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试论东汉时期外戚宦官的轮流专权 -- 履虎尾

共:💬20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试论东汉时期外戚宦官的轮流专权

(上)

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东汉时期,出现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东汉王朝仍然设置名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三公虽然享有崇高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刘秀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

“尚书”原来是少府辖下的机构,西汉中期,武帝刘彻以“尚书”为基础,设置了与外朝相对应的“内朝”。汉武帝选用一些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与助手,给他们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的长官尚书令一起,组成宫中决策机构,称为“内朝”或者“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等朝廷官员称为“外朝”。外朝无决策权,只是执行内朝命令。朝廷大臣要参与机要,必须要有“领尚书事”或者“平尚书事”的头衔。

东汉建立后,刘秀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尚书台”。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的辅佐官。尚书台下设置“六曹”,各曹的长官为侍郎,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吏部曹”负责任免官吏;“民曹”负责赋役税收;“客曹”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二千石曹”负责刑罚诉讼;“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尚书台官员的品位并不高,尚书令秩仅千石,尚书仆射秩仅六百石;各曹的长官“侍郎”仅四百石;而具体管理事务的长官“令史”,秩仅二百石。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无巨细,无所不掌,权力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的这种安排,目的就是更便利于皇帝的控制。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窦融的曾孙窦宪,因女弟立为章帝皇后,崇贵日盛,专横跋扈,连皇室成员也惧怕其三分。窦宪曾以低价强买章帝姐姐沁水公主的庄园,而公主竟然不敢与窦宪计较。章帝知道后,大怒,当面严厉斥责窦宪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据《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大宦官侯览――

“贪侈奢纵,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虏夺良人,妻略妇子……”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到东汉后期,灵帝与宦官更是公开卖官,由于所得金钱贮存于西园,史称“西园卖官”,上至公卿,下到地方守令,皆有定价,一手交钱,一手给官。

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第三个原因是,东汉从中期的和帝开始,皇帝多数夭折,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东汉中后期的十一个皇帝继位时的年龄情况是:

和帝,年十岁;

殇帝,百日小儿;

安帝,十三岁;

(前)少帝刘懿,年不详;

顺帝,十一岁;

冲帝,两岁;

质帝,八岁;

桓帝,十五岁;

灵帝,十二岁;

少帝,十七岁,

献帝,九岁。

由于皇帝大多夭亡,太子年幼继位,于是,就出现了母后临朝,垂廉听政的情况。《后汉书*皇后纪》评论说: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这些垂廉听政的太后们,年龄都不大,一般不过二十几岁。她们死了老公,精神空虚颓废,无以寄托,把思想感情的关注点,从夫妻生活转移到朝廷大事的处理上来。然而,这些年轻的太后们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和统治经验,也基本上没有文化知识。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来驾驭国家机器,只好依靠自己娘家的的父兄,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国家政权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

当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解除外戚的威胁,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皇帝幼长深宫,势单力薄,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宦官。正如《后汉书*宦者列传》所说:“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皇帝自幼,一切就由宦官照管。宦官照管皇帝的日常起居,熟悉皇帝的性情习惯,是皇帝身边唯一的亲信。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求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力的时候,必然地同企图继续专权的外戚集团产生矛盾。在同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宦官也就天然地成为皇帝的盟友。于是,在宦官的协助下,皇帝夺回了政权。夺回政权之后,有功的宦官“遂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国家的权力便落到了这写有功的宦官手中。然而,当皇帝死去,新君继位,宦官由于政治身份卑贱而不能辅政,于是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种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就成为东汉中后期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下)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斗争的过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和帝即位开始,到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桓帝消灭外戚梁氏集团结束,共七十年的时间。

