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第四章 新经济下的新中国 -- 史文恭

共:💬78 🌺626 🌵2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第四章 新经济下的新中国

第一节 陈云的两包火药

1953年十月一日,国庆之夜,在天安门城楼上,户部尚书兼大盐铁转运使陈云向毛泽东汇报了他酝酿百日后的新政,这个制度极为深刻地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结构,也正式确定了TG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改变,并进而为以后近25年中国经济的运行打下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基础。这个伟大的新政,就是“统购统销”,它的作用和危险性,用陈云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肩膀挑着一根扁担,前面是“黄色炸药”,后面是“黑色炸药”。

为什么陈云用了如此危险的比喻来说明他本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成就呢?因为统购统销制度的实质,就是通过“调节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分配”来获得进行国内建设的启动资金。----这话听起来很正常,事实上,所谓的调节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分配,就是剥削农民,支持国家。----在术语上,成为“工农业剪刀差”。

其具体的做法就是,所用农民的劳动所得(粮食)必须强制以国家规定的价格统一收购,请注意,1953年时,中国还没开始土地集体所有制,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农民私有的,相应的,他们土地上的收获也应该由农民自主支配和定价,-----然而,令刚刚执政的TG意想不到的是,之前,被地主残酷剥削的农民并没有余粮,他们上缴地主的地租成为农村供给城市的商品粮,而伟大的土改制度实行以后,农村的余粮再也不通过地主进行“收集”,相反,被饿了几十年的农民自己消费(或存家代售),于是,城市和政府面临了粮荒。------一个讽刺性的数字就是,之前全国的地主从各地农民手里剥夺的地租相当于700亿市斤的粮食,而这,恰恰于TG执政的新中国政府所需要的养活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商品粮数目相同。

于是,这就给了新中国的领导者一个非常难堪的“现实主义”困难,假如他们不让农民回到之前的粮食消费水平(也就是被地主残酷剥削时候的低口粮标准),那么,城市的工业人口必须支付较高的粮价给农业,这就使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工业建设的积累大幅减少,从而严重影响工业发展的速度。-----举个例子,假如养活一个工人家庭(4口之家)的粮食成本为每月100元,如果粮价上涨50%,则工人的工资必须也要涨50%才能保持相同的生活水平,----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用工成本也要上涨50%才能保证工人愿意继续工作,----于是,自然就导致工业企业利润的急剧下滑和带来的再投资金额的巨幅降低了。

所以,为了满足工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强制农民上缴家里的余粮并以一个并不那么美好的价格卖给国家,------因此,这引起了一个伦理上的问题,

----很多农村出身的干部在党的会议上提出“革命期间农民的贡献最大,现在又要征购其余粮,这是整农民,是过河拆桥。”-----同样的,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梁漱溟伟人也喊出了“农民的生活在九地之下,工人的生活在九天之上”的妙论,

------但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如果想要摆脱1840年以来被世界列强凌辱百年的惨痛历史,则必须要用最大的效率开始工业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中国广大地区农民长期所承受的巨额剪刀差,正是对国家建设的一个无可或缺但背影沧桑的支持。-----如果上面的例子里,我们会误把地主和政府的角色有所混淆的话,那么至少有一个基本的不同是清楚的,此时的TG从农民手里获得的,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一个国家发展必要而苦涩的资源。

而在对农民“统购”的另一头,为了防止城市里某些“投机天才”大肆购入国家牌价下的低价粮食,并等灾年高价卖出,必然需要“统销”这一制度堵住漏洞,也就是说,必须要定人定量来销售粮食----这就催生了后来一系列的票证制度的蔓延。----而首先,这一制度,彻底埋葬了很多小贩,小摊的生路。-------因为他们无法像以前那样直接从农村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也因此,统购统销制度虽然开始于粮食,伴随着国家对主要经济物资进行的彻底管理,所有1953年之际还蓬勃发展的私有经济,从根本上被釜底抽薪了。一个全新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将在他们的废墟中傲人挺立,带来之后几十年新中国经济的全新面貌。

因此,统购统销是后来公有制经济最强力的一个开始。随着它的推行,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公有制经济将席卷全国。这就使得行政干预和政治号召对经济行动的影响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完全不同的深化,于是,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以从未有过的紧密程度结合在一起,----一大群前将领,前地下党员和前政治家们,将开始他们经济学家的历程,而这一次,他们的第一课将是闪亮却沉重的。

