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和音乐 -- texasredneck

共:💬77 🌺703 🌵1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和音乐

我和音乐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在音乐方面都是很贫乏的,只有红歌和数量不多民族音乐。我现在完全不能忍受红色歌曲,我以为听音乐是一个有些小资事情,搞那一些慷慨激昂干什么,再说人在美国,去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不是有些滑稽。当然,我知道仍然有些像我这样的年纪的人唱红歌有时会热泪盈眶,但是,我以为那是因为那些音乐让他们想起来那些逝去了岁月,无非就是无怨无悔青春和激情。音乐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东西,它会把你的过去融合到一起,比如说你和初恋情人的第一眼正好在唱《东方红》,于是那个曲调就让你想起来她,其实与伟大领袖根本就没有关系。

我可能要稍微幸运一点,因为我家里有一点老唱片和一个电唱机,不是那种留声机,而是带有放大器和喇叭的,还是电子管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半导体。唱片基本都是西方的古典音乐,大约有几十张。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当然,我不知道歌名,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因为都是英文。母亲告诉了我名字和歌词大意,恐怕还告诉了我了歌唱家,但是我却忘了。我后来多次听过这首歌,总感觉没有那个人唱得好,当然,这只是一种情绪,在少年的眼里,无论什么都是最美好的。

这首歌歌词非常简单,我那时也听不懂,只是觉得那个曲调非常美而独特,打动了自己。那些唱片里还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歌剧咏叹调,我并不觉得怎么好。现在来说,那首歌表述的是人生的艰辛。的确,人生就是艰辛无比,充满着苦难,幸福和欢乐就像白驹过隙,还只有等到那短暂瞬间过去了以后,你才能知道那其实是自己在不长的今生能得到最好的东西。就像我偎依在母亲的身边,静静地听着那起伏跌宕的女高音。

我想现在我可能能够理解母亲当时心境,但是,作为少年的我,那时根本就不知道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喜欢这首歌,我也不知道。大概人生来就是有些忧郁的,所以这个世界上那些杰作,无论是小说,音乐,绘画都充满着伤感,只有这个东西最能打动人,那些慷慨激昂只不过是过门,并不能持久。

这首歌是非常有名,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之一。世界那些最有名的女高音,都唱过,据此改编的小提琴,大提琴曲,萨克斯等等等,应有尽有,被无数人传唱,演奏,至今不衰。可见音乐是一个超越民族,时间,空间,可以永远的东西。再过一万年,这个世界不知会变成什么样,人们恐怕记不得我们今天的总统,主席,早就忘记了今天的歌星,球星,不知道会使用什么样的人工智能和音响设备,但是,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母亲,我想这首歌总是会有人唱,有人听的,对此我坚信无疑。

《维基百科》说贝多芬是古典音乐集大成者,非常到位。他是什么都可以来,什么都可以出类拔萃。《英雄》,《命运》是一些非常宏伟东西,那种磅礴气势在他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是他完美地展现了交响乐可以到达的意境,被人们认为是交响乐转折点;而《月光》,《致爱丽丝》却是典型的小调,简单而清新。前者都有些悲愤;后者却总有一丝排遣不掉的淡淡的忧伤,我听时总有些感叹,这应该是心灵多么纯净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很多人认为莫扎特最有才华,但他却是一个典型的宫廷音乐家,他的音乐是给那些王公贵妇们听的,所以你能想象那些人会喜欢《命运》吗,恐怕会把她们手上的扇子给震下来。贝多芬却是一个最有个性的音乐家,极为倔强而无所畏惧,而且时代不同了,贝多芬这种人能够生存了。

所以说,真正的音乐家不是为了听众而写,更不是为了什么歌颂国家,什么正能量,他们就是为自己所写,表达自己高兴,愤怒,烦恼和失落。我们这一代人都被崔健所折服,那么他是在为谁而唱呢?我以为他就是为自己而写,因为他很真诚又和我们一个时代,所以能表达出我们情感。你能想象崔健会上春晚吗,通过那种层层审查那还会是崔健吗?

