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听风者:不是影评,只是闲扯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51 🌺37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听风者:不是影评,只是闲扯

《听风者》是一部爱情片,虽然它有着“革命”“谍战”的故事情节,但,它就是一部爱情片。考虑到片中动作场面不算少,《听风者》也可以说是部——爱情动作片。

看完电影老婆问我,你说梁朝伟是喜欢周迅,还是喜欢范晓萱?这个问题绝对是个坑,一般来说女人问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在问:你(如果是梁朝伟的话)应该爱周迅,还是爱范晓萱。这里周迅相对于前女友,范晓萱相当于原配。

女人的前女友情结好比感冒,虽然不致命,但还是会让你头昏,化解前女友情结嘛,和对付感冒一样,重在预防,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把自己和病菌隔离开,比如说表明自己只是年少无知,并不懂得什么是爱,以至于受人蒙骗,误入歧途。而在见到你之后,才领悟了爱的真谛,原来我是盲的,现在看得见。这里的关键是要表白,在遇到现在的女人之前,你是个“感情”上的处男。这一原则同样可用于女人的千古疑问:“你到底爱我哪里?”

爱这东西吧,不光是在女性哪里,而对现代人来说具有某种形而上学的属性,是不能追问,不受质疑,其意义如贝克夫妇在《爱情的正常性混乱》一书中提到的:“爱情总是从生活中的私己面展开,由细微琐事点燃,但看起来像是超乎世俗之上。”“爱情是宗教消失后的宗教,所有信仰尽头的终极信仰,……爱情是私生活中的神祗。”

不过,回到电影《听风者》分析一下片中的爱情纠葛,也很有意思。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回答。如果说爱情结构的角度来看的话,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是比较常用的分析模型。爱情三角形将爱情理解为三种元素,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种元素在独自或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分别描述着爱情的一个方面,其中完美的爱情就是同时具备这三种元素。位于三角形顶部是“亲密”,“亲密”相当于我们说的“喜欢”。缺乏“亲密”的爱是最悲剧的爱情模式,斯腾伯格称之为“愚昧之爱”(fatuous love)。

影片中何兵(梁朝伟)与张学宁(周迅),何兵与沈静(范晓萱)的爱情模式,可分别表示为:亲密+激情;亲密+承诺,前者为“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后者为“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在这两种爱中“亲密”是共同的。对“亲密”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亲密”是由“依恋”影响。依恋源于人的婴儿期,目的是通过与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从而确保个体的安全。“依恋”表明爱情不仅仅是一种选择的体验,其实更是一种生物性的驱使。婴儿期对成人的依赖增强了人类之间的联系,而与他人的亲密依恋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生活的核心,人们都是通过这些亲密依恋来获得力量和享受生活。影片对何兵与张学宁及沈静两段感情的讲述,是围绕着何兵从一种社会环境融入另一种社会环境的过程。讲述感情故事的视角在何兵出场后,就完全转移到何兵身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蛮男权主义的,不过商业片嘛,这也是难免。

何兵和张学宁的激情之爱,是电影中常见一种爱情模式,当影片的男女主角共同经历了无数磨难,也许他们在一起的初衷并非是为了相爱,但是在影片结尾如果没有爱情发生的话,广大人民群众是坚决不答应的。激情是某种生理唤醒体验,而影片中的对立/冒险/冲突,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激情。某些研究者指出,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同样可以用激情理论进行解答。不过,激情常伴随着某些盲目性,爱情心理学中有个“情绪的两因素理论”,这则理论指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地归因于这位女性。”就是说比如电影中,男女主人翁共同冒险时,然后打败大魔王或小叮当时,这时候人们常会将大魔王或小叮当引起的兴奋,归因为对象身上。这条理论告诉我们,带女生看恐怖电影,不是为了把女生吓得钻进自己怀里,而是让女生产生某种错觉,将生理上的唤醒归因于自己,有助于促进激情。酒精同样有这样的作用,不过,同志们请自重。

