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探索建筑结构的优美 -- 年华似水流

共:💬81 🌺5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挑个错

长期以来,建筑师自认为高一等,不屑于土木工程为伍。工业革命以后,土木工程的需求量迅速提高,……从此,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开始走得越来越近。

实际上,早期是没有所谓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只有一个词,工匠。你既得雕花也得搭梁。这个传统直到现在的西方也是存在,但主要应用于单体住宅等小项目。可以说恰恰是工业革命,使建筑师脱离了结构师,设计上不受结构的约束,可以自由的发挥建筑本身的作用。在大型建筑中,由于结构技术的进步,建筑在体形、功能、采光、通风、声响等多方面更能体现建筑本身的特点,不用再向roma万神庙那样做个穹顶得砌4米厚的墙。

工业革命发展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由于结构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在构造上趋于更加简单明了化,而不再需要结构节点处看起来多余的做法,因而建筑结构的受力关系更加明确。同时这种明确给建筑师解开手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灵感,因此密斯等新一代现代主义大师应运而生。这些大师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在于体现建筑的结构,有人也称之为结构主义(?)。这可不是什么机器美。

正如建筑师从工匠中走出一样,很多的大师都是结构师出身,死去的如流水别墅的赖特,活着的如日本的安腾忠雄。但这不说明工业革命的名建筑代表那时的建筑艺术取向。机器生产的出现标志着钢产量的上升,也就是一种新的建筑材料的普遍应用。它的意义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产业化对建筑的影响。

家园 北京的描述国际上早有定论_修改一下

1999年夏北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UIA上的一篇发言中提到,“北京是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的典型,拥有各个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句话,算是国际建筑界对北京相当客观的评价了,同时也是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的专业范围内给北京一个巴掌。但遗憾的是,由于国内媒体报道的片面,大众只能从某些人的描述中捕风捉影了。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再深成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太高深了。喝茶喝茶。

梁先生是我最崇敬的人之一,此人建筑造诣极高,而且可以说是全才。可惜一来心软,看到中国古建没有什么文献存留就献身于古建保护,让人家以为他就会玩这个;二来被毛头扣上一顶帽子,非说他凡盖房必加大屋顶,还拿此事批判。可叹啊!当初联合国大楼设计小组里也有梁,那个怎么没大屋顶?文革后建筑雨后春笋般,又有几个没有大屋顶?中国的建筑设计,就此停滞许久也。

家园 那是因为现在没人会冒傻气

万神庙那墙厚的,4m,得耗多少材料啊。纯拿混凝土来做跨度,这不是整个以卵击石么?

那时谁都不明白,造了房子结构好不好就看塌不塌。大家都估摸着盖,估计设计万神庙的主在施工的时候也提心吊胆呢。

我不否认万神庙的艺术成就,但是不看好其中的技术含量。

家园 “早有定论”?是什么?

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我们好酒好茶伺候!

家园 藏龙卧虎啊。。。

花之。

家园 俺又来挑错了

这个教堂到现在还没盖完。巴塞罗那曾经表决,讨论是把房子盖完还是留个半截工程,反正现在也能卖门票,也有不少人来看,也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这么年轻的项目就成遗产了,想不到吧?)。后来应该是决定接着干,现在还差不多只盖了2/3吧。

gaudi的东西很少有人喜欢,但喜欢上的人都很着迷。他更多是个室内艺术家,人家的本行也是这个。所以去看gaudi作品的可以先在市内看看那几个公寓什么的,还不错。建筑的外形我本人不敢恭维,毕竟人家心目中的教堂什么样子我们这种东方人没有生活于其中是没办法领悟到的。但我很佩服他的研究能力,圣家族教堂中满是当年gaudi分结构受力的模型,进而按照模型设计梁顶斜撑与拱的弧度。这种对学术的原始的严谨是应为敬仰的。建筑,不止是那么层皮而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