我觉得春晚音乐和宫廷音乐是差不多的东西,缺乏真诚,而这个东西却是艺术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东西怎么能够打动人。就像像莫扎特的音乐,他的东西的确有些美得惊人,但是,我觉得他是在说,我知道你们只能喜欢这样的东西,那么我就要让你们看一看,我能够做得多么的好。至于他的内心恐怕是那个未完成的《安魂曲》,那就不止是忧伤,而是有些黑色,据说有人听了以后就去自杀。但莫扎特却是一个最有才华的音乐家,如果你没有莫扎特的才华,又不能像崔健那般真诚,唱不唱无所谓的,赚钱可以,请你不要自吹自擂。

所以说,我更喜欢贝多芬,从他的音乐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莫扎特,我不知道。贝多芬在《命运》中要掐住命运的咽喉,对世间不平的悲愤溢于言表,但是,也就是他却写了《致爱丽丝》,那么清新动人,这二个东西相差太大,很难相信是一个人所为,人啊,真是说不清楚。也许从他那里我们能够得到:尽管这个世界恐怕就是一个狗屁,但我绝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我才不上它的当!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次上演的时候他已经完全耳聋,“演奏结束后,背向观众的贝多芬并不知道身后发生何事。这时,观众看到了最感人的一幕,一位独唱演员卡罗琳娜?温格(Caroline Unger)拉贝多芬转过身,才让他看到观众起立五次并疯狂地在鼓掌。当时,即使是皇室夫妇出场,观众也只会起立三次表示敬意,而五次对于一位非受雇于皇室的人来说,是未有的。这甚至引来警方到达现场,去制止这种自发的致意。贝多芬深受感动。”《维基百科》

最近刚刚看了今年奥斯卡颁奖上的乌龙,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在这个颁奖历史上最长的掌声是给卓别林的。他因为反感政治对电影的干涉在麦肯锡时代被当时的FBI头头胡佛禁止进入美国(1952),一直到了20年以后,他才能又一次回到美国接受奥斯卡荣誉奖,这时大厅里的掌声长达五分钟(一般半分钟都算长了)。好莱坞的那一帮人都是一些自高自大,自命不凡的家伙,在这时却都向卓别林表示自己的由衷的敬意。贝多芬那时没有摄影机,我们不知道他的表情,但卓别林却似乎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我想他不可能在表演,那么他其实是一个有些腼腆,十分内向的人。

这两个人都当之无愧,他们都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现在中国的父母亲都喜欢让孩子学习钢琴,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年轻的时候拉过小提琴,知道那个东西有多么难。音准是一个有些天生的东西,钢琴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说,要就是玩一玩,不想或者不能花太多的时间,钢琴挺好,小孩有个百把个小时就像模像样了,小提琴这个时间恐怕是惨不忍睹。钢琴是可大可小,音域开阔,可以不需要伴奏,一个小提琴可是相当单薄。

今天既然说到这里来了,就说钢琴吧。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都写过钢琴的杰作,我只想说以钢琴闻名的音乐家,我最喜欢的有二个,第一个是肖邦。不知什么原因,听他的作品,总感觉是女性写的。优美流畅,感情丰富而细腻,据说他本人就是多愁善感,那倒是音如其人。

我知道有人说他是花丛中的大炮,他的《送葬进行曲》在当时极有争议,舒曼甚至说那是残暴,当然,现在人们不会这样看,那恐怕是肖邦内心冲突的一次总爆发,他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的。舒曼可以说是养尊处优,理解不了一个祖国被人瓜分,家人遭受迫害,自己只能远离家园的人而感到的悲愤和绝望。我听过,残暴没有感觉到,但的确有些异类,一大堆听起来不和谐的和音,我并不喜欢,我这种人还是喜欢他的《离别曲》。

另一个值得好好说的是拉赫玛尼诺夫,中国人称这种人是“白俄”,是指因为十月革命而流亡在国外的俄国人。不过那是聪明人,如果他留下来在斯大林的统治下,不唱赞歌就是进劳改营。他被人称为最后一个古典音乐的大家,于是今天我们就有幸能听到他演奏自己的作品。

古典音乐家当然现在都死了,于是我们今天听到的他们的音乐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是由乐队和指挥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进行的演绎,所以同一个音乐可能会有差别。我觉得这一点在拉二(第二钢琴协奏曲)上表现得最突出,听起来好像不是一个东西。我以为卡拉扬和魏森伯格的最好,王羽佳的也相当不错,不过因为是女孩子,力度好像差一点(也许是我的偏见),但有些地方非常出彩。我听过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的演奏,有人说并不怎么样,和乐队配合得没有达到完美,我也有这种感觉,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另一个是录音技术不行,那时候只有这个条件。

拉二被人称为神来之作,有史以来最好的钢琴作品之一,我以为从它可以看到二个人的影子,一个贝多芬,另一个就是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的《命运》一开始就是砰砰砰的命运在敲门,拉二一开始也是越来越重和声,拉二在气势的宏大上的确和《命运》有得一比。拉二有着斯拉夫民族音乐那种独特的厚重和沉郁,这一点柴可夫斯基无人能及,拉二有些极为舒情段落,那真是叫得到了柴可夫斯基的真传。

