来,延绥再次告急。兵部劾越王越擅自收兵。这是杀头的罪名。幸亏皇帝赏识他,免了他的罪过,命令他带兵屯驻延绥附近待机。北元以一万余骑分离五路入塞,王越命令许宁等将其击退。

是年三月,明朝决定彻底解决扰边不止的北元阿罗出部。这次的领兵大将又是抚宁侯仇永。王越为其副手。从前面的故事看,恐怕实际指挥的是王越,而不是纨绔子弟仇永。双方在开荒川决战,阿罗出大败。明军乘胜追击至牛家寨,阿罗出被流矢射伤。王越这次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将(右都御史,从字面上翻译是总检察长。但是这个职位在明朝对于领兵大将来说实际上是荣誉性职位。凡是领兵的文官都要加兵部侍郎和御史头衔,以表示他们只是暂时性的领兵。这也是明朝以文官领兵防止武将专权的措施之一。所以只好翻译成上将。不然现代人很难理解为什么立了军功却升总检察长。)。

借这个大胜的势头,明朝决定大举进攻北元。王越深孚众望,威震边疆,于是第二年他被任命为西路方面军司令(总督军务,专办西事。)专门筹备西征事宜。但是可叹的是中央虽然口头上要西征,却口惠而实不至。王越手下可用之兵不过万余,又分散防守。而北元的军队却有数万。在这种情况下,王越自保不遐,哪里还有力量西征。

读史至此,有人或许会奇怪头一年击破阿罗出部的兵力哪里去了。明朝实行的是卫所制。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世袭兵制。士兵的家庭世世代代为士兵。平时耕种田地,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则临时编组,委派将领率领。这种制度看着不错。其实承平数代之后,士兵往往只知道种田,而不懂打仗。而临时委派的将领往往是文官,不懂军事。以这种军队出征,正是盲人骑瞎马,怎能不打败仗。王越久在西北,手下的军队训练有素,又知人善任,这才能够取得胜利。可是他手下的直属兵力还是有限的。遇到大规模的战事还是要从别的卫所调兵。头一年击破阿罗出部的兵这时大多复员了。而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不敢调兵给他。这样他的西路方面军司令只是个光杆司令而已。

要说明朝中央不调兵其实也是不够准确的。事实上明朝中央为了西征调动了近八万人。但是这八万人不归王越指挥。王越却要为整个防区的安危负责。这就造成了边区明军云集,北元却如入无人之境的奇怪现象。其后明朝中央终于认识到没有统一指挥的问题。于是在名义上又将军权集中起来。可是军权并不交给王越,而是交给武靖侯赵辅,并封赵辅为平虏将军。这样,同一支军队却出现了两个最高统帅。明朝和宋朝一样,怕武将造反,所以对有能力的大将又想利用,又不放心,遂搞出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指挥系统。

同一时间,北元则对明朝采取骚扰战术。每当明朝好不容易理顺了指挥关系,大军慢吞吞得行动起来的时候,北元立刻撤退。而一旦明军收兵,则北元立刻去而复返。如此反复数年,明军名义上的主帅也换了三个,不但没有剿灭北元的进攻,北元的攻击却越来越频繁,河套地区也逐渐被北元完全侵占。王越由于熟知边事,一直当着他的光杆西路军司令。其间他被中央诸大臣控告欺君罔上,隐瞒北元的实力,于是双方斗了个不亦乐乎。

就在政治斗争形势对王越渐渐不利的时候,命运却意外得给了王越建立不世功勋的机会。

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深入河套的北元可汗满都鲁、太师比加思兰等部将老弱留在红盐池王廷,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诸州县。王越探得消息,认为是北元主力尽出,后方空虚,是消灭敌人的天赐良机。于是率领直属部队出战。部将许宁、周玉个率五千骑兵分左右两路,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两昼夜疾驰八百里,奔袭北元王廷。

将至目的地的时候,暴风大起,沙尘翳目,诸军胆怯。这时一个老兵说道:“这是天助我也。去时迎风,敌人不易察觉。胜利收兵时如果碰上回来的敌人主力,则其处于下风。乘风击之,还有不胜的道理!”

