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伟大的烂尾楼—大航海时代3的信息注释 -- 环宇7504

共:💬104 🌺26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直到现在才有一个简要的统计

欧洲基督教文化圈(106种各类书物):

斯拉夫-希腊语文献33种

罗曼(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等)文献48种

日耳曼语(英语、德语、北欧诸国语)文献16种

纯 葡萄牙语文献4种

纯 西班牙语文献5种

伊斯兰文化圈(43种各类书物):

阿拉伯语文献34种

波斯语文献8种

突厥/维吾尔语文献1种

印度文化圈:

印地语(应该梵语更合理一些)文献12种

东亚文化圈(77种各类书物):

汉语文献63种

朝鲜文献4种

日本文献10种

东南亚文化圈

东南亚土语文献3种

新大陆文化圈(9类书物)

中南美土语文献5种

西班牙语(殖民者记述)4种

发现物中线索书物(死海古卷、苏美尔粘土板之类的,各种古文字):

共9种文献

全部书物种类为259种

家园 但是自家住宅只有里斯本和塞维利亚

才有吧,其他国家的人是不是只能住旅馆了,而且没有自家住宅就看不了发现物总汇

家园 啊,是的

没有自宅最大的问题是手上的物品满了都没法放。。。

家园 仰慕赫克托尔殿

本帖子可以命名为“大航海时代史-艺文志”

咱们前面的帖子可以叫做“苍狼与白鹿史-列传”

家园 新大陆抄本系列

新大陆仅在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首都,被殖民者摧毁;西班牙人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墨西哥城)有一个图书馆,其中有5种阿兹特克文化的抄本(Codex),游戏里称作图文书,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阿兹特克文化的书籍以图画为主,很多注释文字是后人做的

这五种图文书分别为:

1 波旁尼克手抄本(Codex Borbonicus)是阿茲特克手抄本之一,大约作于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前、后几年间,作者可能是阿茲特克祭司。此抄本以法国的波旁宮命名;2004年,Maarten Jansen和Gabina Aurora Pérez Jiménez两位学者提议將它正名为希瓦夸托手抄本(Codex Cihuacoatl)。

波旁尼克手抄本的材质是树皮紙;该书长约1417.32米,折叠成39.5乘39平方公分大小的页面。原有40頁,最前与最后各2页散失,現存36頁。原作仅有图画,現存版本上的注解均为后人所加;后來西班牙人甚至加上了一些图。波旁尼克手抄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共18頁,內容是复杂难解的阿茲特克神圣历,每一页代表一神圣历中20旬(trecena)的其中一旬,一旬13天。如右图,当旬的主要神祇在左上角的大方格里;剩下的26個小格子兩个一組,分別绘有当日的日符与神明。這部分磨損得非常严重,显示祭司們參阅得相当頻繁。

2.第二部分共2頁,绘著季节历每年头一日的日符,內容与夜之主宰有关。对神圣历和季节历的52年周期有相当大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为季节历的各节庆,著重在诠释仪式和庆典的內容;尤其是新火典礼(New Fire ceremony)的部分对阿茲特克人尤其重要。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波旁尼克手抄本第13页的部分。內容是神圣历的第13旬;本旬的守护神是特拉佐尔特奧特尔。日期的順序是由最左下往右而上读,如本图的順序为地震一,燧石二,雨三,以此类推。

波旁尼克图文书其实是一本阿兹特克历书。(以上摘自中文维基)

游戏设定,含线索 太阳的神殿、翡翠面具、水晶骷髅

家园 太阳的 图文书

太阳的 图文书, 含线索黄金帝国

阿兹特克太阳历

这本托瓦尔手抄本被认为是 16 世纪墨西哥耶稣会士胡安·德·托瓦尔 (Juan de Tovar) 所作,其中包含关于阿兹特克(也称墨西卡)礼仪和仪式的详细信息。手抄本中有 51 整页的水彩画。这些画作受到与外界接触前的象形手稿的巨大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品质。手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西班牙人到来之前,阿兹特克人的迁徙历史。第二部分以图画介绍了阿兹特克人的历史。第三部分包含托瓦尔日历,记录了一个连续的阿兹特克历,包括月、周、日、主日字母和一个 365 天的基督教年份中的宗教节日。这幅插图来自第三部分,描绘了阿兹特克日历每月的符号。阿兹特克人使用两种历法来计算一年中的天数。Xiuhpohualli(第一日历或太阳历)包含 365 天,分为 18 个月,每月 20 天,加上年底的 5 天被称为 Nemontemi 的无用日或不吉利的日子。Tonalpohualli(第二日历或“神圣历”)共有 260 天,包含 13 个数字和 20 个标志。两种历法每 52 年重合一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阿兹卡提特兰抄本

含线索 神的祭坛、北境海峡

这份手稿被称为《阿兹卡提特兰抄本》,它的历史最有可能在西班牙人抵达墨西哥仅几年后。该抄本叙述了阿兹特克人(也称墨西卡人)的历史,包括他们从阿兹特克文明远古或神秘的诞生地阿兹特兰 (Aztlan) 迁徙到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城的前身)。另外,它还记录了阿兹特克统治者的更替、由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的西班牙军队的抵达,以及基督教信仰的引入。在所有已知记录阿兹特克历史的手稿中,《阿兹卡提特兰抄本》可能是其中最珍贵,也是最重要的一份。相比后来在殖民时期所写的历史著作,它的书写方式独特,记录了前西班牙时期的本土记忆。与其他阿兹特克抄本类似,它使用象形符号撰写。抄本中的符号绘制极为精心,显然这位抄写员的技术十分娴熟。该抄本复制于 16 世纪从欧洲引入墨西哥的 25 对开页纸张之上。为了便于阅读,每一个历史事件均使用两对开页呈现。在第一对开页上,作者介绍了一组人,但学者至今依然无法确认他们的身份。他们可能是特拉托阿尼(译注:tlatoani,纳瓦特尔语,意为发言者),或高级别的中部美洲统治者或国家领袖。从第 2 对开页到第 25 对开页,抄写员对墨西卡部落迁徙至乐土特诺奇蒂特兰进行了描述。

