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定价权的奥秘(一) -- wild007

共:💬49 🌺13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定价权的奥秘(一)

经济学多少都有些“象雾象雨又象风”的,当你以为了解它的时候,现实中总有问题让你摇头苦笑。既然今天的世界挖西方的墙角已经不再稀奇,那么在这块西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固有阵地上,也是该好好挖一挖了。对于普通人来说,身边的经济问题总是最感兴趣的,但是很遗憾,如果要想看清周遭,你必须从源头开始看起,“此亦无它”,西方撒谎从来喜欢在源头撒。

从中学开始,我们就知道价值和价格这两个概念,来源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这一著名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给价值下了这么一个定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经由这个定义,马克思得以造就了一个庞大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由于从小的教育,我们从不怀疑这套理论的正确性,但是马克思是个西方人,他有着西方人固有的秉性。问题就出在了价值的定义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是劳动有差别怎么办?基准劳动单元又是什么?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

1.掏粪工和科学家的小时劳动价值是否等价。

2.勤奋员工和“僵尸”员工在一天中都完成了一份报表,价值是否相等。

3.宝石的开采成本低于石料,可即便雕刻工花费巨大的精力,普通打磨的宝石价格还是远远高于石雕艺术品,价格永远背离价值?

4.超过需求的商品的价值该如何界定。

有关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质疑文章已经非常多了,可以自行百度,只是如果不是特别急于想给马克思打补丁的话,我们不妨试着抛开价值和价格这两个概念,来重新审视经济世界。其实在经济学里,各种理论流派已经非常多了,摒弃马克思早就不是新鲜事,不过西方人始终改不了他们的臭毛病,讲市场的就市场至上,讲经济人就经济人通杀。虽然真实情况很复杂,而在细节上又充满了“魔鬼”,但如果绕开那些繁复的名词和推导,经济学还是可以有着简单到普通人都能看懂的脉络的。而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定价标尺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先绕过今天充满障眼法的金融社会,回古代从经济的原生态来抽丝剥茧。

贵金属本位一直是人类社会基本经济形制(这里贵金属本位的定义是广义的,自行领会),在古代中国曾经是铜银金,西方则一般是金银。贵金属充当“货币”这一角色,而实质上就是定价标尺。从特性上来说,这类贵金属切割难度不是太高,很容易定量,故而可以根据重量来和现实中的各种物品一一对应,整个社会的物品也就因此都表现为贵金属的重量,比如一个包子三文铜钱,一套衣裳一两银子,一套房子十锭金子等等。除了容易切割外,充当定价标尺的贵金属还有性质稳定不易磨损的特点,但最关键的其实还有一点:它们的实际用处很小。故而中国的铜后来只能充当辅币,而西方压根就没让铜登上台面。马克思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确实有着相当的道理,这两种金属除了易切割不易“变质”外,就没啥太大的优点,在古代更是只能当首饰工艺品,而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最适合当定价标尺。实质上传统“货币”有四大特性,这里先说三个:易定量、不易损耗和本身价值低。前两者很容易理解,第三点却是经济学里最有欺骗性最难看清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第三个特质,今天的世界货币才会过渡到“纸”币,还会进一步变成“电子”货币。

货币最基本的功能只是交易中介,如果物物交换可以轻易做到等价,其实都没必要用到货币,比如“八万双袜子换飞机”的典故,再比如烟土在特定场合的流通。但是由于物物交换毕竟经常出现“零头”问题,数量小时更是很难等价,因此货币在交易世界还是充当主流的,而这也就要求货币具备一定的“价值”,那么这不是绕回去又说金银是有“价值”的吗?这就要说到货币的第四个特性:不易被外界复制。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纸币体系是“信用货币”,就在于今天能够以强力手段来打击伪钞,使得纸币的复制被严格限制。古代就没今天这么好的条件,统治者只能严格限制金银的流通数量来保证定价体系的稳定。古罗马和萨珊波斯的统治者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印制自己头像的金币,而尽量不让其他金币流通。所谓贵金属货币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狐假虎威”,它们显现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作为“外力”介入闭合经济体系(如西班牙的“崛起”)或者原有经济体系崩溃时充当过渡(如KMT政府倒台时)。

不过谈到这里,我们都还在谈一个“静态”的经济世界,只牵涉到物而没有涉及到人类社会核心的“人”。而经济学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人的复杂性。人在经济层面一般有三项要素:需求、劳动和分配。需求对应物品分配的总量,劳动创造运输物品满足需求,分配则决定每个人获取物品的多少。一个“合理”的社会,需求决定物品的定价,劳动提供分配的依据,分配满足对应的需求。但显然这世界从来没真正“合理”过,甚至这三个要素的关联性都不见得很好。

