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伯夷、叔齐到底怎么回事 -- 语迟

共:💬5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伯夷、叔齐到底怎么回事

  曾经看到一个说法,现在这么多抑郁症对不对,好多都想自杀。那么哪种死法比较爽呆呢?跳楼模电门什么的,这个说法就是说,世界上那么多种自杀的方法,各种死掉的方式,其中最痛苦的,是饿死。。。饿死就是自己把自己消化掉。人体内的胃液是强酸,胰液则是强碱,腐蚀性都很强。饿死的人会胃出血,这就是胃壁已经没有东西拿来再生了,消化液就把胃给消化了。西汉周亚夫下狱,“闭食五日,呕血而死”,这就是饥饿导致的胃出血。根据绝食的时间来看,周亚夫当时应该是连水都断了。。。我不知道饿死是不是最痛苦的死法,我也不想尝试。所谓“有饭吃,万事足”。其实人活在世上,能有口饭吃,也就够了,其他的都是些无所谓的事情,有没有都行。。。历史上那些大饥荒,易子而食,人吃人,我希望那种地狱的日子我们子子孙孙再也不要遇到。

  传说就是因为饿死极其痛苦,所以用绝食这种办法来自杀,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人饿极了会发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因此历史上有记载的,绝食而死的人很少。洪承畴被俘,也企图绝食自杀。不说忠义气节的问题,他一家老小都在国内,在崇祯手里攥着呢。他最终不是也没坚持下来么?骨肉亲情尚且不顾,说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是屁话。饿你十天半个月的你试试。

  也许,历史上说某某人“绝食而死”,大多是文学的成分更多一些,并不那么科学。这么说,也只是在突出自杀者的刚毅决绝,突出那种必死的决心。实际上究竟怎么死的,你又没在旁边看着,你怎么知道。就拿伯夷、叔齐来说,其实并不是绝食,书上讲的很清楚,俩老头“采薇而食”,不是一点东西都不吃。可能只是年老体衰营养不良,那时候地广人稀,林木茂密,俩老头又饿又病,走不动了,也没人发现,就死了。

  。。。。。。

  以上是说点废话。我写这个贴,不是要来纠缠伯夷叔齐到底是不是死于自杀。我想谈谈伯夷叔齐为什么要这样。周武圣人革命,讨伐商纣暴君,从此天下太平,人民将安居乐业,国家前途一片光明,你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用绝食这种方式来反对正义呢?如果你认为周武革命错了,那么你又认为什么是对的呢?难道夏桀商纣之流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大问题。现在的人不容易理解。也懒的关心。现在的人脑子里装的都是些XYZABC,无关道义、信仰,所以有奶便是娘。其实几千年前,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他们做的事,他们的思想,与后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甚至与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是很有关系的。

  我们讲历史上的任何事情,不能忽略这些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环境是个什么情况,这样才能设身处地把问题搞清楚,才不会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什么都在变,你是现代社会的人,你的思维观念是现代的,企图用这种思维观念去理解历史上的事情,那一般是理解不了的。而伯夷叔齐所处的时代,与东周以后几千年,以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是个什么情况呢?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记载,“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这就是说,在尧舜禹的时代,想整出来一个国家领导人是非常难的。这个人首先要获得圣王的认可,其次还要“岳牧咸荐”,就是全国各处地方下级以及天下百姓也要认可并推荐,这才开始试用期,代朕临朝,主持中央工作。试用期一试就是好几十年,累死累活,家也回不了,还得跟老百姓一块搬砖和泥,吃糠咽菜,累的小腿不长毛。一直到“功用既兴”,的确不负众望,工作很有政绩,“然后授政”,这才转正,获得国家认命。签订劳动合同,办理五险一金。。。这样整出来的国家领导人,即便不是圣人,也差不多了。在那个时候想君临天下,想当个国家元首,要经历千刀万剐,要修成个圣人才行。。。所以,那时候很多人一听要被传位,要继承大统做皇帝,他们第一个条件反射就是跑路藏起来。。。尧传天下于许由,许由跑了。又传舜,舜也跑了。后来夏朝廷一度又企图传位给卞随、务光,二位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投河自尽。