通宝推:逍遥蜀客,rentg,普鲁托,朴石,Lioncat,陈王奋起,老老狐狸,独立寒秋HK,桥上,邻居大哥,新楼,王小棉她妈,红军迷,低谷,拿不准,小戎,崇文尚武,qq97,决不倒戈,花大熊,阴霾信仰,领班军机,烤糊的卷子,mezhan,广宽,李根,胡一刀,王铁墩,种植园土,东海后学,jhjdylj,時千峰,盲人摸象,脊梁硬,七天,
家园 沙发沙发沙发
家园 地板地板地板
家园 双轨制,就类似于统购但不统销

而单轨,不管是哪一轨,总是更容易忍受

家园 都是地主家摆阔

得三人沙发,连带地板也要铺三层。

家园 军事共产主义

在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时,通过统一调配,将人员和物资集中于主要方向,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率。1953年抗美援朝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用这个法子不能算错。

但是,以后为了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政治理念,将土地和工厂都收归国有,将计划经济贯彻到所有经济领域,最后成了一潭死水,也是一大教训。

家园 赤脚医生、教育普及、水利化建设是功在千秋的布施!

“其具体的做法就是,所用农民的劳动所得(粮食)必须强制以国家规定的价格统一收购,请注意,1953年时,中国还没开始土地集体所有制,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农民私有的,相应的,他们土地上的收获也应该由农民自主支配和定价,-----然而,令刚刚执政的TG意想不到的是,之前,被地主残酷剥削的农民并没有余粮,他们上缴地主的地租成为农村供给城市的商品粮,而伟大的土改制度实行以后,农村的余粮再也不通过地主进行“收集”,相反,被饿了几十年的农民自己消费(或存家代售),于是,城市和政府面临了粮荒。------一个讽刺性的数字就是,之前全国的地主从各地农民手里剥夺的地租相当于700亿市斤的粮食,而这,恰恰于TG执政的新中国政府所需要的养活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商品粮数目相同。”

不统购统销,也有的是盘剥办法,统购统销实际是对绝大多数农民最大的保护

什么医疗、教育,什么货币化地租+压低收购价格,这不都是新老剥削者玩熟了的吗?难道打下天下的土共不会?

赤脚医生、教育普及、水利化建设是功在千秋的布施!

说“之前全国的地主从各地农民手里剥夺的地租相当于700亿市斤的粮食,而这,恰恰于TG执政的新中国政府所需要的养活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商品粮数目相同”,能否结合下建国后粮食增产情况?难道增产部分都被小农囤积居奇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西安笨老虎,
家园 新增的部分主要被人口吃掉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TG在70年代末那么强力的推行计划生育。以他们二十多年的经济工作的经验而言,不控制人口,经济工作就是一盘死棋。

第一产业搞不出那么多粮食来,第二产业缺乏注入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轻工业又因为备战搞的太轻,工业自身积累不足。在后来的内部搞活和外贸两个政策发挥效应之前,体制内的人能考虑的就是减少新增人口这个办法了。

家园 看成了:新增的人口被吃掉了。。。汗一个。。。
家园 老老狐狸的帖子里面有说过这事

建国以后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一倍左右,人口也增长了差不多一倍。70年代后期人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两个人口阶段我们压缩在三十年不到的时间里面完成了。

事后来看,并不需要那么严厉的一胎化计生政策,如果维持70年代的计生政策人口结构会比现在好不少。

不过那时候到处都是人口爆炸理论。这个决策倒也不是谁的责任,只能说人的认识很难超越历史局限。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那时粮食增产没有后劲的

其他经济作物都不种了,群众意见大得很。不可能长期坚持。

家园 没办法,只能先解决粮食问题。人口压力太大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压力也是TG自己搞出来的,普及医疗服务这块做得太好了。新生婴儿死亡率和老年人的死亡率降得太快。导致人均寿命等指标都能达到了同期发达国家的水平。