在一个西方传统社会中,可以比较容易看清人在经济体系中的问题,因为传统的西方社会是典型的“二元”社会,即“贵族”与“平民”的社会。在贵族社会里,主要是需求和分配两个要素,而在平民社会里则基本只有劳动一个要素。贵族们不用考虑劳动的问题,他们只负责切蛋糕和吃蛋糕,在经济体系中,贵族是主体,他们提出需求,然后制造五花八门的规则来彼此博弈决定物资的分配;平民是客体,他们提供所有的劳动,除少部分换取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外,其余全部都奉献给贵族,而连他们本身甚至就是用于满足需求的“物资”,故而平民的命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而贵族的命则是“无价”的,本质上平民的地位等价于贵族家的哈巴狗。

可以看出,西方传统社会是一种极其简化的社会模式,故而是“井井有条”的。马克思看到了这种社会的实质,因此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概念,从无产阶级角度出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确实是有意义的,因为对于传统西方平民来说,所有的劳动的回报全是生活基本物资,其他都是“剩余价值”,故而劳动价值和物品一样可精确定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开始向东方靠拢,西方平民的生活待遇显著提高,此时“无产阶级”的提法就变得不“精确”了。事实上,在今天的社会,马克思笔下的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经名存实亡。现在多数下层人都已经过渡到“市民”,接近于传统中国社会的“老百姓”。而老百姓的劳动价值因为牵涉到分工和分配的差异,已经很难进行定量分析,所以马克思理论自然也就显得有些过时了。简单的例子就是私人企业和公家单位的同工不同酬。

那么今天的市民社会,该如何来确定一个“合理”的定价体系呢?这就要牵涉到一个古老的职业——商人。

wild007:【原创】定价权的奥秘(二)

wild007:【原创】定价权的奥秘(三)

wild007:【原创】定价权的奥秘(四)

通宝推:山海马甲,李根,
家园 无产阶级“名存实亡”?

感觉无产阶级“名存实亡”的提法可能需要慎重。我觉得“无产阶级”不能直接从字面理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演变,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原来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看上去是拥有了一些超过其自身扩大再生产的生活财产。但这不足以消灭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是其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而不是其拥有的生活用财产。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础,我记得马克思是给了衡量标准的,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是,后者也是个抽象的概念。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可能不会找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了。正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找到这个理论支点,马克思理论的支持者在面对其反对者的指责时才显得有些无力。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才会不断地遭遇挫折。

反过来讲,差异化的劳动,可以说是私有化和剥削的起源,也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劳动的差异化只能在社会进步中被消灭,从而使人类找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我觉得这是马克思理论中最正确,也是最令人困惑的地方。

家园 我怎么也想不通怎么可能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分工,怎么可能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或者反过来看,要实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必须是每一份工作,换成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必要劳动时间都一样,这个可能吗?

从历史上看,有没有什么证据显示劳动的差异化在社会进步中被消灭了呢?我怎么觉得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是以前不存在的?

到底是社会进步导致差异化越来月大呢,还是越来越小?

如果“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础,我倒觉得整个理论体系危危乎。。。。

家园 你说的还是具体的劳动形态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为所有具体劳动形态的抽象可能还是存在的。但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是不可能以具体劳动形态存在,只能是个抽象的概念。

我猜测,这有些像某一类“均衡点”。在经济学中的具体例子就是在均衡点处所有人的成本都等于边际成本。

家园 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无差别的。老马说的就是时间
家园 这个就更难理解了

你的意思是说,只要每个人工作了相同的时间,就是无差别的劳动吗?

或者说相同的工作时间,获得了相同的收入,就是无差别的劳动吗?

家园 没有事实支撑的理论

我认为都是空中楼阁,太虚。。。。

呵呵,可能因为我是理工科的背景吧。

家园 生产一个产品所用的时间,是这个产品的价值

工作了相同的时间,就是无差别的劳动。相同时间造出来的产品就可以等价交换

家园 这个还是说不过去

且不说生产效率的问题,假设大家都一样,(很不靠谱的一个假设)

一个工人1小时可以做两个铅笔刨,另一个工人1小时可以生产10支铅笔,这么说两个铅笔刨可以等价交换10支铅笔吧。

那么,是应该由谁来界定每10支铅笔等价于2个笔刨呢?应该是由工人来界定呢?还是应该由用家来确定?

家园 劳动价值论中包含了马克思自己的伦理价值观点上的投射

他认为人的生命说到底都是平等的,话说“谁不是爹妈生的”?

