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时代的先驱——从黄易说起 -- xiejin77

共:💬41 🌺29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家园 功夫电影靠视觉就能看得爽

武侠电影要理解背后的文化,两者之间接受难度差远了,而好莱坞在功夫电影影响下形成一套讲究打斗好看的武打风格也是很明显的。

家园 谢谢您看了目录。可惜那几条都不对。我写的是世情小说。

我在外边介绍的时候,专门说过,不打怪,不升级,无后宫。

我看的书少,小说写作受刘绍棠,刘心武,冯骥才和二月河一些影响,是个魔幻化伤感的白日梦。

还有我觉得你的阅读偏好可诵读性,有点学英语背新概念第四册的感觉,这个没褒义也没贬义,就是觉得形象贴近。现在,特别是小孩子,大家音乐素养都开始提高的情况下,诗歌欣赏的门槛其实降低了。

家园 不同意兄台把文化的起点弄得这么高。

不过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俺也勉强不得。

家园 赞同老兄的说法

黄易是先行者,也就是先驱。

网络文学是华语互联网的一大财富,也将是众多优秀作者和精品未来的汇集之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是硬道理,传统文学不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就是自绝生路。

家园 说得好,精神的鸦片

何况最后金庸也堕落了,从他后期的韦小宝,就暴露出了向异族统治者屈膝的殖民地西崽心态。

家园 【原创】乱世文人武侠梦——近现代武侠小说的脉络梳理之二

乱世文人武侠梦——近现代武侠小说的脉络梳理之二

黄易去世的时候为了纪念自己逝去的青春,手痒写了一篇开头,准备梳理近现代武侠小说的脉络。题目开得有点大,似乎感兴趣的人也不多。毕竟这些东西颇像而今车载斗量的网文小说,一旦勃兴则跟风而起,如火如荼;一旦败落,则冰消雪融,大势已去。但是当年还是单身的时候也颇做了一些研究,聊做些文字分享一下。能给现在的写手一些借鉴,给在网文中审美疲劳的看官一些新奇的意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通常来讲,近现代的旧派武侠小说起点是民国。再往前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现代武侠小说。明清时代的小说繁荣之中,最接近于武侠小说的是侠义公案小说。这个其实是后来北派四大家中的不少作品的滥觞。而侠义公案小说又多与评书这种曲艺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侠义公案评书。此类之中依据艺术成就,高者可以登堂入室,劣者则在民间散漫流传。最典型的三侠五义,雍正剑侠图之类,往往在同一段故事演绎了多类相同或者不同维度的版本。这些作品以小说的三要素来看,往往人物形象苍白单薄,典型环境简单空虚,只有故事情节较为丰富。所以说近现代武侠小说的源头个人以为是从民国肇建开始的……

马上,作为最大牌的武侠小说作者即将登场。这是我从头梳理的入口之一。此人作为最高级别的武侠小说作者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大家的猜测中,一个作家最高级别的行政职务也最多就是宣传部长或者文化部长级别吧。而作为近现代武侠小说首人的这位人物,却是后来做到了中华民国的立法院副院长。而当时的正院长是中山先生之子孙科。此人是国民党元老,西山派名宿,历任一、三、四、五国民党中执委常委,在1935年做到了立法院副院长。这个级别到了副国了。此人还加入了最出名的民国文人组织“南社”,并与邵力子一起创办《民国日报》——在民国后期这个基本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日报。这个人物就是叶楚伧。江南六大古镇之首的周庄现在还有他的故居。可惜的是由于政事繁忙,叶楚伧的作品并不多,武侠小说只有一部《古戍寒笳记》,所记的是清初明亡的故事,与不少历史事实也契合紧密。其实也有说法把此作归在鸳鸯蝴蝶派之中,但是《古戍寒笳记》中的情感描写并不突出,反而是在亡明乱世中的侠义气节更能抓人眼球。

同一时代的民国前十年中,可以在武侠范畴一览的名家也有不少。文言的有翻译狂魔林纾的《傅眉史》、钱钟书父亲钱基博的《武侠丛谈》;白话有李涵秋的《侠凤奇缘》、赵苕狂的《江湖怪侠》。但是这些作品,或立意低下,或传奇味过浓,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其后。而且此时的武侠小说与海派鸳鸯蝴蝶系的渊源很深。在这些作品之中,《古戍寒笳记》算是其中翘楚,以明末清初的义军起事,映射辛亥前为了推翻满清的多次起义。有着相当现实的社会背景影射。同时,其中的人物,杨春华是传统文人,又是颇有见地的义军主谋。他的夫人萧涵碧更是古小说中难得一见的文武双全的奇女子,又是南明遗孤。虽然其中写的军旅计谋颇似玩笑,但是清初民族大义的国仇家恨加持之下,显得整部书的气氛厚重沉郁。而其中的很多场景在后世的小说中也似乎有渊源。出场时解差押解杨春华流放宁古塔而获救的场景,之后金庸的《鹿鼎记》之初陈近南出手救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桥段,和吕留良遗孤被流放的场面就很有相似之处。而八旗骁将吉尔杭以赶骆驼人而发迹的桥段也很有鹿鼎记里吴六奇的影子。所以说古戍寒笳记在这民国十年中的武侠小说之中,可以说是以开先河的方式出现的近现代武侠小说的始祖之一。也是之后注重在各个历史阶段之下,以天下大势为背景而演绎的一大流派之滥觞。

