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家长的流行病:“表扬失能症” -- 迷惑不解

共:💬102 🌺64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可以分成好几个层次来解读

很多人把表扬和批评看成是同一件事,就是做出评价,好的评价是表扬,坏的评价就是批评。就好像温度计一样,暖和点就是表扬上,冷一点就是批评,他们觉得有些家长批评太多表扬太少,也就是热少冷太多,平均温度太低,所以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温度调高一点,多表扬少批评,就是批评也要把程度调低一点。

但其实在实践中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表扬是说好话,而好话人人都爱听,包括小朋友,所以这基本上是个低风险操作;而批评是说坏话,是会让人不舒服的,而生物的趋利避害本性决定了这样的操作一定会遭到抵抗,这就使问题比较复杂。

先说表扬,上面说到表扬相对来说应该算低风险操作,不大会受到抵抗,这只是解决了负向问题(风险),但是对于表扬者来说,是需要付出不小的心力的(成本)。楼主指出中国家长有表扬失能症,其实就是因为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虽然表扬这事儿的风险不高,但是成本不低,生活压力一大,就忽略了。

具体来说,要表扬,你得首先找到可表扬的点,套用句老话就是,小朋友身上肯定不缺乏可表扬的点,缺少的是发现这些点的眼睛。这要求的是家长遇事不是简单粗暴,要能从不同维度分析,以小见大,发现值得一提的优点。小朋友考了一百分,人人都知道要表扬不希奇;但是小朋友从台阶上跳下来摔伤了,这个大家反应就不一样了,一些家长眼中这是淘气,另外一些家长可能会看到了勇气,并不是说这一定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但后一类家长看问题的时候显然就多了一个维度,这体现的是家长的鉴赏能力。

当然,看问题的维度多了,有可以表扬的,肯定也会有可以批评的维度,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当可以说的点多了之后,如何组织和表达的问题,既有表扬,又有批评,到底是先扬后抑,还是欲扬先抑,是大有讲究的,这是在考验家长的语言能力。

再说批评。批评与表扬不同的地方在于,批评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与善相比,人对恶更为敏感,所以留言簿上永远是抱怨的声音占大头。表扬需要鉴赏;而批评通常容易的多,孩子不好的行为往往会直接给家长惹麻烦,不需要特别的能力就能感知到。

但是同时,批评是有风险的。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批评一定会激起被批评者的自我保护本能,而自我保护有不同的形式,从完全不理不睬、到阳奉阴违、到辩解到明知故犯,依孩子的性格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如何化解这种自我保护,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最终目标,需要讲策略。善于批评的人往往会从夸奖开始,这样能够化解人的心防,这实际上仍然需要上面说到的两个能力,先得能从一件坏事中,或者从犯错误的人身上,看到仍然有闪光点,其次还得,或者说更加需要恰当地组织语言,让意思能够传达进被批评者的心里,同时又要避免造成被批评者的反感。

批评的另一个风险是批评者本身的失控。正是因为孩子不好的行为最终往往是要家长来承担后果,这就会激起家长的愤怒,最直接的反应当然就是“一巴掌扇过去”或者大声喝斥。关于孩子该不该打的讨论再一千年也不会有结果,所以这里我权且把它列为批评的策略之一,肯定有些情况下,唯有当头棒喝才能拨云见日。但家长应该对这种行为的副作用有清醒的认识——我想所有家长都希望小朋友要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而家长如果自己常常失控,示范效果显然不好。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考验自己的自控能力。

当然,不论是语言组织还是自控,都是家长在意识到风险之后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而这些措施肯定会提升批评的“成本”,让批评者三思而后言。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风险,不采取任何针对性措施,就会出现像楼主说的那种“不吝于批评”的情况。

当个合格的家长不容易!与各位共勉。

通宝推:胡一刀,mhymark,
家园 两点

1、有些还是水平和能力问题,他不知道这次的问卷考多少分比较合适,所以只能吝于表扬。

我表姐经常在我面前说她儿子考试分数有点低的,我说你不要急,你把卷子拿给我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是考试难度?是粗心大意?还是概念不清。。以及等等,然后对症下药

2、现在小孩对生活艰辛的认识以及体力劳动的减少。导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两点
家园 大人也一样。

2、现在小孩对生活艰辛的认识以及体力劳动的减少。导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父亲马先生掩面哭泣。他说。。。孙女士哭诉。…因伤心过度,小斯的母亲已无法站立。。

