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学课文中的玄机——读《鱼,我所欲也》。 -- 叶长安

共:💬11 🌺8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中学课文中的玄机——读《鱼,我所欲也》。

做过学生的人,大约都对课文没有什么好印象。无他,因被强迫学习,觉得不自由耳。

不过,几十年后再翻课本,却也并非全是糟粕,特别是其中的文言文,绝大部分是经典之作。无他,几千年来精中取精,剩下来的自然是精中之精。

所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也是可以有真学问的,也有很多不易察觉的玄机。《鱼,我所欲也》,当然也不例外。

生与义的抉择——读《鱼,我所欲也》

战国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不同于必须在虚假的道德之下争夺利益的春秋,各路诸侯为了霸业你死我活,把原本就是傀儡的周天子挤到角落里。国与国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只剩下纯粹的利益。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列国的版图变得支离破碎。与此类似,人们的处事原则也变成了一幅混乱的水彩画,充斥着各种颜色。各种各样的道德在人们的眼前交错杂织,于是就有了如何选择的问题。诸子百家各有答案,孟子也不例外。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自己的解答。

这篇文章讨论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关于对“生”“义”的选择问题。舍生取义的道理不会有人反对,苟且偷生的人肯定也会被唾骂。但是在任何时代,能够让人犹豫不知所措的选择,肯定拥有足够的诱惑力。“生”、“义”当然依然不例外。因此,孟子在文章开头用“鱼”、“熊掌”来比喻摆在人们面前的这两个选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正确的做法当然是选择价值高的一方,所以: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熊掌当然比鱼珍贵。可是在纷繁复杂的世道中,到底什么是熊掌,什么才是鱼呢?孟子的答案是这样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意思很明确,“生”是鱼,“义”是熊掌。作为中国这个世俗国家的思想家,孟子详细阐述了“生”对于世俗之人的三层意义: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也就是住所、家人、人际关系。不得不说,孟子的概括是非常精准的。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三样也可说是中国人的生存目标。

但是,到底什么是“义”呢?关于这点,孟子说了很多: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仔细看来,孟子并没有指出“义”到底是什么。他只是指出,有人不肯为了活下去无所不为,如此就肯定有比“生”更加珍贵的的东西,那种东西就是“义”,是人所固有的“本心”。换言之,孟子肯定了“义”的存在,肯定了“义”的地位。可是从始至终他并没有清楚说明白“义”的含义。从这篇文章看来, “生”是美而常见的, “义”是更美但不常见的。大约正是因为如此,孟子才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鱼很美味而容易得到;熊掌更加美味,但烹制困难,在土地开发比较充分的战国年代也较为难得。

从中还可以看出,孟子和西方学者的思维模式截然不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了伦理问题可以长篇大论,可以写出一本书。和他们相比,在中国这个并没有一个最高人格神来统治精神世界的国度的孟子,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实践主义者:与其说他关注“义”的本质,不如说他注重的是指出人的“舍生取义”的选择行为本身。孟子指出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有人可以舍弃生命,那么,这就证实了有更高的价值存在。注意,这里并没有否定“宫室”、“妻妾”等等“鱼”的价值。因此,孟子实际给他的读者出了一道选择题。

面对着这道选择题的时候,在战国史上乃至在整个中国史上,很多人,甚至是多数人选择了实实在在的“鱼”,而舍弃掉了美味却很难说清的“熊掌”。但是相反情况也是存在的:豫让舍弃了自己的荣华、妻儿甚至是自己的健康,去报答一个早就身死族灭的主君;聂政则是舍弃了自己的亲人而去履行自己的诺言。除此之外,侯嬴、荆轲也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孟子指出,除了单纯的物质性享受以外,可以传之于后世的名声也是一种珍贵的“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按照中国古代的标准,名比利要贵重,因为名声可以为自己换来更多的富贵。中国古代的文臣武将,没有不重视自己的名声的。辛弃疾就曾经说过要“赢得生前身后名”。那么,“舍生”的人是为了自己“名”吗?可是后世的岳飞甚至连这一点也抛弃掉了。岳飞当时是顶着一个“意图谋反”的罪名被杀的,而于谦也是背着“意图立藩王为君”的名声走上了黄泉路。岳飞如果坚持抗金得罪了君相,完全可以和韩世忠一样富贵终身。但是岳飞最终还是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在风波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同样的道理,于谦如果能够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世故一点,也不会在壮年殒落。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人厌恶人间的一切,故意去追求壮烈的死亡吗?不是的。仔细看一看豫让,他曾经数次更换主君,是一个非常热衷于仕宦的人。而聂政,早就知道严仲子想要自己干什么,但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已经年老,而自己的姐姐还没有嫁人,就一直在装糊涂,甚至在事成自杀的时候,聂政还故意自我毁容,以防止牵连到她的姐姐。岳飞、于谦也都是位高权重。所以,他们知道生存的可贵、荣华的甜美,也有自己的牵挂,也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些人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不是什么“虎躯一震”的高大上人物,同样会有物质享受、亲人的关爱、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人并不是基督教的“无原罪始胎”圣母玛利亚。用宗教语言来说,他们都是一些有着各式各样原罪的普通人。就这点而言,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凡夫俗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成为了凡间的英雄,而不是天上的神灵。

在一次讲授《鱼,我所欲也》的时候,学生问我:“老师,如果你面临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我犹豫了一阵子,回答:“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以我的小人之心揣度一下,生活在红尘世界、有着七情六欲的人,要想舍弃触手可及的“鱼”,而去选择确实存在但是却显得虚无缥缈的“熊掌”,大概都会犹豫吧?犹豫过后很多人大约还是会选择“鱼”。孟子自己恐怕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说只有贤者才能“勿丧”“本心”,他也没有指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舍生取义。可是转念想一想,如果面临众多选择的时候,有人能够想起这个选择题,会犹豫一下,即使仅仅一瞬间,这不就是孟子的胜利吗?或者,这也许才是孟子的真正目的吧?

通宝推:jent,mhymark,明心灵竹,笑任平生,益者三友,上古神兵,楚庄王,遥仰凤华,迷惑不解,
家园 大胖子沙发
家园 义者宜也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这也是孟子说的.

家园 这可能是承诺和誓言“不甚于义”,故皆可抛也!

可见孟子追求的是王道大义,现在的民族国家大义。

而信义、个人的义气,君主的知遇之恩相比之不过是个人的小义,皆可抛也。

譬如《铁道游击队》里的王强,鬼子其实很看重他,任命他当二掌柜,把他当朋友,请他喝酒。但为了民族大义,个人生命都可舍弃,做了“背弃朋友”的事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又如刘洪,芳林嫂被鬼子抓去要挟游击队,为了民族大义,不也是忍痛舍弃吗?

家园 大家都很怀念大胖子当年抢沙发的英姿啊!
家园 看成了“鱼玄机,我所欲也”,忏悔中……
家园 是的

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家园 革命自有后来人
家园 孟子当然不简单

可以说是孟子创造了儒家。

儒家的哲学根基都从孟子来。孔子没有哲学没有逻辑。当然也许是因为孔子那时候没有记录挑战辩论所以没有留下哲学根基的记录。

你能注意到这个已经很了不起了。孟子最精华的哲学集中体现在齐桓晋文之事。奠定了中国儒家哲学逻辑基础。我记得过去高中课本也有选读。

你能注意到这个还是很用心的。

家园 说得好

不过看了这篇文字我有点更加心安理得的选择鱼了。

家园 夏文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