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 chuchong

共:💬134 🌺491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因为在做一款医疗的创业项目,近两年多以来,一直在关注医改、移动医疗的事情。国内这两天,国内一篇《论春雨医生的倒掉》文章,将移动医疗和春雨推到了风口浪尖。想就这些事情,说几个个人理解,抛砖引玉,希望能收获些不同看法。

第一次发贴,思路可能很凌乱,还请见谅。

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圈了很多地,O2O是一块,社交&游戏是一块,搜索引擎(广告流量)是一块,就是所谓的BAT。从2010年开始,互联网圈就开始谈及下一个风口,并且都赌上了医疗行业。这一块体量够大,一直以来用户满意度也不高,同时应对着国内日趋老龄化的现实,国家也将医改提上了日程。

国内医疗体质,成绩有之,问题也是多多。就从医患关系说来吧。

2008年及2013年,卫计委统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每5年统计一次),对医疗服务价格、供给情况、满意度等很多方面进行全国性的调研统计分析,最近一次的结果是,其他方面基本朝良性方向发展,唯独医生感受到的信任度和患者满意度是下降的。

---------------

调查报告:http://www.nhfpc.gov.cn/mohwsbwstjxxzx/s8211/list.shtml

2008年以前的报告可直接看。最新2013年的报告未有全文,但在国内期刊网中已经有了总结分析性论文。

---------------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以上表格来自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之三-医务人员执业环境现状》

究其原因(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以我跟各层级医生聊天沟通的结果,以及切身感受,最大的问题在于,医疗回扣已经越来越为大众所了解,这种医药领域的潜规则,严重破坏了患者对医生医疗服务的信任:医生是基于病情而给予的诊疗呢,还是基于个人回扣而给予的诊疗。我的一些医生朋友,自己也表示不信任 不熟悉医生(不同科室的)的诊疗结果,往往会去找熟人医生进行诊断确认。事实也往往是,医院医生会开一大堆基本无用的药品,反正你是搞不清楚的。但是如果你真有熟人医生,一两服药就可以了。

(这里需要说明下,医闹是信任度的一个体现,但是医闹的主要问题往往是患者与医生的信息不对称,及患者家属本身的无理取闹,当然也有部分确实是因为医疗责任)

对于国家医改来说,患者对医改的评价尤为重要,而患者的感受无非就是:是否比以前更容易接受医生诊疗,是否自负的看病费用降低或者略微增加,是否医院的医疗服务更贴心了。

偏偏国内的患者还很难伺候:由于我对医生普遍不信任,我最好选择大型医院主任级医生。我的所有医疗付费,因为我看不明白搞不清楚,只有在医生描述我需要如何付费时,我才会选择付费。当然,不差钱或不是很严重的病的话,花点小钱在网上做各咨询问诊也是可以接受的。

回到医生这一头,国内医学院近些年招生情况日趋惨淡,我认识的医生过百,聊起来,80%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医。分析一下,大致原因如下:

1、医生的收入分层很明确。按照医院级别,科室情况,医生级别,可做成一个立体图示大型学术医院骨科肿瘤科心胸外科的主任医生,是最高层。所谓人生赢家。小医院外科主治医师,最低层级(不算护士、社区医疗服务等的话)。

想要往上爬,熬资历熬年限,发论文,拉关系,其中苦楚唯有经过才明白

点看全图

图来源(http://www.huxiu.com/article/115946/1.html)

2、医生收入的合法性问题

不拿回扣,想维持符合身份的生活质量,难。

譬如我就认识一个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骨科主任,国内学术界相当知名,号称从业30多年,从未收受过回扣。其前两年还跟家人一起挤在10多年前医院分配的两房里面,最近才刚换房,还是其新书刚出版的版税钱买的。

拿回扣,不止是法律风险,也有医生本身的道义问题。

医药反腐屡禁不止,最多就是威慑一下。医生圈中偶尔提及此事,也往往是,这个人太不小心了,或者说运气太差了。

那么,医药回扣到底占医生收入的多少呢。我有一些直接的个体数据,但是就不提了,免得吓着大家,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幅网图,算是一些普遍的:

点看全图

图来源(http://www.huxiu.com/article/115946/1.html)

(未完待续)

通宝推:shyukyo,桥上,老老狐狸,光头佬,回旋镖,盲人摸象,来路,jent,天白,地的得,石狼,辣椒,小豆豆,关中农民,陈王奋起,不远攸高,
家园 先花再赞

这一块儿很有意思。但河里关注的人较少。

楼主开了个好头,期待下文

家园 医疗是抵消负效用的产业。

这个可能是一大特色,决定了市场机制在这里至少必然是很扭曲的,尤其是现代很难理性计算某些价值,其实历史上医疗不发达时把人的生命看得很轻,倒似乎是理性的。这种产业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点,和军事工业类似。苏联毁在军工上,美国毁在医疗上。