如果有人说,以前的人小孩死了也不会当太大一回事,把小孩用席子一裹就去继续劳动,该做什么做什么,该怎么劳动就怎么劳动,那心理能力才是杠杠的。现在的大人确实也是劳动少了,对生活艰辛的体会也不够,都是生活太好了闹的啊,有其父必有其子,难怪会养出这样的子女来。

看出问题来了么?如果没有,那肯定理解不了小孩为什么自杀。

家园 深有体会

我记得从小到大就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成绩好得到的勉励再接再厉,成绩不好得到的就是刺激,不知道应该如何才能得到认可,家长的想法可能是怕表扬了,变得骄傲自满,诸如此类吧。有利有弊。这样的环境的孩子可能相对内敛,但是缺乏张力,缺少自信,我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就在极力避免自己身上不好的教育,吸取好的一面

家园 会表扬和鼓励是一种能力,不仅需要对孩子的爱心,

还要求父母自己的修养和内心的强大。苛责和打骂,既不需要爱,也不需要父母自己的修养和内心的强大。后妈打骂孩子也都说是为了孩子好。

家园 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通宝推:迷惑不解,
家园 这个事情应该从几个角度去看

1,以前的家长未必不打小孩 未必不存在过犹不及把小孩打的厌世的,但是互联网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以前可能一个市平均一年几个,现在可能也是,可是架不住信息全国传递,给人的信息强度就大多了。

2,以前的中国(我指的是楼主那一带的人)并不是人人都上学,现在的中国说实话,想上学真不是太难(非要有人用贫困山区抬杠我也没辙,不过我说受教育人数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这点肯定是没有疑义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受教育的人的心里优势被降低了,就好像扩招前上大学就是牛,扩招后大家基本上就盯着清北了一样,心里优势被降低势必使得承压能力下降。

3,独生子女政策也算是背锅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必然使得家里所有资源倾向于他(她),却也使得所有希望寄托于他(她),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住那么多的期望。

4,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部分的父母和学生其实都不合格,这个没什么办法只能靠时间去熬。教育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的,事实上是一件非常昂贵的事情,大部分中国人还处于小康状态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精雕细琢自己的孩子?河友小棉妈,编号87405教育孩子就绝不会出这种问题,可你看看人家绵妈,编号兄的社会地位,学识?不是说有钱有学问就能教好孩子而是说有钱有学问是教好孩子的基础。编号兄说自己是因为反思自己的人生发现不幸福所以才不愿意同样的不幸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棉妈也说自己是久病成医。简直就是佛祖那句:烦恼即菩提的写照。所以这种事情爆出来不可怕,正视它才能解决它。

家园 一切从自己出发,绝不考虑孩子,本质上是这个问题

孩子死了,什么话都是父母单方面的说辞。特别是遗书,孩子遗书里说的话,父母都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驳,但是死者显然不会反驳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父母的说辞加以额外的审查。

比如死者指出父母曾经因为很多小事打他。这段话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呢?

他的父母回避了这个目的,而是在回答中说,其实有一次打他是四五岁的事情。

他的父母这话是有高明的语言技巧的。

这话是在暗示,他们只是在他四五岁的时候打过他。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父母们没有说,你自己猜去。你要是说,他们父母只是在他四五岁的时候打过他,他的父母会顺着你的意思洗脱自己。你要是接着说,但是事实证明他的父母在他初中高中以后还是打过他(假设存在这种证据或者情况),所以他的父母是在说谎,他的父母又会说,我们没说只是四五岁的时候打过他啊,而且有的时候吵得狠了难免动一下手,这是人之常情啊。于是说谎这样一个严重的指控就从他们身上轻轻滑落了。这是第一点,话语中的高超技巧。

第二点就是,这一回答本身,回避了遗书所指控的问题本身。遗书究竟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第三点就是,这一回答表明了一个对抗性的态度,就是对孩子所描述的事实进行再叙述,否定孩子遗书所描述的事实。按照他们父母对遗书事实的否定,这样的逻辑走下去,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连命都不要了,就是为了在这样一个细节上说谎。

一个人连命都不要了,难道就是为了在这样一个细节上说谎?