家园 另外两本整理完毕

泰勒利奥 雷曼斯 图文书, 含线索 石头要塞、大型地面绘画

泰勒利奥-雷曼斯手抄本(Codex Telleriano-Remensis),现存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完成于十六世纪的墨西哥,印刷在欧洲纸张上,是现存的阿兹特克图文书最好的例证。其名称来自于Charles-Maurice Le Tellier,Reims(法国兰斯)的大主教(1642-1710),这个人在十七世纪末期曾拥有此抄本。

抄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7页,显示了365天的太阳历,称作xiuhpohualli(阿兹特克文化的太阳历,每年分18个月,每月20天,加上年末的五天凶日,合计365天。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如雨季和旱季更替的时间,另外大部分节庆活动是按照太阳历庆祝的)

第二部分从8-24页,为阿茲特克人另一套历法神圣历(tonalpohualli,意为「日子的算法」)。神圣历的一年只有260天,每年分为20旬,每旬13天,各有其守护神。普通民众并不使用这种历法。太阳历和神圣历搭配使用,形成52年的周期,每过52年,两套历法重新循环(365×52=18980=260×73),阿兹特克人举行一次新火典礼庆祝之。而太阳历某一年的年号,以该年第一天对应的神圣历的日符来命名。(神圣历为什么取260天为一年,目前尚无定论)

第三部分叙述阿兹特克的历史,25-28页记载了12-13世纪阿兹特克人迁徙的历程,其余的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大事年表,记载了国王们登基和驾崩的时间、战争、地震以及日食月食,包括部分最初殖民化时代的历史事件。

这个抄本有一个意大利语的评注扩增版,叫做Codex Rios,是一个1547-1562年间在墨西哥南部普埃布拉州(Puebla)和瓦哈卡州(Oaxaca)工作的多明我会修士Pedro de los Rios所做, Codex Rios抄本本身可能是1566年之后在意大利完成的

伊克特利切特尔 图文书,含线索 雄伟的峡谷、石造村庄、战士石像

伊克特利切特尔 图文书(Codex Ixtlilxochitl)内容上和前几部抄本类似,也是关于阿兹特克人的历法和节庆之类,共50页,含29幅图。

它的作者值得介绍一下,Fernando de Alva Cortes Ixtlilxochitl (? 1568 or 1580 ~ 1648), 是出身印第安贵族的新西班牙历史学者。这是一个西班牙化的名字,其中Cortes来自征服者科尔特斯,Ixtlilxochitl则来自Fernando的先祖,阿兹特克城邦 特斯科科 的君主Ixtlilxochitl(先后有两位)

阿兹特克人生活在今天墨西哥国中部的特斯科科(Texcoco)湖周围的墨西哥谷地,1428年,特诺奇蒂特兰、特斯科科(Texcoco)和特拉科潘(Tlacopan)三城邦结盟推翻阿兹特克人的旧主特帕尼克斯国,放逐其王马克斯特拉。

之后,三城邦结成三国同盟,在接下来100年内主宰墨西哥谷地,并向沿海大举扩张。在此期间,特诺奇蒂特兰逐渐成为同盟中的主导力量,将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压制到附属的地位。现在通俗史书中所说的阿兹特克帝国,就是指这个三国同盟,而其皇帝则是同盟盟主-特诺奇蒂特兰之王。

Ixtlilxochitl I (1380-1418),1409-1418年间特斯科科的国王,1418年被政敌推翻,十年后其子联合特诺奇蒂特兰夺回王位,同时建立起三国同盟。最初,特斯科科在同盟中地位与特诺奇蒂特兰相当,可享受谷地全境税收的五分之二,老三特拉科潘则只有五分之一。

据估计,鼎盛时期的特斯科科城占地450公顷,居民24000人,是阿兹特克帝国境内第二大都市,也是帝国的学术文化中心,拥有国境内最大的图书馆。

Ixtlilxochitl II(~1500-1550)为特斯科科王子,由于王室内争而投奔西班牙人,做了带路党,对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帝国贡献甚大。之后以科尔特斯为教父,皈依基督教,并强迫同胞皈依;因此保住了傀儡地位。

Fernando de Alva Cortés Ixtlilxóchitl 生于1568-1580年之间,是Ixtlilxochitl I 和 Ixtlilxochitl II的直系后代,亦是特诺奇蒂特兰倒数第二位君主Cuitláhuac的玄外孙(库伊特拉华克是皇帝蒙特祖马二世的弟弟。阿兹特克帝国遭到西班牙人入侵,蒙特祖马二世被西班牙人挟持为人质,1520年被西班牙人压迫的阿兹特克人奋起暴动,库伊特拉华克被推举上皇位。蒙特祖马二世遭到袭击并死去,而库伊特拉华克也在位仅80天便罹患天花死去。之后科尔特斯征服了特诺奇蒂特兰,绞死了末代皇帝Cuauhtémoc 夸特莫克。)

1602年Fernando因其兄长去世而继承本家族的称号和家产,但这时这个阿兹特克王室家族已经陷于贫困,他的作品中多次抱怨生活的困苦,值得庆幸的是,他为了挣钱养家而努力写作,为后人留下了关于阿兹特克文明的第一手材料。

他曾在Tlatelolco(现在是墨西哥城的一个区)的圣克鲁兹皇家学院学习,成绩优异;通纳瓦特尔语和西班牙语;1600-1604年住在前阿兹特克文化的中心Teotihuacán(特奧蒂瓦坎).