与何兵/张学宁激情之爱,相对应是何兵/范静的承诺之爱。这样的对应也是很多N角爱情片的故事模式,何兵和范静的爱情可以运用到斯特伯格的“爱情故事理论”。爱情故事理论源于爱情三角形理论,偏重于择偶。爱情故事理论认为个体与爱情的关系,存在理想三角形和现实三角形之间的张力。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并试图实现。而爱情关系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两者故事的相似性与相容性。何兵和范静在701的处境有这某种相似性,而通过婚恋都有助于双方融入701这个社会环境中。这就是何兵/范静爱情的基础。爱情故事理论从反面提示我们浪漫之爱固然可以超越一切,但是有时需要超越的东西实在太多。

回到电影,何兵对张学宁和范静,爱谁更多一点呢?影片在叙事上在张学宁这一角色的着墨更多,形象更丰满。但就何兵来说,两者就很难说了,“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话是女人说的,就男性视角来组织故事,非如此又怎能说得上是完整的人生,如果能更进一步,左拥右抱才是人生的赢家。这也是大多数商业影片私下传递的理念,当观众从影片中认同了何兵既爱着张学宁,又娶了范静,就等于认同了故事的男性叙事视角,当一个女人在问,何兵是爱张学宁,还是更爱范静的时候,就等于放弃了自身的性别身份。

说到影片,自然应该提提影片中的革命元素,影片以革命为底色,既表现出对“革命”的认同,又表现出对“革命”的疏离。

先说疏离吧,《听风者》这片子很有意思,它表面上关乎革命/信仰,实际上庸常的爱情纠葛。在影片中,主人公何兵的成长关乎爱情而无关乎革命/信仰,除了几句油滑的“为国家出力”,革命在本片中处于背景的状态。就我的观影经历来看,香港影片的革命观还停留在民族革命上,对阶级革命带有疏离感。而对革命的疏离是一种表象,内里是香港对“大陆”的疏离。

提起香港的革命史,确实让人感慨万千,聊到这里忽然觉得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周蕾有篇文章叫“在殖民者与殖民者之间:九十年代香港的后殖民的自创”,文章认为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香港的话,香港是个特例中的特例。而周蕾所谓特例中的特例,就是指香港不是以“独立的身份”脱离殖民地的处境,而是从一个“殖民者”(英国)交到另一个“殖民者”(中国大陆)的手上。

周蕾的这种看法似扯淡而又非扯淡,似扯淡的一面就是遮蔽了香港反帝去殖的革命历史,更重要的一点是,香港的革命史和大陆的革命史是息息相关,密切联系,香港的革命史是整个中国追求民族独立解放革命史中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中国大陆视为香港的殖民者,就完全是扯淡。

然而呢,周蕾的这种看法又有不那么扯淡的一面,这就是香港本土意识的兴起。这是个让人很恼火的问题,虽然这的确种无根的意识,但你又不能说它不存在。这种意识发端于港英政府通过对“六七抵抗运动”的残酷镇压,使得香港左派的力量和影响力几尽荡然无存后,开展的洗脑赢心运动。强世功在《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视野》一书中写到:

“港英政府采取系统的‘洗脑赢心’工程彻底改变了香港人的深层意识和心理结构,形成了港人对‘左派’、‘共产党’、‘大陆’、‘社会主义’的极度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与内地逃往香港的国民党达官显贵、大资本家和右派知识分子的‘仇共’心理相呼应,使得‘恐共’、‘仇共’成为香港市民的基本民情,这无疑增加了香港市民对香港回归的排斥心理,也增加了香港回归中国的难度。”

