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共:💬724 🌺5328 🌵14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家园 印象里的当时电视新闻

“放下铁饭碗,捧起金饭碗”

不过好像这也并不是下岗,尤其不是一刀切,当时还没有觉得悲惨如何、还没有“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那个时候很多都是自愿基础上的买断工龄,就像同时官员教师去下海,看做“能人”。后来厂子越来越不行,不得不买断了,买断也没求用了。

忘记怎么说的了,“泥饭碗”上下文想不起了

附上一个连接,这就是我青少年时候的时代

外链出处

PS,这个网站也不错,有点小众,有点像西西河

家园 这些政策不止这些,

反毛文都说,主要是大员们不执行,甚至篡改,不过基于反文革逻辑,这种古今中外全会定性为,被架空的情况,最后都瞪眼以三个结论收尾:

1

不听毛的是毛势力高涨的证明,是忠诚,甚至算愚忠。

2

后来文革毛翻身给这些人处份,完全是冤枉,因为不听就是听,是忠。你因不听批我们,不是冤害忠良是什么。

3

不管干了什么,只加句“是文革的错,我也是受害者”见罪减三级,当然干部及子弟不止减,还要算功。

再发展80年代就完全说不清,只能用坦克了。

到最近的一个说法是,共除胡乱邦这个“ 人道主义奇迹 ”没好人没好事。

家园 请教一下

兄好:这段是什么意思?要是再按他这规划来一次。

[回复] 当时是在《经济参考报》还是《光明日报》看到报道,完全觉得Y是胡说八道,中国沿海人口比四小龙总和大多了,按他的规划,四小龙和东南亚完全没活路了,结果,还真是人看得远。

家园 不好意思,那屎黄网站帖子排序很另类,拷贝时候没调。

当时是在《经济参考报》还是《光明日报》看到报道,完全觉得Y是胡说八道,中国沿海人口比四小龙总和大多了,按他的规划,四小龙和东南亚完全没活路了,结果,还真是人看得远。【老老狐狸】2015-11-28 20:52:55'<无内容>[15]

要是再按他这规划来一次。【*****】2015-11-28 22:37:12'<无内容>[1]

不可能了。个人觉得,这次危机,在计划经济时代,根本就不是事儿,只是“机”不是“危”,苏联就是抓住29年的机会。市场经济时代嘛,恐怕还是只能老法子了。【老老狐狸】

家园 一刀切是方法问题,而大下岗的问题是立场问题

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抛弃马列毛的世界观方法论,站在了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资本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问题。

方法的问题,开会整风就可以纠正,立场的问题,就只有革命来纠正了。早点来是文革,晚点来就是武革。

家园 城里的有几个知识分子?

再教育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收获是什么,能不能说成功,我是很好奇的。我忘了是哪位河里的朋友说的了,城市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应当想到整个中国还有很多受苦的人,不能认为自己被捧高去享受是应得的,不能认为经历了农村的艰苦生活就是共产党亏欠自己的,怎么能对别人一生经历艰苦的生活又毫不上心呢。他说的很对,这个想法放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是应该自省的。只不过,能够这样想的人多吗?经历了山上下乡的人这样想的多吗?

算得上是奇文了。一说城市就是知识分子,好像工人就不是城里的人了,好像时传祥就不是城里的人了。没事找事地把人都弄到农村去,啥都不会,吃了冤枉苦,不怨你怨谁?自省?都是普通人,吃饱不饿就挺满意,又不想当圣人,谁没事自省啊?不要逼着大家当圣人好不好?

再教育,教育出什么来了?

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还有什么可辩护的?

家园 工程师的实践课是操作机器,而不是种田
家园 谁规定你一定是工程师?也可能是卖猪肉的
家园 邓特色一开始就内部宣布对西方单方面开放,也就是投降

1979年邓小平解释对美开放理由

2013-07-30

  最早谈到这个问题的是社科院李慎之先生,2002年在南京讲话,题目是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网上流传的讲话文稿是这样交待的:

  “联美反苏是邓小平在一九七九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以后才完成的,他在二月份访美时,公开说中美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那个北极熊”。当时邓小平已经是七十 好几的老人了,但是他 仍然说,访问美国他一定要自己去,去了美国我这辈子就哪儿都不去了(这是我的同学,当年给邓小平访美打前站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卫永清 告诉我的)。

  邓小平如此重视美国是因为他认为,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就要对美国开放,不对美国开放,对任何其他国家开放都没有用 (这是当时负责访美代表团组团工作的外交部主管美洲事 务的副部长章文晋告诉我的)。应该说在这方面邓小平不但眼光很准,魄力也很大。邓小平回国以后不久就 发动了为时两个星期的惩罚越南对中国忘恩负义的自卫反击战。这也是以打击苏联 的盟国来表示同美国利益一致的一个重要步骤。” 出处参见1:

  网上流传该讲话发表在《战略与管理》杂志2002年4(第53期)上(参见2:),同方期刊电子文档上没有该文,但该期杂志缺少1-4页(参见3)。

  武贤明在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7月一期上发表的文章《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之嬗变》引用了该文献(说明确实有此文,网上有全文),使用了上述说法。

  《顾准全传》作者高建国发表在《同舟共进》2003年第6期上文章《仰不愧天, 俯不作人 ――悼念李慎之先生》一文中则说:

  “据先生介绍, 邓公曾说: “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首先就是要对美国开放。不对美国开放, 对任何其它国家开放都没有用。” 又说:“我这次去美国后, 一辈子就哪儿都不去了。”

