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郑和航海结束,明朝政治为什么也就陷入了极大危机呢? -- 林风清逸

共:💬48 🌺26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郑和航海结束,明朝政治为什么也就陷入了极大危机呢?

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皇帝可以投入巨资,出动大军横扫漠北。孙武说,日费千金,十万之师举矣。朱棣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出去武装游行,恐怕要到日费万金的地步了。按照明朝农税早在洪武年间就定死了的背景,明朝政府长年拥有比较固定的“经常性财政收入”,这个收入应该处于早就被各部门瓜分完毕的状态。那么朱棣是从哪里得到的意外之财支撑他的大举北伐呢?只有郑和航海。

很多人说,郑和航海是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我觉得,只要算一算支出,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说,朱棣的支出来源于国库。于是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来了:那么国库的钱哪里来的呢?要知道明朝的经常性财政收入是比较固定的——事实上,任何国家,在稳定的时期,其财政收入都是比较稳定的。

更重要的是,朱棣同时还营建了庞大的北京城。

而在此之前,他刚打了一场大规模内战,可以说,积累就算是有,也不会多。

所以朱棣的钱,推测应该是通过郑和航海得到的。

郑和航海只在明仁宗时有所停歇,但是明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所以严格来说,这根本就是来不及开展航海。因为组织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必然要求成员分属于有关利益集团。新君在位只有十个月,这么短的时期内不可能来得及完成利益分配和调整。

到了明宣宗时代,航海依旧进行。明宣宗时代的郑和航海就是第七次航海,是在宣宗宣德五年(1431年)进行的,到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结束。期间郑和去世。

明宣宗在宣德十年就死了。继位的是明英宗,一个小孩子。一直到正统十一年,明宣宗时代就开始执掌朝政的“三杨”中的最后一杨去世。此后只过了三年,正统十四年,就爆发了震惊中国的土木堡之变。蒙古军竟然潜越了明军长城防线,突袭了明英宗的军营,明朝勋贵集团和宦官集团同时遭到重创。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文官集团成功掌握了首都军事力量。

与正统十四年的事情类似的,只有崇祯二年。清军潜越了明军防线,突袭了明思宗的都城。不过还好,北京城的防务比起土木堡,还是靠得住的。

通宝推:向往,易水,土拨鼠yuanap,
家园 冒牌沙发
家园 确实不太相信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摆谱乱烧钱。。。

就好象中国援助非洲啥的一样,当年埃及打苏伊士运河的战争,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逼迫埃及还债,埃及就受不了,毛就说要援助埃及,可以缓些时间还,还不出来也没关系,这好象是败家子一样,可实情肯定不是这样,这里面有大买卖,是能有丰厚回报的。。。

有些工厂的老板,在客人来做定制私模的时候,哪怕费用很高,也给客人异常优惠的条件,比如根本不收费用,以显示合作诚意。。。订单来了,还怕赚不到?。。。甚至,还有更深一层想法,老板凭他周游列国的见识,他很看好客人拿出来的产品概念,就算是这个客人后来没订单下了,他自己其他客人肯定会有兴趣,所以拿到这个客人掏心掏肺毫无保留的设计概念资源,比那个定制费用,要重要得多。。。

如果永乐帝是个傻瓜,搞下西洋这种纯劳民伤财只亏不赚的事儿,他这种智商,他早完蛋了。。都等不到下西洋了,做燕王的时候就被朝廷挂了。。。

家园 推理合理

朱棣威武,即使建文帝没死,他都坐稳帝位了,还怕一个无权无势的小毛孩儿翻起什么大浪?

可是这个推论缺乏证据。史料上只是说带回来一些珍稀动物和各国人民的友谊。至于有没有金银财宝只有天知道了。

永乐年间郑和出海六次,如果朱棣的耗用要靠这些外快来补贴的话,每次带回来的财货不会少。

而且,如果这条路真是皇家的秘密外财的话,天下人不知道,继位者不可能不知道。那为什么后来又停掉了呢?