其父母锱铢必较、决不让步、步步紧逼的特质,其实就在这里已经充分展现出来了。

孩子的遗书提到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是有深刻意义的,但是其父母却用看起来很委屈的、正常的自我辩解,针对具体的细节,做了简单的一个否定。不承认事实,自然也就否定了结论。

直接打击立足点。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对父母是精通语言技巧、并且显然在家庭生活中滥用了这一技巧的。

因为这种直接打击立足点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孩子所阐述事实的直接否定基础上的。如果孩子说的是事实,那就意味着父母利用了自己的强势地位,直接不承认事实。换言之,利用自己的强权地位,完全不要脸,用谎言否定事实。通俗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明明白白欺负人了。

这种行为在政治上就是暴君。

所以表面上父母是将话题避重就轻,引向四五岁时因为一些正常的事情适当的打了一下孩子,是孩子自己太记仇,心理不健康,实际上是挖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坑。

以自己年长子女二十余年的巨大优势,滥用自己的语言技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欺凌弱小啊。

家长玩弄这种小聪明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死者原本所说的目的,就是要指出,自己的父母滥用自己的优势去压迫孩子。

父母这种小聪明,聪明人都能看得出来。我们想他的父母在社会上一定混得很不好。因为聪明人可以迅速看出他们的小伎俩,笨一点的人可以慢慢看出他们的小伎俩。小聪明玩得多了,人们就会敬而远之,不可能会托付他们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不能被托付要事,自然就不会在社会上占据处理要事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注定了混不起来。

其实死者这段话还反映了一个情况。就是他对父母滥用小聪明的行为很苦恼。

这一情况反映了什么心理呢?

心理医生大约会说,死者抑郁了。但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我要说:

这一情况反映了这个孩子渴望亲情的心理。他对父母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他取得了成绩希望得到表扬,他付出了努力希望得到理解。

但是他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不是因为他的父母不理解他,而是他的父母不打算理解他。因为他的父母只是简单的欺凌他:

你才考了70多名,太差了!

孩子无奈的辩解说,我们学校那么多人,考600多名就很不错了。在他,显然是希望父母理解自己取得了多么好的成绩。但是其实他不懂得,为什么他取得了成绩,他的父母却一点也没有“浪费”哪怕一丁点精力去理解。

表面上看,或者说,从这个孩子的角度看,是他的父母不知道他们学校的情况。

这是这个孩子在遗书或者在空间所理解的情况。但是其实我们从他们父子的语言描述的限制里跳出去就可以看到:

他的父母并非不知道学校的情况。

他的父母送他去上学,难道一点也不知道这个学校能够容纳什么数量级的学生?难道一点也不知道这个学校在同级别学校里的突出地位?

如果你跟我说,你的父母将你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去上学,却连这个学校里的学生数以千计都不知道,你的父母将你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去上学,却连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在当地处于什么水准都不知道,这样的父母难道是得了什么奇怪的病,所以才送你去这样一个学校的?

这是家长不理解他吗?

我只赞同一点,就是:这是家长不支持他。

因为家长单纯的只是在蹂躏他。

这倒不一定是家长心怀恶意,而只是因为家长养成了欺负他的习惯。

我可以先从刻薄的方面描述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从刻薄的角度说,家长之所以欺负他, 是因为他对家长的需求做了无原则的满足。他不懂得拒绝,所以是咎由自取。

刻薄的说,就是这样。

但是我没有这样不要脸,可以这样替他们的父母说话。他们的父母还活着,嘴皮子活也很好,他们自己就已经说得很好了。他们只是伪装做无法理解的样子,就推卸掉了责任。以后他们会说,多好一个孩子,就是不懂事。对,这个孩子确实不懂事,因为他不懂得,即便是他自己的父母,如果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也要毫不客气的拒绝。恃强凌弱的人,即便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也不会有节制。

他将自己的父母当成了亲人,却不知道他们不这样想。

这个孩子已经死了,他已经无法替自己说话了。

有些事情,即便是他当初提前说过了,受限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还不能理解,也说不清楚。

其实事情的本质,是他的父母,毫无顾惜的滥用了自己的强大。

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知道,连起身都做不到,除了吃奶,连吃饭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一点一点长大,一点一点认识世界,一直到进入社会工作多年以后,可能才会正式成熟。在他少年时期,他是多么的脆弱啊。好多事情都不懂,好多事情都不明白,他以为一切都是好的,以为这个世界就应该是纯粹的。他本能的去和父母亲近,去向父母靠拢。害怕了,就去找爸爸,父母要出门了,他哭着去抱着爸爸妈妈不让走……

然而他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夹菜的姿势不对,打。

话说夹菜的姿势怎么样才是对的?

