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曹参的冰火人生 -- 江南水

共:💬7 🌺17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曹参的冰火人生

秦汉之际,曹参是一个妙人。在战争年代,他是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收获了令人目眩的辉煌战果(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和一身伤疤(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也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收获了一套万户侯的富贵;在战火熄灭后,他积极进取的激情竟然也随之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不作为的丞相。曹参的这种不作为的工作作风,竟然成为了大汉帝国后来数十年的治国指导方针,号称“清静无为”,直接成就了“文景之治”。

转型转得如此极端且又如此成功的政治人物,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那也是不多见的。

但是,说起秦汉之际的人物,首先出现在大伙儿脑海的是刘项,没法子,这二位是主角儿(至于他俩谁是正一号谁是反一号,那就各花入各眼了),其次是“汉初三杰”这种重量级的配角儿。如果没有“萧规曹随”这个成语,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曹参这个人。

这里就聊聊这个不怎么有名的曹参,捎带着管窥一下秦末汉初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火热的战斗生涯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攻陷沛县后,曹参这个沛县的前监狱长(狱掾)就跟着他开始了血与火的征战生涯。到秦二世三年(前207)九月,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刘邦不是在作战就是在赶往作战的路上,挺忙的。在这期间,刘邦打到哪儿,曹参就跟到哪儿,其他的从龙之臣也都是这样,原因很简单,刘邦集团的家底太单薄了,玩儿不起“分兵合作”这么高大上的策略,只能搞“集中优势兵力作战”这种简单粗暴的玩儿法。

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好处是,保证了整个集团能够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坏处是,个人的成就不突出,被一个“集体的努力”给代表了。虽然曹参后来被武将们推崇为功劳第一,但是,他在这期间的战斗生涯,留在史册上的,也不过就是今天打了哪儿、明天打了哪儿之类的流水账,鲜有突出的战绩。值得说一下的也就是,秦二世二年(前207)八月,曹参在雍丘斩杀了李由。

李由,丞相李斯的长子、秦始皇的女婿、三川郡守。李由能做拱卫京畿的三川郡的郡守,固然因为他是个官二代兼驸马爷,但是,他本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先前,就是他在荥阳死死扛住了吴广的猛攻,为章邯的战略反攻争取了时间、提供了后勤保障(敖仓的战略物资)。

但是,就在李由在前线拼命的时候,他爹李斯却被关进了局子。幸运的是,李由战死了,要不然,他得跟他爹一样惨死在首都咸阳的闹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而夷三族。)。

干掉李由后,刘邦的实际老大项梁,高兴得有点儿找不着北了,感觉秦军也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儿(项梁起东阿,西,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结果被章邯一个夜袭给咔嚓了(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项梁一死,傀儡楚怀王趁机夺取了兵权(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变成了真正的“王”。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楚怀王做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救赵,一路西进入关中。并且,他还跟各位将领打了招呼,谁先平定了关中,谁就是当地的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俨然一副天下共主的做派。

北上救赵的头儿是宋义,西进入关中的头儿是刘邦,曹参跟着刘邦混,那么在这里就不说北上的那支人马了,单表一下刘邦的西征。秦二世二年(前207)后九月,刘邦率领着自己的人马,浩浩荡荡的踏上了西进之路。

要说这个刘邦的胆儿也真够肥的,秦二世二年(前207)二月,他手上的人马也不过才九千人(攻下砀,收得兵六千,与故凡九千人。),在西征之前,他还打了几场硬仗(包括斩杀李由那场),就这,他还敢接下进军咸阳的任务,真不知道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在西进途中,刘邦集团的对手除了不可调和的死敌,秦军,还有自己阵营中的其他人。秦二世三年(前207)四月,赵军的将领司马卬,想渡过黄河,西进入关。刘邦集团立马赶去破坏了渡口,以阻止司马卬过河(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包括曹参在内,周勃、樊哙、灌婴等汉朝的开国重臣,都参加了这一破坏活动。

当时,赵国已朝不保夕,司马卬却在打自己的小算盘,远离主战场,谋求去关中当王;刘邦则一边加快脚步进军关中,一边阻止别人进军关中。

各路反秦武装互相拆台,自陈胜分兵武臣就开始了,这次好像是最后一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真的是刘邦集团率先杀进了咸阳。但是,挟巨鹿之战声威的项羽,已经不把那个刚握有实权不久的楚怀王放在眼里了。在刘邦进军咸阳之前,项羽就已经封章邯为雍王了。雍是一个颇有政治意义的地方,那是秦国发达之前的都城,秦王政就是在那里加冠的。也就是说,项羽封的这个“雍王”,实际上就是秦国故土的王,之所以是“雍王”而不是“秦王”,大概是为了避免引起反秦武装的反感,也为了不让章邯感到尴尬吧。