1608年,总督雇佣他来解释古代墨西哥的象形文字和图画及民歌中保存的传统知识,他将这些知识整理汇集成书,写成了关于阿兹特克历史的著作Relación histórica de la nación tulteca和Historia chichimeca,他的作品是介绍阿兹特克文化的重要原始资料,包含大量图画和歌谣,但组织的不好,多处重复且年代混乱。

由于他为总督的服务,他家族的部分土地产业得到保护,但是还是越来越穷;其后在墨西哥各地和印第安法庭中做过些小官,1648年于困苦中在墨西哥城去世。

家园 爪哇史颂的详细介绍

Nagarakretagama,或译作爪哇史颂,古爪哇语史诗。1365年,僧侣Prapanca献给满者伯夷(元朝译作麻喏巴歇,Madjapahit)最强大君主Hayam Wuruk王(哈奄·武禄王,又称Rajasanagara, 1334–1389,1350一1389年间在位)的格卡温体颂诗.

格卡温是爪哇宫廷诗人效仿印度两大史诗的梵文诗律而创造的一种古爪哇语诗体,在中爪哇时期就已被用于翻译《罗摩衍那》。格卡温(Kakawin) 这个词的词源是梵语的Kawi,原意是非凡的智者,后来演变成Kawya,专指诗人。这词被吸收到爪哇语后,加上前缀Ka和后缀n,成了一个复合的词语Kakawin,所以 “格卡温” 这个词可以说是梵文与爪哇文的混合体,含意也变了,成为专指模仿两大史诗(印度的摩訶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那种仿梵体诗。

哈奄-武禄王执政时期, 著名宰相卡查-玛达辅政,偃文修武,物阜民安,是麻喏巴歇王朝的盛世。过去的宫廷作家都是借印度史诗神话故事来歌颂本朝帝王,如今王朝已如此强大,宫廷作家完全可以把国王的丰功伟绩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直接写进自己的作品加以歌颂。普拉班卡于1365年写的《纳卡拉克达卡玛》(爪哇史颂) 就是这样一部格卡温作品。

这部作品是普拉班扎随驾出巡各地的见闻录。哈奄禄王每年都要亲自出巡视察,接受四方臣民的朝拜。每次普拉班扎都参加,他把亲眼看到的山川名胜、民情风俗等逐一记录下来,最后写成一部颂诗。所以,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麻喏巴歇王朝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纳卡拉克达卡玛》全诗共93段。其基本内容如下:诗的开头先赞颂湿婆大神和佛祖,说他们下凡为哈奄武禄王,因能以法化世,致使国土乐丰,民众炽盛。接着把王室成员一一略表,还把京城如何市井稠密,宫阙壮丽,周围地区如何富庶繁荣描述了一番。然后以最大篇幅详细描述哈奄武禄王每次出巡的情景。先是1353年的巴章(今之梭罗地区) 之行,在那里国王住上一周才还宫。次年是拉森(今在三宝垄与南旺之间)之行。接着还有1357年的南岸之行等。而最盛大和最隆重的是1359年的拉玛章之行,也是作者描述的重点。那年8月哈奄武禄王率领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乘辇数百辆,浩浩荡荡地从京城北上至海边, 后东折到达巴那鲁干,再从那里取南路返回京城. 哈奄武禄王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王公,贵族和黎民百姓的盛大欢迎。作者把看到的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也写了他自己的感受。此外,在随驾出巡的过程中,作者有时还可以单独行动,或访亲探友,或探古览胜,把看到的神庙寺院,风土人情以及僧侣向他讲述的历史往事,也都写进他的作品里。这一年的东巡记载最为详尽。1360年和1361年还有出巡记录,但比较简略。后来作者的笔墨集中于描述王太后特丽娃娜逝世12周年的祭奠仪式上。1363年似乎没有出巡,可能与1362年忙于祭奠活动有关,但有提到国王去访辛槟,说他接到卡查玛达去世的消息后立即返京安排人事和调整机构。最后作者以综述麻喏巴歇王朝的疆土领域、王陵庙宇、宫廷规仪、登基大典等结束全篇。

从以上的内容介绍来看,《纳卡拉克达卡玛》无疑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向我们提供了有关麻喏巴歇王朝全盛时期的社会政治、宗教文化、民情风俗等十分难得的翔实资料,这在爪哇古典文学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另外,由于写的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和自己感受的,所以比较贴近现实,语言也比较纯朴自然,很少使用华丽的词藻,这也有别于过去的格卡温作品而独具一格。

以上摘自 印度尼西亚文学史 (东方文化集成丛书之一)

家园 葡萄牙语系列

虽然按顺序应该先写西班牙的....不过西班牙的内容太多了,先写写葡萄牙吧,虽然纯葡文的书籍不多(四本),但是由于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的巨大作用,这几篇写的比较长....分别是:

西伯拉的七座城之岛

普列斯特约翰的传说

几内亚发现征服记

航海记录

从后往前写起卡达莫斯托的《航海记录》或《航海志(Navigationi)》,含线索大嘴兽、疣猪

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Alvise Cadamosto,1432 – 1483), 意大利商人、探险家

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出生于威尼斯,其父为一公务员和商人,其母出身贵族。阿尔维塞是家中长子,有两个弟弟。

阿尔维塞从小开始就作为一个商人,跟随威尼斯的商船在地中海行商、冒险。在1442年到1448年间,他数次作为一名贸易顾问坐船到过巴巴里海岸(西北非海岸)和克里特岛。1451年他被委任为一队航向亚历山大港的船队的弩兵长官;第二年他被委任至佛兰德斯(今荷兰),担任同样的职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回到威尼斯,却恰逢悲剧。阿尔维塞的父亲卷入了一场贿赂丑闻之中,被逐出威尼斯,到摩德纳公国避难,而家财则被亲戚趁机抢夺一空。这次打击毁掉了阿尔维塞在威尼斯的前途,但反而激发了他的冒险精神,期望以自己的功绩来光复家族的荣耀。

