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为什么达萨做咖啡不赚钱说起 -- forger

共:💬29 🌺191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基本跟我的认识靠谱。

基本跟我的认识靠谱。萨在咖啡因的问题上太草率了,估计他自己并不喝咖啡。

家园 宏寺兄,小弟给你的建议

尽量不要和傻子辩论问题,不但不会越辩越明,反而会累死人。

我之所以多事,写了一个针对F大师的帖子,其实压根不是打算和他辩论什么,就是觉得他一天天神叨叨的,居然还能忽悠几个天真的网友。所以算是科普和扫盲一下下。

至于很多细节,尤其是技术问题,我压根就不会和他,也不会和另外那么几位,包括和你讨论伯努利方程的这位,进行讨论的。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你见过中科院院士和民科激辩的场景吗?

不是因为学历而轻视对方。而是对方没基本常识。他们拥有的仅仅是一些名词和术语,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拼凑起来形成奇奇怪怪的理论。这种东西,绝对符合泡利先生的话:连错误都算不上。

所以,严格意义上他们还不具备辩论的资格。你又没那个时间和精力从基础的东西教给他。教他也不会学。所以,我建议你采用自说自话的方式,把想说的说清楚,然后就看热闹就可以了。

家园 糖豆mm,你居然也跑出来了

其实F大师的脑子属于比较缺心眼的那种。

我说,咖啡店不上规模,不连锁,赚不了多少钱。

然后我举了一个例子,我的咖啡店一年的利润相当于我公司一天的。

这个其实非常正常,小作坊,无论毛利多高,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可能达到工业化的程度,甚至不在一个数量级。

结果F大师就自己脑补出了我的咖啡店不赚钱,还煞有其事的帮我分析为什么不赚钱。哎呦喂,我谢谢他了。

用赵本山的徒弟的话:我谢他八辈祖宗

通宝推:三笑,李根,mezhan,
家园 多谢这张图。

为了搜这张图,搜到了其他很有用的信息。

在这里共享,讨论一下。

http://www.baristahustle.com/coffee-extraction-and-how-to-taste-it/

这个帖子提到了,萃取不足的主要特点是,过酸,不甜,咸(salty),没有余味。

常识是酸和盐比糖更容易溶解于水中,更容易被水萃取出来。

过量萃取的主要特点是,苦,干涩(多酚和唾液蛋白结合),口感空。

理想平衡萃取的主要特点是,甜,圆润,口感浑厚,清晰透明,酸度适量。余味绵长,十多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一天。

http://www.lamarzoccousa.com/blog/ben-kaminsky-barista-vs-volumetrics/

这个链接,主要做实验讨论咖啡的可重复性,目标是如何持续稳定用20克咖啡粉,萃取出40毫升咖啡液,粉水比例50%,TDS9.25%(这个单位很奇怪,应该是ppm,别的地方金杯标准是1.2%左右),范围1(?,不懂什么意思),总萃取产率18.25%,标准方差0.4的咖啡。

用了四种方法,固定萃取时间,靠观察咖啡液颜色来决定萃取时间,用流量计(40ml)来决定萃取,这三种方法都是真实世界里略有偏差的咖啡粉量。第四种方法是,用流量计和精确称量的咖啡粉量。

结论是,标准方差依次是0.59,0.52,0.48,0.3.流量计和精确称量完胜。

文中还提到了,这个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咖啡需要硬度高的,碱性水,流量计经常结垢,需要经常维护。理想的水硬度是65-85ppm CaCO3 。美国硬度标准是4-5 grain/gallon,换算成德国硬度标准也几乎是相同数值。

这里可不可以用纯净水,然后萃取前往咖啡杯里放几粒定量称量的CaCO3来完美避免结垢问题和提供稳定的水硬度?