就这样,刘邦称王关中的梦想,被项羽一巴掌拍得粉粉碎。

接下来就是有名的鸿门宴了,此不赘述。鸿门宴后,刘邦虽然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但还是乖乖的去做了汉王。

不甘心的刘邦,于汉元年(前206)八月,杀出了汉中,接着又杀出了关中,直至深入到中原腹地。虽然在汉二年(前205)四月的彭城之战中,让项羽揍得差点儿丢了老命,但是,在这一年的五月,刘邦把战线稳定在了荥阳、成皋一线,摆出了一副不得天下绝不罢休的架势。在这期间,曹参依旧是跟着刘邦大喜大悲的忙活。

怎么才能得天下呢?

荥阳、成皋一线的正面战场,在项羽的凌厉攻势下,能够堪堪守住,就不错了,做梦也不敢反攻啊。

更糟糕的是,当时,荥阳、成皋一线除了要应对来自正面的项羽的有形压力,还要顾虑来自侧面的魏国的无形压力。魏国位居黄河以东,向西过了黄河,可以威胁刘邦的后方根据地关中,南下可以切断关中和荥阳前线的各种联系。他就是啥也不干,也会让刘邦感到不舒服。既然有形的压力一时半会儿解除不了,那就先除掉那个无形的压力。

去解决侧面问题的领军人物也是现成的,就是那个萧何费老大劲儿追回来的大将军韩信。

韩信是光杆儿一个投奔到刘邦阵营的,他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啊。一个好汉三个帮,考诸《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刘邦给韩信配备了十来个中高级军事干部,其中最重要的是曹参和灌婴,曹参是步兵司令,灌婴是骑兵司令。

汉二年(前205)八月,韩信挥师渡过黄河。曹参率领步兵作为主力,全程参与了此战,于九月俘虏了魏王魏豹。

灭掉魏国后,韩信向刘邦请求增援三万人马,以灭掉北方的赵国和燕国,然后再东进灭掉齐国,在作战的同时,威胁南方的项羽的后勤补给线,最后,把项羽围歼在荥阳城下。

这是一个宏大的战略规划:从侧面战场展开大迂回、大包围。要是能够成功的完成这个规划,那“得天下”就会从梦想变成现实。虽然直面项羽攻势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刘邦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韩信的要求。(使人请权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

韩信的灭赵之战,就是有名的井陉之战,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背水一战。但是,曹参没有参加这次战役。说起来,理由可能有些不可思议:曹参太能干了。

在韩信发起井陉之战的同时,赵国北部的代国还没有完全被搞定,韩信让曹参率兵包围了代国的最后一个据点邬县(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将军於邬城中),以保证井陉之战失败后,汉军还有足够的有生力量牵制赵国,甚至灭掉赵国。背水列阵乃险中之险,别看韩信战后侃侃而谈,给别人上军事课,战前,就是他本人也不敢确信肯定能胜吧。

单从井陉之战这个战役来看,韩信用兵的确是“奇”,放在整个灭赵战争来看,韩信用兵则是“奇正相合”。韩信是军事家,不是赌徒,没有“正兵”做后盾,他绝不会孤注一掷的谋求出奇制胜。

曹参就是韩信手中的“正兵”,只是,他所做的贡献是无形的,但绝不是无用的。

灭掉赵国后,曹参率领着从代国收获的精兵,返回荥阳前线,为正面战场输送新鲜血液。(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乃引兵诣敖仓汉王之所。

在史册记载上,曹参再次投身战场,是跟着韩信灭齐。

对待齐国,刘邦做了和、战两手准备,并且,把是和还是战的最终决定权抓在自己手里,这无可厚非。操蛋的是,他没有及时协调和、战两班人马的配合,结果,负责和谈的郦食其变成了一锅肉汤。

就在齐国上下沉浸在和平氛围中的时候,汉四年(前205)十月,韩信率领大军渡过济水,突袭历下(今济南历下区)的齐军主力,将其击溃后,迅速的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随后,韩信兵分三路:灌婴负责攻略齐国的南方,曹参负责攻略北方,韩信本人率军东下。最后,三路大军在高密汇合。

虽然在两年前田齐跟项羽打得头破血流,但是,这会儿田氏也就指望项羽来救他了。项羽也知道,如果让韩信在齐国得手,那他的老窝彭城就悬了。双方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十一月,20余万齐楚联军列阵潍水东岸,汉军陈兵西岸,大战一触即发。

在此战中,曹参斩杀了楚军统帅龙且,并且抓获了齐国的不少重量级人物。(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