1454年8月,阿尔维塞与其弟安东尼奥登上了一艘去往佛兰德斯的商船。途中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船只被迫停靠在葡萄牙的圣维森特角。

没想到这次停靠却成为阿尔维塞人生的转折点,因为此时,开创了葡萄牙航海历史的的传奇人物亨利王子正好在附近的萨格里什(Sagres)。踌躇满志准备探索非洲大陆的亨利王子随即派出秘书和当地的威尼斯领事,前往游说处于困境中的威尼斯商人们,提议与他们签订与马德拉群岛的砂糖以及其他商品的贸易合约。听完来客对亨利王子在非洲的探索和发现的描述之后,被探索新地区的欲望激起了雄心的卡达莫斯托立即向亨利王子申请一处在拉普塞拉(Raposeira,今葡萄牙南部)的住宅,以作为受雇佣的条件。王子当场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一次航行(1455年)

1455年3月22日,卡达莫斯托以一艘由亨利王子资助的43吨级轻帆船出海了。在停靠了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后,卡达莫斯托到达了布兰科角(Cape Blanc,今 拉斯努瓦迪布)附近的非洲海岸。他记下了位于阿尔金湾的葡萄牙工厂要塞,却没有就此停步。他继续沿着海岸航行直到塞内加尔河口,并命名其为“Rio do Senega”(葡萄牙语,塞内加河)。此后他继续航行到格兰德科特(Grande Cte)才停下。在这里他留意到葡萄牙商人曾经在这里交易过的痕迹,他推断大约在1450年时葡萄牙人已经和当地的土著沃洛夫人达成过交易。卡达莫斯托尝试用伊比利亚马与当地人交易,却发现这片地区马的价值很高,一匹马可以换9至14个黑奴。据说卡达莫斯托以7匹马和一些毛织品就换到了100名黑奴。

令卡达莫斯托感到惊喜的是,他在还遇到了当地土著王国卡约(Cayor)的国王,国王邀请他在贸易完成之前到内陆的村庄里做客。卡达莫斯托逗留了接近一个月,观察并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习俗。

在完成交易之后,卡达莫斯托没有带着奴隶回葡萄牙,而打算继续往南,向佛得角半岛探索。这是因为卡达莫斯托想探索一个半岛以南的神秘王国“冈布拉(Gambra)”,从亨利王子抓回来的奴隶们那里听说,那是一个盛产黄金的地方。途中卡达莫斯托遇到了两艘同样出自亨利王子派遣的帆船,并成功邀请他们加入对南方的探索。

在一次以捕鱼为目的的停靠之后,这支船队经过佩蒂特角(Petite Cte),来到了塞恩-萨卢姆三角洲(Sine-Saloum Delta),塞雷尔人(Serer)的居住地。卡达莫斯托对这帮土著可没什么好话说,他称他们是“非常野蛮、残忍的偶像崇拜者”。把萨卢姆河命名为“Rio di Barbacini”之后,卡达莫斯托准备在此抛锚,但是很快他就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放下船与土著进行沟通的沃洛夫人口译员当场被聚集在沙滩上的土著杀死了。

继续往南航行,一行人终于在1455年6-7月探索到了冈比亚河。他们尝试逆流探索,但却遭遇了来自曼丁卡(Mandinka)居民的敌视。在箭雨之中,他们只能勉强躲开想要接舷登船的独木舟的攻击。根据口译员的解释,曼丁卡人认为这些葡萄牙人都是食人族,他们来这里是为了买黑人回去吃掉。在惊恐的船员的催促,也在担心自己货物安全的情况下,卡达莫斯托退回了河口并启程回国。

在冈比亚河口,卡达莫斯托记下了北极星在地平线将要消失的现象,并粗略地描画了南方的星座图。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画下南十字星座的人。

卡达莫斯科最终于1455年年末回到葡萄牙,结束了第一次航行。

第二次航行(1456)

1456年5月,卡达莫斯托重新从拉各斯出发。不过这次他不是一个人了:在第一次航行中遇到的热那亚籍船长安东尼奥拓·乌索迪马尔(Antoniotto Usodimare)和另一名史料没有记载姓名的船长各率领一艘船与将与他同行。卡达莫斯托带领三艘船自出发开始就没有停留任何贸易点,直奔第一次航行的终点——冈比亚河。

然而当船队航行到佛得角半岛附近的时候,一场暴风雨打乱了他们的计划,船队被迫向西航行了两天三夜以作躲避。没想到,这一横祸竟让他们发现了孤悬海外的佛得角群岛。卡达莫斯托和他的两位同伴对这片群岛进行了探索并为岛屿命名之后离开了这片无主之地,继续向冈比亚河进发。

到达河口之后,卡达莫斯托和两位船长计划再次沿河而上进行探索。这一次探索出奇的顺利,虽然沿途都有曼丁卡人警惕地注视着他们,但出奇的是没有发起袭击行为。最后,一名口译怂恿了一名土著上船与探险者们进行和平接触。

原来这群土著都属于冈比亚河南岸的一个国王Forosangoli的臣民,他和其他几个曼丁卡人国王都在马里皇帝的统治之下,而有几个国王想见一下这群人。

在这名土著的带领下,卡达莫斯托继续沿河航行了约90公里,到达了一位名叫巴蒂曼沙(Battimansa,曼丁卡语意“巴蒂的王”,巴蒂指冈比亚河北岸地区)的国王的领地。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是很遗憾,他们并没有找到关于黄金之国的线索),并与当地土著进行了交易,获得了被当时西方香水商视为无价之宝的麝香,甚至还有一些非洲麝猫等生物。