我见识过一件事,就是在洗手池不能洗手,因为水花会迸溅出来污染附近的水桶。但是呢,可以在洗手池里刷碗……

有句俗话怎么说的来着?

横挑鼻子竖挑眼。

对,就是这句话。

这就是欺凌啊。利用自己成年人的身份,利用自己对这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一切都几乎是尽在掌握的信息优势,以及孩子幼弱阶段自己的社会优势,进行无差别全覆盖式的欺凌。

所以,不要看他的父母做出各种解释,其实事情很清楚:

这个孩子就是死于父母长期的欺凌。

死者在死之前出现了一到家里就希望赶紧离开这样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个家庭对他欺凌到了什么程度。

不要以为欺凌只存在于外人之间。中国法律如此漏洞百出,可是虐待罪却只针对家庭内部!

而他之所以会死,恰恰是因为他不是他父母这样的人。

我们只要看看,面对家长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可以有多少种应对方式就可以了。

有一种应对方式和这样的家长是一样的:你们恃强凌弱,我就学习你们的恃强凌弱。比如说,父母各种肆意碾压,孩子就各种曲意逢迎、油滑无比。这种状态我们在谈政治史的时候都很熟悉,这叫做主昏臣媚。实际上在政治史上的很多君臣关系,都可以在父子关系中找到对应。

古人说:

主暴而臣诤,逆之为忠。主昏而臣媚,顺之为逆。

顺的未必是忠臣,逆的未必是奸臣。

从这个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本身所走的路线还是属于“主暴而臣诤,逆之为忠”的路线,所以才会一直冲突,一直苦闷(当然,实际上可能诤的程度不是很强,这个关联不大,不讨论)。

我经常说很多废话,其实很多事情用最简单、同时也准确的话来概括,最明白。

用最通俗的话来概括这件事情,就是:

一个好孩子,被父母欺负死了。

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明白的不能再明白的事情:

这是一个需要刑法介入的虐待罪案件。

虐待罪是很清楚的:

刑法原文说:

第二百六十条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对于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网上看到的解释则说:

虐待罪(刑法第260条)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作过度劳动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60条的规定,本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一般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被虐待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对于虐待家庭成员,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则属于公诉案件,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通宝推:乾道学派,北纬42度,kiyohide,关中农民,迷惑不解,一刻馆皆様,
家园 对了,农民啊。

记得你以前说过生活有看电影似的隔了一层的不现实感,那个按中医的说法是气血亏虚的表现,估计跟你平时大运动量的锻炼但营养补充跟不上有关,阴液消耗太过,人就容易在各方面有亢奋的表现。最近得了一个补气血的方子,你要有兴趣的话可以试试看,按你原来的描述,我觉应该是第一种,不过要买到正品:

如果手心发热,觉得腹内脏腑暖和,补血用阿胶糕。

反之用十全大补汤与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也行,加入少量麦冬。

通宝推:关中农民,
家园 《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不喜欢看古文的,可以看看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

家园 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

在现行“体制”下,要求父母有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是不现实的,父母与子女不搭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只有在未来家庭消灭之后,孩子们是所有父母们共同的孩子,父母们是所有孩子们共同的父母时,双方才能在“市场”里流动,找到彼此合适的组合。

PS:眼下所谓的教育反思,正在演化为“凡事都是别人的问题”,我就不信这些声讨父母的子女们,自己当了爹妈就能做得多好。

家园 合适就好

中国人的老话,好不为好,合适为好。

表扬也好,批评也好,最重要是家长和孩子都能接受,我既不赞成一味的表扬,让孩子搞不清楚自己吃几碗饭,也不赞成一味的批评,把父母的失意和愤怒转嫁给孩子。

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年年都是年级第一,在美国最好的大学以前1%的成绩毕业,成绩够令人满意吧。可我不光经常批评她,脾气上来时有时还要打她几下。有些人也许会担心孩子会否不满,或者亲子关系会否受影响、孩子会否记仇等等,但事实上我孩子与我们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从我的经验看,批评甚至体罚并不必然会带来孩子的负面反应,一味的表扬也未必总是对孩子有利的,我还是倾向于对孩子实事求是。