  这里没有提这个解释的来源是另一个人,由于李慎之曾担任邓小平访美的英文秘书,从而暗示了其来源很可能是李,但说法与李一致。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文章《美国的政治文化》,是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首届美国政治与法律学术节”上的讲座,发表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2期,文章说:

  “邓小平1978 年访问美国,随行的国际问题专家李慎之问他为什么访美,邓小平最简单地回答说:“跟着美国的国家都富强了。”“

  该文没有给出任何出处。但是,作者发表在《外交评论》2005年6月上的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一文中,则介绍说:

  1979年1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美国,陪同他出访的一位资深国际问题专家曾问他,中国为何要开放,又为什么主要向美欧开放? 邓小平回答说,跟着美国的那些国家都富强了 (附脚注1)。 历史学者章百家在研究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此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即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曾在小范围谈及中美建交问题,称“这确实是个大局“。这里所 说的”大局“,是邓小平和中央决策层对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国内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这两个问题的通盘战略考虑。在中央工作会议和随之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讲话 中,都涉及一个关于外部环境的重要信息,即“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信息是由美国人传递而来的。它被当作一个重要的依据,向党的高层干 部传达,以说明中央新的政治路线和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在脚注1中说,“关于这一情况,当时陪同出访的李慎之同志曾在许多场合作过介绍,笔者亦多次听到他介绍的原话”。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王前强副教授发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杂志2010年第10期《论中国经济转轨的美国因素》一文中,引用了袁明发表在外交评论上的这段话,给出的出处是,刘小 磊。 学者李慎之[ N ]. 南方周末, 2003- 05- 15 (参见4)。 但是刘文引用的来源是李郁的文章。

  李郁在《悼念李慎之先生》一文中写到:

  “他在1979年陪邓小平访美时,曾问邓小平为什么要开放而且主要是向美欧开放,邓小平讲那些跟着美国的国家地区都富强了。作为独具 见识的国际问题专家,先生认为中美关系的好坏决定 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命运,他用两个字概括邓小平外交:亲美。”

  该文发表在《怀念李慎之》下册,第393页上(内容参见:)。《怀念李慎之》是香港出版的书,禁止在大陆流通。该文没有交待出处。该说法和袁明文章说法完全一致。

  中国国家博物馆白云涛发表在《中国国际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八期文章》新中国成立前后确定“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曲折历程》中使用了上述说法,给出了出处是高建国和刘晓磊的文章。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的袁平在《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上发表文章《对外开放亟需培养健康的国民形态》中也使用了上述说法,但没有交待出处。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在沈阳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发表文章《论新时期中国文学对美国文学的接受》,也使用了类似的说法,引用的出处是刘晓磊的文章。

  总结,很多人在介绍1979年邓小平解释对美开放的理由时说,跟着美国的国家地区都富强了,这个出处来自不止一个人,其中北大教授袁明特地说明,这是邓小平亲口对李慎之的解释,李慎 之在多个场合做过介绍,但是,李慎之自己在唯一与之相关的2002年一个讲话上,提及了邓解释对美开放的理由,却没有提及该说法。这里的可能性是,第一,李慎之造谣,所以2002年李讲 话发表时,没有采用这个说法;或讲话时就没有采用这个说法;第二,其他人说谎,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不是孤证。第三,李慎之说的是事实,只是年纪大了,当时已经高达79岁,而且很快就去世了。

家园 唉,现在似乎没人想当圣人

可是也似乎没人想着时传祥啊。企业级、资本家入党之后,好像同时“劳模”这个词也被遗忘了

您这不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吧,左手“我们不当圣人”,右手时传祥,有点意思哈

而且你这里有偷换概念的意思,并不是把工人下乡了,而是那些十几二十的“即将”就业青年,而我的认知里恰巧就业的容量是值得怀疑的。

再者说,呆在城市里就一定能吃饱对吧,凭什么?!凭什么觉得吃供应就理所应当?你还是像我说的,想法有问题

人是当然吃不饱了不舒服,但是有些想法隔着那么一层窗户纸,碍着自己的“心魔”就是不挑破。吟几句“汗滴禾下土”,显然要比真正流汗来的好对吧

那种阶层的分化,不仅是旧社会就有的读书人同靠力气吃饭的,还有城里人与乡下人的隔阂,工人同农民之间的,至少在微观的生活里是存在的

换句话说您这到底看我罗嗦的这些文字了没,走脑子了没

家园 我想学工学农应该和上山下乡分开

尽管看起来学工学农后来嬗变成只有上山下乡了

学工学农是你说的思路,但是上山下乡这么说不合适

家园 现实本质是统一的。只不过上山下乡处于文化教育革命时期。

面对尚空谈、想当官的教育传统,有移风易俗的历史责任。

家园 我不认为邓是想投降,而是没有认清经济本质

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本质就是劳动力素质之战。文革中刚完成小学普及教育,尚未解决初中教育,主要是电、函数等电气化、自动化常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冒然开放,同义和团进攻洋人没有区别。

邓不懂经济本质,盲目挺进,才变成了投降。

家园 从统计数据来看,文革普及了中学教育

小学升初中比例超过90%,初中升高中超过60%,文革后,很快下降到仅60%和30%,直到2000年后还低于文革。

参见: 统计局数据库 国家数据

外链出处

家园 教育是第一步基础,下一步是职业岗位培训

文革纵然有初中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因为社会产业达不到。

而产业 的提升,是需要资源的扩大供应作保障的,正如城镇化要以粮食的储存节余作基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