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3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言以蔽之:

精英路线——认为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某些人就是比其他人要高明、高贵;某些人就是比其他人要卑贱、愚昧。

群众路线——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家园 开通微信个人公众号,然后申请原创保护。
家园 谢谢您!

我马上就做。

在您的眼中这个东西已经值得原创保护了,真是太高兴了。

家园 我认为多事有事

我马上就做。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六十七)—周公请来教导我!

【原文】?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是孔子在家闲居时的画像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整齐,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当老师也是要休息的么。所以这里说君子不工作的时候应当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君子在不工作的时候也要把自己打理整齐,安闲阔达。不能窝窝囊囊、愁眉苦脸或者小气巴拉的。

按现在小资的说法,要活得精致。日常生活如济公那样的,那是特例,一般人学不来。

【原文】?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在家闲居要整齐端正,即使是做梦的时间,都能用来提高自己的德行修为。所以才有下面这段牢骚话:

孔子说:“太过分了,我运气这么不好吗?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在梦里批评指正我)了。”?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敬仰。见不到真人,在梦里能得到圣人的指教也行啊。现在竟然连这个也做不到了。

历代的解释都是说孔子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所以梦不见周公了,这都哪儿跟哪儿呀,明明是说孔子连睡觉都不忘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样跟上一句才能搭得上。

通宝推:青颍路,mezhan,
家园 中庸中有一句

”力行近乎仁“,“力行”似乎确实能较好地满足很多“仁”的诠释,同时也比较practical。

家园 谢谢您,我努力!

有错误欢迎指出来!

家园 先生很好地解释了精英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区别,谢谢。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六十八)—孔子的教育方法

【原文】?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我教学生的时候是这样做的:)培养他们立志学道,思想教育以道德仁义为出发点,具体学习的内容都在(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这是孔子的教育方针。

全面培养学生包括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是志于道,也就是终身追求真理的理想;培养学生具有道德仁义的思想,术科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句和下面几句都有关联,说的就是孔子的教育言行。?

【原文】?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自己主动拿着十余干肉为学费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束脩原来差不多就是一小捆腊肉,后来代指学费。

因为束脩的关系,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是孔子在说怎么收学费,收多少学费的问题。其实吧,想多了。这句话的关键词他不是束脩,是自行。

孔子的意思是,只要是真心想跟我学习的人,有问题我没有不给答疑解惑的。当然,这个是否真心请教,是以腊肉多寡来论的。

这一小节和下一小节说的都是孔子解说有关教学的问题。 并且这个教育方法即便现在看来也是比较科学的。

【原文】?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通译本基本都是这么解释这几句话的。这么解读孔子的教育方法听起来是不错,符合现代教学科学方法。但是网上也有人说这么解是不对的,认为这句话应该就做一种意思理解:既不努力,也不开窍,举一不能反三的学生,我也就不再教了。这话要和前面语意连接起来读也有道理。

前面孔子说拿了腊肉我就会教,后面补充一句“除非太笨那就没有办法了”。

我个人因为是教师的关系,认为按照前一种语意理解更具有推广价值,所以我就支持前面的一种解释吧。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与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相似之处。

通宝推:青颍路,mezhan,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六十九)—子路吃了颜回的醋

【原文】?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一天里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这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话,是学生记录下来孔子的言行。这段话说明孔子非常讲究人情世故,情商非常高。

别人家里有人去世了,心情不好肯定吃不下饭。如果宴饮时在这种人旁边却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说轻了那是没长心,说重了那是跟人示威,给自己种祸呢!

再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同样是体现了对丧者及其家里人的一种尊重。

一个人刚参加葬礼回来便与人欢歌笑语甚至引吭高歌,这种表现可能是表示逝者的离去无动于衷,不以为然,也可能对于逝者及其家人毫无恭敬之心,这同样是种祸的节奏,所以君子不应当这样做。

虽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但那也不能发生在参加葬礼的当天呐。

都说现今传统文化在台湾,我却不以为然。

记得一次新闻播报英文蔡上午去参加一个追思会,晚上又给人去祝寿,真替夸台湾的人心塞。

【原文】?7·10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国君用我呢,就去做官;国君不用我呢,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愿意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才行。”?

孔夫子和颜回说话,意思就是“让干就干,不让干就不干,心里面不会有其他想法的人也就咱俩了”。这是表扬颜回思想纯正,当然孔子也顺路给自己垫块砖。这本来没啥,偏子路这家伙吃醋心里想:老师,你总看他好,我怎么看不出来他有什么好的?--从这一点上,子路的觉悟不如子贡。于是子路不服气地反问:“您要是带领军队出战,您说让谁跟着您吧?”意即,哼,您总看颜回好,等打仗的时候他有什么用?弱的跟小鸡崽儿似的,打仗光靠德行和嘴皮子还不是没用!

