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历史的大逻辑 -- 萨哈林

共:💬29 🌺150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其实你说的一点也不神秘。。。两个原因。地缘,及对手

原因很简单。

首先是地缘。主要是大兴安岭对西边草原地带,和东边渔猎地带的分割,导致两边部落民族发展的技术途径不一样。然后是辽西走廊的存在又使得两边不至于完全隔绝,而有了相互交流,融合的渠道与可能。更为重要的地缘原因,则在于双方的很大一个共同点,都在于额外财富或者艰困时期的生存来源,就是从云中一带出发,往东南,走张家口,居庸关,南下幽州,或者往西南,走大同,朔州,雁门关,南下汾河谷地。

第二则是因为南方政权,包括历代的汉人朝廷,以及已经南下的北方民族如鲜卑,事实上无一例外采用了离强合弱或灭强扶弱的战略。后果则是往往一边按下去了,另一边却乘机而起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还是需要帮手的嘛。

其实不光中国,世界哪里不是这样的。

通宝推:浣花岛主,李根,
家园 《呻吟语》的说法有道理

但不明白为啥又灭了南宋?南宋不是归到赵匡胤那支了吗?

家园 三户似乎是地名

楚人早期历史,顾颉刚认为重要的因素是“楚丘”。楚丘这一地名,在今邯郸—商丘—徐州—济宁—聊城一带一些古地名。

楚字实际上是林+疋(shu脚,ya雅,pi布匹)。而且甲骨文金文的写法里林字的中间还要加个小圆圈。据一些学者说,是蚕茧的意思。据说楚人祖先擅长利用蚕茧纺织丝绸。河南新蔡发现的平夜君成(平夜据说就是平舆)竹简里则有“我先出自颛顼,宅兹沮漳,以还迁处”的句子。这个“沮”字在原文里是写做“氵疋”(据说读作jie)。由此可知楚人其实是和丝绸高度相关的族群。

楚人的生活范围据说就是在氵疋水与漳水之间。如果是在商代,在是在商人活动中心的中南偏东部,在商纣王时代甚至是商朝的核心区。当然,那个时候楚人也许已经不在这里了。据说楚人在商周之际已经被逐出这一带了。后来这块地方的东南部被封给宋国,楚国还打回来,在这里祭祖。由此可见楚人的祖先可能确实就是在这一带活动。只是不知道这一块地方怎么称呼比较合适。东郡稍微偏东,河内稍微偏西北,邯郸偏西北,聊城偏东北,菏泽涵盖范围不大,徐州偏东南,商丘偏西南。这块地方似乎没有一个概括性的称呼。也许是我见识少没见过。

三户这个地名据说在于河南淅川县,位置在南阳。这个位置就在是西周时代楚人崛起的地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就在这里。楚国在这里建都,也是被周人打压过来的。

所以,所谓楚虽三户,意思大约是说楚国即便衰落到打回原形,重归三户,也一样能够复兴。

当然,三户也可能是指定都丹阳的时代,楚国族群被打得只剩下三个家族依然顽强坚持,所以以此定名。

貌似楚国早期君王不适应南方气候,都死得很快,很多君王在位十年左右就死了。大约他们真的不适应南方气候。这个族群这么坚韧而又不适应南方气候,那么大约他们真的是从北方迁移过去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楚人的性格应该是极其坚强、不肯屈服的。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没文化害死人,南宋是蒙古人灭的。
家园 有情桥上老师给说道说道

@桥上

@不远攸高

测试下这功能好使不

家园 好使
好使
家园 不是问这个,是问林风同学的说法主流不?

此前没看到过类似的描述,想当然的以为和叶赫那拉头子的遗言一样的表述

哪怕楚国就剩下了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人

家园 花!

记得《史记》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只是记得,未必准确,林风对历史有较深造诣,我只是业余爱好者。

家园 外人看是吊诡,是因为不在圈里,圈里人看就是师出有名是机会
家园 很新颖简单又有说服力的说法,受教了。
家园 类似的还有铁木真和海陵王的传说

海陵王遇刺后成吉思汗出生,二人行事风格很像,不过成吉思汗走得更远。

家园 卡扎菲被杀那几天萨科奇正好生了个女儿。

大家不要乱联想啊。。。

家园 不是说铁木真的名字来源于他爹刚打败了铁木真兀格

是不是干掉了忘了,就用这个名字来给自己儿子了,用来纪念这次胜利

这习惯,西方人喜欢用爹的、爷爷的、祖上的名字来给孩子起名

中国人偏偏是讳这个

蒙古人用自己手下败将的名字来起名

各有各的招呀

家园 冒昧代答一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记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的注书比较出名的是史记集解、史记正义、史记索隐,这三家注对“三户”提出了五个人的四种解释:

