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胡适和他的古典文学研究 -- GPRS

共:💬5 🌺3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胡适和他的古典文学研究

去年的一个读书笔记,好久没有发文章了,随便贴在这里。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版1印本。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版1印本。

我和胡适是大同乡。少年时候,在小城书店买了本《胡适文萃》。胡适虽然是谦谦君子,但在大陆一向身份敏感。编者小心翼翼,选取的都是胡适学术方面的作品。就凭着这管中窥豹,我对胡适大为心折。所以一直爱看胡适的古典文学研究。时隔多年,上海古籍把八十年代整理的胡适古典文学研究重新出版。回国出差,我只带了这两套书回到美国。

胡适是开风气的人物,按照某些文学史家的说法,胡适的作用在于创立“范式”。他的文学创作,如《尝试集》,他的文学史研究,如《红楼梦考证》,他的哲学史研究,如《中国哲学史大纲》,莫不如此。胡适忙于创立范式,给后辈学人演示“如何做”,再加上他的政治活动和治学兴趣广泛,所以被誉为“善著上卷书”也在情理之中了。

从《红楼梦》说起。自从胡适创立了“新红学”,这八九十年来搞红学研究的人不知凡几。从顾颉刚到周汝昌,再到今天邓遂夫、刘心武之流,红学研究越来越玄妙,怎么都像是走火入魔了。胡适最先发现了脂砚斋评本的重要性,使得各种脂本身价大涨。最近十年国人大富,读书人也沾了点光。出版商们开始影印古籍,大造假古董,各种脂本都被翻印个遍。但是有趣的是两点:新红学研究在胡适之后的发展,基本都只是资料补足性的,没有任何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同胡适的早期研究相媲美,甚至在近年,研究者相当一部分没有受过胡那样的严格学术训练,研究走到邪路上去了;而所有发现的脂本,没有一部在胡适的甲戌本之前,完整性或过之,但重要性上都远逊。也就是说,胡适之后八九十年,红学研究,无论是从成果还是从资料上说,都没有超越胡适的。胡适之幸乎?红学之悲乎?

这本《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里收录了胡适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几乎所有文字,连片鳞只爪也不放过。其中包括大量的通信。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同顾颉刚、周汝昌这样的晚辈的通信。胡适对待后辈,完全是西方师生式的平等探讨,提携后辈而不好为人师,几代学人都称呼的“我的朋友胡适之”,可不是浪得虚名。胡适的“范式”,是不是也包括这种现代师生关系?

胡适的“范式”,也就是他的科学方法的核心,还是他自己总结得好:“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也是把红楼梦考证作为他自己的科学方法应用的第一个例子,这从1952年在台湾大学的演讲《治学方法》可以看出来。可惜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假设轻松而有趣,求证则辛苦而枯燥。当代几位出名的在“红学”里面讨生活的人,大多勇于假设而厌于求证,特别是没有能力和兴趣去寻找外证,把胡适开创的“科学红学”,搞成了个邪门歪道的“玄学红学”。想想胡适发现甲戌本的眼光和寻找《四松堂集》的辛劳,“科学红学”的道路,实在是漫漫而崎岖,很多后辈“红学家”,没有勇气去攀爬而想着走捷径。胡适考证方法的另外一个成功范例是《<醒世姻缘传>考证》,内证外证齐全,比红楼梦考证更加科学、翔实。

就是胡适自己,也不能一直坚持他的科学方法。如在他最早的《水浒传》考证里,竟然相信了金圣叹的鬼话,认为七十回本是真古本。水浒传流传历史虽长,早期的版本却不可觅,胡适那个时候也没有足够的明本来佐证他的假设。所以在求证方面不免放松,结论也就站不住脚了。有次一例,可见“小心的求证”不容易,连祖师爷也会失手。

这些考证文章还反映了胡适两处可爱的地方。第一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盘古,所以秉持着白话文原教旨主义。或许时代愈近,愈见其拙陋,胡适对于文言文,是没有好印象的。凡是白话文作品,先得三分印象分。这也是为什么《聊斋》和《三国演义》在胡适的文章中评价甚低。而一些影响力明显比不上这两部书的作品,如《儿女英雄传》,在文学技巧上反而得到更高的评价。而白话诗人王梵志,尽管怪腔怪调,也因为是胡适1000多年前的知音而得到额外的赞扬。第二是胡适的乡土思想。胡适是安徽徽州人,对于同乡,是尽力维护的。他晚年花二十年研究《水经注》,就是为两百年前的老同乡戴震洗脱抄袭的罪名。而对于同乡吴敬梓,胡适毫不掩饰,推他为“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吴敬梓传》开头第一句)。这里有大师的偏见,也有大师的可爱处。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下册是关于上面那些小说的,而上册则从诗经谈到白话文运动,涉猎颇广,从普及到专门,深入浅出,才是大师风范。胡适为人平易,而文章也不象陈寅恪那样“临深为高,故作摇曳”,算是他对于文学平民化的身体力行,读来让人亲切,可以遥想他的为人。

通宝推:衣笠山麓,淮夷,
家园 不错,想起了一个关于胡适的段子

唐德刚一本书里说的:

吴国桢先生有一次告诉我说胡适之一定要回台湾。我问他,何所见而云然?吴说:“他(指胡氏)告诉我他一篇讲演稿子要写两三个礼拜,他如何能在美国谋生?”吴氏那时在美国是靠讲演为生。他并且告诉我讲演的行情以中等城市最好,因为小城市听众出不起钱,大城市听众见多识广,你不算老几。只有中等城市--如新奥尔良、圣路易斯--那里的听众,又未见过世面,又肯出钱!

胡先生那时也偶尔去“中等城市”讲讲演。但是盛名之下,他不能胡吹。要篇篇讲稿都能传之后世,那他写起来就“极慢、极慢”的了。极慢、极慢,那就不能“谋生”了。

胡先生搞神会和尚永远搞不完也是这个道理。搞不完就拖,一拖二十年,再搞就兴味索然;《中古哲学史》也就出不来了。加以胡氏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生性又好凑热闹,一个题目未完,又赶着去搞另外一个热门。一个接一个,结果一个也搞不完。

家园 胡适的乡土情结确实非常重

他的思想史研究中给予徽州休宁人戴震很多分量

唐德刚是合肥人,留学美国时亦被寓居纽约的胡适视为“我们安徽人”(其实合肥与徽州,在语言文化性格上都差远了),结下师生之谊。后来还帮胡适整理了《胡适口述自传》

另外,唐德刚批评胡适的地方是,他的后半生在《水经注》的考据上花费了太多的工夫,以致影响了他原先学术上的主业——文学和思想史研究。而且他在《水经注》上的成果,也由于计算机的诞生而价值大为降低,原本花在检索原文上的数月数年的工作量,如今用计算机数小时、数天即可完成。这一点让唐德刚大为惋惜。我虽没读过胡适的《水经注》相关研究,但觉得唐的评价还是中肯的

家园 历史是聪明人的苦学问

原本是辛苦的苦,现在有了计算机,换成穷苦的苦了

家园 感觉《水经注》不是一个人能研究的

见过山西好几个人搞山西某些河的《水经注》地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