http://www.espressoplanet.com/espresso-coffee-machine/coffee_brewing_tips.html

这个链接提供很多小窍门,

咖啡粉磨得越细越好,只要不变成面粉那样细,不从粉碗孔里掉出来就好。

事先用热水冲洗,

尽量用没有杂质的碱性水。

硬度高的碱性水,对咖啡的风味和香味没有直接影响,但是能中和咖啡里的自然酸性,从而容易获得口感好,酸度适量的咖啡。

如果用了软化处理的水会偏酸性,会让咖啡过酸,口感非常差。如果是这种情况用只过滤的水,或者瓶装水。

现在问题来了,我现在用的软化处理,不是传统的用Na离子取代钙离子,而且用一种叫“硅磷晶”的聚磷酸盐屏蔽螯合剂,与钙、镁、铁产生络合或螯合反应。虽然钙、镁、铁这些离子还在水中,按道理应该不会被检测出来。但使用前和使用后用TDS笔测的值都是250ppm左右,好像没啥效果。

根据这幅萃取曲线图,我粗略的认为颜色基本等于酸性物质,一开始就被萃取出来。

如果借助二锅头的思想,换个思路萃取,类似液相色谱,把萃取摊开,横过来。

不是所有的都要,是不是有可能去掉头一两秒的酸性物质含量高的馏头,而只保留中间的甜味萃取,超过23秒之后苦味咖啡因含量高的馏尾也不要了。

弄出一个白金杯,钻石杯标准?

当然手工操作起来很麻烦,几乎不可能。但是现在机械电子这么发达,反应速度足够了。

通宝推:dafemren,mezhan,
家园 你就自说自话吧

区区不才,正宗流体力学博士,追问下有关伯努利原理/方程是”行文不清”还是”概念不清”。 就变得没有资格讨论技术细节了。 这种自说自话的精神胜利也太廉价了吧。

通宝推:水随天去秋无际,
家园 这事和你没关系啊

我没见到你和宏寺的讨论。

我是看到另外的一个人与宏寺就伯努利方程的讨论提出的看法。

因为有些知识一眼就看得出是来自百度百科或者维基百科的,而我的原则就是坚决不与这些二道贩子进行专业讨论。

绝对没有针对你的意思。

家园 不要误会,我觉得达萨兄没有针对你的意思。

他是就这个楼本身的一些现象发表意见。

家园 继续有收获。

http://knowthycoffee.com/make-coffee-taste-less-bitter/

这个链接用香水的组分结构和咖啡做类比。

分子量最小,挥发性最大的酸性物质,最先被萃取出来,对应萃取不足,热水和咖啡接触时间过短,不够15秒,也就是说流速过快。

其次是分子量适中,挥发性适中的甜性成分,对应平衡的萃取,热水和咖啡接触时间正合适,20秒多一点,也就是合适的流速。

最后分子量最大,最不易挥发的苦性咖啡因成分。对应过量萃取,热水和咖啡接触时间过长,超过30秒,也就是说流速过慢。

强调应该用多少水量来萃取,就算时间合适,水量太大也会让咖啡因过多萃取。

60克咖啡粉对应1升水, 粉和水的比例是1:16。 也就是说20克粉需要用320毫升水来萃取。

亮点是如何喝咖啡,加点盐能调和/减轻咖啡因的苦味。

新买的Breville Oracle全自动咖啡机到了。

说明书写的很好,结合产品用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espresso的标准。

平衡的萃取:

开始萃取后,显示屏上有计时器,9-14秒开始出咖啡液,

像热蜂蜜一样很稠,流速很慢。

Crema是金黄色,有精细的摩丝结构,就是沫子。

Espresso是黑褐色。

总共萃取时间是25-35秒。

萃取之后粉饼是干的,一敲就掉。

萃取不足:

1-7秒就开始出咖啡液。,

咖啡液像水一样,流速的很快。

Crema很薄,苍白的颜色,

Espresso是淡褐色。

尝起来苦/尖(应该是酸?),淡,像水。

总共萃取时间少于20秒。

过量萃取:

