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些与常见观点相左的一家之言 -- 清风席卷

共:💬87 🌺276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些与常见观点相左的一家之言

(一)中国应该转型改投资拉动为消费拉动

这观点我一直反对,从09年在河里就反对这观点。一直到现在没变。

我没啥经济学理论,本人的总结都是个人观察。

中国人要消费,最重要的是民众得有钱。钱从哪里来?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公司职员,决定你现在收入的因素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你公司的利润。

说白了是公司能赚到钱,赚不到钱,其他方面做再好也没有用。

决定一个企业能不能赚钱的因素很多:简单点最重要的就是价格和成本。

决定价格的因素中,其实最重要的是是否垄断,只有垄断才有高利润,充分竞争的市场基本没有高利润的可能。我理解的垄断是多种的,说白了就是排他性。类似中石油这种垄断市场的,或者科技上的独创性。甚至如腾讯,垄断了用户。等等等等,实际上就是你在市场上有排他性,别人不买你的不行,此时才会有定价权,才会高额产生利润。其他的只能看竞争到什么程度,各有合适的利润。

决定成本的因素其实还是一样,就是你的供应商有没有排他性。但是企业里除了这个成本还有其他成本。管理成本,材料利用率,废品率等等很多东西。

关于垄断还有另外的观点:垄断并不代表一定是超高价格。企业垄断了市场之后是追求最大利润,而不是最大利润率。企业此时会考虑市场因素定价,如果降一部分价格可以促使市场更大规模的扩张获得更多的总利润,一般企业是愿意做的。垄断了之后掌握定价权,并且因为大规模生产会使成本降低。这样空间会腾出来。而且从企业冲动来讲,他会追求更低的成本。

好了回到我们的话题,其实此话题跑偏了。为什么讲那么多废话呢?因为很多企业成功的原因其实只做了一个因素,他就成功了。其他的因素是后来为了巩固优势慢慢做的。

决定员工收入的最大的因素是企业的利润。(这是我个人理解,各位可能有不同理解,但是我必须这么理解,不然我下面话继续不下去)

当一个公司没有比较好的利润时,就算你管理再顺畅,产品质量再好。你的员工还是拿不了多少钱。这个道理相信很多人可以理解。

相反,如果这家企业只做好了某个方面就打开了市场,其他方面就算不怎么样员工活的还是很滋润。

比如我现在的公司,当年开始大发展的时候其实只因为做了一个方面,那就是替代了国外产品,并且质量还行。于是市场就井喷了。你要说他科技有多强大,不见得,这些技术国外企业都成熟了十几年了,只是国内当时除了我现在公司只剩另一家可以做。说他管理有多好,更不见得,到现在管理也很一般,可以说一个字,乱。但是活的非常好,两家企业还暗里联手投标垄断市场,所以活的非常滋润也显得很牛逼,直到后来者慢慢起来可以做这系列产品之后,两家维持不了较高的利润,于是才分开互相竞争。

但是到了国家这层组织之后很多人就理解不了了。

如果国家是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的成员如何才能有钱,不是让成员买你自己公司的产品。那样永远填补不了亏空。

建个简单模型。

公司C,是综合性的,生产的产品能满足公司员工大部分生活需要。怎样拉动公司经济增长,其实还是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抢市场,赚整个市场的钱。

员工怎么提高生活水平,不是说公司天天琢磨着低价把公司生产的东西卖给自己的员工用,员工生活水平就提高了。而是公司能够给员工发很多钱,员工才能提高生活水平。

钱怎么来?除了一家之外其他的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只有一个办法,把自己公司的东西卖出去赚到利润换回钱来。股东拿大头,员工拿小头。

剩下那家是谁?美国啊,他能印钱。也就是说他公司有个产品就是钱。其他公司可没有这个产品。所以只有美国可以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喊中国经济转型为消费拉动的人你们真的研究过世界经济么?