  当年尧传天下于许由,许由“耻之逃隐”。从这个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文明的底蕴是老子庄子的思想。儒家学说也属于老庄思想的一部分,老庄、圣教,二者不是个对立的关系,而是个包含的关系。。。那么许由为什么以做皇帝为耻呢?这个思想在老庄自然之学中俯拾皆是。比如“不敢为天下先”、“和其光,同其尘”、“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等等诸如此类。总之,老庄自然之学教育我们,做人要平凡,我们应该追求平凡,普普通通就好。其实你本来也就是个凡人,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你让老子当皇帝,什么意思嘛,想看老子笑话是不是?许由压根不认为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出众的地方,突然朝廷要来黄袍加身,这说明这些年做人太失败,闹半天,还是木秀于林,行高于人,整的与众不同。太傻太蠢了。这对许由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他脚着自己很傻很天真,简直就是可耻。这种精神打击更是让卞随、务光二位直接自杀。

  所以我们可以在历史记载中看到,先秦乃至上古时代,谦让王位以及皇位的人不少。这就是老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之一。正所谓“紫授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伯夷叔齐也是这样的人,兄弟俩不是去争王位,而是唯恐避之不及。在上古时代,这些弃功名如敝屣的高人隐士,对当权者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那些高人隐士不做皇帝,自己却傻不列跌上了位,勒了嚼子,看着跟个二傻子一样。人都是要面子的,真正不要脸的人极少。为了不至于让天下耻笑,上古那些国君,自然也就会拿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后世儒家有个观点,就是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只是你自己想不想的问题。你只要想做圣人,其实也没什么难的。学佛的都知道,你处理什么事情,可以想想如果佛陀面对这件事,他会怎么办。你内心肯定知道佛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你照着做就行了。你没照着做,那也只是你不愿意而已。人人皆是圣贤种子,心即是佛,你做不做圣人,这不是个能力问题,只是个态度问题。

  《老子》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在上古时代,象尧舜禹那样的国君,就仿佛蹲在近地轨道上来观察这个地球。万物作焉而不辞,社会上无论发生什么事,圣人都不会去有意的压制或者引导,看着它自生自灭罢了。圣人通过自己极其宁静无欲无求的修为,行不言之教,德化天下,让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安静下来。圣人治下的社会,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那时社会中每个人不是去追名逐利,而是生怕在人群中与众不同。就显着你了。

  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尧帝还在位,舜主持中央工作,这是三代圣人共治天下。如此天下大治。英特纳雄耐尔实现了。加之之前三皇五帝之无上功勋,圣王之德泽被万世,一直到西周末期,不知几千百年,中国的社会面貌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期间虽有夏桀商纣偶尔几个顽劣暴虐之徒,也是瑕不掩瑜,乌云盖不住日头。这就是当年伯夷叔齐所处的社会环境。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节俭而不吝啬);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勤劳而不自私)。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个话说的很清楚。就是说上古时代大同社会,我孔丘虽然没有赶上,但是有志于此。我孔丘的政治理想就是把现在这个“大道既隐”的社会恢复到上古大同社会。。。这说明孔子认为上古大同社会是真实存在过的。而现在的历史公论总在认为孔子做梦呢,现在的历史公论一说上古就是什么“部落”、“部落联盟”、“部族”云云,仿佛我们中华先古圣王不过是些穿着兽皮露着蛋的非洲野蛮酋长。你们长点脑子行不行?那些历史学家是比孔子离上古时代近呢?还是他们比孔子还懂历史?

  。。。。。。

  伯夷、叔齐兄弟二人躲开王位不坐,跑到周属地去养老,正赶上文王死,武王又出兵伐纣。兄弟俩就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这段话应该是后世胡编的。因为当时那个年代,还没什么“忠孝仁义”一说。那时候的社会基本上还是健康的。河里没鱼市上见。但凡等到社会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太多了,才会有人出来讲“忠孝仁义”。当你去抢救一个人的时候,只能说明这人快死了。从孔子那个时代,开始讲“忠孝仁义”。发展到现在,“忠孝仁义”果然再也找不着了。社会上再没有人提这些事了。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不需要抢救,这就是当时伯夷叔齐并不会谈及忠孝问题的原因,而一个人死透了,抢救还有个屁用。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情况。。。当时伯夷、叔齐颤颤巍巍,拦着武王的部队,挡着坦克不让走,到底说了些啥,搞不清楚。但肯定惹翻了士兵。士兵要杀人。姜太公则深知其味,遂“扶而去之”。。。继而天下宗周,独伯夷、叔齐耻之。

  韩愈《伯夷颂》曰,“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至于伯夷、叔齐,则更是“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说伯夷、叔齐,特立独行到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皆非之而不顾。

