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美国海军核潜艇力量的未来挑战 -- 晨枫

共:💬178 🌺1312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是靠星光制导么?
家园 除美国以外没人真正关心洲际核导弹的CEP

美国永远都是打算先发制人地进行核打击,以期最大限度地削弱敌对方核打击能力;那么就要准确命中敌对方加固井、相对准确地命中敌对方核潜艇所在海域,这样的打击目标才有意义去提升CEP。而俄国、TG、法国都没有能力削弱美国的核打击能力(因为现在全在俄亥俄级上呢,哪儿找去啊),只能以美国大城市为目标就行核报复威胁;即便是打击夏安山这种目标,500万吨当量的单弹头也足够了;这样的打击目标还用去管CEP是100米还是500米么,没必要了吧。就算有点闲心也应该放在提升发射载具生存能力上,费劲不讨好地提升CEP没啥用,算出来了也没那么多钱大规模试射验证。

另外,陆地机动发射的白杨M命中精度并不高,绝对进不了CEP300米的圈,这和瞄准机理关系甚大;俄军头脑清醒后基本把白杨M都塞井里了,省略了射前标定,这样其CEP直接就能到100米量级;加上星光修正后其中段变轨机动也基本不再影响CEP。但想要达到更高的精度,就要靠大规模试射了,对固定井下发射来说,一次生产一大批导弹,然后多打几发看散布,样本足够多后就可以把误差考虑进射击诸元计算公式中,从而最简单有效地提升CEP;可惜现在的俄国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财力去这样玩儿呢。

而对TG来讲,洲际弹道导弹只要飞得走、爆得响就行,CEP绝对无爱,这一点从80年代后再没飞过全程就可以看出来。数学强如美国的都要经常靠跨洋实飞来演算积累,TG天天在国境内玩高抛,只能说明CEP是其最不关心的指标了。

通宝推:小瀚,文青,潮起潮落,tt086071,
家园 美国人不敢。以核武袭击小国是道义破产。国家力量是可以偷渡

“手提箱脏弹”到美国本土的。

假如美国军方在古巴使用核弹----几百万古巴裔移民会怎么想?

古巴与美国的边境以后怎么守?

全球一千多美军基地,报复美国人很难?

黎巴嫩兵营爆炸死了几百美国人。

家园 布拉瓦的失利是因为其根本设计思想错误

布拉瓦是第二个以成熟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基础研发的潜射弹道导弹(第一个是著名的XXX),由于前两个先驱到现在还问题不断服不了役,估计再也不会有后来者踏入“由陆下海”这个深坑了。这两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深刻地揭示了潜射弹道导弹研制的复杂性,没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及心理准备,就不要贸然开展。一开始谁都想省钱,借鉴陆基成熟运载平台开展潜射针对性改进的低消耗诱惑力确实足够大;可问题是陆基运载平台的设计要求比潜射运载平台要低多了,不论是结构强度、姿态控制、点火时机还是初始推力陆射都比潜射轻松很多。很难相信陆基导弹在设计时会留出很大的余量给未来可能的潜射平台去消耗,所以拿到一个相对并不强的设计基础再后续不断去补强,在严酷的大洋水下会得到什么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相反,以原生潜射导弹为基础开发陆基型号,那就轻松太多了。例如著名的XXXX,上岸20多年了,扩展型号层出不穷,尺寸重量大幅变化;从历次阅兵展示的发射车外形、发射筒尺寸就能看出来,根本就已经不是一个型号了,却还叫XXXX的名;为什么呢,因为改进工作进行得太容易了,高层根本不觉得这算新研制,还用原来的名字得了。

通宝推:潮起潮落,浣花岛主,
家园 可控时间是不一样的

弹头飞行速度完全不同,洲际弹头进入动压可用的大气层到起爆点也就是十来秒时间,比中程弹头再入时间短了不少;高抛打低空的主动雷达头就不说了,可控时间多了一个数量级都不止。

况且80年代潘兴2就实现了中程弹再入后机动变轨,开雷达导引头匹配地形,找出苏军方面军地下指挥所附近地貌特征进行修正,然后以CEP小于30米触地后起爆核弹头。能做到触地起爆,就说明潘兴2的弹头在大气层内是进行过疯狂减速的,不然引信绝不可能扛过中程弹惯性落地的动能。B2在20年后可以投掷钻地核弹,号称全过程不减速,那在2万米以M0.9投掷,落地速度应该在1000m/s左右。20年前潘兴的引信不可能那么好,打个8折,就是不到800m/s的触地速度,如果算上接近2000Km的射程,那就是说再入后到触地之前速度锐减了75%以上。这样巨量减速的实现手段似乎还没有被公开,但目的是很明确的,一是要保证引信可靠工作,二是要给末制导留出充足时间。既然美帝80年代就能做到再入后减速,那么今天的TG也一样能做到,所以就算真的开发了反航母的弹道导弹(个人觉得没可能,说说而已,就算真有也只是能力不是手段),其再入后大幅延长飞行时间并不是不可能的。