卡达莫斯托同样与当地的几个国王打了交道,连长期对葡萄牙探索者抱有敌视情绪的纽米曼沙国王也和卡达莫斯托建立了平稳的关系。

探险者们停留了11天,直到疟疾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很多船员开始生病、发烧。卡达莫斯托急忙启程回到了冈比亚河口,众人的病情才得以缓解。

船队继续沿着西非海岸进行探索。卡达莫斯托沿岸分别记录了卡萨芒斯河(今塞内加尔境内)、卡谢乌河和曼索阿河(今几内亚比绍境内)的河口。一天后,他们来到了一条大河——热巴河的河口。在河口抛下锚后,探险者们接触了一些从内陆划独木舟前来的土著居民,并和他们进行了一些小交易。但是因为无论沃洛夫口译还是曼丁卡口译都无法听懂当地人的语言,所以交流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停留了数天之后,卡达莫斯托与他的同伴们启程返回了葡萄牙。

旅程之后

在1456年回到葡萄牙后,卡达莫斯托在拉哥斯定居了数年,期间他一直关注着西非海岸的探索。在1462年他得知一名名叫佩得罗·德·辛特拉的航海家越过了自己探索的最远点之后,他立即找到辛特拉的记事员获得了这次航行的详细资料。

1460年,卡达莫斯托的资助人和上司亨利王子逝世,而葡萄牙的贸易逐渐归还给葡萄牙皇室掌握,贸易中心也从拉哥斯回到了里斯本。在新体制下,卡达莫斯托觉得在葡萄牙已经没有自己的前途了,于是在1463年他启程回到了故乡威尼斯。利用带回来的无数宝贵资料、日志和海图,卡达莫斯托撰写了《航海志(Navigationi)》一书,详细记录了自己于1455、56年以及辛特拉在1462年对非洲西海岸的探索,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同时,在回到威尼斯后,卡达莫斯托设法要回了一些家族财产,并娶了一名贵族女子为妻。婚后的卡达莫斯托依旧专注于商业活动,到远至西班牙、亚历山大港、叙利亚和英格兰等地区进行贸易,从而积累财富和关系网,为自己的外交和行政事业铺路。他曾被委任为克托尔(位于黑山)和科罗尼(位于希腊)的长官,并曾被派遣至达尔马提亚(今克罗地亚南部)和黑塞哥维那执行外交任务。

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于约1483年在执行外交任务途中逝世,享年51岁。

成就

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被认为是第一个深入冈比亚河流域的西方人。在他之前,所有试图进入的探险者都遭到了土著的驱赶,但当1456年卡达莫斯托进入冈比亚河时,却神奇地没有遭到土著的攻击。受此好运,卡达莫斯托在冈比亚河流域的探索、沿途河流的标示和佛得角群岛的发现大大完善了西非的地图,是十年间葡萄牙探索非洲的最大一次突破。

卡达莫斯托所著的《航海志》同样为当时的欧洲带来了无数珍贵的资料。卡达莫斯托在《航海志》中提到了马里帝国的商队,讲述他们如何将盐等货物从撒哈拉沙漠深处运向一些商业城市如廷巴克图。他同样描述了马里商人到突尼斯、摩洛哥和埃及进行贸易的路线。

《航海志》同样描写了沃洛夫人的帝国,根据卡达莫斯托在卡约王国居住的经历,他详细讲述了沃洛夫人的政治、社会形态、文化、人民、经济、风俗和当地动植物。探险者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了解了很多关于沃洛夫人生活的细节:宫廷习俗、房屋设计、以玛瑙贝制成的货币、饮食、集市、畜牧和农业、棕榈酒的生产、武器、音乐和舞蹈和对西方人的态度。卡达莫斯托以一种难得的平等的语气来叙述这一切。他同样对丛林中的新奇生物大感兴趣,特别是河马和稀有的非洲象(他对非洲象肉大加赞赏,以至于用盐腌制了一块带回葡萄牙献给亨利王子,还送了一条腌象腿给亨利的妹妹,勃艮第公爵夫人伊莎贝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西非的历史学家们来说实在是一份无价之宝,而阿尔维塞·卡达莫斯托也由此奠定了他在航海探索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这个线索倒是设定的很合适(河马),不过他可能真的象游戏里设定的冒失水手一样,真的把疣猪吃掉了

家园 大西洋上的神奇岛

葡萄牙传说西伯拉的七座城之岛,含线索 西伯拉的七座城

另外一个类似的是日耳曼语的爱尔兰传说 圣布伦丹努斯的航海,含线索 圣徒的应许之地

在古代欧洲,一直有大西洋上存在着神话般的“极乐”群岛、“幸福”群岛或其他岛屿(拉丁著作者称为insulae fortunatae)的传说,最早的一个自然是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了(大西洋的名称就来自于此),此后亚里士多德、普林尼以及普鲁塔克等古典作家也都有相关的记述,这些报道应当是以古代航海家偶然发现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或亚速尔群岛的经历为依据的。(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葡萄牙航海家在13-14世纪再次发现并殖民了这几个群岛)

  但在此几个世纪以前(约在公元9世纪),已可以找到关于西洋上存在“极乐岛”的神话传说的中世纪版本。这些神话传说中最古老的一个产生于爱尔兰,时间不迟于9世纪。居住在法罗群岛和冰岛上的爱尔兰遁世主义者(基督教修道士),怀着对“世俗的空虚感”,希望离开人口较稠的海岛,来到一些遥远的无人过问的海岛上。他们认为,在这些海岛上可以免除干扰,“拯救自己的灵魂”。然而,维京人入侵者(当时还未皈依基督教)把他们从那里撵出去了。在爱尔兰人第库尔的著作中对此有清晰的记载,所以在爱尔兰的修道院里人们反反复复地查阅古代著作家的文献,企图从中寻找出对于这些遥远的“极乐岛”直接的记载或注释。关于爱尔兰禁欲主义者确实航行到大西洋北部一些岛屿的故事,与古代权威们关于西洋的中心存在着“极乐岛”的说法交织在一起了。这样便可以解释清楚布兰丹游历“圣岛”这一神话传说的起源。

