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一) -- 太乙仙工

共:💬21 🌺35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家园 越写越好,渐入佳境啊

宝推感谢!

家园 写得太好了,马后炮一下啊,俺也曾这么思考过西游记,

但是远没有仙公你这么系统和深刻,宝推。

家园 推荐一下《西游补》

这是唯一的可以和原作媲美的需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魔幻主义小说——可不是神魔主义,更是第一部穿越文。

孙悟空进入的是几个平行宇宙,在几个时空里穿越,其中有的时空里唐僧居然娶妻生子;孙悟空居然从大唐穿越到了宋朝;又遇到了自己的儿子。最后才发现自己是进入了一个所谓“青青世界”,是一蜃的妖怪幻化出来的。

假如,这个蜃不是别人,正是唐僧自己。孙悟空站在一边,目瞪口呆地看着师傅的脑子里咕嘟咕嘟不断地冒出新的世界:一个世界里他和西梁女国国王成了亲;另一个世界里,他亲手杀死了白骨精.....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十)

十 经典魔影

想明白妖魔是指人内在的魔性,就知道妖魔横行是普遍现象,想躲也躲不开。不过妖魔毕竟不是好东西,所以看到孙悟空痛扁妖魔总觉着过瘾。维基百科上说,“佛教神话中的恶魔,指夺人性命,或阻碍善事的恶鬼神。也说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心理障碍,都可称为魔,如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后一个解释跟《西游记》写的妖魔蛮符合的。

提到魔,也要考虑恶,平常这俩字儿结伴出现,就是常见的“恶魔”。罪恶是实际发生的,给人带来直接伤害,魔则潜藏在内心里,是促使罪恶发生的种种心理倾向。罪恶在前台,看得见,感受得到,魔性躲在后台,从内心里驱使人去做恶。取经故事把魔性直接推到前台,恶形恶色地跟取经人作对,写得太妙了,反而把人搞糊涂,不知道妖魔是种什么类型的生物。魔跟恶是对好哥们儿,必然要站在反人民反人类的立场上,所以“见魔必除”是有道理的,除掉魔就可以消除罪恶的心理根源,人将不再受伤害,多好,运动会上还是不要出现妖魔的身影才好。但是果真如此就没事了吗?下面观察另一种魔性。

火神用黏土造出大地上第一个女人——潘多拉。众神很喜欢这个宝贝,送给她很多礼物,美丽、聪明、好奇心……但其中一件最危险的礼物是一个漂亮的魔盒。一旦这个魔盒被开启,各种精通混沌法力的邪灵将从里面跑出来危害世界。尽管众神告诫潘多拉千万不要打开盒子,但潘多拉最终没有听众神的劝诫,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她最终打开了魔盒。尽管她及时关闭了魔盒,但是里面所有的灾难、瘟疫和祸害都飞了出来,……(摘自百度网站潘多拉词条)

美丽、聪明怎么能当有形的礼物送人?这明显是在用象征讲故事。

从魔盒中释放的灾难、瘟疫、祸害都是伤害人的肇因,促使这些灾害流布的却是潘多拉心中强烈的好奇,所以好奇也是一种魔性。既已给好奇定了性,咱们可以轻易将好奇从心中驱逐出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没人知道螃蟹肉味道很不错。当然不吃螃蟹肉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没有好奇心的驱使,神农就不会去尝百草,不了解百草的药性,很多人会因缺医少药而白白病死。好奇作为魔性,既可以害人,更可以救人,让人无法对它做简单处理。

常言道“好奇害死猫”,好奇的确会给人带来伤害,但是跟所带来的成果比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好奇这种魔性不仅不能消除,还要加倍呵护培养,比对待宠物更细心。

西方传说里还有一位年轻女子也被好奇给害了,就是据说是人类祖奶奶的夏娃。上帝交待了不要吃智慧树上的果子(智慧、树?观念和现实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显然也在讲象征故事嘛!),夏娃没经受住蛇的引诱,摘下来吃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夏娃连同她老公亚当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当了流民。这事里面包含上帝的告诫,夏娃所受的诱惑,再联系到上帝的特殊脾性,整件事并不单纯。谢文郁在《自由与生存》里提到齐克果(也译为基尔克果,克尔凯郭尔)所做的分析,指出夏娃这事儿隐含着让人伤脑筋的地方:

在《旧约·创世纪》,“蛇”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犯罪的关键。这“蛇”用花言巧语让夏娃和亚当违背禁令而吃那棵不许吃的树上果子。这蛇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如果蛇是外在的,那么人的堕落也就是外在的。《圣经》反复强调上帝不会试探人,也不会被人试探这一立场。如果这样,上帝不试探人,那谁在试探人呢?(《自由与生存》第5章第3节,以下简写为5:3)

依齐克果的理解,上帝若不发布禁令,夏娃和亚当就不知道智慧果的特殊,也不会去故意尝试。上帝发布了禁令,反而给他们制造了悬疑,天赋的好奇促使他们偏要去尝试那智慧果,因此蛇在故事中的作用看上去是多余的。既然有蛇的花言巧语在先,夏娃和亚当的犯罪就是受外在影响的结果,外在影响最终可回溯到上帝的试探上,而上帝又明确说了他不试探人,也不受试探,那么蛇的存在该怎么解释?

有取经故事做参照,这个疑问就不难解释,把那条蛇当作象征,跟唐僧时常遇到的妖魔一样,对应夏娃和亚当内心里的好奇那种魔性,于是催促他们违反上帝禁令的仍旧是他们内在的心理倾向。有上帝的禁令在先,蛇(好奇)才开始起作用,促使人去做一些平时想不到的举动。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后把罪责推到蛇的身上,亚当也就信了,这是犯傻,那条蛇还在夏娃和他自个儿心里蜷着呢,往后还会不时游出来撺掇人干蠢事。

用象征方法讲故事看来是古人的拿手好戏,把神、魔和人搁一块儿,于暗喻中揭示人的精神处境。相较起来,《西游记》讲的故事既内容丰富,象征方法也用得巧妙,而且还围绕着取经主题,实在是有的好瞧。

关键词(Tags): #取经 魔性 好奇 潘朵拉 夏娃通宝推:关中农民,
家园 【原创】取经(十一)大圣从哪儿来?

拿取经当回事儿 十一 大圣从哪儿来?

从本章开始,主标题缩减为“取经”,留出空来容纳子标题。

要问孙大圣从哪儿来,答案很多,为来源归类,有这么几种:

名义的,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

地理的,来自连云港花果山。韩国人也插一嘴,认为孙悟空是只韩国猴,依据么无外乎花果山背靠东洋大海。

历史的,唐僧半道上曾受到一位西域人士协助,在演义里那人变身为白衣秀士,后来再演变为孙悟空。

传说的,印度神话塑造了神猴哈努曼形象,孙悟空身上很有他的影子。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如今仙工以象征论取经,当然要给出象征的说法。

孙悟空生来是只猴子,不管是野猴还是神猴,反正不是人,这就决定了他应被归类到神、仙、佛、魔里去。在得到天宫和佛门的认证之前,当然只能算作魔,所以把他定性为妖魔基本没错。后来即便当了神仙,也还是妖仙;成了佛,只是妖佛(妖佛,挺瘆人呢)。对于妖魔身份他自己也是承认的,有一回跟妖怪干仗,自我介绍时一得意就忘形,自称是“历代驰名第一妖”(17回)。既然是妖魔,依照前几章的结论,他就不是个现实生物,而是内心世界里的象征存在,具体象征什么要从他的作为里找。

孙悟空跟从师父后小试身手,干掉了一群强盗(14回)。那些强盗举止很平常,名称却极不寻常,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对应佛经教导的六根、六尘和六贼,这恰恰是理解孙悟空身份的关键。这一回的标题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是指孙悟空,六贼就是那几个强盗。从贼人的名字就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人,而是寓指人所拥有的,能祸害人自身的六种毛病。这几位以妖魔面目出现似乎更恰当,原著却给他们以人身,或许是为了让孙悟空轻易杀掉,引发唐僧的愤怒,使得给孙悟空戴上紧箍成为必要之举。