可控时间长了,控制手段就多了,制导难度并不会比只大气层内飞的导弹设计大多少的。

通宝推:赵沐浴,潮起潮落,
家园 你以为它找不出支持的“古巴移民代表”?太小看美国的宣传弹

实在不行可以说是误炸嘛,说老实话,别看他们这样弹那样弹,其实最厉害的还是宣传弹

家园 废核,死的人只多不少

就算人们天真到生化武器都不去用,常规战你觉得就死的人就会少?核武器至少制止了很多潜在的战争

家园 第一次实艇发射失败有自毁

.Failure Of First Submarine Test Launch Of Trident II-D5 (PEM-1)

导弹出水就失控了,转到第二圈结束、第三圈开始时被自毁了。在母艇脑瓜顶上失控,万一落水里后爆炸,母艇可就悬了。

是youtube的视频,得翻墙看了。

家园 看到这句想笑:)

估计再也不会有后来者踏入“由陆下海”这个深坑了。

眼瞅着有两个掉坑里了:)

再早,苏联还有一种装在Z级(Проект АВ611)的Р-11ФМ(SS-N-1,飞毛腿导弹的潜艇版),也是“由陆下海”的,G级(Проект 629)的早前型号装这种导弹,还好没掉沟里:)

家园 真漂亮!
家园 多谢指教!

抛砖引玉,受益匪浅。

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Defense Science Board)在2009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援引了“战略对峙下紧迫常规打击专门小组”描述的几种有可能发生的情形,迫使美国为应对局势演变不得不借助新型常规武器实施迅捷打击,而这些假设也是“快速全球打击(PGS)”计划所针对的典型目标:

--某实力相近的竞争国利用其初具的空间打击能力击毁美国卫星(这头一条怎么看都像是为兔子量身定做

--恐怖组织运至某中立国一批特殊核材料

-在某中立国人员稀少地区发现一小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临时驻留

--恐怖组织重要头目在某中立国已知地点聚集

--某拥核流氓国家威胁对美盟友使用核武

本来在CPGS计划中颇受青睐的常规型三叉戟-2/D5导弹系统(CTM-1,近期/CTM-2,中期),因发射后极易引致其他核大国误判,隐患巨大,拨款要求屡遭国会否决。洛马自掏腰包低调维持前期预研,五角大楼也网开一面,从其他渠道解决部分经费。

改进后的D5弹再入体MK4(即增效型再入体E2)进行了飞行试验,并取得若干进展。据2002-2005年间的试验结果披露,改进型MK4载具使用GPS/INS(IMU)联合末端制导,不仅能修正末段弹道、攻角,“主动驶向”静止目标,而且可减速并“控制撞击条件”(从而为装填某种常规载荷创造条件)。 据国防科学委员会“未来打击力量专委会”提供的资料,改进型MK4再入体配备了GPS辅助的惯性导航系统,同时增配了一个襟翼系统用于姿态控制。虽然再入过程中因等离子体干扰GPS接收信号可能中断,但新增襟翼提供了滚动、偏航、倾斜三轴飞行控制功能;累积惯性导航误差也通过增加精确的校正初始化功能、适应性强的控制算法和GPS提供精确位置反馈予以纠正,从而达到近似GPS的精度(米到10米级)。MK4还配备了用于增程的20°偏移量双鼻锥,以提高飞行稳定性和机动性,改型MK4尺寸增大,接近MK5。

再入段高机动时,早期GPS/INS系统难以锁定载波回路。目前,洛马已初步解决该问题。改型MK4的GPS/INS系统在最大过载40G时保持可靠性能,实现米级的导航精度。但当机动最大值超过40G时,对于体积更大的再入体、更快的再入速度或者当高度机动的再入体面临更严峻的战场环境时,保持GPS/INS锁定载波的能力需要重估。在释放突防弹头、布撒式弹药或UAV之前,对于能量损耗式机动,类似的问题也会出现。另外,再入体可执行能量机动,但IMU的加速敏感偏移可能影响精度。因此,还需要对与上述高过载机动相关的精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评估。

E2的后续LETB-2仍在研,如果经费无法落实,前途堪忧。

美国海军为三叉戟D5规划的另一个改型用途则是装载两种常规弹头,用于攻击敌机场和重要建筑物。比如,用再入载具抛撒高速钨杆弹,毁伤面积控制在3千平方英尺以内。此时,米级的CEP还是很必要的。

通宝推:潮起潮落,
家园 兄台谦虚

你的新回复暂时还没能显示。就在这儿接上吧:

关于增效型再入体E2和其后续LETB-2,公开资料只是一鳞半爪。迄今我所见最详细的介绍是核武政策专家Woolf 09年1月就远程弹道导弹用常规弹头为国会撰写的一份公开的背景和研究材料。你所感兴趣的问题,统统语焉不详。注解里提到的军方原始材料,也大多没有解密

潘兴2的细节,“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貌似最全,应该能解答你的疑问:

中国东风-15B导弹和美国潘兴II有血缘关系么?