  9世纪末期,据说,布兰丹与他的一群学生从爱尔兰海岸启程向西航行,他在海洋上迷失了方向,发现了一个极为美丽的孤岛,他在这座孤岛上居住了多年之后返回祖国。这个神话被人们的幻想加以渲染和涂饰后流传到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中世纪的一些地理绘图家在西洋的空白海区标上了“布兰丹圣岛”。起初,他们把这个“圣岛”划在爱尔兰以西;后来,在大西洋北部海区确实发现了陆地,而这些陆地按其自然条件来说与天国岛屿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于是,布兰丹的“圣岛”便在地图上“爬到”南部更远的地方去了。在1367年问世的威尼斯地图上,这个“圣岛”被标在马德拉群岛的位置上,而马丁·贝海姆 在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1492年)把这个岛标在佛得角群岛以西的地方,靠近赤道。换句话说,布兰丹的“圣岛”变成了一个游离岛。最后,它完全消失了,既没有留下名称,也没有说明是指哪一块陆地。

另一个深奥莫测的游离岛——“巴西岛”的命运则比较好。中世纪时期,不知出于哪个人的幻想,绘图家们生造并确认了一个“巴西岛”。起初,人们把这个岛标在爱尔兰的西南方向,后来,把它挪到离欧洲海岸更远的南部和西部海区。当时(16世纪初期),“巴西”还没有命名为位于赤道一侧似乎是南美大陆东部地区一个臆造的新世界海岛。然而,在另一个地球仪上(1515年为舍涅尔所制),巴西利亚地区则被标明是南方大陆(近极地的)一个地区,同美洲以海峡相隔。——原注。16世纪里,人们把这个幻想的神奇之岛的名称“赐给”葡萄牙的一大片殖民地——巴西。

  

在伊比利亚半岛中世纪的幻想家们(约在8~9世纪)断言,在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有一个“七座城岛”。根据伊比利亚野史传说,穆斯林(摩尔人)在赫雷斯的战役中击败了基督教徒以后,征服了了大部分半岛地区(8世纪初期)。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大主教和六个主教一起逃到一个遥远的大西洋岛屿上,他们在这个岛上建造了七座基督教城。15世纪的初期,这个幻想的海岛才出现在地图上,有时与另外一个更为神秘的海岛并列,后者有一个使人无法猜测起源的名称,叫安的列斯。

  许多大西洋新地的发现已经把幻想中的海岛推向遥远的西方,它们未来的命运各不相同。地理大发现时期,西班牙征服者从新西班牙(墨西哥)出发向北挺进,即在北美大陆的中部对“七座城岛”作了徒劳无益的搜寻(16世纪中期)。安的列斯这个神话般的名称一直流传至今,它所指的真实陆地是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1502年出版的康第诺地图上最先出现这个名称)。

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上,这些海市蜃楼式的幻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中世纪宇宙学者们指明的这些幻景被绘制在地图上,这些幻景岛屿成了哥伦布和他的追随者离开欧洲海岸前往印度途中可以指望的阶梯。搜寻“七座城”的活动导致西班牙人对北美大陆腹地——密西西比河和科罗拉多河流域的发现。

通宝推:北纬42度,
家园 阿祖拉拉的几内亚发现征服记

阿祖拉拉的几内亚发现征服记,含线索 陶偶像、奴隶

戈梅斯·埃亚内斯·德 祖拉拉(Gomes Eanes de Zurara,或称Gomes Eannes de Azurara,约1410-1474年),葡萄牙古代著名编年史学家。

戈梅斯·埃亚内斯·德 阿祖拉腊早年在基督骑士团服役。杜亚尔特国王在位期间(1433-1438年),祖拉腊入职王家图书馆,担任编年史主管费尔南·洛佩斯的助理。1450年,为后者续写完成《若昂一世国王编年史》的第三部分《攻占休达》,渐受赏识。三年后,完成了《几内亚编年史》。1454年,他接替洛佩斯继任编年史主管。后来阿丰索五世国王委托他分别为两代休达总督撰写编年史。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亲自深入西北非前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多次被授予骑士团奖赏。

1453年他完成了著名的历史著作《几内亚发现与征服编年史》Chronicle of Discovery and Conquest of Guinea 记录了有关亨利王子赞助下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探险和航行、以及当时葡萄牙人收集的关于非洲和东方(广义的印度)的知识。还记录了亨利王子的生平思想和他对地理学的兴趣。

《几内亚发现与征服编年史》是现存最早的有关葡萄牙地理发现史的专著。阿祖拉腊的作品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文风生动,鲜有洛佩斯的质朴风格。但他喜作哲学思考,引经据典以彰显其学识。作为“航海家”恩里克王子的同时代人,他从旁观者的角度,详尽记述了恩里克王子领导的航海发现事绩。他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严谨态度,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当时的天文地理科学的熟知水平,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编年史学家的尽职尽责。他所留下的著作,全部都是研究当时那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家园 普列斯特约翰的传说

普列斯特约翰的传说 ,含线索祭司约翰的王国

这是中世纪关于东方最著名的传说之一

葡萄牙人十字军远征的精神、寻找几内亚黄金的动机,还因为他们努力寻找传说和想像中的长老约翰王(祭司约翰王、Prester John)的想法而加强。

12-15世纪,长老约翰王对拉丁基督教世界影响很大,西欧人视他为对抗绿教的潜在同盟者;在西欧十字军战争的世界战略中,他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地理大发现事业中,激励伊比利亚人在大海中勇往直前的动力。