德国,日本这些经济体哪个是靠自己消费拉动的?

这世界的本质就是去赚别人钱。

公司C,产品销量不错,一年卖10亿,利润也不错有30%的利润率,利润3个亿,此时公司一高兴给员工涨工资(比如华为今年利润很高,员工工资普涨),假如花利润的10%吧,也有3000万用来提高员工收入。

假如产品竞争力不行,一年卖5个亿,利润不行只有10%,只有5000万。还有的赚,可能公司老板比较开心也花利润的10%给员工,那也撑死了500万,何况利润下滑的话恐怕没什么公司会涨工资。

如果公司亏损,那就完蛋了,降工资是必须的,裁员更是正常的。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其本质是因为投资从各方面改善自己公司产品竞争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这个产品能够卖出去转到利润回来。

公司C的另外2.7亿利润可能股东分一部分,剩下大部分会用来扩大再生产,或者加大科技投入,或者引进更好的设备,总之目的是为了让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得到更大的利润赚更多的钱。这就是投资的目的。

至于消费的作用呢?实际上不是说消费不能拉动经济增长,而是这不是根本原因,国内自己消费的真正作用是为了增加资金周转。实际上就是增加资金利用率。

说白了如果公司C产品竞争力不错,能赚回很多利润,这个时候虽然不会把大头的钱发给公司员工,假如产品销售额10个亿,净利润30%,3个亿,可能公司用于发的钱只有3000万,其他2.7亿股东分红加再次投资。此时你这3000万买公司产品,自然会让公司日子更好过,销量继续增加。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真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因为消费能够增加资金运转效率!

这个东西的作用是有上限的。而且不是更本性的东西,甚至远远不如投资带动来的好。

很多人对于投资比消费高耿耿于怀,是因为字面上的意思,好像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了不是给自己消费的,而是被老外消费了。所以不爽。

但是如果你卖不出去东西,你以为自己就能消费了,那时候你连钱都没有了,还消费个什么劲?

其实本来这篇想写在政委的大投资下面的,呼应一下政委。后来想想还要说其他东西,于是就单独开一篇了。

投资的作用我前面说了,投资的本质是为了改善你自身的竞争力。目的是为了让产品更有排他性更有销路来的。

所以不存在投不投资的问题,而是投资方向的问题,投资到基础建设方面的钱不能停。房地产行业抨击一下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很多人顺带抨击高铁等基础建设就是想不清楚了。高铁地铁等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么明显,竟然这么多人看不到。投资高铁让刘某人腐败了,那是监管问题,本质上归于管理问题,而不是方向问题,难道因为有人腐败,我们经济就不发展了?

其实我这个模型还顺带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股东分红加投资的2.7亿怎么讲。

其实现在得矛盾就在这里 ,统治阶层拿的多,员工拿的少。

当公司利润在增长的时候,大家年年收入增多的时候,怨言比较少。

我们公司现在就典型处于这个事情,管理层包括中层干部都拿的比较多。员工拿的比其他企业多,但是跟管理层比差太多,因为经济形势,现在公司利润下滑,导致收入下滑,员工怨言非常多。甚至影响到产品质量了。甚至有点人心惶惶,在想公司会不会倒闭,其实从宏观上,我们公司市场还可以,只是比以前略有萎缩而已。

如果把我们公司比作现在得中国是不是很像?

