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柴静视频观后感 -- 方恨少

共:💬180 🌺1911 🌵3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感谢你把这个视频的链接放上来,看完了,三点感想

全是主观的,没客观的。

1、柴很明显在用提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做到公正客观,她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而是一个带着屁股的记者。

2、她的神态,准确的说是那热切的直勾勾的看着你的神态真让我受不了,如果在真实世界里她这么看着我,我肯定会吓得屁滚尿流,算我想多了吧,她那个样子总让我觉得后面隐藏着某种疯狂,因为疯狂的女人眼神就是直勾勾的,而且不由得就想起二十几年前的那位柴,虽然两人不是一个风格。

为毛我又想起《纸牌屋》里的女主角?哦,那位野心勃勃的女人是从环保ngo开始起步的。

戈尔?打住打住。

3、对丁院士的评价就是八个字,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这才是真正的五毛典范,值得好好学习。

通宝推:林风清逸,山药糕,
家园 用"珠江医院+地中海贫血"搜了一番,朱教授好像没那么无辜

29例手术,9个死亡,还对外宣称93%成功率。

药代是在香港买过药,但用的药是不是就是香港买的那批,是否过期,是否储运良好,都无法自证,而且和香港药房说法不一致。

家园 她就是一个出境记者

她的水平有人分析过,她不能驾驭气场比她大水平比她高的人,适合进行人文关怀,采访过得比她苦或者有感人事迹的普通人。这期节目是组织任务,柴静不情愿的,后来她的好基友土摩托还写了篇酸溜溜的《精英科学和民族科学》,可惜后来IPCC丑闻打了他们的脸。

丁老完全是我想象中智者的样子,开始还普通憨厚,谈笑间锋芒毕露,眼神都像出鞘的剑。

前段时间,央视面对面栏目做过一期关于气候变化的节目(文字稿在这里),我就认为很有问题。这期节目采访了两个专家,一个是北大的钱维宏教授,一个是中科院的丁仲礼教授。两人都是气候专家,在学术上我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我只想从科学规律的角度对这两位的发言做一点探讨。

先说钱维宏。钱教授提出了一个很高科技的观点,明显和IPCC唱反调。但钱教授的这个观点并没有被任何一本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所接受,这就不得不让我怀疑这是他的一家之言,而且很可能是有问题的。所谓“同行评议”,是科学界施行了很多年的一个行规,它并不要求所有参加评议的专家都同意你的观点,它的主要目的是让第三方监督你的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实验设计是否存在漏洞,以及逻辑推理过程是否存在偏差,等等。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就像是一次审稿。未经同行评议的观点可以报道,但是必须注明这一点,让读者明白你报道的是一个未经审查的新观点,很可能有错误。

未经同行评议的观点是否有可能是正确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可能性很低而已。科学界确实存在拉帮结派的现象,但像气候变化这样参与人数众多的领域,要想被所有专家所歧视,其可能性并不高。另外,越是有名的杂志(比如《Nature》和《Science》),就越不会拉帮结派。作为一个记者,尤其是缺乏专业背景的记者,最可靠的办法就是遵循这个同行评议原则,只去报道有名的主流科学杂志上的新发现,而不要轻易相信一家之言,否则犯错误的可能性要远比正确的可能性大。

钱教授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一家之言,那他为什么还要到处演讲呢?我能想到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自认为是个精英,而且不是一般的精英。一般的精英歧视的只是大众的智商,但不一般的精英歧视的是同行的智商,这得精英到多大的份上才行啊?!

其实这种精英气质在某些记者身上也有所体现,这样的记者总是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来和专家对话。恕我直言,这在科学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以前说过很多次,如今的自然科学,已经发展到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的程度了。一个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记者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自学成才。记者所能做的,就是遵循科学研究的普世规律,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请专家解释问题。记者所要鉴别的,就是这位专家是否尊重科学界的普世价值。这样做当然也有可能犯错,但可能性就低多了。至于说到具体的科学问题,记者是很难问到核心点的,肯定会被专家牵着鼻子走。

再来说说丁仲礼。丁教授主要对“排放空间”这个概念不满,提出了一个技惊四座的观点:发达国家自愿减排也是不行的!恕我直言,这句话实在是超出了一般人的逻辑。下次如果我生病住院了,能不能用这个逻辑拒绝父母前来探视呢?“爸你别来了,你一来,就等于说下次你生病的时候我也得去探视你,这太不公平了!”—如果我说了这话,我爸早就大耳刮子扇过来了。

当然丁教授的逻辑不至于这么差,说白了他不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件坏事,所以才会得出这么一个可笑的结论。但是从他说话的语气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科学家的身影。以前我们总说民族舞蹈家,民族音乐家……其实科学家也分民族的,这位丁教授就是典型,因为他时刻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研究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崛起。如果你看清这一点,他的那些逻辑就都一清二楚了。

民族科学家好不好?我就不说了,你自己去判断。说到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部好片,就是BBC刚刚播出的一个系列纪录片,叫做《How Earth Made Us》。我看这部片子,最大的感触就是结尾出现的那个顾问名单。这样的片子难的不是拍摄技术或者拍摄经费,难的是大视野。BBC为什么牛?牛就牛在英国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大视野的科学家做顾问。央视的科教频道为什么办不好?正是因为中国的科学家大都是丁教授这样的民族科学家。

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我告诉你这期面对面节目是应上级要求而做出来的,你会是什么心情?

