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连续与离散——论音乐与中文 -- 赵美成

共:💬67 🌺267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预祝大作早成。
家园 吸气发声??
家园 词牌对应的曲子都失传了,怎么研究啊
家园 吸气不发声,是嘴型适合吸气。
家园 当年设想的是依靠考古

复原古人的发声器官,配合对古村落发音研究,还有各种零星记载。

这个课题太大了,俺现在忙着搞其他的事情,基本没有时间研究。

家园 你们说的频域应该是不同的东西

严格来说,频域离散的时候,时间维度上有周期性,因为有个最大波长。时域离散的时候,频域就有个上限对应离散间隔长度的波长,频率就有了周期性

不过这个离散的频率指的是音符,就像C对应260hz,简单乐器敲出来就是260hz,高水平演唱家唱出来是260hz加上260hz的双倍三倍还有多少倍数的共鸣,这些都是离散的。音符几百hz,就算声音震动在时域上有周期性,也没人能感受这种频率的周期性

音乐的节拍是另外一回事。其实中西方在音乐原理上是完全互通的,你有的我也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除了那种一小撮人搞的很神经的现代音乐。在数量上可能有统计差异。如果能做个统计就会很有意思,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西方音乐音符变换的频率,应该在整体上高于东方音乐的频率

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传统核心乐器。西方音乐的根子,主要就是钢琴和小提琴。钢琴按键的声音是很离散的,要加延时震动还要专门踩踏板,但是钢琴按键的动作相对容易,经过长年积淀,各路修炼的大神弹奏的频率都快要突破人耳分辨的能力,比如肖邦等人的经典作品,基本就是倾泻而下,这种感官冲击纯粹是频率快。至于小提琴,声音的强度,或者说振动的振幅是很均匀的,没有了强度的切换,自然听起来连续,这种连续指的实际是振幅。中国传统乐器中这样的也多得是,二胡和唢呐都能做到,二胡来一段赛马,听起来连贯得不得了。其实西洋乐团的乐器类型,中国传统民乐都有对应的,除了没有好用的低音乐器。但是中国传统乐器的核心是弹拨乐器,大部分高级的曲目都是为弹拨乐器写的,虽然可以非常纯熟,但是最高演奏速度还是比不过钢琴。而且,那种每次慢慢弹拨后悠远的回声,正是东方美所爱的境界吧

另外一种节奏的差异其实就来自于节拍。不管东方西方,来个2/2拍的就很难显得流畅,来个6/8拍的就可以连贯得很,这个是通用的。区别应该在于不同节拍不同速度的曲目的数量分布上,西方自古以来某些节拍的比例可能要高一些,所以要有个统计就很好。不同的节拍其实主要是服务于内容的,来一串16分音符的转音唱一段歌颂上帝比较正常,但要拿那个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得是什么鬼

音乐的感觉是否连续,也就来自于节奏的快与慢以及乐器振幅的波动程度,和语言什么的没有直接联系。要是节拍总给人一步一个脚印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一些人的喜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次品比较多,毕竟次品总体上音符更少变化会更慢,因为这样作曲工作量才小么。中文圈里,能够吸取西方传统里高节奏精华的作曲家比较少,这么多年来,流行音乐中对于钢琴的理解,也就周杰伦算及格

家园 对,节奏的快慢

类似于诗词的叶韵,律诗固定,所以虽然密度适中但感觉死板。词则不甚固定,所以表现感情更好用。较密的比如菩萨蛮比较秀丽,较疏的比如八声甘州比较沉郁,再疏一点的南曲比较缠绵。

俺是听着周杰伦长大的,确实很有感情,而且他的作曲很灵,更重要的是编曲做的好,我记得好像是钟兴民吧。现代音乐的编曲比作曲重要,这一点多对比中外的现代音乐就能感受到。这个方面我认为当年的飞儿乐团做的最好,可惜他们江郎才尽,很多年没啥新作了。

家园 我听那些不懂的方言歌也觉得更连贯

因为听不懂,虽然也是一个一个的汉字

听周杰伦的快歌那也很连贯,因为也听不懂

有时候不注意歌词才能更专注于音乐本身

语言的差异对音乐的影响很小,非说音乐有高下,那基本就是水平差异

家园 音色也有区别吧

至于小提琴,声音的强度,或者说振动的振幅是很均匀的,没有了强度的切换,自然听起来连续,这种连续指的实际是振幅。中国传统乐器中这样的也多得是,二胡和唢呐都能做到,二胡来一段赛马,听起来连贯得不得了。其实西洋乐团的乐器类型,中国传统民乐都有对应的,除了没有好用的低音乐器。

比如二胡和小提琴的音色一听就能分辨出来不一样,怎么解释理解音色呢。

但是中国传统乐器的核心是弹拨乐器,大部分高级的曲目都是为弹拨乐器写的,虽然可以非常纯熟,但是最高演奏速度还是比不过钢琴。而且,那种每次慢慢弹拨后悠远的回声,正是东方美所爱的境界吧替换

深有同感

家园 真的是音乐盲,唱歌还五音不全
家园 音色是泛音的区别

如果仅存在基音,所有乐器的声音是一样的。

基音可以理解成某个较低频率的单一频率的机械波,而泛音是这个频率的一定倍数的机械波。不同乐器产生的泛音频谱不一样,于是会有所谓音色的区别。

通宝推:桥上,
家园 特定声音的基音是否有下限呢?

还是会无限低下去只是我们听不到?

家园 下限大概20赫兹吧

也和年龄有关

家园 人能听到最低是20赫兹

一般认为人能听到20赫兹到两万赫兹的声音,实际上因人而异,而且会随着年龄增长,对高频的声音越来越不敏感。俺自己测试现在最高能分辨到一万六千赫兹。所以说欣赏音乐要趁年轻。。。

物体发声频率和该物体尺寸有关,越大的频率越低。所以可以看到大提琴尺寸比小提琴大,而发声频率更低,大提琴更浑厚,小提琴更清亮。

低的频率的振动是存在的,低于20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过低的次声波频率与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相当,如果过大会引起人体的共振,损害人体甚至可以致死。所以可以用来当武器。

通宝推:桥上,
家园 不知如何解释人脑对不同音色如何反射的

比如排箫和竹萧听起来很空灵,像亚历山德罗“最后的莫西干人”和“孤独的牧羊人”和朱哲琴的“吹箫人”,换了黑管或许可以,用竹笛,铜笛或萨克斯演奏就不会有这感觉吧。(汗,我的音乐知识不足以描述这几种音色的不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