此时一个正常的公司领导层可能会管理层暂时让利,同事不降低基层员工待遇。同时号召员工共度难关。但是你让他利润下滑的时候提高员工福利那基本不可能,尤其在中国这个公司还没有工会的情况下更不可能。

而公司管理层现在干的最花费精力的事情应该就是降低成本和增加销路。

降低成本,无非那几样,降低采购成本,严肃腐败,裁减人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际上这几样要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因为涉及到人的方面是一个企业最难得那部分,而且是标不是本。治本还是销路问题。

如果全世界经济不好,销路不好找。

那么就是让自己活下来,坚持下来比竞争对手活的更好一点,等到经济大环境在一次起飞的时候再启动,或者经济不会再好了,但是把竞争对手拖垮了,他把市场腾出来了,你也就好过了。

很多人不爽了,凭什么你得文章就默认土共该拿大头。这尼玛是现实。我有什么办法,我对社会的认识从来不理想化,真以为现在得中共领导会为人民服务?妄想。只希望中共管理层能把公司搞好,别把公司卖了就谢天谢地了。

通宝推:土八路,肥狐,airman,回车,jent,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消费的本质么,就是把大米变成大便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

但消费的目的,不能是为了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被异化为资本的增殖;被异化后,生产和消费就都不重要了,而是退化为资本增值的手段;

家园 投资的目的在于提高消费

你们公司会不会去拿钱投个肯定无法收回投资的项目?

一般不会

但是政府投资就会,因为他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那最后谁买单呢?

全民

另外你和陈经都忽视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地方政府不能举债的。

你们还老是把GDP和税收搞错,GDP和税收不一样的。GDP不能还债。税收中央要拿走大部分。地方政府拿什么来还钱?最主要的途径是卖地。所以你说遏制房地产又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模式下,土地是回笼资金的手段。政府怎么会遏制呢?

最后就是产能过剩。

目前的政策下,投资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下去。但是如果政策有变化,投资依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主要变化就是允许农民出让土地。这样农民瞬间有钱,可以进城购房,这是房地产市场的一股新生需求。这样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又可以继续下去。实行这种政策后,投资主导的经济还可以维持到2025年左右。

房地产是整个投资-增长环节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如果你看好投资这种模式,快买房。

顺带看下主题没说,主题说的是投资为了消费。简单来说,投资就是为了在将来赚钱。赚钱的途径就是把东西卖出去,把税收收上来,但是如果到那时候卖不出去呢?债务危机来了。

再附带说下为什么西河最近都有GDP崇拜的迹象。不理解。

家园 商榷

第一:我认为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消费,而是提高产品竞争力。

第二:你认为的肯定不会收回成本的投资指的是什么?你没有界定,投资高铁算肯定无法收回成本的项目么?三峡算不算?地铁算不算?

如果在企业内部,投资买更好的设备,投资增加技术人员,投资改扩建厂房,投资修门前的路,投资改善员工办公条件,这些东西怎么算他能不能收回投资?

第三:GDP跟税收我提都没提,怎么搞乱。是你不了解实体企业的几个概念吧。我举得那个例子。公司C卖10亿,利润3个亿。这其中的10亿在企业里叫产值(实际上是销售额,产值可能不完全对应这个数值。),产值对应的是GDP,利润3个亿对应税收更恰当一点。

在中国大头(举例中的2.7亿)被政府拿走,小头(举例中的0.3亿)被民众拿走。

2.7亿中大部分用来再投资,0.3亿被民众拿走,大部分用于民众消费。

第四:我本文的最主要主题不是夸投资好,而是反对让中国转型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个观点,消费对经济增长顶多是数字上的。我的观点,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出口,投资,消费三者的对经济实际的有利性排序是依次递减的。出口》》投资》》消费。

而实际上投资的目的最终应该指向的是有利于出口。

这是我的观点。

第五:我买房了。

第六:以你所说你得观点一点用都没有,

目前的政策下,投资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下去。但是如果政策有变化,投资依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主要变化就是允许农民出让土地。这样农民瞬间有钱,可以进城购房,这是房地产市场的一股新生需求。这样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又可以继续下去。实行这种政策后,投资主导的经济还可以维持到2025年左右。

你得这种观点,如果有一种经济政策能让中国经济继续腾飞12年,这本身就证明这政策成功。

如果挤破泡沫之后中国经济失去20年,跟继续泡沫中国经济继续腾飞12年,我显然支持后者。

商榷
家园 好多常见的问题

第一:我认为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消费,而是提高产品竞争力。

如果在企业内部,投资买更好的设备,投资增加技术人员,投资改扩建厂房,投资修门前的路,投资改善员工办公条件,这些东西怎么算他能不能收回投资?