结果,一口醋喷出,被孔子给骂了回去:“就你那样的,有勇无谋,谁愿意跟你一起去送死?我要带也是带那些怕死所以认真考虑怎么保命的人,反正带谁也不带你!”

这段话挺有意思的,临事而惧是人的正常表现,啥也不怕是等着送死的节奏。虽说子路以勇冠三军以为傲,偏孔子看透了他有勇无谋,或者说他过刚易折的性格。孔子说这话就是要提醒他凡事不是一直往前冲就行了,保全自己也很重要。可惜,子路还是没听,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话是主席总结的,孔夫子当年若能听到这一句话应该拍案。

通宝推:青颍路,等明天,迷途笨狼,mezhan,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除死无大事

【原文】?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富贵能够用合乎于道的方法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能够用合于道的方法去追求,那我就还是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情。”?

财难乎?

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不能违背道与义,这是原则问题。

那么反过来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理解:既然学道习道是孔子给大家指出的一条道路,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求得富贵,具体去做什么反而不重要了。如果说就是要求得富贵而什么都去做,那可能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跟某些做企业的朋友谈经营之道的时候我总是跟他们说,做企业就是做事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做好了社会当然会回报以丰厚的利润,反过来如果一个企业家单纯就是想赚钱的话,那没有不失败的。

没有为社会服务精神的企业一定做不长,即便某个时候赚了钱,最后那些钱也会以各种方式消散掉。若论因果的话,那就是得之不以其道,单纯想要从社会中索取,最后社会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原文】?7·12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除死无大事!

我妈在世的时候总是很乐观,若与她抱怨起什么麻烦事的时候,她总说“除死无大事,讨饭不再穷。”

现在看子之所慎,还真是除死无大事了。

齐,斋戒是对已经死去的人的祭拜仪式前的准备工作。

战,我的理解是战前的出征仪式,也是关乎人命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疾,我的理解是探望有病的人,比如前文伯牛有疾。孔子这个级别,大概探望病人也是很有仪式感的。

这三件事情做起来都不能态度轻慢,必要有恭谨虔诚的心才算符合礼,也更符合人之常情。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在那个时代,设若在做这三件事的时候不严肃认真,说话行事出了差错,轻则获罪于人,重则可能会丢掉脑袋,所以不可不慎!

另起一行:我晚刷爆我朋友圈的一条消息是一个原同事37岁便得了不治之症。他在我们学校当时最广受关注的就是生了三个孩子,就为了满足他家要孙子的愿望。

这次轻松筹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家的条件非常不好。父母一贫如洗,哥哥压力大得病丧失劳动能力,他们家的孩子也要这个同事照顾。就这他父母还让他非生男孩不可。他老婆也不上班,就是在家生孩子带孩子。

我们都认为是因为经济压力太大了才得的病,所以选择生几胎真是不可不慎。

通宝推:青颍路,mezhan,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一)—求仁只能得仁

【原文】?7·1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最早是从《老残游记》里节选的课文《白妞说书》知道这句话的。小时候理解不了,肉啊,那可是肉啊,吃了怎么能够不知道有多香呢?长大以后虽然还是没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绝的夸张感受,但已经能够体会听一首好歌好曲的那种激动的心情了。孔子听到了古乐,激动了三个月估计也有可能吧。

不过我觉得这句话在这里是说乐曲的教化之功。通过听高雅的音乐可以教化民众,这是孔子对乐的功用的态度。因为孔子是政治家,推崇什么一定和治世有关。孔子说古乐《韶》的好处,也是在感概先圣们已经把音乐教化民众的事情做得这么好了。至于说他欣赏古乐痴迷的程度和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没,这应当不是重点。?

【原文】?7·14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卫灵公的孙子在他爷爷死后被立为国君。他爹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后来他爹回国与他争位。反正卫国是挺乱的。?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立国君的事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有什么需要抱怨的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管这事儿的。”?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他爹从国外回来和他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孔子赞扬伯夷、叔齐的行为,必定会对他们父子的行为不满,所以一定不会管这样的滥事儿。孔子大概的意思就是怎么选择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仁与不仁,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

夫子去干涉这件事,应当也不符合礼?,所以孔子不干。

从这个对话还可以看出子贡比其他人更理解孔子。

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搞清楚。

要升职加薪就不能抱怨加班,想要生活轻松自在就不能抱怨没钱。苏宁说你选啥我都支持你,但你不能只想要好的结果却不想要他带来的副产品啊—这个真没有!

有官员抱怨自己当官耽误了挣钱也是一样的道理。嫌钱少就辞官不做去做生意好了,后悔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因为做官没钱就认为贪污或权钱交易是情有可原的吧!—这个也真不行!

因为没谁逼着谁去入党,也没谁逼着谁去当官啊!