至此,曹参的战斗生涯基本结束。后来,韩信率军南下参与垓下会战,曹参没有随同,而是留在齐地稳定当地秩序(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这个工作,主要是需要攻心的政治手段,而不是杀人的军事手段。

曹参的转型,应该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通宝推:老醋花生,入江云,老老狐狸,桥上,笑一笑十年,和平共处,东方射日,崇山彩云,testjhy,trilfe,二手玫瑰,
家园 我倒觉得楚怀王此人很有意思

当起义军派人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给人家放羊(年纪不详),算是个放羊娃吧,可是当众义军为了师出有名抬举他再做怀王(实际是楚怀王的孙子,因为楚国人怜悯他的爷爷客死异乡,故仍沿用他爷爷的名号)的时候,他却毫无“转型的困难”,“自然而然”地、当仁不让地做了这个义军的领袖,而且后来也表现得有板有眼并不外行,你说怪也不怪?

家园 我看着

怎么跟主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啊,难不成都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是同在关中创建根据地,一开始都不是最有希望得天下者,都是把战线从北往南推。有意思啊!

家园 看着不是一个人做的事儿,就不是一个人做的事儿

这个楚怀王就是大家抬举起来的,他的行动绝大多数上也是由大家主导的。但是这个大家在当时就是一批有能力没身份的人,他们都是趋势而为。他们和楚怀王的组合是比不过上下几乎一心的项羽集团,更勿论团结的更紧密的刘邦集团。所以当刘项大势渐起的时候,楚怀王的人都倒戈了,所以看到楚怀王立马没水平了。

家园 曹参的冰火人生(续完)

冰样的治国心态

简单说一下汉初齐地的情况。

当时齐地的范围,跟今天的山东省差不多。自春秋以来,这儿一直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春秋时期,晋国或拉或打的摆平齐国后,才可以放心大胆的跟楚国争霸;战国早期,魏国称雄中原的伟业,活生生让齐国给搅黄了;战国晚期,秦国虽有鲸吞天下之势,但也得先安抚住齐国。并且,齐国也出过一个霸主(齐桓公),一个东帝(齐闵王)。简言之,齐国因为境内没有高山大川之类的天然屏障,自己做不成什么大事儿,但是,别人要想做成什么大事儿,得看他的脸色。

更难得的是,在当时一片残破的天下,齐地是为数不多的相对完好的地区之一。

自前279年齐襄王在田单的辅佐下复国以后,齐国这个地方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甚至,在前221年秦国大军兵临临淄城的时候,齐王田建选择的是不战而降,而不是放手一搏。

秦末大乱时,秦军因为中原反秦武装的阻隔,打不到齐地,中原的反秦武装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也没闲工夫去骚扰田氏。呵呵,战国末期的一幕,在秦末几乎一模一样的又重新上演了一次。楚汉相争时,汉军在本地区进军神速,攻守双方基本上没有拉锯战,也为这一地区保留了不少元气。

不用脑子也能想得出来,齐地这么好一个地方,刘邦是不会给别人的。果不其然,汉五年(前202年)正月,刘邦就摘去了韩信戴了11个月的“齐王”的帽子,同时,又给韩信送上了一顶“楚王”的帽子,美其名曰,韩信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多说一句,韩信这顶“楚王”的帽子也没戴多久,10个月后他就被刘邦“双规”了。韩信费尽心机弄到的王冠,不到两年,说没就没了。

“齐王”这个位子整整空了一年,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又封自己的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为齐国相国。八卦一下,刘肥他娘也姓曹,在沛县那个巴掌大的地方,她会不会跟曹参有宗亲关系呢?

刘肥这个孩子,先是在家里种地,后来又在项羽那里做人质,政治、军事经验约等于零,他这个齐王就是个摆设,齐国地面上的事儿,相国曹参说了算。换句话说,曹参才是齐国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

曹参,打仗是把好手,治国却没了主意,他以前连县长都没当过,一下子就面对齐国这么一个大摊子,他要是一肚子主意反倒是怪了。

好在曹参是个谦虚的人,不懂就问。他把齐国的读书人和乡绅召集起来,开起了诸葛亮会。这会开得让曹参的头大了好几圈,这帮与会的家伙,一人一个主意,弄得曹参不知道该听谁的。(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就在曹参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没有到会的盖老先生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于是,他马上派人携带重金前去礼聘这位盖老先生。

盖老先生告诉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通俗说就是,相国大人,您啥事儿都不用干,老百姓自己就能安心的过日子。这位盖老先生潜心钻研崇尚“清净”的黄老学说多年,可不就出这么个主意嘛。其实,盖老先生本人也人身体力行“清净”,他没主动去凑那个诸葛亮会的热闹,就应该算是一个注脚。