最后都体现在利润上对吧。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东西卖出去了,利润提高了。那说的都是一回事。

2.7亿中大部分用来再投资,0.3亿被民众拿走,大部分用于民众消费。

常见的想法,若是这样倒好了。可惜未必。相反大部分是银行贷款。顺带说下我国政府花钱挺厉害的。

简单的事实是,借债要还对吧?怎么还?

出口和消费其实是一回事。所谓消费,你的产品卖给自己人。所谓出口,你的产品卖给外国人。这当中只要能卖出去,投资都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这个和挤泡沫没什么关系。政府不会挤泡沫的。暂且掠过。

家园 我看了下回复支持投资的大都是二三线城市的人民

完全理解要发展的心情

问题是这并不是矛盾的

二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继续

而一线城市要考虑转型

这从GDP增长率也看出来,现在增长的主力在中西部,而东部属于比较慢的。原因就在于过去的一套走不通了。路全修好,机场也修了,地铁也通了,劳工工资高了无法和内陆竞争,后面怎么办?

总体来说中国还是走东亚经济的雁行模式,一个地区先行发展,后面地区仿照。

所以二三线城市的朋友大可不必担心。

家园 。。

1:我不明白你第一段想说什么意思?最终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的是利润,这点就是我的观点啊。你想说什么?

你意思那些投资可以收回?跟政府投资不一样?

这个问题我不想我来提,我是想你提,请你回答,你认为收不回利润的投资是哪些,我们才可以谈下去。

2:你说出口和消费一个概念,按你的说法,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点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的,但是如果到了这个意义,投资也是一种消费,只不过把消费由一个个个体转为政府而已。

出口的那种你所谓的消费远大于国内消费市场。问题是对象不一致。

现在中国大部分鼓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说的是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你说的两者合二为一。

所谓转外向型经济为内向型经济不就是减少出口依赖,转为依赖国内消费么?

如果非要精确,那么我说我的观点是反对那种认为国内自己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OK?

3:我的模型是非常简单化的,真要谈到一个公司收入,贷款也是一个公司的收入,我不想加入这些复杂的变量,你不要把我本来的模型复杂化,我举那个简单的模型,不是为了说政府财政问题,而是为了反驳那些认为国内消费就能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说法。不需要引入贷款问题。

再次讲,投资问题不是我主贴主要讨论的问题。我主贴的主要意思是反对那些喊中国要从外向型经济转为内向型经济的论调。

家园 可见你也承认投资时对的

本来论的就是中国整体经济,而不是单单几个一线城市。

家园 都需要投资

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要跟上新建的基础设施

一线则是基础设施人均太低

我在陈经的贴里已经列出数据了,北京市常住人口人均居住面积19平方米,每年的新增住房供应量小于新增常住人口乘以平均住房面积,也就是说这个量还在下降。这样如果还说北京房地产投资过热,基础设施建设过剩,有“鬼城”,那就真没什么好说的了。公共设施也一样,人均是不足的。事实也是北京在规划第二机场,因为顺义机场的跑到实在排不开,误点是家常便饭。

家园 刚刚看到林毅夫的一篇采访,贴一下供大家参考

林毅夫:放弃投资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主张

最近媒体上刊登了几篇访谈,报道我关于“消费只能作为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投资”的观点,据此报道而摘发的微博在网上引起众多非议。在此,我郑重声明,自去年6月世行任期结束回国以来,我未曾就此问题接受任何一家媒体的专访,这些媒体访谈在刊登前也未通知过我,或征求我的同意。细看这些报道的内容是编纂自我在不同场合的公开演讲对听众所提问题的答复。然而,有些内容,例如“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国家陷入危机是因为过度投资”的话,则是我不曾说过,也不能同意的,是撰稿者妄自添加的观点。