通宝推:青颍路,mezhan,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二)—

【原文】?7·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邦无道而去谋求富贵,是违背了君子之道。他认为人不能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穿用不好又能怎样?只要不影响自身的修行,就不用太在意。对于有志于道的人来讲,这也是学道过程中的一种考验。乐亦在其中矣,说的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活简朴表明了一个人乐于学道的态度。乐于学道,自然不能违背道义做事,所以,富贵有没有无所谓,就跟天上的浮云一般,去留无意。

富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思想后来不但成为儒者,也成了普通百姓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即便现在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原文】?7·16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历来翻译对于“加我数年”都在年龄基数上打官司,按我的理解这句应该是五十以学易,加我数年,可以无大过矣!意即从五十开始学几年。那么前面那些年学没学呢?应当也学了,但是没到五十岁知天命的时候,学了也搞不彻底,所以从五十再开始重新学,再学几年才可能真正搞懂。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已经明白世上的事情有时候尽力即可,成不成老天自有安排。这时候再学《易》,就是学习朴素的辩证法,也是听天由命的意思。 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可见易经之难学。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便是天命。如果学习《易经》,最主要要是学习事物发生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指到自己的行为,用它来算命是本末倒置了。

通宝推:mezhan,青颍路,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三)—讲普通话,不懂不瞎说

【原文】?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就是周王朝时期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也就是现在的讲普通话的意思。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孔子平时说山东话,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说陕西话。

这里讲的也是孔子尊礼。

孔子自己在该讲方言的时候讲方言,在该讲普通话的时候讲普通话,不随心所欲,时刻遵守礼的约束

??

【原文】?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叶,音shè(社),现在读叶本音。。叶公好龙说的就是他.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啊,反复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忘记吃饭,思考明白了的时候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这里是孔子的着重于精神方面的自我描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典型的乐观心态。

翻译成白话的时候,我认为这三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递进的。勤于思考,有所得乐以忘忧,什么忧呢?至少包括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现代人的职场人就是应当追求这种“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忘记一切烦恼”的工作境界。

果若如此,工作着是快乐的!生活真美好!

【原文】?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愿意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看《论语》读到这里,才知道原来语文课本里的张好古这个名字是大有来历的,和他的作为恰成对照,也是一笑话。语文老师当年怎么就没讲呢!--题外话。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圣人就是“生而知之者”或者是“足不出户知天下”,他可以凭空制定典章礼仪,兴礼乐以教化百姓。轮到他自己,他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学来的。好,这里是愿意学习的意思。

孔子之所以讲这个话,是为了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的。

大约是有学生问他老师你的知识为什么那么渊博,遂有此答。?

【原文】?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的力量和非正统的鬼神。?

许多文本都把怪力乱神当作四个字来解,结果有的地方就解不通了。

比如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说的是祭祀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才是符合礼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说得是对鬼神要有崇敬的态度。这些都不是不谈论鬼神,鬼神有时候就是指祖先,不谈论岂不是忘记祖宗?

所以我认为应当是不谈论“怪力”和“乱神”。怪力是不能用现有知识解释的神秘力量,乱神是不合“礼”的民间祭拜的乱七八糟的神。

这两点,说没有不合适,只能不解释。

通俗大白话:孔子对于自己搞不懂的事情不瞎说。

通宝推:mezhan,然后203,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四)—学习无止境

【原文】?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是前面有三个人还是自己跟善与不善两个人在一起呢?我认为是后者。

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们的,所谓的必有我师的我,也不是说他自己,这里是代指我们或者你们。

孔子说:“即使是自己跟另外两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也必定有人可以让自己有师从效法或者反省的地方。选择他们行为品德好的方面学习人家的优点,观察到行为品德不好的方面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后世人耳熟能详。就是这话说得太好了。人要想进步,无时不可以跟从别人学习。跟好人学好的方面固然是学习,跟有缺点不足的人在一起,用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作对照,反省和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同样能够进步。

这段话,无论是对于外面职场修炼、日常处事待人还是自己修身养性,都是有益的。或者即便是自己很好了,也可以从别人犯的错误上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再或者更引申一步:跟坏人学怎么不受害总是可以的吧!

?

【原文】?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从《论语》里的行为看,他是个坏人。?

孔子说:“上天把生德加于我身,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要害孔子的原因据说是怕宋国国君亲近孔子他会被疏远。孔子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这句话是孔子逃亡路上说的。

有人说孔子说这话是给自己壮胆呢,这话也不算错。不过跟一群人逃亡的路上不说壮胆的话难道要大哭大嚎说自己好倒霉?孔子是学生们的主心骨,自有圣人的担当。教了学生那么多道理,必须相信邪不胜正。

天生德于予,通译本都做老天让我有德行,我觉得不确,生德应该理解为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意思。上天给了我生命,自然还会给我生路。我理解这句话就是“上天为我开了生路,这是上天对我的德行”。

翻成白话:自有老天保佑,怕个什么桓魋?

通宝推:mezhan,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3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