你花同样时间和我花同样时间生产了不同的商品,就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言表现为两种商品。但是在交换关系中(即交易行为),实际起作用的不是这种物的形态,不是这种物质承担者。而说到底是你花功夫做事情和我花功夫做事情的交换。

我以前说过这说到底是个屁股问题,在于你是否认可人命无贵贱差别,印度劳工的命和中国劳工、美国劳工的命无贵贱差别。如果认可,那么劳动价值论就对你来说容易进入。不认可,那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套路,侧重于劳动力价格在交换关系中的直接表现。但是在马克思那里,他会认为这种表现是一种价值规律的变异或者是例外情况。

特别是,如果我们不仅仅孤立地去看待经济关系,而把经济关系中的价格博弈还原成为一种政治关系,那么一些实际生活中,人命产生贵贱差别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可以通过马克思的原有立场得到理解的。

西方经济学理论模型中理想性的自由市场是不考虑基于国际政治博弈模型下非政治模型。这个模型把市场机制按照原初状态下的平等市场主体的自由博弈状况来解释(在这个原初状态下,西方经济学,社会契约论基本上是承认人的平等的),整个市场会在某个均衡点达成充分就业(而这种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实际上和马克思范式下的价值规律不会有太大出入,因为各个市场主体在入市时候是有平等身份的)。作为类似于经典物理学的理想模型,这个思路是值得参考的,但是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对很多要素的分析,这个模型是缺乏的。例如在现实中的市场博弈中就不可能有这种原初状态下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即便最简单的菜市场博弈也体现着某种政治关系、权力关系对这种经济博弈的干扰。特别是放大到宏观经济层次,这个模型就更不能说明问题,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上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不同国家在贸易、金融、外交、意识形态以及军事等等领域所体现出的综合国力在总体战略层次上优劣地位所决定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至少也可以说是对西方经济学学说的一种修正,因为马克思包含政治视野。西方古典经济学模型实际上也有任何理想模型都会具有的缺陷,既然你是搞理工的,你自然也会理解。尤其是这种理论缺陷又被刻意在意识形态层次加以利用了。

家园 由历史来决定,以时间决定价值为基础

历史决定了人类的交换以劳动时间为基础。如果两个东西耗费的劳动时间一样,那他们就能交换。

想想你平时的琢磨交换的角度。

找工作是不是要看一个月挣多少钱。如果一个月挣的钱少,是不是还要看一个月内你工作多长时间。

所以时间是这些交换的基础。

因为有效率的问题,才会出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

看下边有人胡说八道,就再加一句,这个和交换主体的高低贵贱无关,高富帅和屌丝交换的时候,也是以后这个为基础的。不存在高富帅自认为自己相同时间出来的产品就怎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家园 没想通

什么叫做历史来决定?

在我那个例子中,怎样才算是历史决定2个笔刨换10支铅笔呢?难道说过去十年都是2个笔刨换10支铅笔,所以今天就应该继续如此?

你怎么知道我愿意用10支铅笔换两个笔刨呢?

家园 这个说法我理解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一种理论模型,如果加上伦理价值观,就很难衡量了。。。

要论证这个模型,首先就要有统一的伦理价值观。

譬如说: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说到底都是平等的,这个作为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那么,我首先就要考察,到底人的生命是否都是平等的?如果有太多的事实根据,说明了人的生命不是平等的,他的整个理论模型就被动摇了。

假如说“人的生命说到底都是平等的”是个公理,不允许争论,那么,我们就得想办法统一思想,这个。。。。难度很大吧?

家园 我是说历史决定了交换以劳动时间为基础这件事

至于,你说的什么决定2个笔刨换10支铅笔。既然两样产品的生产时间是一样的,就是可以这么交换。当然,其实我没太明白,你这么问,到底是想问什么。

至于愿意不愿意。不同的产品自然带来交换的动机,至于以什么比例来交换,那就以时间为基础,知道了你一个小时生产10支铅笔,我当然只用我一个小时生产的2个笔刨跟你交换

家园 试想,工业设计的时候也会根据项目的不同

提出很多大胆的假设吧?如果验证阶段没有大问题,即便后来有人在理论层次指出了这个假设的问题所在,也无妨当初这个设计的成功性吧?

所谓的理工科训练造就了只寻求“最优解”的理论倾向。但是我这么跟你说,这种倾向即便是就自然科学领域内部的实践而言都很难说是贴合实际情况的。很多时候是找不到放之四海皆准的最优解的。一些原初被放弃的设计思路,后来有可能在出了问题重新捡起。原子论的物理学模型长期也是不受待见的,现在却成为了物理和化学学科的支柱理论。

很多时候人们需要对现状进行反思,去思考一些alternatives。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