媒体所以会热衷于刊发我关于投资和消费问题的看法,乃因目前国内舆论一面倒向消费拉动论,“投资”成了一个不好的代名词,甚至被有些网评家认为是我国经济中一切问题的根源,而我则是少数还在强调投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

这种舆论的形成始于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储蓄和投资太多、消费不足,由此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威胁到国际经济的稳定,主张中国转为采用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减少储蓄、投资和外贸盈余。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宏观调控措施,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使我国避免了大规模的失业,在外部环境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经济迅速恢复增长。但是,和国外一样,国内经济学界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政府采取反周期的措施,认为我国应该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并借机进行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11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加深了国内外对我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批评,和可持续性的怀疑。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的过度消费而不在于我国的储蓄、投资过多,这个观点我在去年从世界银行任满回国以后出版的《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和经验证明,在此仅增加一点证据以供参考:我国进出口贸易盈余从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7.6%的高点降为2012年的2.8%,这段时间我国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没减少,而且还从2007年的41.6%增加到2012年的48.1%,消费则从2007年的49.6%略微减少为2012年的49.2%,可见国际收支巨幅不平衡的原因不在于我国的“过度储蓄和投资”。

我国经济的增长率自2011年一季度以来节节下滑,持续时间之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不曾有过,但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同一时期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形比我国还严重。例如,巴西的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7.5%,降为2011年的2.7%,2012年的0.9%;印度的增速则从2010年的9.0%,下滑为2011年的7.0%,2012年的5.3%。巴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低于20%,而印度投资的占比也只比30%多一些,可见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不在于我国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为何不管以投资作为增长主要动力或是以消费作为增长主要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在同一时期都出现了增速下滑?原因有二:一是,欧洲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美国的经济虽然有所回暖,但去年的增长率仅为2.2%,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年的增长率估计也仅有2.0%,远低于过去经济复苏时7%~8%的增长率。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疲软,使得新兴经济体的对外出口增长锐减。二是,2008年以来的反周期刺激的项目已经完工或接近完工,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将因为周期性因素所造成的增速下降归咎于我国的增长模式,也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论断。

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确实长期居于高位,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则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接近三分之二降低到现在的不足50%,然而这是否就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取得了33年的快速发展,但维持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仍是我国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投资比重的多寡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绩效,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斯宾塞所领导的增长委员会的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共有13个经济体取得了“维持25年或更长时间年均7%或更高增长率”的成绩,这13个经济体的五个共同特征之一是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在经济增长被称为奇迹的东亚经济体中,现在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居于首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新加坡的人均收入高达60688美元,比美国的48112美元高了26%。日本则为33668美元,仅为新加坡的55%。新加坡的储蓄率长期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日本的储蓄率则从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前的34%降低到了2011年的22%,但消费占比的增加并没有使日本经济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后20多年的困境,所以,最近安倍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内容之一恰恰是增加政府的投资以启动经济的增长。

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短期间增加消费也能增加经济的增长,但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其原因在于消费的持续增加以收入增长为前提,而后者有赖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来源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两者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要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降低交易费用,消除增长的瓶颈。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继续增加,就只能靠举债,越积越多,到还本付息时,危机就来了。

这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国美国是这样,南欧国家也是这样。反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效率提高,收入增长,到下期时,不仅投资可以增加,消费也同样可以增加。其实,2008~2012年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9.2%,而1978~2007年间我国年均的消费增长则为7.7%,也就是在我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最受海内外非议的这段时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学者或许会关心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但居民追求的是消费的绝对水平和消费的增长。