喜、怒、爱、思、欲、忧都是人的不佳情绪(是吗?至少在佛教来看如此,喜、怒、忧、思属于七情,后来又以七个蜘蛛精的面目出场,见第72回,“盘丝洞七情迷本”),引致这些情绪的则是眼、耳、鼻、舌、身、意诸种感受能力,佛教将这些感受能力归结为六根,需要加以警惕,又称之为六贼。为免除烦恼,追踪到根子上,就要警惕身体的种种感受,甚至将这类感受从思想中清除出去,因此《心经》连篇累牍地指点人要清除这种想法,消减那种意识,当然也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土垂,音朵)。(《心经》,见第20回)

好了,驱除六贼是经书要求的,唐僧作为虔诚的佛徒,当然要勤谨遵行,而遵行这些教条的途径是深刻理解,时时警诫,务求避免违犯。现实中的唐僧凭个人智能就能做到驱除六贼,而且也只有靠他自己去做。进入内心世界后情况变了,他需要一个帮手,这帮手是由什么演变而来呢?当然是心智,所以唐僧的帮手,驱除六贼的孙悟空,本来是唐僧本人的心智,只是经过象征操作后从他身上独立出来,包揽降妖除魔的事情。

由此可以理解孙悟空何以称作“心猿”。心猿首先是心,是智能的载体,智能则是心思运动的结果。将心喻为猿,即指心本身躁动不宁,难以捉摸,像妖魔一样难于处置。有时心智也可理解为智能、理智、理性、智慧,这里不做细致分辨,而与“心”一道,笼统代表人的理解、计算、判断等能力,孙悟空就是指征这些能力的具体形象。

有人可能大摇其头,“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是孤证,不足为据。质疑得有理,所以仙工还得多加几句声明。孙悟空形象内涵非常丰富,不见得有唯一正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理解,仙工主要是借助象征方法来发掘真经的秘密,取经始终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有关孙悟空形象的象征性,从原著能找见一大摞证据,不过得放到下一章集中列举,这会儿先喝口水,再聊些相关话题。

将人身上的某种特性抽离出来,当成单独形象扮演角色,是一种相当奇妙的艺术操作,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一条救生船上载了一个人和四个动物,怎么看都跟唐僧的处境很相似。仔细寻找线索,将发现那些动物跟轮船上的几个人很有联系:母猴对应少年派的妈;斑马对应华人水手;鬣狗对应大厨;老虎则是少年派自身。经过残酷淘汰,船上只剩下少年派和老虎,那正是个人和他心中的野性。到最后老虎伸了个懒腰,头都不回地消没进丛林,少年派则回到文明社会。

前文提到过,引诱夏娃吃智慧果的那条蛇也可当作一种象征,对应人心里的好奇。

有时听说某大公司把一个部门拆分出来,单独成立公司,仙工就很不解,别人三天两头张罗着合并,大船并成巨无霸,天下无敌,拆分这是演的哪一出?后来渐渐想明白,分出一个公司来,职能部门增加,效率似乎降低了,但是可以专注在主业上,上头少些婆婆妈妈,干活更带劲儿。更关键的是,公司虽然拆分出来,背后的金主并没变,赚到钱仍然要划进那帮人的帐号。对孙悟空的象征性也要这么看。如果只是看故事,相当于把自己当消费者,公司或人物形象怎么拆不关偶的事,有人提供服务就行。关心取经,相当于当了投资人,取经人形象拆成两个,取经的总目标并没变,故事怎么演绎不用管,而只关心取经的得失。这就画张表,把对比要素全列出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心取经,相当于买了取经故事的股票,从此昂首迈入投资人行列(哪怕是散户,也得算作投资人)。再来读故事,要像读财务报表,公司如何提供服务属于运作细节,不必太在意,而要把焦点放到根本目标上,于投资是资本赢亏,于取经是对真经的理解是否更清楚。

把唐僧的智能从他心头剥离出来,单独处理成孙悟空角色,并且把焦点放在孙悟空身上,就是忽略唐僧这个人的衣食住行等现实因素,而更瞩目于他内心里的遭遇,包括遇见了哪些不良思想和情绪(妖魔),怎么对付的(跟妖魔的搏斗过程),结果如何(凭自身还是从仙佛处借力战胜妖魔)。这么一看,唐僧的确仍然走在内心的取经路上,虽然眼球都被孙悟空吸引去了,但是孙悟空当主角和由他当主角是一回事,效果还更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孙悟空来自唐僧的心智。

关键词(Tags): #孙悟空 唐僧 心智
家园 哎呀,把这一章漏了,宝推一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