通宝推:老阿,
家园 俺当年跑医药销售,心理受不了了,跑了。

中间的流通环节,从医药批发,到药剂科,库房,药房,医生,甚至护士都要打点到,层层下来,羊毛出在患者身上。可是普通医生,甚至著名医生实际工资很低,工作还很辛苦,只好从这些回扣中补贴自己。

医药界,抓了几个药监局长?你就能看出这水多深。

家园 俺也干过,就是一个月光景不到,毫无干劲

最后俺当月工资也不要,跑路了。觉得这个环节完全就是浪费,既浪费社会资源,又浪费个人时间,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家园 当前中国文化下医疗是坑。

西方,患者经济权在自己手上,信任和依赖医生超过亲属,一旦发生医疗问题,在医生的劝导下当然是全力投入。

东方,患者经济权会落到亲属手上,信任和依赖亲属超过医生,一旦发生医疗问题,在亲属的犹豫下当然没办法全力投入。

东方文化下,亲属对失去部分行为能力的亲属的救助义务,带来了对患者经济主导权的自然占有。心理和信仰上对亲属特别是和后代的依赖。这些不改变医疗就是个矛盾不断的大坑。

因为医生治的是患者,花的却是患者亲属的钱。

比如东西方区别:先治病在收钱,还是先收钱再治病。西方是不问先治。

患者没有行为能力以后,谁决定花不花患者的钱?西方是医生决定,全力投入,事后发账单。

患者死了,钱还收不收,从哪里收?西方是发账单,可能作为债务和遗产一起处理。实在没钱,保险和政府兜底。

到了东方,先得和家属商量让拿钱。至少非急症,追加投入部分要和家属商量。

作为中国人,作为有积蓄的中国人,作为有小孩有家庭的中国人,我真不觉得把怎么治花多少的权利完全交给医生是个好主意。

家园 图片咋上传的?没图了呢怎么
家园 随便说说我了解的

去年有机会认识了医疗IT的大牛,苹果手机、手表上的主要健康APP是他主持的开发的,也是世界上医院IT系统的头号人物。当时美国媒体上热炒两个28岁的年轻人获得谷歌投资1个亿做肿瘤大数据。我正好在他办公室里,就顺便问他。他回答那两个人昨天就坐在我现在做的位置上。随后他解释做医疗IT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IT出身的进入这个领域后再学习医学知识;另一类是学医出身,再做IT。他反问我那类人在医疗IT有成功的机会。我回答从我的经验看当然是后一类人,他非常认同。

到目前,我了解的后一类人是个位数字。

另外,今年夏天回北医参加校友30年聚会,才了解到北京地区的主要医学院校,包括北医、首医、协和,在过去30年里临床医学生的数目没有扩招,每年加起来不过500人左右,毕业后留在临床的不到40%。而北京的人口从30年前的8-9百万增加到两千万以上。你可以想象这里的问题。

家园 既然后一类人少,前—类人多,加总后还是前者成功概率大呀

雷军也不是硬件出身

江湖老胆子小,新人有锐气冲—冲有好处

家园 我当然赞成“新人有锐气冲—冲”

他们还有试错的机会,但成功基本上就不用考虑了。这些人真玩不了医学大数据。

家园 花校友,你这儿有宝。医学院校扩招不大,俺在那嘎达10年,

扩招顶多15%左右。因为医学也是实验科学,每一门课都有实验,不是一个大教室就能放养的,实验室安排不过来。就说当年的生理实验,我们用猫做迷走神经,每次这个实验期间,周围丢失猫就比较严重,有人通过各种手段弄来猫给俺们做实验,实验完了,还有人吃猫肉。你说这么多实验,学生太多,就没法仔细培养了,所以医学院校扩招不大。不过俺不知道地方医学院校的情况。当年毕业了都能留三院,人民医院以及北大医院。去了安贞医院都觉得是下放了的样子。现在毕业留医院可不容易了。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医学院难扩大规模,主要是受教学医院的限制。

哈佛医学院每年是260名左右。

家园 感谢校友
家园 随着城市化,医疗资源越来越稀缺

现在是国家强力压低了医疗消费的门槛(行医严格受限),这样势必不能持久。

家园 不同意见

“学医出身,再做IT”和“学IT出身的进入这个领域后再学习医学知识”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可以这样说,在资本面前,他们都是工具。

创业核心是商业模式,这个确定了,剩下是找合适的人。比如,IT出身的创业者,不一定必须找到“是个位数字的后一类人”,可能找个前1000名以内的,熟悉行业business的医学出身的(雇佣)合伙人就可以实现商业模式了。

而对于资本来说,无非是看哪个IT+医学团队可能成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