自己啥事儿甭干,老百姓就能安心的过日子,这个主意对行政经验为零的曹参来说,实在是太对心思了。二话没说,曹参就把盖老先生奉为上宾。(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就这样,曹参在齐国当了九年的一把手,也当了九年的甩手掌柜,结果,齐国安定、人人满意,他本人也被人们称为“贤相”。(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前193年),曹参收到了一份中央发来的文件,内容是:汉帝国的相国萧何去世了。

在秦帝国的时候,曹参和萧何是同事,萧何是沛县公务员的头儿(主吏掾),曹参是监狱长(狱掾),俩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陈胜起兵后,这俩人就撺掇着县令召回流亡在外的刘季,然后,大伙儿一起造反,这是啥关系,这是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关系。

跟着刘邦走上造反这条路后,萧何主管内政,曹参在外冲锋陷阵,一起为刘邦集团的发展壮大,直至夺取天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坐了天下后,要给各个功臣来一个排名,为了压制势力庞大的武将集团,刘邦强行让萧何坐了头把交椅,战功卓著的曹参只好屈居次席。这件事,让萧曹的私人关系出现了裂痕(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俗云: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萧曹二人也没能免俗。

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后,曹参让家里的仆人赶紧收拾行囊,并且断言:我马上就要到中央去做相国了(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果不其然,七月初五萧何去世,七月二十七曹参就接任了他的职务,汉帝国的相国(七月辛未,相国何薨。七月癸巳,齐相曹参为相国。

此时,曹参应该没有见过刘邦那份有关人事安排的政治遗嘱,但是,他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何也?因为,整个功臣集团,除了萧何,就他一个人有在大地方做一把手的行政经验,而且他在武将集团中还颇有人望,不用他用谁?!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刘邦的政治遗嘱,萧何临终前有没有推荐曹参,曹参只要没死在萧何的前头,就只有他才能接萧何的班,这在当时,应该是公开的秘密。

曹参接任萧何后,他的行政原则是“照过去方针办”,他自己啥决策也不做,啥事儿也不干。对那些想劝他干点事儿的同事们,曹参就用美酒来堵他们的嘴,让他们没机会开口说话。

对自己的儿子,曹参就没这么客气了。曹参的儿子曹窋,在惠帝身边工作(中大夫),奉惠帝的意思,休假回家的时候,问他爹:您整天啥事儿都不干,就不担心天下出大事吗?(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一听这话,曹参就火了,打了曹窋二百板子:天下事不是你小子该多嘴的(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听了曹窋的回报,惠帝有些挂不住了,责备曹参道:那些话,是我让曹窋问的(乃者我使谏君也。)。曹参心里话:你以为我猜不出来啊?

曹参没有直接回答惠帝的问题,而是问惠帝:陛下觉得您和高帝谁更英明?

“万万不敢比。”

“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您好像不如萧何。”

“这就对了,高帝和萧何已经把各项规章制度都弄好了,你我君臣只要照着做,不就行了吗?”(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一想,是这么回事儿,也就不再干涉曹参的行为了。

萧何搞的法令为啥这么神圣,以至于让曹参不敢对其说三道四。

萧何制定的法令,充分借鉴了秦法,甚至“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都原封不动的写进了汉朝的法令(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这些律令中,凝聚了数代秦人的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绝不是曹参一个区区的监狱长所能轻易撼动的。从出土的《二年律令》来看,在具体的法条上,汉法还继承了秦法严密细致的特点,可执行性特别强。由于汉法有可执行性强的特点,曹参用人的时候,就专挑那些木讷老实、按章办事的人。(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惠帝五年(前190年)八月,曹参去世,他一共做了三年零一个月的相国。我不由的想,如果萧何多活三年零两个月,谁会接他的班呢,汉初的行政又会是啥样呢?

曹参的“萧规曹随”严重影响了后来人的施政,你想啊,以曹参之尊,都不敢改弦更张,开国功臣中谁还敢啊?开国功臣逐渐凋零后,担任丞相的人,都是些靠父辈余荫而上位的家伙(周亚夫除外),那就更没胆子改变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来是曹参的权宜之计的“清静无为”,渐渐上升成了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通宝推:楚庄王,trilfe,
家园 国策根本,既定不议

曹参抓住了真正的关键:

定。

新种的树不能老是摇动。

如果国策变来变去,所有人都会参与到国策的议论中去,结果就是国家不稳。

不变,也就不议。你们什么都不用想,我就是这样办了,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想玩花样,走别的路去。

八个字:

国策根本,既定不议。

关键词(Tags): #既定不议
家园 萧规曹随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汉初人口锐减的厉害,恢复经济是主体,法令制度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幅度缓和,没有必要反复折腾。要到景帝时期豪强坐大,诸侯王割据才要对法令进行相应修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