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哥说着怎么动气啦?大家闲聊而已

就拿我了解的上海来说吧。

1976年52元的大学毕业工资,一般住着厂里的宿舍,一分钱不用掏,如果分了房子,也是一室或者一室带一个小厅,房租大概1块钱。吃饭吃食堂一个月十几块钱就够了,最拉风的衬衫想买可以买, 上班的交通费一个月2~3块钱。结婚后夫妻两人90元左右的工资,一斤米8分钱,一斤肉0.74, 一斤带鱼0.4,一斤青菜0.03,养活2个孩子轻轻松松,孩子上学的学杂费累加一学期不过2块钱,即使加上两个没有退休工资的老人就有点紧,但还是能生活。

今天4000块钱的工资,房租去掉2000,和人合租的公寓,和当年的宿舍基本相当,吃饭1000,交通费500。买衣服,只能淘宝的廉价货,拉风的衣服只能在想象中。

另外,人民币对美元,1980的时候大概是1.4:1,而不是你印象中的2.5:1,那是后来已经开始贬值了。

我家在苏北,村办经济远远不如苏南浙北,基本是纺织,塑料,农机,农药,化肥等。 农机包括水泵,减速器,脱粒机,喷雾器, 拖拉机上的各种配件, 各种螺丝螺母标准件等等,村办企业在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做出来的。只有几公里外的泰兴,搞出了化妆品, 属于妖孽。改开后许多农机厂都纷纷倒闭,我原来不懂,就骂当时的镇领导管理不善。

一直到几年前才领悟,当时是由于大气候的影响。

通宝推:阴霾信仰,高中三年,苏仙岭,盲人摸象,红军迷,武工队,老老狐狸,
家园 LOL! 是啊!死在乡下一辈子就好了!

就跟农民一样困在乡下,不得流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民4个人的投票权,才相当于一个城市居民的投票权

家园 我选择自行车就是考虑可比性

第一,它不是高科技产品,其价值主要是使用的材料费和人工费。

第二,在形制上现在的自行车和3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差别。

第三,是生活常用品,又不是太廉价,数字好记。

第四,地区差,季节差不大,大家对价格的认识比较统一。

您说的衬衫价格,我真不记得了。但是有一点记得很清楚,爸爸为了省钱,自己学做衣服。可见当时即使是4块钱的一件衬衫,对普通人家来说也不是很轻松。另外,当时DIY不是消闲,是必须。自己织毛衣,自己打家具,自己装收音机,自己种菜养鸡,过年自己做芝麻糖花生糖,还有我的玩具枪,全是爸爸自己做的,凡是有可能自己做的,都有人尝试自己做。为什么?为了省钱!

菜场里为了多一颗青菜,食堂里为了多一块肉,商场里为了多一寸布都可以吵得天翻地覆,为什么?为了省钱。

我不知道你说的1976年的购买力是现在的50--150倍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真是这么富足,谁还想改开?

家园 聊聊入世,回老狐狸

入世前后有很多事情发生的。从97年到02年好戏连连。

1,第一波信息技术潮的兴起

这个不用说太多,大家都知道。我单谈这个浪潮对国内外贸的影响。以前和外国沟通是很难的。我96年挂过澳大利亚电话,200元,没说清楚,后悔死。有电邮了,爽。瞬间不知道这几千年人类是如何活下来的。香港在80,90年代赚钱就是因为它是外贸桥梁。

2,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规模自杀

亚洲金融风暴,豆糠泡沫破灭,日本失去的二十年,08美国金融危机,台湾政治危机,香港政治危机,俄罗斯经济崩溃,南美再次出现经济危机。

我是觉得这资本主义药丸啊。

现在坐在温哥华的小酒馆里,这个城市以每天2个年轻人的速度消耗毒品。这些毒品据说是中国出品。我在等待渥太华特派员来焚烧毒品并指责中国,然后中国为了保护全球贸易自由而忍痛由国企出面扩展已经很成功的湄公河巡逻计划。

我又喝多了。

通宝推:国林风,蓝鸟,
家园 过去54元维持个温饱,现在过同等生活1725元

城市收入:

高高收入家庭 父亲50-100元+母亲40-50元 (干部或大型国企)

中中收入家庭 父亲30-40元+母亲20-30元 (地方国营或大集体)

低低收入家庭 父亲20-30元+母亲0-20元 (小集体或失业)

家庭收入60元(父亲中收入,母亲低收入)的开支:

定量口粮(工作的32斤,中学生25斤,其它15斤7斤不等)100斤,1毛4/斤,需14元。

买黑市粮20斤,3毛2/斤,需6元。

小菜钱(不含肉)一天2毛,需6元。

学费,一学期5元,一年10元,单位可报销一半(小集体没有这福利),另外还有“杂费”,几个孩子平均到每月,需2元。

给双方父母(一般是没有养老金的)各4元,需8元。

房租,需5元。

电费,2毛5/度,一个月用8度,需2元。

煤炭,粉状3分/斤,饼状5分/斤,需5元。

饼油盐酱醋糖水,需2元。

一个月添1件衣服,需4元。

以上计54元。

60-54,还剩6元,要买肉,交互助,准备过年,添个小板凳,婚丧嫁娶的应酬,......。不够吧,就从上面各项中一点一点地抠。所以,基本省略。

参考:自行车120元,收音机30元,缝纫机120元,闹钟7元,手表25元。上海到南京4元火车,南京到扬州汽车4元,扬州到泰兴汽车3元(陈王家在那里)。

---------------------------------------------

现在同等生活的支出:

口粮,120斤,2元/斤,需24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挑挑拣拣)

小菜钱(不含肉)一天5元,需15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青菜韭菜酱油汤)

学费,一学期350元,一年750元,“几个孩子”平均到每月,需20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就近公立)

给双方父母就不要了,一般是有养老金的,能活。

房租,需1000元,这个还可以再省点。(注意像过去一样,人均3平方)

电费,6毛/度,一个月用8度,需5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开空调电视电脑,只照明)

煤气,3元/方,需3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洗澡冲凉)

饼油盐酱醋糖水,需5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挑挑拣拣)

一个月添1件衣服,需5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挑挑拣拣)

以上计1725元。

家园 我的表达可能有问题,是同等货币的购买力是现在的50~15

考虑到现在的收入增加到了过去的80倍左右,同样是底层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家园 有意思,说说我记得的

这家的流水账,粮食定量偏少,每月添1件衣服,又有些奢侈。

我记得的,

口粮定量,成人男35斤,中学生男(15岁时)定量32斤,我们家在南方,口粮都是大米,国营粮店0.142元一斤。

到北京上大学后定量36斤,大约20斤是面,10斤米,6斤粗粮,大概是这个数吧,北方南方同学有时会互换米、面票。

猪肉大概是0.9元/斤,酱油都是散打的,记得是0.24元一斤。

我们家买了一辆新自行车,鲲鹏牌的,估计很少人知道,我们省自己生产的,印象里是95块,一个砖头大小的东方红半导体收音机,26块。

时间,73-75年,以上数据可信度,从上到下,递减。

总的来说,就是农产品便宜,生存必需品(学费房租医疗水电)便宜,工业品贵。

通宝推:阴霾信仰,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家园 一个月只算了1件还奢侈?不能再少了

(被你这两个字搞得眼泪水都要出来了)一家算6口人,一个月只添1件,到过年时才都能有上下一套新衣服

那时的香烟价格:劳动牌1毛3,飞马牌2毛9,光荣牌3毛2,大前门4毛5,群英6毛3,再上面还有牡丹,中华的没见过。

贵的当然吃不起了,飞马自己吃最实惠,大前门的请客最实惠,群英牡丹的那就了不得了。

家园 要说我对知青的知识啊?

八十年代中期我就开始阅读伤痕文学及相关类似文学,什么今夜有暴风雪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啊,绿化树啊,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啊,当时虽然小,连冬天里的春天这种大部头都读下来了。呵呵,以为我刚30出头?说我年轻我真爱听。

我父母都是文革期间从农村进的城,当年我说知青下乡受苦他们就不在意:“那合着我们农村人就该一辈子受苦”?无独有偶,我岳父也是农村出身,文革期间当兵提干跳出龙门。我岳母是高中生,成分不好,其父亲是大地主,母亲更是有台湾大特务的海外关系,于是她下乡盘锦一年多,就招工回了城。饭桌上她常对那一年多的知青生活耿耿于怀,我岳父则是嗤之以鼻,称之为矫情。

呵呵,有意思,真有意思。

通宝推:换了人间,发了胖的罗密欧,阴霾信仰,纹石,老老狐狸,
家园 顺便再说几个数字

七十年代,日本城市人口七千万,支撑了当时世界第二的工业规模,日本没有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反过来说,七十年代的生产力水平,即使工业发展到了世界第二,也就满足七千万城市居民的就业需要。而当时的中国城市人口呢,整个七十年代从一亿四千万发展到一亿九千万,您自己说七十年代中国的工业要发展到日本的几倍,才能满足这两倍于日本的城市人口就业需要,而不至于向农村,边疆转移多余劳动力?又该怎么才能发展到那一步?指望天上掉馅饼么?

您在那呻吟“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敢问您呻吟这几句,就能从天上掉下充分的工作岗位么?我倒是也听说过两句没那么文雅的,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有大的难处”是也。

通宝推:阴霾信仰,武工队,老老狐狸,journal,
家园 跟你在以下三点上能达成共识,对吧?

1 知青下乡苦(你岳母才只下乡1年多,就“常耿耿于怀”)

2 农民更苦(你父母对你岳母不以为然)

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失业”(林彪516工程纪要)(你说“向农村,边疆转移多余劳动力”)

哦,我再去看看516工程纪要,看看那里面还说了些啥。

家园 花!

据我所知,疏散城市人口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粮食供应不足,政府能征收上来的粮食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进城人口的增长速度。

家园 然后你想说什么呢,你又得出什么结论呢?

说吧。请论证。

家园 有道理,但要考虑技术水平、组织水平不同带来的效率差距。
家园 问我?滑天下之大稽

您自己说七十年代中国的工业要发展到日本的几倍,才能满足这两倍于日本的城市人口就业需要,而不至于向农村,边疆转移多余劳动力?又该怎么才能发展到那一步?指望天上掉馅饼么?

建国后一直到上山下乡,我从没有在国家计委干过一天,也没有在国家计生委干过一天,你凭什么要我来回答安置多余劳动力的问题?

想到或者想,你这问题其实应该去诘问谁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