对比印度和我国的发展绩效,最能说明在发展中国家以投资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机制的重要性。两国同属人口超过10亿的文明古国,二次大战以后先后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开始了自己国家现代化的努力。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按美元现价计算,我国的人均收入为182.3美元,印度为227.6美元,比印度低了20%;2011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则增加到5429.6美元,印度才达1458.5美元,我国的人均收入为印度的3.7倍。这种发展绩效的反差显然和两国投资率的差异有关,我国的固定资产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比印度高10多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增长率在近些年有明显的提高,其固定资产的形成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长期低于25%,增加到2005年以后的30%以上。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着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我国以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种方式固然使我国的经济避免了苏联东欧休克疗法所带来的崩溃和长期停滞,并且在转轨过程中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双轨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扭曲和干预,也导致了收入分配的恶化和寻租、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我国确实需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解决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扭曲,建立现代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消除寻租、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均的根源。我国的投资在如何避免潮涌现象、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上也有许多可以改善的空间。

但是,把我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货币超发、创新能力不足、污染、腐败等一系列问题都归结为投资惹的祸,因而认为我国应该放弃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改为以消费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一种头痛医脚、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

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过宏观微调和鼓励民间投资来启动需求,以稳定增速是完全必要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内城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等方面,还有许多经济和社会回报都很高的投资机会。这方面的投资既可在当前启动需求,消化过剩产能,提高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收入和消费;建成后还可提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和质量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上述投资在我国仍将会是一个一举多得、有利当前和未来的措施。

通宝推:我爱我家fh,
家园 (2)房价能跌么?

如果中国经济不被带进沟里搞什么傻逼兮兮休克疗法之类似的东西。

一二线城市基本跌不下去。逻辑上是一样的。

上海房价高吧,基本上人多的地方都在2万附近了,中心地段就不讲了,三四万的到处都是,五六万的随处可见,七八万的也不是那么稀少。

不考虑经济发展问题,只是做一个条件假设,其他不变的情况下

上海现在房价如果拦腰斩断,会出现什么情景。

最直观的就是上海人口暴涨一倍!

嗷嗷等着在上海买房的人太多了,就冲这一点,上海房价就没有下跌的空间。

其他一二线城市也差不多。

而且随着各一二线城市大规模城市交通改造,城市会进一步扩张。拿我最熟悉的南京来说,十年前的南京根本没有江宁区这个概念,在南京人印象里江宁就是个大农村,03-05年江宁1000元一平米的房子到处都是没人买。因为去一趟太不容易了。我一好友在那地方念高中,都是一个月回一趟在城里的家。

而地铁一号线南延线通过去之后,几年工夫,江宁区已经开发成人气超旺的地方,不是开发区,完全就是一座新城市。在南京打拼的外地人基本上都喜欢在江宁买房子,一万多的房价,上了地铁到市中心差不多40分钟,都可以接受。南京城市也就突然大扩张了。

三四线城市反而说不清楚短期内怎样。

如果中国的中心大城市这种战略继续发展,二三十个大城市超规模发展,那么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可能会撑不住。

因为人都往一二线跑了,三四线城市的二手房会交易不起来,二手房交易不起来就容易会让房价撑不住。能不能撑住这就看农民进城的动力了。而且现在来看,三四线房价有些地方有点过了。

上面是我自己个人的判断,没什么数据支撑,我本身不做这块,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人有价值的讨论。

那么中国的房价如果会跌会因为什么原因呢?

第一:房产税,现在得房价实际上是让你一次性交了70年的房产税,所以显得有点高。如果国家全民实行房产税,那么房价必然下跌,因为到时候70年的房价就不是你买房时候的房价了,而是房价+70年房产税。就算房产税按每年房价1%收。那么你70年房产税也交了房价的70%,加上囤房的人的抛售,此时房价自然会下行。但是本质上,基本不算降价,不过是分期付款而已。

第二:中国房价真正的出路还是一条,那就是经济发展加区域发展平衡。很多人说你这是废话。确实像废话,但是很多人论道这两件事情的时候根本不会一起想,而把房价看成万恶之源,巴不得所有人都能在北上广深这类城市买到房子才算是完美的。

确实完美

但是却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这句话是个矛盾。

所有人都能在北上广深买到房子

刨去这些城市地方够不够住的问题还是有两个条件,1:房价跌下去跌倒够便宜2:中国经济能继续发展让所有人都有足够的钱。

这两者是矛盾的,按照现在这经济,房价如果大规模跌下去,连锁反应就是中国经济崩溃,来一次彻底的休克疗法,那谁能有钱?