通宝推:梓童,二锅头上品风度,坐言起行,白玉老虎,山药糕,
家园 朱为国这事报道的很蹊跷

下面是2005年新闻调查介入前的新闻。里面的曾女士应该是层主提到的事主。

http://news.qq.com/a/20051126/000606.htm

自1998年以来运用骨髓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共39例,效果比较好,死亡仅6例。

新闻调查里说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这1年2个月间就有15个患者接受了治疗,看着真有点难以置信。

家园 做了这么缺德的事情,怪不得生个孩子有问题,我看就是报应!
家园 珠江医院说过,朱列成功率时把红斑狼疮啥的都算进去了。

所以,珠江和朱自己的介绍要打折扣。

这一篇里,说死亡6个。另外调查,死9个。

看网上百度资料,对珠江和朱医生非常不利。

家园 说的你一点没错啊,你还是看好钱包要紧
家园 如果这个大的国企大到不是被治理而是治理者了呢?

中石油的老大最后可以进常委,这到底是国家治理中石油,还是中石油治理国家?治理中石油真的还容易吗?

家园 怪不得她的片子后一长串子名单

我要是丁,如果不看她是一姑娘,当时都想抽她了。

有这么配合的吗?面子上说不过人家,恼羞成怒,底下找人写小文,诋毁人家。人品真成问题。

我看过一篇文章是调侃美国的女记者,和柴静一个路数——这可能是普世价值,女人确实感性。

引述如下: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的,包括媒体人在内。即便恪守专业精神,都难免因为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而影响报道的质量,例如在题材上,在采访问题上,在长度控制上,在编辑上。而如果连专业精神都不顾,就更加麻烦了。

身处世界的焦点,身处聚光灯下,难免会感觉自己与世界的脉搏同步,甚至会感觉自己在影响世界的脉搏。谁不曾幻想过去影响世界的脉搏呢?这恐怕是人类的一个荒唐之处,真实准确客观的报道,非常需要放淡自己,而处在风口浪尖,却在刺激人的自我膨胀的要求。

新闻界还有不少无奈。准确的观察人和世界需要经验,而不少记者并不是有太多人生阅历。这行当有它的辛苦,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刚好可以对付这个辛苦。准确的观察人和世界需要比较强的理性,但你偏偏见到一大堆女性记者,而女性通常来说比男性感性一点。

删除
家园 有时候,赞美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认同

作为新任环保部长,雾霾这个话题被抬出来后你必须得有所回应,不然打了鸡血的民意会轻易放过你?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柴静片子中夹带的私货,但你一个部长要是公开指出片中的问题,搞不好就中了对方的计了。所以稳妥的回应就是仅仅给个赞,相当于捏着鼻子认了,但这样可以不给对方继续纠缠的机会。

家园 她自己说的,

可惜她自己也忘记了,难道你要洗地?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8b0d37b0100j8uq.html?wb2sina=1&wm=3049_0002&from=qudao

家园 《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汇总-第一季-知乎

按:无论这个纪录片是要干什么,但最起码的要求是事实和数据要真实正确。数据的误差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是故意的造假,那么就一定要问一下,为什么要故意造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kxODQwNQ==&mid=203931928&idx=1&sn=adb1bc2712ea070a164b101b2a5b8476&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通宝推:侧翼,
家园 【唐驳虎:关于清洁能源,柴静和“工业党”都说错了】

【摘要】柴静个人环保记录片《穹顶之下》播出后,引起公众热议,让大家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专业性的分析和建议,这更加宝贵,也是柴静影片的意义所在。本文是是凤凰网新闻客户端主笔唐驳虎先生的文章,从另一个观点论述中国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整个周末,很多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都被《穹顶之下》刷屏了,接踵而来的是各方专家的点评、补充、指正。

  舆论沸腾,众声喧哗,笔者只好选择在大潮略微退去之后再发声。

  首先,和所有客观理性的专家们一样,对柴静团队历时一年的心血之作《穹顶之下》表示肯定,对环保事业的推进值得特别夸赞。至于那一小股特别起劲的无端攻击,其实主要来自"工业党"中的极端分子。

  那是一小撮高喊“就是要先污染后治理”、“环保治理毁灭中国工业化”、“断送中国前途居心极其险恶”、“中国命运就是要吃够污染”的人,这种疯子一般的极端"工业党",跟极端"环保人士"一样,都是社会思想意识上的“毒瘤”,也都在败坏着这两个好词的名声。

  不管哪种主张,一极端就荒谬,极端思想都要不得。

  只有执政党多年来一直主张、新一代领导集体特别强调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才是发展正途——这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主张和根本愿望。

  当然,《苍穹之下》也是有瑕疵的,比如最后开出的药方和建议——大力采用天然气,取代有污染的煤。

  这个建议事实上是极其不靠谱的,作为独家披露和彻底解析过中俄天然气谈判,对天然气行业有相当了解的人,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这么说。

http://yd.sina.cn/article/detail-icczmvun6429299.d.html?vt=4&wm=4007_0009&mid=avxeafr3149483

家园 不必转笑版了,在这儿挺合适,有恶心的,

就有被恶心的,柴老板身上两者兼有,不过她是玩家,要的即使这个。

家园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位柴母蛛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什么叫没有下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