长老约翰王的传说起始于12世纪(恰在第一次十字军之后,因为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使得天主教世界得以更多了解东方的信息,同时对联络东方基督徒对抗绿教有了直接的动力)。约在1122年,一位来自印度的东方基督徒宗主教旅行到了罗马,拜访了当时的教皇卡利斯特斯二世(Calistus II, 1119-1124在位)。

1145年,德国Fresrng的主教奥托(Otto of Freising,1114-1158,1138-1158在位,他是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的外孙、红胡子腓特烈的表叔、以及耶路撒冷王康拉德的舅舅)做编年史,引述叙利亚加百拉Jabala教区主教雨果的说法,雨果说道东方有信仰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身兼长老和国王的统治者,征服了波斯,并且之后大军直挥耶路撒冷,但因底格里斯河泛滥无法渡过才作罢。还有传说认为,耶稣基督曾应许使徒约翰将活着见到他的再临,因此祭司王约翰,便是那一位拥有不老不死之身的使徒约翰本人。事实上,祭司王约翰应是基督徒屡次十字军东征不顺利之后,所流传出的一个希望人物。是糅合西辽对塞尔柱土耳其人的胜利(1141年西辽耶律大石击败塞尔柱帝国最后一位强悍的苏丹桑贾尔,导致塞尔柱帝国瓦解;塞尔柱帝国是第一次第二次十字军的主要敌人)、中亚聂斯脱利派基督徒、印度圣多默基督徒以及埃塞俄比亚科普特派基督徒(在十字军时期,埃塞俄比亚曾遣使到教廷数次)的传说形成的虚构形象

二十年后,拜占庭的皇帝曼努埃尔(1143-1180在位)、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1152-1190在位)等欧洲基督教君主都收到了据说来自这个神秘长老约翰的来信,此信流传至今的版本有100多个,彼此之间出入很大,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可能出自东方聂斯脱利派基督徒伪造的。

但从那时起,西欧基督徒开始相信,东方或亚洲中部有信仰基督教的强大国王存在,可以作为对抗绿教徒的盟友(其位置不定,因为西方人用印度来指代整个东方,从东非直到中国,又有大印度、中印度、小印度等多个说法);到中世纪德国作家埃森巴赫的《帕西法尔》Parsifal中,又把长老约翰的故事和Holy Grail(圣杯)的故事结合起来。据称,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三博士的后裔,是一名宽厚和正直的君主,统领一片充满财宝和珍禽异兽、圣多默(圣托马斯、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相传到印度传教)曾居住的土地。该国内有“亚历山大之门”和“不老之泉”等胜地,边疆更为乐园所包围。他拥有的宝物包括一面可看见每一寸国土的镜子。他的王国富庶得难以想像。

到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最终将长老约翰之国和埃塞俄比亚王国联系起来,埃塞俄比亚王国一直和埃及的科普特教会保持联系,并在耶路撒冷建有修道院;在教宗尤金四世召开普世宗教大会的时候,还曾邀请该修会派代表参加(1438-1445年的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讨论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的统一)

1481年葡萄牙王约翰二世登基之后,加速了地理大发现的探险活动,在迪亚斯出发去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同时国王派遣佩德罗-德-科维良(Pedro da Cavilha, 1460-?或1526年以后)和阿方索-德-派瓦(Afonso de Paiva,1460-1490)从陆路前往东方收集情报,两人结伴取道那不勒斯、罗得岛抵达亚历山大和开罗,后来沿红海南下,在亚丁两人分开行动,科维良前往印度,考察了印度西海岸,后来又考察非洲东海岸直到索法拉,后经霍尔木兹回到开罗;派瓦前往埃塞俄比亚,却不幸在路途去世。

在开罗,科维良遇见约翰二世派来的信使(犹太人 拉比 亚伯拉罕-比伽,鞋匠约瑟夫-Lamego),接受新的指令去寻找长老约翰,于是他再次经过红海考察了吉达、麦加等地后,深入到埃塞俄比亚内地,在那里他被当地皇帝艾斯坎达接待,但被扣留在当地,直到去世(据说后来的葡萄牙使节还见过他),一说他就此失踪. 也有人说,此后他还给葡萄牙国王写过信,介绍埃塞俄比亚的情况。

科维良在开罗交给比伽等人的报告,对达迦马的航海和在印度的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508年前后,葡萄牙驻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遣使埃塞俄比亚寻找长老约翰,使者在归途被绿教徒劫杀。但几年后,埃塞的摄政太后埃列娜(Elena,?-1522)派遣一位名叫马修(Matthew the Amenia, ?-1520)回访,并赠给葡萄牙王一片真十字架的残片。1512年,埃塞使团抵达果阿。阿尔布克尔克将使团送往里斯本,同时策划对红海的远征,太后埃列娜建议他夺取马萨瓦(马莎华),如能得手对葡萄牙在红海扩充势力极为有利。

1515年,葡王接待马修等之后,遣使节加维奥(Galvo)回访,回访使团是随着新任印度总督洛波-索阿列斯-阿尔伯加拉(Lopo Soares Albergaria)一同前往果阿的。洛波-索阿列斯-阿尔伯加拉敌视阿尔布克尔克,反对前者在印度的一切政策,并污蔑其拥兵谋反(洛波就是大航海时代2里面马丁内斯侯爵的原型)。