极端的讲到时候上海变成鬼城都有可能。

中国房价的真正出路:还是在于发展,而不是房价的下跌。

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到三四线城市有吸引力,发展到大家不用去一线的北上广深或者二线的各省省会城市去谋生活,而是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这么好好的工作生活,不用羡慕其他在大城市生活的人。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一二线大城市房价可能变成维持一个随通货膨胀缓慢增长的格局。三四五六线房价在现在得基础上有一个上涨,随着老年化社会的格局到来变成缓慢下降的局面。

中国现在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发展问题,根本就不是所谓房价问题,房价没什么大问题,都是正常现象。房价方面该现在干的事情就是抑制投机就行了,把房价人为压下来这种事情,不现实也不可能。

说句讨骂的话,现在大城市这房价就是限制不适合在这城市呆着的人。对房价压迫感受最深骂的最凶的实际上是在这个城市买不起房子的人。很多人可能在上海买不起房子(手里有点钱的,呐喊总彻底买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村里在上海打工的,根本就没想过上海买房子的事情,他们只考虑哪有便宜房子租),可能在宜昌买套房子都不用贷款。但是就是死活在上海呆着,原因多方面的,大家都能理解。

这本身就是支撑上海这类城市房价的基础,上海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买房欲望,因为资源就这么多,比你强的人多了去了。你买不起自然有人买得起。社会就这么残忍。要么你继续奋斗,要么就去差一点的城市。为什么不去其他城市,还要在这呆着,这问题就是发展的问题,因为其他城市没吸引力。

如果中国东西部差距缩小,这问题就不存在。

所以现在不是什么中国请放慢你得脚步的问题。

而是得要加快脚步,加快发展。

中西部经济的问题实际上最主要在两个方面。

1:人的观念(很多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官员的观念问题,投资环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交通问题。(高铁还不够,尤其是西部,交通的建设还是慢。)

现在沿海城市的人力成本提高,产业都在转移,我苏北老家的城市以前没什么企业,这几年转移来的企业越来越多。我希望的是,政府能够加快这些引导。一二线城市承担中国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三四线城市承担现在中国的主要的人力密集型产业。形成梯次经济。

而且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在成熟,以前限制的一些问题,逐渐不是问题了,比如人的观念问题,很多地方都已经不是十年前那样短视了。比如交通问题,快递和物流行业的大发展就可以看到中国现在交通有一定基础了。

让人们能够在不用远离家门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收益。

讲到这里我想起来另一个问题,我在农村老家看到这些年的出门打工,让农村人都有了一些钱了,但是却产生了更为久远的对农村问题的影响,那就是下一代的教育基本废了。

现在农村里能学习比较好的孩子很少,大部分人上个中专就出去了,上高中的很少,跟十几年前不同,现在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真的学习不好。隔代教育基本没有教育可言,加上农村学校稍微好点的老师都被挖到城里教书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也在急剧下降。学习稍微过的去的孩子基本上是父母没有出去打工的。这个问题将在十年后影响中国整整一代人。

所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问题才是现在政府问题的重心。

中国需要的不是放慢脚步,而是加快脚步,比以前更快。

通宝推:波波粥,肥狐,airman,唐家山,牛栏山二锅头,赵沐浴,北纬42度,
家园 可见房地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必经之路