14秒之后才出咖啡液,

咖啡液是滴下来的,或者几乎没有。

Crema是黑色,没有沫,斑点状。

Espresso是非常的黑褐色。

尝起来苦,焦糊味。

总共萃取时间超过40秒。

给的基本指导意见,就是通过调节磨粉的粗细来控制。、

萃取不足就再磨细点,这样能压得实一些,延长水与咖啡的接触时间(降低流速),再做实验。

过量萃取就磨得粗些,这样压得松些,缩短水与咖啡的接触时间(提高流速),再做实验。

其实这个机器可以调节全部参数,包括压粉的力量和时间,预浸的压力和时间,萃取时间,默认的是按照固定时间萃取,到了就结束。

也可以按照固定体积萃取,用了多少体积的水,就结束萃取。按照上一个帖子,这种方法重复率最高,就是不知道这种家用小机器的流量计有多么准。

这样对这台机器来说,做出平衡的espresso就很明确了。

调整磨粉的粗细度,使开始萃取后9-14内出咖啡液。

萃取时间是人为设置的。

但实际操作还是略有差别,有次手柄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拧到中间偏右的位置,

因为我想新机器很紧,正中间就够了,等以后松了,再拧到偏右的位置。

结果这次明显萃取不足,不到9秒就出咖啡液,萃取后粉饼是湿的。

应该是手柄密封不好,导致内部压力下降,相当于压粉不实。

通宝推:乾道学派,mezhan,水随天去秋无际,
家园 嗯,我倒不是专为辩论

说辩论都有点过于严肃了,就是陈述观点,同时看看能不能求同存异。毕竟帖子发出来以后观众就不只是楼上楼下几个人,写几句话也是让大家把各方观点都看到的意思,以后碰到类似问题也好有个参照。

毕竟这个问题本身比较具体又属于理科范畴,在方家眼里比较容易得出标准答案,不至于几个帖子之后跑题跑得没边儿。又或者通过几个帖子引起别人的兴趣并进一步阐述,也算有益的结果。我这人一向不求甚解,如果在具体细节上露怯并被拍几砖,也算有所裨益吧。

家园 最后关于咖啡豆。

说明书上建议买表明烘焙日期的咖啡豆, 而不是买best by 日期的豆子。

咖啡豆的最佳萃取日期是烘焙日期之后的5-20天。

http://coffeegeek.com/forums/espresso/machines/661764?LastView=1466701470&Page=6

后来在coffegeek上找到答案,烘培好的咖啡豆会在烘焙之后的最初几天里,反应非常活跃,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扩展咖啡纤维里的微孔道,使咖啡粉倾向于,流速过快导致萃取不足,而且结果非常不稳定,可重复性很低。

5天之后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已经被豆子排出,就非常稳定了,同时可重复性就非常高了。

说明书同时推荐100% Arabica咖啡豆,baidu了一下。

原来这种咖啡是小粒咖啡,多产于900—2000米的高海拔地区,有优质的香味和酸味,不容易有苦涩味,咖啡因较之罗布斯塔咖啡豆低,缺点是价格贵。

感觉和葡萄差不多,昼夜温差大,才能更甜。

初略总结了一下,咖啡里的成份主要有三种,酸性物质,甜性和香味物质,苦性物质。

人类都喜欢喝甜的,口味重的喜欢喝稍微苦点的。同时咖啡浓度在1%左右才感觉味道够。

因为酸味不可避免的被先萃取出来,所谓的平衡,就是除了香甜的物质之外,让其余的酸性和苦味互相调和,中和,平衡。

像摄影一样,前期处理越好,后期处理越容易。

如果某种豆子本身这三种味道比较均衡,就少了很多麻烦,可以直接磨粉冲泡,缺点就是非常贵。

如果对咖啡豆很熟悉,可以尝试用非常廉价偏酸和偏苦的两种豆子,用非常低的成本拼配出,口感均衡的咖啡粉。

不过,这里问题又来了。多重咖啡豆的拼配,怎么能保证磨粉机里出来的咖啡粉和咖啡豆的拼配比例一致?如果这批豆子统统磨好后混合均匀没问题。

但是特别是罗布斯塔咖啡豆(Robusta)只要含量在2—3%的比例混合到其他咖啡里,那整杯咖啡都成了罗布味了。这样,如果咖啡豆在磨粉机的磨刀里稍不均匀。整批豆子都会忽高忽低。概率还是很大的。

