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共:💬316 🌺3471 🌵3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2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可悲,到不同而已!
DEL
家园 所以,*开是在谎言中开始的。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透支信用了

前一阵子的事情只不过是最后一幕而已。

通宝推:夏级核潜艇,
家园 嘴巴抽的好

靠数据抽嘴巴,啪啪作响啊

家园 “反贼”是说你呐

你断章取义小强总理的话,

诱导大家往小强总理逻辑

混乱、能力低下方面想,

你不是反贼谁是反贼啊。

快快反省去吧。

家园 手腕子酸!

再说,人可是圣人属性的,你抽完左脸,正揉手腕,人又把右脸凑上来了!

家园 人口普查和粮食产量的抽样测查不宜放在一起比较

完全是两种方式,互相比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我得到的消息也是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实际上失败了,查出来的数据和其他数据对不上。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普查应该数据都很准确,因为那时候人口流动小。现在流动人口流动数量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频率如此之高,普查难度相当高。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以后人口管理会更注重平时的基层基础工作,完善户籍、身份证等一系列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在这一轮的改革内容里都有体现,大规模的人口普查重要性和意义可能会下降。

粮食产量数据,除了受技术手段影响之外,人为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大。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误差就更大了。

家园 1979年1月,国家决定降低粮食征购数量,提高价格

1979年1月11日,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决定把粮食征购数量降低,提高粮食征购价格20%.计划外收购价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50%。

家园 事实胜于雄辩。大队书记的亲身经历远远超过你的纸上谈兵

虽然抽你的臭脸没有多大价值,但既然想用一些纸头上的数据来否认总理的亲身经历,那么给你消消毒还是很有必要。

1953年6月2日,粮食部给中央打报告:...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更严重的是,1953年小麦预计减产70亿斤。

全国财经会议小组展开讨论,结论是:问题很大,办法不多,真有点难以为继。

两害相权取其轻,陈云“又征又配”的建议得到了一致赞同。后来被定名为“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1953年10月16日和11月19日,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和《关于实现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5年9月,粮食部开始发行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

从此,中国进入票证时代,拉开了40多年的“票证经济”的序幕。

而且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凡是计划经济越执行严格,物资短缺就越严重,票据就越名目繁多,而刘少奇的三自一包等对农民越宽松,物资供应同步也越宽松。到1965年,除了“粮棉油糖烟”,大部分票证逐步取消。而66年文革以后,随着国民经济跌入谷底,种类繁多的票证又卷土重来,严重到甚至除了“红宝书”不需要,其他都需要的严重地步。

这些严重的情况,能从你的数据中看出来吗?你所谓的数据能够解释这个现象吗?

看清楚了吗?大包干,承包制可不是1978年就开始,三年饥荒后刘少奇就牛刀小试了一把。所谓的粮食是靠化肥的谎言,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

1953年恰恰是计划经济开张的第一年。而1952年还是一个粮食丰收年。马上就出现了粮食问题,甚至严重到已经难以为继。而到了58年大跃进后的三年,则出现了世界上最悲惨的大饥荒。在和平年代,居然出现全国性的饿死人。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粮食问题不仅仅是个产量问题,甚至绝大部分和粮食产量无关。

而完全是经济制度的问题。只要实行计划经济,只要搞公有制的集体农庄和人民公社,只要把农民当成国家农奴。那么粮食短缺甚至饥荒就一定会发生,而且是马上发生。苏联是这样,朝鲜是这样,中国是这样,甚至越南,红色高棉是这样。没有列外。

抽你和后面那些左棍的脸,不亦乐乎

通宝推:赵沐浴,
家园 人均粮食越来越少,难道这政策还可以持续了?

对于数据,不能简单做纸面上分析理解,否则和司徒卡何异?

当事人的切身感受,一律都批评为传说、不可信,这样也不科学

建议看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面对包产到户前后农村的变化的描写;

他死得早,扣不上“公知”的帽子

没反映下乡知青,扣不上“伤痕文学”的帽子

当然,现在扣也来得及

包产到户是否增产,毛主席是否曾经说过“包产到户导致减产,所以不能推”?没有!毛是从政治上担心的,担心的是出现贫富分化,农民日子没法过,没钱购买工业品,我们的工业化也实现不了

从改开以来的事实看,农村贫富分化没有那么明显,我们的轻工业品产销量也一直在增加,甚至改开初期是爆发性增长

然而,到了1961年12月,毛泽东思维起了变更,他认可和支撑农村以生产队为根本核算单位,还对地方干部说说:“贯彻要快一点。”但特殊指出:“包产到户这事,不可干。”他在江苏无锡时,特地把曾希圣找去,用磋商的口吻说:“生产开始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过来?”曾希圣提出:“群众刚刚尝到甜头,是否让人民再搞一段时间。”当时毛泽东没有明确表态。

生产开始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过来?”

这句话,我有色眼镜总是看到一点念完经撵和尚的意思;毛如果掌握了包产到户减产的证据,完全可以直接反驳曾

家园 不远兄好!

这篇小帖子是和您在【四川铁路】:欢迎举反例泼冷水!切磋后才写的,当然,大部分资料是以前存下的,这次只是整理出来而已!

本狐性子疏懒,很多事儿想过就算了,能把这篇小帖子整理出来,和朋友们探讨,还得谢谢不远兄砥砺。

这个系列,还打算写两篇:

1、我们是什么时候吃饱饭的。

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支持“包产到户”。

我在新中国粮食生产(1966-1978)里已经说了:

客观地说,老百姓对改开前的吃饭问题是不满意的,即便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的78年,316.6k较56年的306.8kg,22年只增加不到10公斤,老百姓不满意,太正常了。

在这篇有了数据,怎么比都行!,给出了另一个数据:

不计49-52年恢复期,1953-1978,26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41%,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4%。

不计79-82年体制过渡期,1983-2013,31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72%,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77%。

83-2013期间的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高于1953-1978期间,这是事实。

具体分析这2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不前的原因,并非粮食总量增长慢,主要是同期人口增长快,人口增加了53%,吃掉了总量增长。

1978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68岁,识字率、入学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等社会发展指标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粮食产量增加→营养改善→人均寿命增长→人口快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这种情况好像比较普遍,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才会进入比较快速提高的新阶段。

我们父母的兄弟姊妹数和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完全不一样,河里老马丁一段录像里提到:

联合国数据表明,过去40年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发展的趋势就是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提高。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1978年(这期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妇女的生育个数一直在下降,从6个降到2.5个。这就是中国在经济变化发生之前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化。

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加,人均粮食就减少,反之则增加。

至于你提到的:

曾希圣提出:“群众刚刚尝到甜头,是否让人民再搞一段时间。”当时毛泽东没有明确表态。

安徽6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比60年还低。

这甜头是从哪里来的,我就实在想不明白了。

家园 简直笑抽了
家园 吃米吃到毛线
家园 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家园 要吃屁,找影帝

啧啧

家园 严谨看待数据,不能jump to conclusion

尤其你的结论是蕴含在潜台词里的

1.全省的粮食总产量不能说明李总理他们队的局部粮食产量

2.农民能不能吃饱,不完全取决于粮食产量如何,还有可能和公粮征收,人口流动,粮食如何分配,甚至副食品种有关

其实可能更重要的是我猜想的

3.包产到户头几年有没有可能出现瞒报的现象?

总之,仅凭安徽省粮食产量数据不足以得出“包产到户是骗局,万里和李克强是骗子”的结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2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