在这一阶段,每一次斗争的开始,都是新君幼年继位,母后临朝,朝廷大政控制在太后与外戚手中。等皇帝年长(或者太后去世)后,不甘心继续充当傀儡,于是,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旧的外戚的势力,夺回政治权力。但是,皇帝铲除掉旧的外戚(太后以及皇帝的外公、舅舅)后,又会重用自己皇后一门,来支持自己的统治。于是,又出现了新的外戚集团。这新的外戚集团的势力在梁冀辅政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第一阶段中,共有四次大的斗争。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崩,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和帝。窦太后临朝,垂廉听政,依靠自己的哥哥大将军窦宪掌权,这是东汉外戚专权局面的开始。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帝十四岁,依靠宦官郑众,杀掉大将军窦宪,灭窦氏。窦太后被迫将政权归还给和帝,宦官势力开始增长,这是外戚宦官之间的第一次斗争,也是宦官集团对外戚集团的第一次打击。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十二月,和帝崩。和帝的皇后邓氏立百日皇子刘隆为帝,是为殇帝。殇帝立不足一年即死,邓太后又立十三岁的长安侯刘祜为帝,是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依靠其兄车骑将军邓骘掌权。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死。安帝利用宦官李闰,乳母王圣,灭掉邓氏,夺回政权。安帝依靠自己皇后的哥哥阎显与宦官李闰,共同掌握政权,这是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第二次斗争。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三月,安帝崩。安帝皇后阎氏废掉太子刘保,立济北王之幼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年不详),是为少帝。当年十月,少帝死,阎太后还想再立一个小儿为帝。这时,宦官孙程等人杀掉车骑将军阎显,迎接原太子刘保即位,是为顺帝。这是宦官集团对外戚集团的第三次打击。

顺帝时,皇后兄梁冀为大将军,辅政。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八月,顺帝崩。顺帝皇后梁氏与大将军梁冀立两岁皇子刘炳为帝,是为冲帝。

几个月后,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冲帝崩。皇太后梁氏与大将军梁冀迎立八岁的建平侯刘缵为帝,是为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是很聪明,有一次在朝廷之上批评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本初元年(146年),梁冀毒死质帝,另立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政权继续控制在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手中。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后死。桓帝与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 ⑻坪獾任迦撕夏保?杀掉梁冀,消灭梁氏势力。这是对外戚集团的第四次打击。

经过这一次斗争,东汉政权落入了宦官手中。东汉时期外戚宦官的争权斗争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开始,到昭宁元年(公元189年)结束,共三十年的时间。第二阶段是宦官集团专权的高潮。在铲除外戚梁氏集团的势力后,宦官集团填补了权力的真空。单超、徐璜等五个大宦官同日封侯,号称“五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单超封侯后不久死去,所余四侯,越发骄横。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徐璜等四人)“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金银临?荆?施于犬马。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其仆从皆乘牛车而从列骑。又养其疏属,或乞嗣异姓,或买苍头为子,并以传国袭封。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

百姓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桓帝崩,无子。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春正月,解渎亭侯刘宏被迎立为帝,是为灵帝,年十二岁。窦太后临朝,太后之父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与大名士太傅陈蕃,共同辅政。窦武与陈蕃起用了李膺等一批名士,准备铲除宦官集团。不料消息走漏,宦官集团抢先动手。建宁元年九月,中常侍曹节矫诏诛杀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皆夷其族,皇太后窦氏也被幽禁于南宫。以曹节为首的一批宦官照例封侯受赏,宦官的气焰更为嚣张。这样,原来每逢新君继立,也就有新的外戚随之兴起,并且控制朝廷大权的旧例被打破了,外戚集团没有能够乘着新皇帝继立的机会得到复兴。

灵帝统治时期,宦官集团长期控制朝政。在曹节之后,又有段??、张让、赵忠等十常侍专权。灵帝对十常侍非常信任,经常说道:“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崩。皇子刘辩即位为帝,年十七岁,是为少帝。尊灵帝皇后何氏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同辅政。何进联络朝中官员以及各地的州牧刺史,准备彻底消灭宦官集团,但密谋泄露,宦官集团先发制人,将何进骗入宫中杀掉。

何进被杀,名士袁绍与何进部下发动兵变,冲入皇宫。冲进皇宫后,“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见《后汉书*何进传》)经过这一场屠杀,宦官几乎全部被杀光,从而结束了宦官集团三十年专权的局面。外戚与宦官两大政治集团终于在斗争中同归于尽,而东汉政权,也就名存实亡了。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家园 直白一点说,就是皇帝身边的人随皇帝的换代进行世代交替