但对孩子批评甚至体罚,有一点我觉得比较重要,就是要确定大家在同一套价值体系里,孩子要认同做错了事或者表现不够好可能会被批评甚至体罚。我孩子和我们之间大约就是这种关系,只要有理由,我孩子并不反对被批评甚至体罚。楼主所贴的例子中,我觉得他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存在两套价值体系,孩子有孩子的价值体系,父母有父母的价值体系,两种价值体系互不认同,悲剧就发生了。

要培养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需要父母经常在没事的时候跟孩子交流,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共同价值体系,否则,鸡同鸭讲,就容易出事。

通宝推:jackdai,newrool,脊梁硬,mezhan,给我打钱87405,
家园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要时时自省,如何尊重孩子。

其实这对父母所犯的错误,生活中的很多父母也在犯,只是没有这对父母这么极端而已。尤其河里的很多圣人圣母们,他们总爱从所谓的孝道出发,给父母批上圣衣。当然他们身为父母时,就更容易把自己当成圣人,高高在上对待孩子。我从心里其实可怜他们,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他们这种心态起码在做父母这方面就停步不前了。

这个家庭是个不幸的组合,极端的父母加上感情细腻的孩子,最后酿成悲剧。其实也就差三个月,孩子就能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新环境会给他一个机会成熟自己,脱离父母的精神虐待。实在让人可惜啊。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人知道在哪里,给孩子一个坚强的心,爱的怀抱,不要让悲剧发生。从我自身来说,环境比这个孩子还要差,冷热暴力的结合是我成长环境常态。幸运的是我比较皮实,命比较贱,所以冲出来了。我自己在性方面成熟很晚,甚至高中毕业还不通男女之事,但是在察言观色方面成熟太早,这是生存必须啊。生活方面几乎万事不敢越雷池一步,胆小慎微,因为这些行为在小时候几乎会引来巨大的惩罚,现在已经深入灵魂了,这辈子不可能改了。记忆中小时候我总是战战兢兢,即使如此还是经常被揍。最后竟然变态到如果10来天没有被暴揍就觉得很不安,觉得有暴揍等这我,但是不知道怎么发生,简直有点受虐倾向。不过我现在平静的接受这一切,也不错,做不出大事业,也不会犯大错误。我记忆力特别好,十几年年前读的文献,现在我还能记着在什么期刊,大约那一年。反过来,生命中的曾经的很多苦苦挣扎也记忆深刻,我多么想忘记这些东西啊。现在这些曾经的痛苦也是我对待孩子的标尺,我曾经的悲剧不能传递给孩子。我也会批评孩子,指导他们,到他们学校参加各种活动。经常拥抱他们,或许他们知道,自己的爸爸不是最完美的爸爸,但是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他们的男人。姥姥姥爷曾经是我的唯一的情绪港湾,等他们去世了,我已经上大二了,熬过了艰难的时刻。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情绪的支点,我可能也跟这个孩子一样啊,所以感触很深。

所以想给各位父母一点建议,爱孩子们,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港湾,拥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他们或许不会很优秀,长大平平凡凡,做个平凡快乐大度的人更好。

通宝推:火枪手,四维立交,七天,hullo,文化体制,捣江湖,易水,林风清逸,迷惑不解,pendagun,
家园 谢谢,其实我在大学毕业后工作时就被中医

诊断出这个问题了。大学选修伤寒论时一个老中医上课,先生在一个药铺一直坐诊,水平很高。后来我腰疼非常厉害,尤其晚上睡觉时,然后胃寒厉害,稍微被冷风吹到胃,就难受吃不下饭。那时侯为了挣一口气,给父母修缮房子,装电话,买摩托车等。我除了在学校,也在外面兼职挣钱。

后来这位老师就说我熬命,这么年青,为啥呢?我也不知道。

现在我好多了,一个是生活安定,另外一个是灵魂也安定,不去纠结太多。我的锻炼挺注意的,以适宜为主,另外心脏的问题也让我不可能做太剧烈的运动,中等强度的没问题。现在我每年献血一次,500毫升,没有任何不适感觉。

但是这个不真实感估计这辈子不会改观了,其实这个就是双重人格分裂的前症状。不过我现在这么安逸,这个灵魂不用再逃避了,估计不会分裂了

家园 说的好

不在打骂或是表扬,而是交流,交流才能塑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