就像不同的乐队有不同的拉二,各人自己对它的理解也不会相同。我自己理解拉二是在叙述历史,一个民族或者个人的经历。艰辛,曲折,有美好和宁静的岁月,也有痛苦和压抑的日子。我特别喜爱它,是因为有些地方那个钢琴就像是一下下直接敲打到你的心里。

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人有着前人所没有的条件,在家里听就可以了,原来只能去音乐厅,麻烦而且效果并不好。古典音乐是没有音响设备的,当一个乐器独奏的时候,一个人咳嗽或者弄出什么声音(这是经常会有的),就会把感觉全给毁了。再就是经常会有着装的要求,看到穿着夜礼服盛装的女人,我总是搞不清楚她们是来听音乐还是show服装的?我承认她们有很多十分养眼,但是不应该把我逼着去租衣服,我应该有不show自己的权利,这应该也是人权。不过我已经很长的时间不去那种地方了,现在在美国应该有些不同了。

我觉得很多人不热衷古典音乐是没有一个过得去的音响,像bose那种只不过是垃圾,它们是为看那种美国大片所设计的,追车枪战可以,古典音乐不行,含糊而缺乏层次。不过好音响也会有副作用,你会发现很多流行歌手的声音也是垃圾,阿黛尔是属于那种比较好的。

人们总说摄影烧钱,但那和音响不能比。一套好的音响设备一,二十万美元不算稀奇。当然,我可不是什么有钱人,没有那个条件,我只说自己的东西。大约五千美元,一,两百买线材(这一点很重要),剩下放大器音箱各一半。我原来一直想买一台好的CD,要一,两千舍不得,幸亏没有买,因为现在的计算机的解码器进步神速,完全可以,要追求一下就去买一个声卡,两百美元以内。这个钱值得花,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根本听的不是音乐。要先试一试就去买一个好的耳机,但是好耳机比好音响差得太多,但凡说耳机好的只是因为音响太次。

我可不想大家说我装,其实大多数时候自己都听的不是古典音乐,人那能一天到晚那么严肃。但是,那的确是一个好东西,可以给人独特的享受,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并不为过,现在网上什么都有,古典音乐是不用花钱买的,不用是不是有些可惜。

通宝推:老树,Cyrus,本嘉明,silencsrv,桥上,乔治·奥威尔,途人,惟望汉威远,河蟹,何求,普鲁托,笑不拾,也要崛起,
家园 喜爱古典音乐与音响无关

与时代有关,我们老一辈很多人喜爱桥牌,古典音乐,乒乓球都能挥两下。

我也算古典迷吧,手机也行,平板也行,家里电视也行,100多元的蓝牙耳机,没有什么挑剔的,我感觉古典音乐主要用心去理解,共鸣,音响效果好更享受,但毕竟时间空间受限,象上个礼拜,我陪我家领导在奥森散步,她玩她的相机,我听我的音乐,都很享受。

家园 喜欢古典音乐的,很多都完全不在乎音响

乐迷最喜欢的现场,都是纯自然方式扩音,没啥电味

平时的演出,基本都比不上他们自家的CD,随便拿什么CD机

多好的乐团都是这样

家园 音响还是蛮重要的

但是追求的,不一定是音质线材什么的,而是细节的保证。

比如说,音乐厅听现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古典,是复杂很有层次的。好的音响,能在家还原这些个。

当然,什么音响都不如现场,因为现场还有与音乐家的互动。

家园 说起这个电味

就立刻想到风火水核的区别了

家园 好文采,照例炮之:关于音响

玩音响和听音乐是两回事。

1,举个更直观的例子,电影《卡萨布兰卡》,是黑白的,其感染力并不需要颜色来渲染。音乐的吸引力也一样,并不需要高保真。

2,音响工程存在配套问题,Bose 5.1一类的设计就是用来做家庭影院的,听古典音乐那里要用6个喇叭!

3,现在最便宜的CD机也超过人耳的接收精度。不比以前胶片磁带时期。

4,光听古典音乐的音响花不了很多钱。因为不用追求冲击感等等。

5,Bose的特点在于用拳头大小的音箱可以达到大音箱的冲击力。

6,流行歌曲不是用来“欣赏”的,是用来“感受”的。参考崔健的歌。崔健的歌用公社大喇叭来播放也不会影响其冲击力。用高保真来放有点奇怪的感觉。

7,个人感觉,古典音乐必须要用高保真音响放。这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感。耳机去死。