  其实商纣这个人最大的问题是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这人有才华,有本事,因此特别爱折腾。东征西讨,变着花样的玩。有才华的人他一般就会表现出来。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人如果有才华,或者绝色美貌,那么她就不会安安静静相夫教子,她一定受不了平淡寂寞的生活,会整出很多幺蛾子。人间也就免不了多出来一些绿。。。其实男人也是这样,历史上的很多才子都是疯子,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商纣也无非就是个品德压不住才华的才子而已,结果君子恶居下流,你一旦惹人讨厌,则“天下之恶皆归焉”。天下所有的坏事就会往你身上推。

  伯夷、叔齐之所以反对武王伐纣,第一个原因就是孔子说的,“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个事情是很唯心的。。。天下承平日久,大部分的国君都是老老实实本本份份的,偶尔出来这么一个顽徒,你就受不了了?你等着他死不行吗?事情总会过去的,不要一有不舒服、不痛快就跳起来。你沉稳点行不行?这就叫“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就象有些人有病,一难受就慌了神了,病急乱投医。反而越折腾越乱。病算是好不了了。。。宇宙一个根本的规律就是“无常”,再痛苦的事情都会过去的。现在很疼,你不用理它,它一会就不疼了。那个最痛苦的时刻你一旦忍过去了,则“怨是用希”,痛苦就会越来越少。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就是说遇到令人怨恨的事情,心中也没有怨恨,更别提记仇了。这样遇到令人怨恨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子曰“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什么话都听得进去,心中无所谓怨恨了。。。最终你会发现,那些痛苦厌恨,其实都在你自己心里。外界发生的令你痛苦厌恨的事情,其实并不在你的心外。。。尧帝曾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不要去看别人哪儿做得不对,先看看你自己。

  第二,伯夷叔齐临死前哀歌叹到,“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就是说武王你这么以暴易暴,给后世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先例。这就跟后来的“清君侧”一样。任谁都能拿着“清君侧”的口号来造反。第一次商汤革命,那时候还没人回过神来,没人说啥,你又搞这么一次,岂不是要给天下那些狼子野心启蒙吗?如此一来不就要天下大乱了吗?

  。。。。。。

  所以我们来理解伯夷、叔齐的事情,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伯夷、叔齐话说出去了,武王不听。再在周属地呆下去养老似乎有点那啥。。。伯夷叔齐一赌气饿死了。如果我们小清新一点的说,伯夷叔齐这种“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的特立独行,也许是想让后世记住上古那一段“大道之行”的幸福时光。。。老头俩当时就已看到武王伐纣的恶果,以后时代要变了,这种好日子你们再也遇不到了。再后来就是“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边了,郊原血。”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脚着自己太能了,每个人都想多吃多占。都他妈来争,没有忍和让的。

  (完)

通宝推:時千峰,
家园 貌似伯夷叔齐没资格说这话吧?

第二,伯夷叔齐临死前哀歌叹到,“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就是说武王你这么以暴易暴,给后世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先例。这就跟后来的“清君侧”一样。任谁都能拿着“清君侧”的口号来造反。第一次商汤革命,那时候还没人回过神来,没人说啥,你又搞这么一次,岂不是要给天下那些狼子野心启蒙吗?如此一来不就要天下大乱了吗?

貌似伯夷叔齐没资格说这话吧?商汤不也是“以暴易暴”,革了夏桀的命?

家园 孔子是离上古时代近,但他说的就更接近上古实际这可不一定

北京出租车司机一般也比大部分人离中南海近,难道那些出租车政治局们说的就都是对的?

当然这么比喻不合适,孔子毕竟是当过大夫的人,换个比喻

孔子就好比是1958年在江西的一个大学校长,--江西有井冈山;孔子在的鲁国也是周的嫡亲亲属

然后孔子来讨论比如说庐山会议的事情,--他也一样没亲自与会,一样拿不到原始政治局会议记录;上古作品保留不易,鲁国是能保留些舞姿呀祭奠仪式呀什么的,可实际社会状况就看不到了,估计他也大多数是凭想象,根据传说,加上自己的判断

然后你说孔子这个江西大学校长因为离庐山更近,--时间地理都近,就说他对庐山会议的说法有多贴近实际。

这好像也不太实事求

家园 马本斋母亲怎么死的?
家园 天下没有好皇帝

列传72都说的是这个意思, 列传第一,提纲挈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