解释其一、“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与苏林解同”。也就是您的理解。

解释其二、“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

解释其三、“按: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注云‘今丹水县北三户亭’,则是地名不疑。”这是史记索隐作者司马贞的说法,也是林风清逸河友说法的来源。

解释其四、“服虔云‘三户,漳水津也’。孟康云‘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括地志云‘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界’。然则南公辨阴阳,识废兴之数,知秦亡必于三户。”这是史记正义作者张守节的说法,同样是认为三户是地名,但又与解释三所指地点不同。

讲完这些事实之后,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解释一是逻辑最明确的,不需要附加支持。持此观点的“瓒”姓氏在南朝刘宋时就已失载,推测至少是五胡乱华之前的人;而苏林则在建安年间当过曹丕的幕僚,距秦汉时代都不算远。因此他们对文字的解读也有相当说服力;

解释二的逻辑也很明确,楚国公族确实是三姓,而且这三姓在楚国也确实地位特殊,屈原所任“三闾大夫”就是证明。考虑到亡秦必楚这句话的产生时代还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前——其实陈胜喊出这句振聋发聩的豪言之后,反秦势力仍然多以六国遗族为号召——把三户限定为贵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持此观点的韦昭是三国时吴人,与解释一的两个人生活时代是差不多的。

接下来先说解释四,解释四同样逻辑明确,实际“三户”这个词在项羽本纪里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之后,“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据记载,当时“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那么注解中指出三户是漳水的渡口,应该是准确的。汉魏之时谶纬是一门显学,司马迁自然也不能免俗,既然在史记同一篇章里出现了两次“三户”,则司马迁本意是宣扬宿命论,是可能性很高的一个推断。这个解释的问题是张守节是唐朝武则天时代的人,当时语言风俗经过北朝民族融合,与秦汉之时已经有比较大的差距了。三户如果理解为地名,“楚虽三户”这句话似乎就不那么通顺,不过这个问题不大,很多谶语本来就是似话非话的。

最后就是解释三,这个解释以我看来是最没道理的。杜预注的并不是史记,而是左传,司马贞以左传中提到的一个地名来论证史记中的记载也是地名,这中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可言?左传关于“三户”的记载在哀公四年,原文如此: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简要的说,就是当时楚国向北扩张势力,一个敌对部族的首领投奔了晋国,楚国以武力威胁晋国,晋屈服于楚的武力威胁,诱捕了这位首领,并在三户这个地方将他交给了楚国。由此可以看出,三户应该是当时楚国北部边鄙之地,甚至可能根本不是楚地。从哪能看出“三户”这个地方有代表楚国的资格呢?

当然,如林兄所说,杜预注解三户在丹水,即今淅川县,楚国故都丹阳目前公认的说法也在淅川县,那么这资格就很显然了。但问题还有两个,其一是为何不直称丹阳,而用名不见经传的三户代指,这是很难解释的。其二是根本性问题,司马贞并没有明确“三户”是楚国故地的逻辑,而且这恐怕不能以这是当时常识因而省略来解释,因为按当时的认识,楚故都丹阳并不在淅川,而在今湖北宜昌附近,史记楚世家原文: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对此的注解是:

集解:徐广曰:“在南郡枝江县。”正义:颍容传例云:“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括地志云:“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楚子熊绎之始国也。又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舆地志云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

无论是枝江、巴东、还是秭归,都在今宜昌市附近,与淅川直线距离就有几百公里,显然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尽管司马贞没有对“丹阳”所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他既然没有表示,自然证明他的认识与当时的共识并无不同。从而司马贞的解释,从中我是完全找不到明确的逻辑关系的。

我以上说的是我对是非正误的认识,而您关于主流非主流的提问,我非史学专家,对当代史学进展更加一无所知,本来是无法回答的。不过有个权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而司马贞《索隐》独谓诸说皆非”——这是钱穆说的,可见钱穆认为这个解释是非主流的。当然钱穆已是故人,现在主流看法如何,我不知道了。

通宝推:不远攸高,积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