陈经的正反馈里理论,房地产是回笼资金的必经之路。

这个正反馈的路径简要来说是这样,地方政府背负债务进行前期基础设施投资,中期地产商跟进,后期一般商家和居民入住,土地增值,然后地方政府再用出让土地的资金去还前面的债务。

为什么必须地方政府必须背债?因为初期投资巨大,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多财力。

为什么必须背负巨大的债务,因为政府主要的资源是土地,把开发区画的越大,将来可回笼的资金越多。

昆明负债率超100% 3千亿地铁项目吸干10年财收

上面是结论。推理过程已经略过,认为不对的可以直接指出。

下面的是推论。

1. 地方政府还不起债,中央政府不得不替他还债。可见中央政府的利益和地方政府并无区别。

2. 整个环节中,土地增值是大前提。一旦土地卖不出去,地方政府没有钱来还债,那整个正反馈就变成负反馈。而中央政府如果打压地价,那变成他要来擦地方政府的屁股,他在其中没有好处。可见打压地价对两级政府无利。

3. 对房地产市场的种种限制,肯定会挖空心思取消。原因在于土地增值越快,越容易回笼资金,整个正反馈的速度越快。所以乐见其成即可。

3. 房价上涨需要钱。很简单,人民有钱才能购房。所以信贷大方向依然是从松。要让大多数人敢于背债,能够背债,轻松背债。

4. 那房地产真的一路上涨了么?整个游戏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一棒是从农村到城市来的新市民,从三线到二线的新市民,等等以此类推。他们大多数负责购买金字塔最底部的房产,也就是最便宜的房产。他们的收入决定了整个游戏能否继续玩下去。而收入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可见简单来看若是二三线城市收入一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那整个游戏没有问题,继续下去。但是新市民劳动技能不够,或者不够勤劳的话,那整个游戏堪忧。

5. 清风席卷说可以出口。没错,出口竞争力依然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若是劳动生产率没有竞争力,那只有通过货币贬值(出口退税诸如此类外来补贴)来打败外国商品。可见若是GDP增长放缓,那人民币的升值周期也会宣告一段路。

6. 那真的就可以靠这种简单的把戏一直玩下去么。自然不能。

这个游戏等同于老鼠会,前提是整个劳动力市场有源源不断的新劳动力净增长。为什么?很简单,有劳动力净增长才能有新住房需求,而劳动力若是负增长,那卖出去的房子也会一年比一年少,可见这个游戏玩不下了。其次劳动生产率要一直提高,这样才可以维持收入的增长。而到2030年左右,中国有30%是老年人,到那时候就不能再维持这个游戏了。而如陈经所言,现在是超前发展,可见地方债务危机会在之前就爆发出来。

7. 为什么会爆发出来?因为投资的增速比GDP高,这是不正常的。按支出法计算,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现在第二项占据半数GDP而且还以20%年增幅增长,可见有一天会超过GDP。一般来说净出口在这里会充当负数的角色。而资本形成总额是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可见这部分的增加意味着投资效率的低下和产能过剩。

8. 简而言之在走日本和香港道路。但也未必就一条路走到黑。因为上面命门是假设现在开始一切不变,不改革,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万物皆有可能。万一有危机也不用担心,有一条康庄大道:央行出资买下所有不良债权,然后堆在马路上一把火烧掉,或者在记录里直接delete掉。这样又重头开始了。

家园 雁行模式决定了发展不会均衡

三四线城市的卖地游戏需要劳动生产率(或者说收入)来做为支撑。

可见这个游戏的命门在此。

顺带说下,世界上土地由政府所有的国家很多,但是不是个个都能把这种正反馈玩起来的,原因在于基建建好了,人没变。

家园 我的意思不是让所有地区能发展的跟东部一样

现在是西部发展差距太大,

不只是西部,东部也只是那十几个城市,其他城市也不是特别强。

我意思是引导东部产业转移。

家园 新区人哪里来的,如果是另外一个城市来的,你的考虑经影响吧

模型不能太简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