王越立刻下马拜这个老兵为团长(千户)。于是士气大振。王越把兵力分为十翼,每翼千人。亲自率两翼突击北元大营。北元留守部队措不及防,大营被攻破。几乎全军覆没。满都鲁等饱掠归,发现根本之地被毁,妻子畜产已荡尽,只好相顾痛哭。由于这次战役,北元再也无法在河套立足,被迫迁向远方。河套危机就此解除。

王越获得如此空前胜利,明史上的记载却说他只擒斩三百五十人,获驼马器械无算,焚其庐帐而还。这个战绩未免过小,而且如此大的战役只杀了对方三百五十人也令人无法相信。相信这是明朝的史官认为他是汪直一党而故意减少他的功劳吧。

这次大胜相当于汉初卫青,霍去病击破匈奴王廷。可是卫青,霍去病能够继续攻击匈奴,王越却连追击北元残军也办不到。卫青,霍去病得胜归来,立刻能够投入制定下一次作战计划。王越得胜归来却立刻要面对险恶的政治斗争。

表面上,王越因为这次大胜而升了官,名誉职务升到了太子少保,实际职务则升到了西北战区司令(三边总制)。但是其实他的实际权力却是下降了。而纪功郎中张谨、兵科给事中郭镗又弹劾他为前任平虏将军刘聚滥杀冒功一事胡乱上奏。

功大而赏薄,又为朝廷猜忌,王越于是只好自称有病,交出兵权,回到中央当他的总检察长。回首前尘,他终于体会到“朝里有人好做官”的必要。于是开始结交朝中的权贵。而当时皇帝面前最大的红人就是主管西厂的特务头子大太监汪直。

明朝是一个太监当政的朝代。自明成祖朱棣以降,对太监无不信任有加。而太监中固然有刘谨,魏忠贤那样祸国殃民的家伙,却也有如郑和这样的英雄人物。

正史上对汪直的评价一直不高,虽然没有把他和魏忠贤一起列入阉患一类,但也认为他是乱政之人。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汪直的事迹的话,就会发现汪直其实并不象史书上说的那么坏。

汪直是瑶族人,出身广西大藤峡。1456年,大藤峡瑶人首领侯大苟率领瑶、僮族人民万余人起义,修仁、荔浦、力山、平乐等地的各族贫民纷起响应。攻打郡县,出没山谷。这场起义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被右副都御史韩雍镇压下去。1466年,大藤峡瑶、僮人民再次起义大藤峡起义军七百余人,在侯郑昂率领下乘夜攻人浔州府城及洛容、北流两县。明廷又命韩雍继续镇压。思恩、浸州、柳州、宾州等地人民起而响应,四处袭击明军,并发展到广东的钦州和化州。起义一直延续到1472年,才彻底失败。

汪直就是在这次起义中被俘的瑶族儿童。明军对于被俘的少数民族的一贯政策是“俘获贼属男妇幼小堪用者养侯,老弱不堪者变卖。”不论是养侯还是变卖其实都是把俘虏变为奴隶。而被“养侯”的方式之一就是被阉割,送入宫廷,成为太监。

所以,汪直在明朝诸臣和史官的眼睛里除了是传统的会“乱政”的太监,还是出身有问题的叛逆之后。

不过,明宪宗倒是很喜欢汪直。明朝的皇帝对大臣极不信任。他们唯一信的过的是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太监。所以往往派出太监监视大臣们的行动。由于汪直聪明伶俐,明宪宗就派他主持特务机构西厂,监视大臣们的行动。汪直出马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扳倒南京镇监覃力朋。

明朝实行食盐专卖。覃力朋却依仗权势在进贡回来时装了一百多船私盐。沿途又骚扰州县。武城县缉私队长(典史)向他盘查,覃力朋殴打典史,打断了他的牙齿,又射死一人。汪直查访到这件事後立刻逮捕覃力朋论斩。覃力朋后来疏通关节后得以幸免,而明宪宗则由此认为汪直能够发现奸臣,秉公执法,于是对他更加青睐。

汪直此后屡兴大狱,不过杀的倒也均是有罪之人。但是既然身为特务头子,主要任务又是监视百官,自然的不到百官的好感。很快内阁大学士商辂与万安、刘??、刘吉等上奏其扰乱朝政,要求杀掉汪直。在群臣的压力下,明宪宗不得不稍稍压制汪直的权力。但是不久之后就又恢复其全权。

汪直从此与百官势不两立。他首先从有宿怨的兵部尚书项忠下手,让言官郭镗(就是前面诬告王越的那位)、冯贯告发项忠违法。项忠遂被免职。牵连所至,以前告发汪直的大学士商辂,左都御史李宾,尚书董方、薛远及侍郎滕昭、程万里等数十人均被罢黜。而王越与其素来友好,遂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汪直当时年纪还轻,而他对于军事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亲信陈钺劝他出征北元立边功巩固自己的地位。汪直深以为然。于是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又一次转入对北元的进攻。他多次自任监军,同王,陈二人共同率领大军出击。

对王越来说,虽然他已经是国防部长,又得到了朝廷的全力支持,但是消灭北元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几次出击都不能捕捉到北元的主力。反而招来北元的反击。幸好这时北元也忙于内部的统一。满都海可敦正带着幼小的达延汗东征西讨,无暇对付明朝的挑战。