其中外戚还是太监就看这外戚和太监团伙谁有能力,太监是杀不绝的,现在叫秘书,外戚是锄不净,除非皇上自己净身或者有某种癖好,权臣是杀不净的,用来杀权臣的人本身就是权臣的候选人

家园 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斗争

所以美国人在国会上争吵,中国人在国会后争吵,本来百家争鸣给争吵提供了话题,感觉智商超过小布食的有很多都去研究这个,争论这个,等到一方面辩倒了别人才有机会把意见拿出来提请皇帝实施,不成熟的方案都可能下马,可汉武帝那个戴瓜性急一心想要个只有一只手经济学家,就信了都中枢,信别人也一样,思想成了一统,没办法中国的聪明人从此开始玩政治

家园 所以聪明点儿的就总是唆着一伙干另一伙

抬着乙方压甲方,抬着丙方压乙方,抬着甲方压丙方,然后自个儿躲一边看热闹...

家园 太史公也算宦官吗?

有点不懂的问..

家园 半路出家

而且是西汉。。。

家园 我的意思,他只是被宫了..

算个残疾人,不一定是宦官吧?

家园 太监,大多数还是老实人

可是知识分子被喀嚓了,往往就比较坏。

家园 当个皇帝也愁人

有人说皇帝是个人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大量的历史证明,这个职业其实是风险蛮高的,有很多皇帝都死于非命。关于这一点,有人在河里论证过,俺就不说了。

那么,不死于非命的就好么?不,也犯愁。愁啥呢,愁两个家。大家和小家。大家就是所谓的天下社稷,小家就是后宫三千佳丽。先说大家,分封了,扁平管理,自家人打自家人。整个垂直的,不是朋党就外戚,您说,这有学问的有家教的人怎么就不要脸呢?既然如此都不要脸,那咱就用太监。可也不好使啊。可这这身边看得见的还有谁呢?

再说小家。都说"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可是,谁为皇上想想。后面好几千口子,天天养精蓄锐的等着,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哪个不拿出攻必克、战必胜的本事。皇上他老人家,其实每晚都被“母老虎”蹂躏。有苦说不出啊。

你说,当个领导,白天,要面对一堆堆人渣,受着精神上的折磨,晚上,要面对一个个“老虎”,受着肉体上的摧残,这是人干的活么?

家园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这个位置趋之若鹜呢?
家园 高论啊!
家园 关于宦官政治的黑暗

我是同意作者的观点的,即无论宦官能力如何,宦官政治是必然黑暗的,甚至要比外戚政治黑暗。

但是在原因方面,我有些不同意见。

作者提了四个原因:

“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前两个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后两个值得商榷。宦官不光是充当皇帝的仆人,有时也履行秘书的指责,因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宦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

另外,由于宦官(特别是中高级宦官),长期处于禁宫这个权力核心,接触的多是政治大人物,耳濡目染,其政治经历甚至要超过一般地方官员,一些宦官还经常被皇帝派去执行特殊任务,因此不能说他们没有政治经验。

其实作者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宦官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皇帝有这方面的需要,而皇帝需要的,正是宦官身上黑暗、不择手段的那一面。皇帝用宦官,用的就是他的“恶”,这就决定了宦官政治必然是一种不惜代价维护个人特权的黑暗政治。实际上,即使宦官勤政爱民,力图做一个为国为民、促进社会发展的好太监,也不会得到官僚集团和皇帝的承认。

从另一方面说,宦官集团想要干政,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出奇招,必须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区别于普通官僚的特殊优势。这实际上也迫使大多数宦官倾向于采取一些士大夫所不耻的手段。

中国古代皇帝讲究“王霸并用”,王道,靠的就是传统官僚、士大夫,而酷吏、宦官之流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则是执行霸道的必要棋子。自宋以后,外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因为皇帝已经找到了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来代替他们,而宦官却总是阴魂不散,正是因为皇帝老子有这方面的特殊需要。

家园 司马迁是板上钉钉的宦官

被宫后担任中书谒者令,非宦官而何?

家园 对权力和富贵的向往,使大家纷纷飞蛾扑火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