如果南洋诸国真的金银遍地,那么后世的汪直,郑芝龙之流应该不会靠打家劫舍发财了。

问题多多。

家园 朱棣的本钱

主要是朱元璋留给他的。

我们知道,汉朝初年的时候,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弱,人口和马匹都比较稀少。所以先搞了几十年的休生养息。到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国库里面已经堆满了钱粮,马匹和盔甲也已经有好几十万。这个时候,汉武帝才开始大规模的开疆拓土。

朱棣面临的情况与汉武帝相似。洪武后期,国家税收已经超过了每年三千万石,是元朝时候的两倍。再一次出现大量的粮食堆在仓库里烂掉,穿铜钱的线朽坏都用不完的情况。

总之,就是人口、钱粮和马匹这些发动战争的基本资源都已经非常充足。

大明盛世 外链出处

习王反腐的成效,也要到下一任才会真实显现。

郑和的随从马欢,写了一本《瀛涯胜览》,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细节有详细记录。贸易利润非常高,在十倍以上。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起因,郑和的随从马欢在《瀛涯胜览》里面记载的很清楚:广东人陈祖六等人在马六甲的旧港附近当海盗,“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使劫夺财物据”,阻碍了海外朝贡船队。朱棣接到报告,下令派兵剿灭。这才有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第一次出海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陈祖六给抓住送到北京斩首,并顺便消灭了沿途的其它海盗。

据马欢记载:“(在扫荡了旧港地区的海盗之后)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简单来说,就是在马六甲建立了一个贸易中转站,包括警卫设施、港口装卸设施、货物仓库、食宿供应点等。按照西方人的主权观念,到了一个新地方插个旗子就算领土的延伸。中国都跑到这里来驻军建楼,那当然就是中国领土。印尼的旧港也就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领土的最南端。

此后郑和的多次下西洋,军事任务大大减少,就改为运输大量的货物去沿线各地交易,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以贸易为主、兼顾外交与航路治安巡逻的船队。当时船队主要往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十分丰厚。除了胡椒外,其它进口商品的利润也都在十倍以上。

郑和在28年间7次下西洋,平均每四年就去一次,每次往返就要一年多。之所以那么喜欢往西洋跑,肯定不是朱棣被“朝贡”上瘾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跑一两趟就可以了。这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这是一件赚大钱的买卖。 “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是赚钱赚上瘾了,所以才每隔三五年就要跑出去一次发一笔洋财。下西洋在朱棣时期成了一种定期的官方贸易活动,跟西方的大航海一样,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的。

也就是说,郑和船队是贸易船队,加上定期的治安巡逻,类似今天保护商船,防止索马里海盗。

通宝推:梓童,李根,老老狐狸,
家园 郑公公跑的航线唐朝就有了,能赚钱,也有风险

具体到郑公公,很难想象带几千基本吃闲饭的士兵随从这买卖还有多少纯利润。宋末的胡商船队比他的规模还大,年年跑生意,也不养闲人,如果郑跑了七次船赚的钱够永乐打仗搞基建,那些胡商不是把当时整个地球都赚到了

家园 士兵是吃闲饭的?

武装商船在大航海时代也算基本配置了,我不认为这些士兵是吃闲饭的。

事实上,这些成建制的正规军,装备精良,足够攻灭沿线一些小国了。

我想,掏别人老窝,这个利润应该比做生意还要暴利一些。

家园 许多人都怀疑,土木堡是文官出卖的结果

文官里应外合,利用蒙古人铲除了皇帝和军人的集团,将明朝积累的军事力量以及依仗军事力量的皇帝和军事贵族一扫而空,从此彻底占据了对武人的政治优势,也为后来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如果这是真的,明英宗复辟后杀死于谦就符合逻辑了,恐怕最后明英宗已经明白土木堡的真相了。

家园 【原创】明朝前期卫所制度还没有崩坏

明朝前期的卫所制度还没有崩坏,所以养兵的成本比后期低很多。朱元璋自豪得说这个制度可以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文钱。而明朝前期和后期的税收劳役制度也不一样,前期主要是实物税和直接劳役,后期则改为货币税和部分雇佣劳役。所以明朝前期的财政收入在货币上表现得不如后期明显。而明朝前期的税收基础比后期大得多,主要是自耕农比例高,而且没搞到像后期那样大地主大官僚不交税。所以明朝前期的实际财政收入远超后期,而支出成本则小很多。这样支持成祖的东征西讨也勉强可以。

郑和下西洋是否对财政收入有补贴姑且不论。但下西洋肯定对成祖的东征西讨,大肆建设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帮助。这不是财政收入的问题,而是生产力的问题。要东征西讨,大肆建设光有钱不行。下西洋来的金银珠宝,特产香料并不能转化为百万大军和百万民工的衣食。古代的生产力就这么点。实际上在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并获得改良前,中国能生产的粮食有个上限。在这个上限之下才能考虑东征西讨,大肆建设。明朝前期的体制保证了政府能比后期在这个上限下获得更多的实物收入以支持扩张。