为此,洛波-索阿列斯-阿尔伯加拉排斥马修和加维奥等使团成员,把他们晾在果阿;之后前往红海冒险,又不许使团去马萨瓦登陆。直到1520年洛波去职,新总督塞奎拉(Diogo Lopes de Sequeira)在葡萄牙军队第三次远征红海时才带着马修等使团成员前往。他们在马萨瓦停留,接洽了葡萄牙人在当地雇佣的兵头那加(Bahr Nagas),发现那加和当地人对马修极为尊敬,承认他作为埃塞俄比亚皇帝使节的权威。于是总督决定再派遣一位使节(原来葡萄牙王派遣的使节加维奥已经在路途中去世了)陪同马修前往内地,曾在曼努埃尔王王室教堂任神职人员的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Francisco Alvares)神父自告奋勇前往,还有一些葡萄牙贵族也愿意担任使团成员,总督从其中指派罗德里戈-利马(Rodrigo de Lima)为团长,其余三人为随从。由于葡萄牙王赠送的礼物很多都已散失或朽坏,总督只好在舰队船只携带的物品中选择一些珍贵的代替。使团1520年4月启程,但一个月后马修病逝于途中,葡萄牙使团只得独自继续前行,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和旷野,经过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阿姆哈拉高原上埃塞皇帝的驻节地。

由于携带的礼物都价值不高,皇帝(Lebna Dengal Davit,勒布纳·丹吉尔-大卫)冷遇使节们;但最终还是接见了他们,询问了拉丁基督教和埃塞俄比亚基督教的差别,并观看了利马演示的火绳枪使用方法。皇帝要求葡萄牙人在东非海岸的城堡为埃塞俄比亚提供支援,为此向葡萄牙王赠送了一顶镶有金银的王冠,并交给使团一封三种文字写成的国书(阿姆哈拉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据认为可能是留居埃塞的科维良协助写成)。利马一行带着礼物、国书以及埃塞的使节前往马萨瓦,但直到1526年他们才等到葡萄牙船只,1527年6月方回到葡萄牙,这时曼努埃尔王已经去世6年了。

此后双方曾一度合作对抗 索马里一带绿教徒的圣战——勒布纳·丹吉尔-大卫皇帝于1535 年要求他的葡萄牙盟友提供火枪等先进武器。 然而,伊斯兰势力的进攻来得更快。这次进攻很快演变成一场关乎埃塞俄比亚国家和古老的基督教文明生死存亡的战争。这场对基督教埃塞俄比亚进行的伊斯兰圣战,是由阿达勒的一位绰号为“格兰”(意为“左撇子”) 的伊曼·艾赫迈德·伊本·伊布拉欣·加齐教长所领导的。从1527 年开始, 格兰在奥斯曼土耳其人及其火器的援助下,率领大军入侵埃塞俄比亚。格兰的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深入绍阿、阿姆哈拉、拉斯塔等埃塞俄比亚腹地, 1535年占领古都阿克苏姆。被劫掠欲望和宗教狂热煽动起来的穆斯林士兵,对他们占领的地方大肆烧杀抢掠,焚毁了无数村镇和城市,甚至将沃洛地区高达 130 英尺的著名的“三位一体”大教堂也付之一炬,破坏了大批基督教建筑 和珍贵文物、工艺精品,并强迫被占领地区的广大居民改宗伊斯兰教。 皇帝勒布纳·丹吉尔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环境中死去。继位的加拉德沃斯皇帝(1540—1559 年在位)终于得到了葡萄牙人的支援。1541 年, 450 名葡军在马萨瓦登陆。在他们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终于在阿拉吉平顶山与阿散吉湖之间的荒野山区击伤格兰,打败入侵的穆斯林大军。格兰暂时退兵,进行整顿。在补充了900 名土耳其、阿拉伯和阿尔巴尼亚火枪手和大 炮之后,格兰卷土重来,并一举俘杀了葡军指挥官、著名航海家达·伽马之子唐·克里斯多夫·伽马。但加拉德沃斯皇帝亲率大军自南方兼程北上,汇合了葡萄牙人残余兵力后,与绿教圣战军决战于塔纳湖畔。穆斯林大军因格兰在激战中阵亡(据说残余的120名葡萄牙火枪手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专门打击格兰的本队,终于替统帅报仇雪恨)而溃散。埃塞俄比亚虽然闯过了民族危亡的险关,却元气大伤,大量财富被洗劫一空,人口锐减, 经济严重破坏,到处一片残破景象

后来由于葡萄牙传教士干涉埃塞内政,强制推广拉丁礼基督教,双方的合作破裂,葡萄牙势力遭到驱逐。

在大航海时代3中,科维良、派瓦、亚伯拉罕-比伽、约瑟夫-路美哥、罗德里戈德利马、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洛波-索阿列斯等都是出场人物

大航海时代2的马莎华剧情,也是以这段故事为蓝本的,而帅奥斯曼水军远征红海、亚丁乃至霍尔木兹海峡的,是一个叫做皮里雷斯的老头......对了,就是大航海时代2里面号称奥斯曼帝国最伟大航海家的彼利雷斯,据说此人根据俘获的西班牙船只上携带的地图,绘制了包括南极大陆在内的世界地图,收入他所做的《海军志》一书中

通宝推:入江云,北纬42度,
家园 宗教热情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方面也是颇为有效啊

估计大家伙儿都有一颗好奇心,只要再找到一个由头,不管是金钱美女,还是权势名望,忽悠来天使投资和一堆帮手,就可以升帆启航,驶向远方。

家园 我现在案头和枕边的书

是全球史与澳门系列中的一本

“以天主和利益的名义”——早期葡萄牙海上扩张的历史(你还别说,西方人真的一仆二主,即要上帝也要玛门)

但是,当时这些人可都是拿命在赌

象小达迦马那样牺牲了的不在少数.....

游戏里,遇到 15××年,××海战失败,后来沉船被打捞上来,但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的时候很伤心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