。。。。。。

潘兴II机动式地地中程弹道导弹

5、执行机构

潘兴II机动弹头的执行机构由两部分组成:空气舵系统和冷气反作用系统。弹头在大气层外飞行时,靠冷气反作用系统控制弹头的姿态。再入时,当弹头动压达到1000Pa时(高度约65km),其姿态就转由空气舵控制。使喷管摆动和空气舵偏转的液压作动系统为组合式自容液压作动系统。

冷气反作用控制系统由1个高压氮气瓶、4个推力为8.8N的喷管(两个用于俯仰控制,两个用于偏航控制)和4个推力为4.4N的滚动控制喷管组成。高压氮气从气瓶引出,经调压并由电磁阀门控制,通过收缩扩散喷管排出,产生反作用控制力。喷管以脉冲方式工作,脉冲延续时间0.035s,总冲量为S10N/s。

反作用控制系统装在弹头底盖外面中心处。弹头机动飞行时,操纵空气舵转动的动力来自涡轮能源系统,该系统由燃气发生器、涡轮与转子以及伺服机构3部分组成。该系统中的气动控制装置根据保险/解保控制系统正确的电信号程序,让燃气发生器点火,燃气发生器产生的高压燃气经过控制管路,按制导系统的指令驱动涡轮,从而带动转子驱动高压泵与发电机,为空气舵作动系统提供动力。

6、潘兴II飞行与末制导程序

潘兴II两级导弹的飞行与末制导程序见图7。潘兴II是采用速度关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约300km。开始中段飞行时,弹头向目标方向俯仰飞行,以便为再入调定方向并减小弹头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弹头的姿态在飞出大气层前靠弹头上的空气舵控制,在大气

层外靠冷气反作用系统控制。

潘兴II的末段弹道见图8。该末段弹道最突出的特点是进行拉起-下拉机动飞行来降低弹头的速度、修正弹道误差并使末段弹道最后陡直地接近目标。弹道拉起部分的指令由a(攻角)制导方程提供,而下拉部分的指令由速度矢量转动速率控制方程提供。控制

飞行阶段的目的在于在修正横向误差的同时提供最大可能的拉升机动。

再入时弹头进行的第一次机动为速度控制机动,它是按预定程序在惯导系统控制下进行的。在通过大气上层后,在40km高度处将弹头拉起来,使气动阻力增大,将弹头速度减慢到雷达末制导系统能够工作的速度,估计约6~8马赫数。弹头进行拉升机动

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躲避敌方反导导弹的拦截。

弹头拉起后,由攻角25度控制弹头飞行,继而弹头开始作锥形运动,弹头由a控制转到由Y控制。当弹头飞到足够低的高度,使雷达因此有足够功率测高时,雷达天线朝下,进行一系列距离测量。在开始地形图象相关之前,要进行一次或多次高度修正。高度的最新数据要就当地地形高程的变化加以修正。

当弹头下拉飞到低于15.25km高度时,雷达开机,开始相关器修正。雷达天线以2r/s的速率对下方目标区的地形进行圆形扫描,其中一转用于获取目标区的图象,另一转用于测定高度。天线的扫描范围在4500m高度处为35平方公里,雷达获取的目标区图象被变换成由128 x 128个象素矩阵组成的数字化基准图象,与预贮的由256 X 256个象素矩阵组成的数字化基准图象在相关器内进行相关比较,由计算机进行相关处理。可采用双速搜索缩短比较时间,对感兴趣的区域慢慢仔细搜索,反之则快速通过。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出精确的缩尺位置误差和击中目标所需的位置修正量,以此修正惯导系统,发出操纵指令给空气舵,操纵弹头击中目标。

新浪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e0b700100c3xl.html

家园 理想情况而已,真正实际操作复杂度起码再乘以3
家园 不好不好,还要按楼上的方法来

九句真话里夹上一句假话。

家园 可笑的是,儿童玩具球形机器人也是这种高科技做驱动,几十年

前,就有类似报道。

这种技术的性价比如何,才是关键。

“改弹头质心来修正弹道的方法”远不如矢量喷嘴普及,说明了一切。

话说,花几十亿,用于不大可能用于实战的核弹落点低圆周率误差----俄罗斯人用“老大粗苯”增加当量就一切解决了。

这种技术,依赖高速计算机的数学运算,俄罗斯未发展,可能是芯片水平限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