8,高保真音响的缺点在于必须有好的音源。不然是一种折磨。

家园 同为乐友,也说两句

一直喜欢听音乐,我却没那么幸运,接触到古典音乐时已经很迟了。初中买了第一个国产山寨walkman,早点钱都买了磁带。从郑智化齐秦,到黑豹张楚郑钧许巍,到李宗盛陈升,到Leonard Cohen Bob Dylan,一路听来,爱则爱矣,总觉得离内心的悸动差点什么。

一直到三十出头,世界早已从磁带cd进化到数码互联网在线音乐的时代,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母亲教我的歌(有意思吧,也是这个,果然抓人,一耳朵入心),觉得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几天反复循环,也找来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肖邦的e小调夜曲这样的小调名作。

听到这就觉得手机和随机耳机不够了,于是入耳机(森海入门的hd985),随身播放器(ibasso dx80),又入音箱(有源的presonus e8),可以说都是入门级产品,总开销下来人民币5000左右,然后在网上下载了7t的无损音源。从此一有空闲就打开听,出门车上也都带着播放器(aux口可以接车上的音响),须臾不离乐此不疲。

现在,早上出门在车上,听德沃夏克第九第4乐章,振奋精神,感觉自己开了银河战舰,没有什么能难倒。中午休息听布鲁赫,门德尔松的小提琴。晚上回来,安下心来,打开设备,在拉赫玛尼诺夫,布鲁克纳,贝多芬的大部头里挑一个,重温那种直达内心的震撼与感动。

同样喜欢拉二,那种辽阔,雄浑,深沉,优美,没有一次听不为之所动。问红脖前辈一句,我听布鲁赫小协和拉二内心的触动有相似的感觉,觉得他们都写出了对命运的激烈抗争,对所受苦难的释怀,对美好的敏感与赞美,不知前辈有同感否。

听的逐渐增多,又重新体会出之前听摇滚民谣之类的好处来,蔡琴的大气温和,Dylan 的深刻不羁,李宗盛的真诚成熟,李健的轻盈温暖,Leonard Cohen 的魅力与诗意,Pink Floyd 无可遮拦的才华……,这份私人的感动,不仅仅来自于古典,不限于题材形式,应该就是前辈说的,唯真诚耳。

正是有这么多相似的体会,就是潜水学习这么久的我为什么要冒泡出来说两句的原因。但是也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觉得设备不重要,无论手机耳机或者高保真音响,那份感动,是一样的。

音乐,沉淀着我们一代代人的人生,感情,思考。就像大海,取之不尽,每日望之也不疲。给予我安慰,给予我力量,给予我温暖,一生相伴

谢谢前辈的文章

通宝推:我还有事,卢比扬卡,桥上,Cyrus,笑不拾,
家园 和龙应台相互唱和阿

还好懒得拿一条大河怼你。

贝多芬也是为拿破仑“写歌”的,或者说是“献礼”的,只不过后来觉得拿破仑变成了政治信仰的背叛者,又改了。您懂是哪个对吧。柴可夫斯基的1812在你那里也拿不上台面了,正经的献给祖国啊!也可能本身就拿不上台面,“俄蒙”嘛

其实你说的没错,首先是个人的体验。比如我记忆里我妈教我唱的歌,是什么你猜,是红色娘子军。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我那时应该是学前班或是一年级,电视里放了电影,然后我妈叫我唱了两遍,我就会了。没办法本身十分简单上口,我就记住了

当然印象同样深刻的是后来一天在学校里老师要求一人唱一小段歌,于是我的“向前进向前进”收获了同学的“一脸蒙蔽”、老师的奇怪眼神。那位老师还是三毛的崇拜者,上课讲了很多三毛在沙漠什么地方的神奇经历,直到一天两眼红红说三毛上吊了。

对于学前班或是一年级的小孩子而言,那个三根头发大脑壳的瘦弱小朋友的历险是有趣的,只是他是女的?老师您弄错了,或是我弄错了……当然过了几年大了点看了些书才真正弄明白

人心是如此的敏感细腻,沉浸在关于三毛的浪漫中,确也是那么钝感,空让小孩子多了些困惑,也是那么粗疏,那个眼神让一个小孩记了近三十年忘不掉

看了德先生的帖子,那个眼神并没有消散,却又明晰了

通宝推:秦波仁者,一鸿,心远地自偏,马哥,老老狐狸,三笑,蓝鸟,
家园 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音响好

大学的时候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过很多遍,不觉得好在哪儿。一直到工作后,一个香港朋友喜欢玩音乐, 到他家拜访,他正在试器材,放的是命运, 结果一下子把我征服了。

扑面而来的声浪,彷佛滔天的海浪, 昭示着人生道路的各种动荡, 激励和压力。超重低音表现的“噔, 噔噔噔噔”仿佛死神的脚步不可阻止。周而复始,一再出现,昭示死神在逼近, 无路可逃。贝多芬命运的强大内在张力一下子在这套器材上表现出来了, 也燃起了我对音乐的激情。