改开能一年进口1000万吨以上的粮食没什么压力。刚建国时候一年耗尽所有外汇也仅仅能进口300万吨粮食。换谁当家也只能先抓粮食。

还有,其他经济作物也不是不种哈。当时讲以粮为纲,多种经营。那时候强调粮食也有国防压力的因素,不能简单地用80年代后期的和平环境套过去的政策。

我手里有新中国六十年农业统计资料。能找到的棉,麻,水果产量从52年算也增长了快一倍,(从49年算是差不多4倍多,咱们的底子真是太薄了,一穷二白真是一点都没错),油料的产量增长幅度不大,总的牲畜量增长了50%,其中猪肉增长幅度较高,差不多增长了一倍半。水产品一倍多一点。

只能说,人口压力实在太大。我们能熬过这个阶段真不容易。

通宝推:大江南北,桥上,老老狐狸,jboyin,
家园 中国还无偿支援外国人的钱粮也的算上啊

中国还无偿支援外国人的钱粮也的算上啊,这么算,粮食是够吃的,

家园 人均粮食产量和解放前好年份如36年对比就是,再比分配公平

人均粮食产量和解放前好年份如1936对比就是,再比分配公平性

“第二产业缺乏注入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毛身后修疗养院、老干部楼,填充万元肚怎么有的是钱

关键是继任者没良心!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TG在70年代末那么强力的推行计划生育。以他们二十多年的经济工作的经验而言,不控制人口,经济工作就是一盘死棋。”

没有毛时期养大并解决基础教育,它们连血汗工厂也搞不好!

原创】第四章 新经济下的新中国 -- 史文恭

日志随笔 选版 0 候选 0

复12 阅2159 2016-11-09 11:51:20

回复 花↑5 宝推 收藏 统计 更多 囧↓ 单帖

全看

分页

树展

一览

主题

2016-11-10 10:27:05

4222955 复 4222950

史节 ★ 头像

乐善1317

声望5081

从六品上:奉议郎|振威校尉

新增的部分主要被人口吃掉了 花5 新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TG在70年代末那么强力的推行计划生育。以他们二十多年的经济工作的经验而言,不控制人口,经济工作就是一盘死棋。

第一产业搞不出那么多粮食来,第二产业缺乏注入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轻工业又因为备战搞的太轻,工业自身积累不足。在后来的内部搞活和外贸两个政策发挥效应之前,体制内的人能考虑的就是减少新增人口这个办法了。

家园 毛时代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明显,总产远高于人口增长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2年)

年 度  粮产量(万吨) 增率  人口(亿) 增率  人均粮(公斤)

1949年  11318   —   5.4167   —    208.9

1950年   13213  14.34% 5.5196  1.86%   239.4

1951年  14369  8.05%  5.6300  1.96%   255.2

1952年  16392  12.34% 5.7482  2.06%   285.2

1953年  16683  1.74%   5.8796  2.23%   283.7

1954年  16952  1.59%   6.0266  2.44%   281.3

1955年  18394  7.84%   6.1465  1.95%   299.3

1956年  19275  4.57%   6.2828  2.17%   306.8

1957年  19505  1.18%   6.4653  2.82%   301.7

1958年  19765  1.32%   6.5994  2.03%   299.5

1959年  16968 -16.48% 6.7207  1.80%   252.5

1960年  14385 -17.96% 6.6207 -1.51%   217.3

1961年  13650  -5.38%   6.5859 -0.53%   207.3

1962年  15441  11.60% 6.7295  2.13%   229.5

1963年  17000  9.17%   6.9172  2.71%   245.8

1964年  18750  9.33%   7.0499  1.88%  266.0

1965年  19453   3.61%   7.2538  2.81%   268.2

1966年  21400  9.10%   7.4542  2.69%   287.1

1967年  21782  1.75%   7.6368  2.39%   285.2

1968年  20906  -4.19%   7.8534  2.76%   266.2

1969年  21097   0.91%   8.0671  2.65%   261.5

1970年  23996  12.08% 8.2992  2.80%   289.1

1971年  25014  4.07%   8.5229  2.62%   293.5

1972年  24048  -4.02%   8.7177  2.23%   275.9

1973年  26494  9.23%   8.9211  2.28%   297.0

1974年   27527   3.75%   9.0859  1.81%   303.0

1975年  28452   3.25%   9.2420  1.69%   307.9

1976年  28631  0.63%   9.3717  1.38%   305.5

毛时代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明显,总产远高于人口增长

http://rjshdz.blog.163.com/blog/static/20514924020141112638416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