强世功的这本著作的缺点是过于静态的观察香港,而对香港社会阶级与阶级流动的考察做得不够。港英政府的‘洗脑赢心’工程是个起点,而真正起到固化香港人深层意识和心理结构的还得从香港的社会阶级入手。李明堃在《香港的社会阶层的研究》等一系列文章中指出,虽然香港的贫富悬殊十分严重,自1950年以来从未低于0.4,在1981年的时候为0.45.但是香港的发展速度很快,各阶层都能从香港的发展中获得利益;香港的阶级结构十分开放,阶级间的流动相对顺畅;劳工阶层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内部分化严重,难以凝聚成足以挑战现有制度的社会政治力量;知识分子逐渐走向与殖民地权力结构及资本主义制度妥协和合作的道路,结束激进的声音。(当下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就不多说了)。

金庸在1972年完成的小说《鹿鼎记》中写到:

“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不上什么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那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又不敢来犯边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规复朱明,难道百姓们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会过得比今日好些吗?”

林凌翰就在《文化工业与文化认同———论金庸武侠小说呈现的殖民处境》一文中指出

“简言之,既然鞑子皇帝比汉人更懂得勤政爱民,有什么理由要把他推翻?此便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正值《鹿鼎记》写作时期)香港经济起飞、教育日趋普及,再加上经过天星小轮加价暴动、六七年‘反英抗暴’等一连串骚乱后港英(尤其七一年麦浩理上任以还)大力推行社会福利,使香港迈入了现代时期,从而培养出香港人对港英的归属感等诸般情况,有着隐约的呼应的关系。……我们最后才瞥见隐匿在满清里面的港英殖民者的影子。”

英国不愧是最擅长挑拨离间,无事生非的民族,它在香港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唤起了香港的主体意识,当香港人开始以香港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必然会造成对大陆的疏离。在六十年代末出生的麦,庄对中国革命的陌生也就能够理解了。

不过,陌生没关系,只要愿意去讲这段历史,事实上也表现出一种认同,无论是对信仰的认同,还是对国家的认同。商业片演绎主旋律能做到这一步就够了。在革命渐行渐远的今天,在商业影片中能让革命“在场”就算完成任务了。我还想说的就是,麦庄对主旋律的理解是一回事,但是表达主旋律的手法,不比好莱坞的美宣部逊色多少啊。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米爹,南方有嘉木,之宇,铸剑,Javacai,punishment,代码ABC,ifuleu,
家园 城邦文化和小市民文化的传承,担不起国家和革命的主题。
家园 必须花这句

爱这东西吧,不光是在女性哪里,而对现代人来说具有某种形而上学的属性

其他玩意儿都虚无掉了,某些人类又不想把生存这个论题建筑在对“钱权”的信仰之上,如果又没有宗教上的缘分,就只好建筑在“爱情”之上了。

一般女人唯一能表现其近乎虔诚般崇拜感的领域就是爱情(特别是年轻女性)。通常女性的成长道路大体上就可已按照爱情这个形而上学问题是否给虚无化这一标准进行两分:成就这一形而上学命题;这一形而上学问题的破碎,并陷入持续的堕落虚无状态。

其实由此观之,一切名利场中的声色犬马都可以得到全面理解。娱乐女明星们(她们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女性意识的一种典型化)的成长往往不会变成一种成熟的政治观念,而是会演化成就爱情这个形而上学问题上的坚守/堕落的二元辩证法。女明星们的桥段如果不是持续性的沉沦,就是在某个“王子”的降临下得到救赎。

所以文艺圈的肤浅就在于只在这个有关爱情的沉沦/救赎的二元辩证法框架下思考问题。与之伴随的更有其中男性意识女性化的倾向,象过去的禁片《颐和园》以及近期的《色戒》这类作品就是典型表现。所有其他的社会要素,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在这样一种视角下都只是爱情的脚注而已。

这种有关“爱情”的形而上学大体上就是当代艺术中的那种文艺范儿的核心内容,这个玩意儿却很少在山姆大叔的电影中出现。倒是欧洲人(如《蓝白红三部曲》)和中国人们特别钻研这个玩意,美国人在谈儿女情长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忘记捎带着政治教育。

家园 老怪,你也是这么回答你们家萝莉的么?