家园 对头,有的是玩冲击力,有的是玩细腻

高保真到了一定程度更像是个工程概念而不是审美概念

摇滚什么的就是要冲击力,那些电子声本质上就是 电路制造的噪音,只用体验冲击而别说品味

俺没啥最求,大学的时候攒过音响,木工到电路,结果屎一样,后来就只用耳机了……

家园 贝多芬骨子里面就是那种疾风骤雨版的性格

尤其是那个月光曲的第三乐章,单独拉出来听,甭管听没听过都知道肯定是贝多芬的,可是跟月光有个毛关系。

莫扎特是天才,除了最后那个安魂曲很少有非常激烈的这根莫扎特的经历有关,到是老贝一直苦大仇深的,贝3,5,7,9一个比一个激烈。另外莫扎特写曲子如行云流水一般几乎不用改,老贝的手稿那可真是千锤百炼了。

不过正因为老贝的苦大仇深,老贝的天赋没莫扎特高,老贝才称得上乐圣。因为圣人首先得是个人。其实要论震撼人心贝5已经是个巅峰了,可是老贝作为一个音乐家竟然能在自己已经耳聋这么大的打击下把自己的痛苦愤恨升华了,贝9的最后竟然洋溢着幸福。

家园 音乐并不小资,但你挺小资。

一边说音乐是应该小资的,一边说真正的音乐只应该为自己而写;那么大资们就没有感受了么?草民就没有感受了么? “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 这么好的地方留就不住你。” 就不是音乐了?

一方面觉得音乐家只为自己写音乐,另一方面又难免用你——一个听众的感受来臧否音乐。那么问题来了:一个音乐家能超脱个人体验,同情其他人,写出其他人能够共鸣的音乐反而不如那些囿于个人经验的音乐家?

崔健虽然没有上春晚,但上了综艺节目。他还是那个崔健么?

另外,莫扎特从来不是什么宫廷音乐家,莫扎特为了自己音乐的独立,和亲王撕过逼,和老爸翻过脸。直到自己吃上软饭,才能自由的写作,迎来了成熟期。

你分得清艺术家,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么?你知道为什么蒙娜丽莎是名作么?是神秘的微笑还是明暗渐隐法?或者干脆是美底奇?

通宝推:俺老孫,盲人摸象,我还有事,低谷,
家园 我来干你一炮

翻了一下你以前的发言,发现你的表达方式挺独特,我试着模仿你的口气回你的发言:

你懂说人话吗和吵架的区别吗?你知道古典音乐和“十八摸”之间的区别吗?

“十八摸”为什么上不了春晚?没有“十八摸”的春晚能代表人民吗?

莫扎特从来没有创作过“十八摸”类型的音乐,他还算音乐家吗?

“十八摸”能在所有人心底产生震撼,却长期被压制,这是为什么?

...........

知乎对西西河大牛出走潮流有个特别一针见血的解释:傻A太多,大牛不玩了。

傻A特点就是写不出个123来却牛气冲天。

当然了,大家都明明白白看得出来,我说的傻A绝对不是指你。

通宝推:qianji,普鲁托,
家园 说到眼神...

曾经有一张Andrea Bocelli 的CD,喜欢到不行,翻制成mp3拷贝到手机里整天听。

被一个朋友听到,也很喜欢,一起听完 Andrea 和 Sara Brightman 的感人至深的《Time to say goodbye》,那扣人心弦的男女对唱好像还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一时也很有情怀的聊了音乐,只差执手相看泪眼,陪你一起数星星,everything that k?i?l?l?s me,makes me feel alive。能理解楼主那种感情,美的音乐,高贵圣洁,纯粹的不容亵渎。

然而,

我很热心地推荐很喜欢的另一首收藏在手机里的歌曲:

由荡气回肠的唢呐伴奏,宋祖英演唱的《十送红军》。

记得是从一部电视剧中第一次听到,感动到不能忘怀,终于弄到mp3版。

其实朋友才只听到我提到歌名,他的脸色就变了,看我的眼神就像看怪物。

......

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

通宝推:柏林墙,三笑,
家园 其实是两个问题

如果说音乐原本是个人心灵体验为出发点的话,

第一,在“政治正确”下对于心灵体验的背叛

第二,对于别人心灵体验的污蔑不尊重

我好像比你低级一点,中学大学时大量的音乐是从电台录的,尤其是安德烈波切利。网上下载的反而不多,音质嘛,磁带机不难想象

通宝推:蓝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