理论上延长萃取时间,可以只用偏酸的咖啡豆弄出偏苦的咖啡,但是由于那个萃取曲线斜率太高了,几乎没法控制,没人尝试这种方法。

通宝推:一刻馆皆様,
家园 宝推和送花

这几个控制变量的调试和我感觉几乎一致。

老兄好工作。一批人在打口水战,还是有老兄做点扎实工作的。

让我想起古代医学对脑和心的作用的争辩上千年,就没有人去踏实解剖下实体。

家园 糖豆在那里都跳啊
家园 就是找了几个不同网站从不同角度来理解espresso。

今天遇到了新问题,出现了forger说过的,粉磨过细的情况。

本来自认为找到比较好的磨粉粗细,但是由于这台机器是全自动。

我没有修改默认的压粉力量和时间。

现在粉的粗细程度,是已经每次冲完咖啡,都有几粒咖啡粉留在筛网里不容易冲出来。

不得不用手抠出来。

出品情况是,恰好10秒开始出咖啡液,但是很快在20秒左右,明显变稀,流速增快。原来的crema很厚,然后迅速降了下去。

Forger说是粉太细,吸水膨胀后,把油脂萃取完,毛细管变粗,从而出现了类似萃取不足的情况。

我决定先把粉磨得粗一些再说,主要两方面考虑,一是,Forger说的原因。

二是,粉粒卡在筛网里,清理很麻烦,以前用水一冲就非常干净了。

这里说下粉碗,breville自带的并不是两面锥形孔的。而是上面是平的,下面是锥形孔,想一想还是有道理的,如果上面也是锥形孔,粉粒过细就非常容易卡在里面,再加上压粉的效果,就很容易出现压粉过实,过度萃取的情况,清洗也麻烦。还有就是从成本方面考虑,毕竟是个便宜的小机器。

网上对这台机器最大的抱怨,就是粉量不能改变,随机带的粉碗是20g,实际上是20~23克。不过有个弥补办法,这个压粉中止,是依靠一个扭矩传感器,也就是说靠实际压力中止的。

很多人在网上买VST的稍微浅一些,相同规格的15g,18g,20g粉碗。

VST保证每个粉碗的孔洞分布均匀,孔径精确,一致性非常好,都有自己的检测报告,不便宜,$30一个。Breville也号称自带的粉碗和VST是一个质量级别的。

我买了7克和15克的VST。

理论上越细越好,这样萃取率高,成本低,但是手动压粉可以控制压力和时间,从而保证就算粉很细,也有合适的毛细管密度,不影响萃取。

全自动的就麻烦点。好在这个机器也可以全手动,一致性挺好。

再试几次,粉粗细和固定时间出品稳定了,就试试固定水量萃取和改变压粉压力和时间。

今天又试一次手动萃取,发现21秒左右咖啡液明显变稀,中止萃取。

这次虽然萃取时间短了些,只有21秒,但非常成功,由于换了大点的杯子,crema好像占总体积的90%,对比以前都是10%左右。如果换成以前的杯子,估计最起码也有50%,这就非常接近网上和说明书上的图片标准了。

口感也非常好,不酸了,感受到了咖啡的焦糖香味在嘴里逗留好几个小时的感觉。

部分验证了,20秒之后咖啡液变稀的情况是萃取不足,以酸性成份为主。

通宝推:水随天去秋无际,
家园 说的很多问题解释了我的疑惑!

咖啡尝试了几次,喝过之后确实有你描述的那些心跳加速之类,故而不喜欢了!

赞你这句

相反,用简单的器具和普通的材料,能做的比别人好才是真好,才是真有水平和功夫所在。

咖啡你的研究确实厉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