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9:鲁息姑——吾将授之 -- 桥上

共:💬22 🌺1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9附:滕薛争长1/1

《隐七年经》:

滕侯卒。((p 0052)(01070002))(012)

《隐七年传》:

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p 0053)(01070101))(012)

我的粗译:

我们的隐公七年(公元前七一六年,周桓王四年),春天,一位滕侯去世了,《春秋经》没写上他的“名”,是因为他们和我们没有同盟。凡诸侯同盟,国君就会互相“称名”,同盟诸侯要是“薨”了,他们会用国君的“名”来告丧,同时通报上一朝结束,嗣君上位,以此延续友好关系,让“民”休养生息,这就是“礼”的主干。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故薨则赴以名”曰:

盟时以名告神,故其卒亦以名讣告同盟诸侯。成十三年滕公会鲁公及诸侯同伐秦,不知是同盟之国否,而十六年滕子卒亦不名。

桥:七十五年后《春秋经》曾为一位滕侯“书名”,相应的那条《左传》则提到了此人的“谥”,这大概就是“诸侯同盟”的写法了: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僖十九年经》(p 0379)(05190001))(043)

宋人执滕宣公。(《僖十九年传》(p 0381)(05190201))(043)

杨伯峻先生注“告终、称嗣也”曰:

本脱“称”字,今依《石经》、宋本、岳本、足利本、金泽文库本补。告终,谓告亡者之卒,称嗣,谓告嗣位者为何人。

杨伯峻先生注“以继好息民”曰:

继同盟之旧好,取得各国承认,而安息人民。

杨伯峻先生注“谓之礼经”曰:

礼经犹言礼之大法。隐十一年《传》云:“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襄二十一年《传》云:“会朝,礼之经也。”《乐记》云:“著诚去伪,礼之经也。”此“礼经”即“礼之经也”之意。杜《注》谓周公所制礼经(《礼经》)。误。

《隐十一年经》: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p 0070)(01110001))(012)

《隐十一年传》: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p 0071)(01110101))(012)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p 0071)(01110102))(012)

薛侯许之,乃长滕侯。((p 0072)(01110103))(012)

《桓二年经》:

滕子来朝。((p 0083)(02020002))(012)

《庄三十一年经》:

夏四月,薛伯卒。((p 0248)(03310002))(012)

我的粗译:

四年后,我们的隐公十一年(公元前七一二年,周桓王八年),春天,滕侯和薛侯一起来朝见我们主上,结果他们两个争执起谁先谁后的问题。薛侯说:“我先封。(我们家是先受封的。)”,滕侯却说:“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我们家祖上,是周家的卜正,而你们薛家,是庶姓,所以我不能在你后面。)”。

于是我们的“公”派了羽父(公子翚)向薛侯捎话求情:“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主上与滕君光临寡人这里,委屈您了,可周家有谚语说:“山上有木材,木匠看过才拿来;宾客守规矩,主人看了会有数。”。我们周家的盟会,一向是异姓在后的。就算是寡人前去朝见你们薛家,也不敢和那些“任”姓的人争先。主上要是还愿意给寡人面子,我就希望为滕君求个情。)”。

薛侯答应了,于是让滕侯在先。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十有一年春”曰:

冬至在去年十二月初二乙卯,(仍)建丑。有读为又,甲骨文、金文多作“又”。《春秋》《经》文凡整数与零数之间悉加“有”字,《传》文则否。

杨伯峻先生注“滕侯、薛侯来朝”曰:

朝有数义,臣下见君上曰朝,“孟子将朝王”是也,此日常之朝。诸侯朝见天子亦曰朝,此觐见之朝,《仪礼》有《觐礼》载其仪节。诸侯相见亦曰朝,其朝见之仪,《大戴礼记?朝事》有“诸侯相朝之礼”(载之)。薛国朝鲁仅此一见。此后小国于大国,尤于霸主,非朝不可。

杨伯峻先生注“争长”曰:

长,上声。争长,争行礼先后。

杨伯峻先生注“我先封”曰:

薛之祖先奚仲居薛,为夏朝车正之官,是薛封于夏代。

杨伯峻先生注“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曰:

卜正,官名,为卜官之长。《周礼?春官》有太卜,当即此。

杨伯峻先生注“薛,庶姓也”曰:

庶姓,非周之同姓也,详后。

杨伯峻先生注“君与滕君辱在寡人”曰:

辱为表敬副词。在,存问也。说详王引之《经义述闻》。

杨伯峻先生注“山有木,工则度之”曰:

度音踱(入声),《尔雅?释器》郭璞《注》引作“剫”,治木谓之剫。(《诗?鲁颂?閟宫》云,“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正此度字之义。)又可解为丈量长短。《汉书?律历志》所谓“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杨伯峻先生于“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之后注云:

度、择为韵,古音元音相同。

杨伯峻先生注“周之宗盟”曰:

宗盟为并列结构。《周礼?大宗伯》:“以宾礼亲邦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是宗亦会同之名。《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朝、宗亦以同义词并列为一词。则宗盟者,犹言会盟也。前人皆未得其义。

杨伯峻先生注“异姓为后”曰:

陶鸿庆《左传别疏》云:“《周礼?秋官?司仪职》云:‘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注》云:‘庶姓,无亲者也;异姓,昏姻也。’贾《疏》云:‘土揖庶姓以下,先疏后亲为次。’哀二十四年《传》,周公及武公娶于薛,薛于鲁固昏姻也,故滕侯言‘庶姓’,公言‘异姓’,庶有卑称,而异存敌体。滕侯意主指斥,公意主平亭。一语之殊,辞气宛然。左氏修词精当如此。”

杨伯峻先生注“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曰:

诸任,谓任姓诸国。《正义》引《世本?姓氏篇》,?任姓之国有十,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齿,列也。不敢与齿,谓不敢与并列。

杨伯峻先生注“君若辱贶寡人”曰:

贶,加惠也。

杨伯峻先生注“薛侯许之,乃长滕侯”曰:

长,仍读上声,动词使动用法。长滕侯,使滕侯先于薛侯。

杨伯峻先生注“滕子来朝”曰:

无《传》。滕子即隐公十一年之滕侯,公、侯、伯、子、男皆古国君之通称,故或称“滕侯”,或称“滕子”,亦犹僖公二十七年《经》云“杞子来朝”,而文公十二年《经》云“杞伯来朝”。或书“杞子”,或书“杞伯”,其实一也。

桥案:此“滕子来朝”是在公元前七一〇年(鲁桓公二年,周桓王十年),上面《春秋经》和《左传》记载的“滕侯、薛侯来朝”两年后。

杨伯峻先生注“夏四月,薛伯卒”曰:

无《传》。

桥案:此“薛伯卒”乃在公元前六六三年(鲁庄公三十一年,周惠王十四年),在上面“滕侯、薛侯来朝”四十九年后,不知还是同一“薛伯”否。不过这是《春秋经》和《左传》在那之后头一次提及“薛”。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滕”(杨注:滕,国名,周文王子错叔-绣,武王封之,居滕,今山东省-滕县西南十四里有古滕城,即滕国也。此滕侯不知其名与谥。自叔绣至滕宣公十七世,乃见于《春秋》;滕隐公卒于鲁哀公之十一年,滕隐公以后,尚有六世为君,孟轲犹得见滕文公。《战国策?宋策》谓宋康王灭滕。孔《疏》引《世族谱》谓齐灭滕。金正炜《战国策补释》主宋灭滕说。彝器有滕侯????[魚木]簋、滕虎簋。“滕”字并从舟从火作“[腾-月+舟-马+火]”。《魏三体石经左传残石》则作“縢”。一九八〇年于滕县-庄里西村发现一套青铜乐器。),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8,北纬35.04(滕,滕州-东滕城村周围,有遗址,不规则长方形城,内城?:东555,西590,南850,北800。周-汉)。

下面是滕国故城的天地图卫星影像,图中城墙遗迹隐约可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薛”——“邳”——“上邳”(杨注:薛,任姓国,杜《注》谓小国无传记,其君之世不可知。定元年《传》谓奚仲居薛;《国语?晋语四》谓黄帝之子十二姓,任为其一,则薛亦黄帝之后也。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三十八曾比辑薛史事而论之。盖薛本居薛城,今山东-滕县南四十里;后迁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北;旋又迁上邳,即仲虺城,在薛城之西。春秋以后又迁下邳。阎若璩《四书释地》谓齐湣王三年,封田文于薛,即薛亡之岁。传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一九七三年山东-滕县-官桥公社-狄庄大队在薛城遗址又发现薛仲铜簠四件。#邳亦古国,据杜《注》,即今江苏之邳县旧治邳城镇。今本《竹书纪年》“外壬元年,邳人、姺人叛”,盖袭取《左传》此文为之。#邳,今江苏-邳县东北邳城镇,即邳县旧治。),推测位置为:东经117.20,北纬34.90(薛国,张旺镇-皇殿岗村周围,有遗址,大城东南角隔出小城,均为不规则长方形,小城内有宫城及其东小城均为方形。春秋时只有小城和宫城。大城:3300╳2300,736万平方米;小城:913╳700,60万平方米;宫城:170╳150,2.5万平方米;宫东城:190╳190。大城:战国至汉;小城:晚商至汉;宫城,宫东城:西周至汉?)。

下面再贴一遍薛国故城GoogleEarth卫星影像,图中城墙遗迹亦是隐约可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周”——“镐”推测位置为:东经108.74,北纬34.24(沣河东岸斗门镇一带)。

“周”——“王城”——“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下面是滕侯、薛侯来朝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意这一章《左传》是要讲解当时核心的姬姓诸侯与其他异姓诸侯的关系及相处之道。

家园 小臣单觯铭文

小臣单觯铭文(按照纵行分开,标点为后加):

【王后黜克商,】

【在成师,周公锡】

【小臣单贝十朋,用】

【作宝尊彝】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原文中的插图俱不可见,遗憾
家园 疏远,但还是同一来源

秦、楚与殷商的文化较近,楚人说“我蛮夷也”是强调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性,表达对周王室主导下的秩序不感冒。

周与商也是同一文化的同源族群。建殖民据点的周人与随行的商遗民是同盟军。

东夷的说法也不太可靠。据王献唐先生的研究,商代的山东就存在姜姓古国,莱夷也有人认为是姜姓。太公封齐,并非空降兵,姜姓族群的原居地就在东方。

另外,春秋时期的中国境内没有游牧民族,戎狄都是操持农业的.

家园 确实有些戎狄是操持农业的,但不都是。

《左传》提到“戎狄荐居,贵货易土”(《襄四年传》(p 0939)(09040702))(083),这样的戎狄应该不是操持农业的。

家园 我感觉春秋时的中原各国也是粗放农业,半农半猎的。

中国的集约化农业的历史不算长。春秋时代的农具,我的印象还主要是木,骨,石器。精细化农业所要求的铁质农具和耕牛,都是从西亚引进的。灌溉工程在中原出现,在战国时代。铁犁牛耕在中原的普及,在汉代才完成。所以春秋时代即使是华夏诸国,也是操持粗放农业的,举国迁徙也不鲜见。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关于那时的农业,我曾在几处专门讨论,

您如有兴趣,还请移步:

这里

以及:

《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教民稼穑:上、牧神农神》

《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教民稼穑:下、两个样板》

通宝推:石头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