时间很快走到了成化十六年,王越已经 56 岁了。就在他以为再也没有机会建立功勋的时候,命运又一次对他展现了笑容。

是年三月,王越率二万人赴榆林防御北元。途经大同时,探听到北元的王廷在威宁海(今集宁南黄旗海)。王越立刻率军夜出孤店关,先过猫儿庄,兵分几路,直趋威宁海。时风雪大作,天地昏暗,王越纵兵掩杀,再一次杀散北元的王廷。而这一次他几乎得到他的目标,北元的可汗达延汗。(明史上说这次袭击是攻击亦思马因太师部,对照蒙文史料不确。应为袭击达延汗。)可是命运似乎又总是把送到他手中的东西夺取。这次,达延汗逃脱了。而北元美丽善战的满都海可敦则有可能死在了这一次袭击中。

对于这次战事,明史中记载的更加简略,只说王越生擒幼男妇女171人,斩437级,获马驼牛羊六干余。完全看不出大胜的痕迹。

第二年,汪直失宠,被贬到南京。王越被算作汪直一党,被剥夺一切荣誉和职务,被流放湖北安陆。当宣旨的钦差来到时,王越万念俱灰,几乎自杀。后来见敕命中有从轻发落的话,这才打消了念头。

此后十年,王越被软禁在家。他的罪名在明孝宗登基时被赦免了。不过一直到弘治七年(1494年),他才被重新启用。在此期间,北元被达延汗统一,明朝再也没有机会击败北元了。

三年后,北元再度进攻甘肃,朝廷无人能够抵挡。这时王越以 73 岁高龄再次被任命为西北战区司令(三边总制)。王越以老病之身再度出征,于第二年攻破贺兰山后的北元基地。北元不得不再次向北收缩。

于是历史又一次重演。王越在朝中的支持者太监李广(不是汉朝的那位)倒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言官们又有了一次表现他们的忠贞的机会,纷纷上书攻击王越为李广一党。王越老病的身体再也经不住这次打击,忧愤而死。

王越死后,明朝再也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达延汗也不再有可与之匹敌的对手,遂大举入塞。明朝从此陷于与北元无休无止的战斗中,直到双方都筋疲力尽,被新兴的满清先后消灭。

明朝并不是没有良将,从王越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甚至被传统史书目为天生奸佞的太监也不但不一定是良将的制肘,反而有可能支持良将建功立业。可是,明朝的制度已经不容许良将建功立业。相比之下,王越还算善终。其他想要建立功勋的良将如袁崇焕者的下场可就没有那么美妙了。

最后摘录一段王越和内阁大臣们关于汪直的对话。

内阁论罢西厂,越遇大学士刘吉、刘??于朝,显谓之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曰:“吾辈所言,非为身谋。使直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越不能对。

刘吉、刘??之流一句“使直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真正是明朝廷臣的写照。为了让公卿大夫有事可干,汪直当然只好“行事不公”,而王越也只好成为公卿大夫不断攻击的对象。而明朝的国政就在这种无事忙的内斗中腐朽了。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句话有意思

而是在元朝的版图内占有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和领土优势的一个政权。

家园 我也觉得这句话有意思,---- 不过感觉怪怪的。

如果接受 蒙古对中国只不过是异族入侵,然后被驱逐出中国的话,

那么明朝就算是中国 大一统的朝代了。

家园 好文。也为王越一叹。。。
家园 这么说来,明朝是元朝的一个附属国?
家园 不能这么说

北元之于明正如南宋之于金、元,南明之于清。双方都是在旧有版图内并列的政权。处于分裂状态而非统一状态。

家园 呵呵,这个假设确实大有可能成立

即使按照常理,那么年富力壮的一个领导者,不会就这样突然没了声息。除非有内乱和争权问题,但是显然这缺乏直接证据,而且也没有任何事实表明北元当时有这个情况。

想差不多年代的那日本战国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也隐瞒了他的死讯达N年……:P

家园 关于捕鱼儿海

好象一般都是认为对应今呼伦贝尔盟的贝尔湖。

家园 说得好!送花!
家园 明朝言官其实并没干什么实事,就象东林党人,除了标榜自己清明,

在国家大事上,没什么作为。只要是以清明自诩的,就引为同类。很多时候,不管对错,就为了个名声而已。

家园 大一统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的

以后可以专门就这个题目开个帖子。

不过,异族是相对于汉族来说。汉族并非整个中国啊。否则的话,我们岂不是要把西藏,新疆,青海,东北,云南,广西,东北,甚至四川,湖南,湖北的一部分都不算中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