不过成祖的扩张也已经是这个体系能支持的极限了,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就会转入衰退。历史上其他几个朝代如汉朝、唐朝的早期都有类似的经历。只不过明成祖志大才疏,耗费贺汉唐一样的钱粮却不能取得和汉唐一样的扩张成果。所以到宣宗不得不转入全面收缩。到土木堡之后就变为全面防御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郑和下西洋是寻找建文帝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首先,建文帝不是小孩子,他被定为太孙时已有十几岁,继位时都二十一了,逊位时都二十五了。

其次,朱棣也是得国不正,对逊帝不放心是必然的,事实上如果不是他武力值强悍,不知会有多少“行在”出现,与他再争天下。

第三,朱棣已经决定迁都北京,显然非常担心有人兴风作浪,所以常年派太子坐镇南京,以至于他死的时候,太子都不在身边。说明朱棣还是确实有所担心的。

家园 这个政治危机叫“幼主当国”,与郑和下西洋无关。

历史上幼主当国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出问题。总结起来不外乎:

一、女主+外戚;

二、宦官;

三、权臣。

而朱祁镇掌权后发生的就是宦官问题。

家园 应该就是正常的贸易

贸易的利润,在几千年前,就吸引无数古人冒着生命危险,跨越大陆大洋,行走沙漠,泛舟远行,探索未知的地方

这样的利润,肯定是足够丰厚的

不太可能有太多金银,甚至香料这类特产也不是必要,单是矿石之类的原料就可以回本

家园 错的太多了

1. 郑和下西洋,最多的时候有200多艘船。这么个庞大的船队,怎么组织,怎么管理,没有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没有军队参与的管理,没有郑和的极强领导组织能力,在那种落后的通讯条件下,根本就组织不起来。开个玩笑,如果老兄你来带领船队,不要说完成任务,估计刚上路就船队就散了。

2. 航路是原来就有的,但是海盗横行,航路很危险。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目的,就是扫清原来航路上的海盗。扫清海盗后,在马六甲旧港建立了一个贸易中转站,包括警卫设施、港口装卸设施、货物仓库、食宿供应点等。这些基础设施大大促进了民间贸易。扫清海盗的难度,请参考现在的索马里海盗。

3. 郑和七下西洋,不是每次都重复同样的路线,而是每次都开拓了新航线。其实就是政府组织修路,每次都开通几条新的海上公路,这样民间贸易的对象就扩大了。中国海军的定期巡逻,也是给当地政府必须尊重中国人的提示。按美国人的话说,这是“九万吨的外交”。

4.官方贸易在贸易量上,肯定不占主要的。但是由于船队庞大,贸易量也很可观。一次就可能相当于一个普通贸易行10年20年的贸易量。

这笔财富到底有多少?现在不能具体估计,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官方档案后来被人故意销毁了。不过有案可查的是:朱棣时期中央政府官员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俸禄从米变成了郑和贸易带回来的香料。比如以前是每个月工资100石米,那么根据米价和胡椒的价格折算,就改成发胡椒了。这些胡椒一直发到朱棣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朱祁镇上台,国库里面还有大量库存。

胡椒当时非常稀缺,拿到之后很容易高价卖出去,而且同等价值胡椒的重量和体积也比米要小得多,便于运输携带。这样,国家财政就可以节约下来大量的粮食用于战争——战士们的食物不能用香料代替,但官员发的米大部分不是用来吃而是用于购买其它消费品,所以轻便稀缺的西洋香料更为合适

通宝推:diamond,strain2,向往,盲人摸象,老老狐狸,
家园 明朝历史迷雾重重

再加上某些官员销毁资料和满清故意篡改,很多真实的情况根本不可考。比如前面提到的土木堡,还有郑和海图,武宗和小王子一战,豹房,袁崇涣的那屁股烂事之类的。

家园 郑的航海除了带的非航海人员多外和其他海商没有任何区别

郑带队的原因一是受宠幸,皇上心腹,二是其回回身份,海上丝绸之路从开始就由阿拉伯人把持,郑公公带队比较容易和路上的妖魔鬼怪套辞,而且当时的航海资料也就他这样受过教育的色目人看得懂。航海趟路哪有那么简单,郑要是有这个任务怎么可能带那么大一支舰队,事实上郑跑了这么多趟,无论真实目的是赚钱,打海盗还是找建明帝,日本显然都应该是目标,但他为啥没去呢,因为阿拉伯商人没去过日本,没这条海路的资料,给老郑俩胆他也不敢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