看完电影老婆问我,你说梁朝伟是喜欢周迅,还是喜欢范晓萱?

当一个女人在问,何兵是爱张学宁,还是更爱范静的时候,就等于放弃了自身的性别身份。

家园 专有名词可不能乱用啊,要死人的
家园 想仔细看看胖大叔是如何诠释这一爱情动作片的,

读下来却发现是爱情革命篇。

家园 现在死活看不下去国产或者港台电影

这么多年,电影看过的只有风声,电视倒是看了不少。

面包大叔我推荐你看一部《穆赫兰道》,看完后你来评论一下如何?

家园 看过的啊

大卫.林奇,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上大学的时候就特别迷恋他的“我心狂野”。

我以前写过他的影评,他的电影是完全现代性的,解读他电影的密码我觉得是他最好懂的两部,一是“沙丘”,这算是他的世界观;一是“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这算他的人生观。

《穆赫兰道》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镜中影像+梦境扭曲。相比之下,更新一点的《内陆帝国》更加难懂,打个比方是在《穆赫兰道》的基础上磕了迷幻药。我看了2遍,还有点理不清。

马上开学了,等我有空,咱们聊下《穆赫兰道》。

家园 怎么可能啊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啊,我就说,梁朝伟不可能爱周迅嘛。

然后我就分析,周迅爱的其实是王学兵。

你看到了,我没有正面回答,梁朝伟为什么不可能爱周迅?

但是只要把话题岔开了,问题也就化解了。

接着就可以讨论梁朝伟老了,周迅太瘦之类。

再接着就是讨论是去吃火锅呢?还是去吃牛肉汤。

家园 希望这篇老兄能喜欢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http://blog.renren.com/blog/247533971/860302761?from=fanyeOld

家园 写得好长

谢谢,我慢慢看。

前两天,我看fride写波特什么什么。我还在想波特是谁,难道是罗素?这么称呼亲热一点……原来是哈利.波特……

家园 穆赫兰道要和迷失的高速公路一块来谈更好

这两个差不多。

家园 要不怎么是美宣部呢?

我觉得你说的:

倒是欧洲人(如《蓝白红三部曲》)和中国人们特别钻研这个玩意。
打击面有些大了。这句话说中国的影视还行。中国的影视,用卢卡契的话来说,就是,“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细节肥大症。”

但是,欧洲电影真的不能一概而论。这个说起来太复杂了,我本来打了不少字,想想意思都没说尽,其实就是说仅靠“爱情”观念还不足以统领欧洲电影。这个真不行。

就说“蓝”吧,这部电影的主题与爱有关,但是它真正想说的是生命和死亡,是对死亡的接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谈他设计的一个镜头的时候,就是女主角注视着一块方糖慢慢浸没在咖啡杯中,他觉得这个镜头需要5秒,而这5秒传达的是,相对于一个男人对自己传达爱意,观看方糖融入咖啡更为重要,这是隔绝死亡带来的创痛。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他电影的传递的价值观其实很明确的,就是“重建共产主义摧毁的重要美德”,这里的美德就是基督教。影片中很多隐喻都有宗教意味,比如说十字架,希腊文演唱的圣经等等。还要注意的是“蓝白红”三部曲是献给欧盟的,“蓝”片中交响曲也是献给欧盟,这都是有明确的现实意味的。

家园 妖夜荒踪

其实故事好简单啊,

就是杀了人之后,压力太大变疯了,又把老婆杀了,被警察抓住,接着开始做梦。

复杂的地方就是导演是以梦境来交待杀人的前因。

家园 看大卫林奇的电影,有些故弄玄虚的地方要略过去

就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意象,以前我特别迷这些东西,但是后来我发现,这大概是导演一贯的恶习,不光是这几部,包括“我心狂野”“双峰:与火同行”都是这样。我也就释然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