民国的前十年,按照唐德刚先生的书讲是乱世和独裁的开始。在这样的基础环境下,光怪陆离的社会变化加上熙熙嚷嚷的思想百家争鸣;直接造就了一类新的小说形式——武侠小说的出现和成长。武侠小说的主要特征,“侠”与“武”也都成为了必不可少吸引读者的要素。乱世讲武似乎是一贯的传统,而“侠以武犯禁”的特征又是乱世中最富有人情味儿和传奇性的故事元素。所以这民国的前十年中,无数市井俚俗的故事被演绎升华成了最原始的武侠小说素材。明清的不少小说流派也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传承;历史演义类的小说流派传承者就是刚才所述的古戍寒笳记;神魔小说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蜀山系和剑仙系,侠义公案类小说不用说了;三侠剑之类的都是有序传承;笔记传奇类的更是有不少,之前所说的钱基博的《技击余闻》和后来的《江湖奇侠传》,甚至连言情小说都有不错继承者,王度庐的侠情系列。这些也更影响了后来的武侠名家创作和选题的方向。后来的金梁古温黄中,金和梁都是颇有些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尤其是金,而梁则多了些侠情的点缀。神魔小说就是不算倪匡的《紫郢青索剑》,黄易的那一系列满天神佛也算是有些传承。古和温则各有些公案小说与笔记传奇的影子。

再说说目前似乎是有所公认的第一篇近现代武侠小说吧,我能查到的资料都指向了翻译狂魔林琴南的《傅眉史》。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发表在鸳鸯蝴蝶派门主包笑天的小说大观上。林纾其人也确实是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奇人,不懂外文而翻译传播了四十多种文学名著。凭口译者的转述,而已中国的世风心态翻译外文作品。虽然是占了西风东渐的光扩大了不少影响,却又在新文化运动之中撰文《荆生》《妖梦》而痛骂推广白话运动的五四大佬。本身就充满了矛盾的趣味。但是傅眉史这篇短篇小说还是颇有些深层次意思的。傅眉史当然是文言文,写的是一个清末的小京官邂逅江湖其人学艺,然后在乱世之中凭此绝艺顺利化解兵难劫掠并抱得美人,最后远赴新加坡发财的故事。文言文的形式让这篇小说看起来有着无比正统的笔记血缘。故事的主要背景却又是在民国初始,非常大总统力邀袁世凯南下执政,袁不太肯南下所以授意手下搞的北平兵变。最主要的场景就像东方不败的“你有科学、我有神功”一样,传统的飞石绝技干掉了带枪的乱兵溃卒。这个就像是后来林纾坚持反对白话运动的预演一般,虽然义愤填膺的荆生以武力赶走了自美洲归来的妄人三人组。但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还是会把这些迂腐守旧的传统击得粉碎。

最后再说一下,钱基博的《武林丛谈》中的名篇。钱基博的名声自然没有琴南先生那么大。但是,以钱钟书父亲的身份也还是很有点儿名气。说个题外话,围城人物谱中断了一段时间了,本来想写写方遁翁的。但是似乎钱基博老先生和方遁翁的形象并不完全重合。我想可能其中最相似的部分就是都是有些可爱的老头吧。钱老最出名的短篇应该是《甘凤池》,这个文章是1914年的小说月报上的。似乎还早于之前所说的《傅眉史》,但是却没有被公认为第一篇武侠小说。甘凤池其人不用说了,江南大侠的名号是在典型的公案小说中获得的。但是钱老的这篇文字却是前所未有甘凤池轶事,而且似乎还有些格斗的现场描写。甘凤池与孙迪候合击毗卢僧的桥段描写,很有些后世武侠的影子。而甘凤池在此部短篇小说中的形象,更是被梁羽生借鉴到后来自己的作品之中。甚至连这几年流行的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中的甘凤池形象也是借鉴与此。

总体说来,民初前十年的武侠特点还是以承前启后为主的。文言文的武侠小说大行其道。而且写文言文的诸公,多是副业。其自身的主业,或翻译著述或为传统大儒;都还是有着不错的成就。而白话文的作者除了以从政而腾达的叶楚伧,其余的赵苕狂等人多是报人等新闻从业者。以此而看,个人以为这段时期的武侠小说白话文以古戍寒笳记为最,文言文则颇有些百花争艳的气势。总体来说,这段时期的武侠小说,文言文是大于白话文的。但是似乎也正因为如此,此时的武侠小说并没有完整的形成一个流派的气势,一切都还是在酝酿孵化,等待着下一个十年“南向北赵”甚至是后来北派五大家的喷发。

关键词(Tags): #武侠小说#叶楚伧#林纾#钱基博#民国通宝推:mezhan,脊梁硬,
家园 【原创】双雄之南向——近现代武侠小说脉络梳理之三

  双雄之南向——近现代武侠小说脉络梳理之三

? 民国武侠小说的梳理上次仅仅开了个头。不管是叶楚伧还是林纾、钱基博。都是偶或为之的半业余作者。虽然本身的事业和学问都很强大,但是武侠小说只占了这老几位名声的一小部分。真正以武侠小说成名的似乎还是得从后来的南向北赵说起。

  南向,指的自然是向恺然。这名字听起来略生,但是笔名却是如雷贯耳。平江不肖生的字号在民国初年的武侠小说界当真是好大名头。而且向恺然以党国少将军衔挟抗日之威风回来接收长沙的时候,估计但凡是知道此位身披戎装的中年将领就是平江不肖生的人都得大大的恭维几句文武双全的言语。这一点好像有王外马甲兄的《战场上的蒲公英》也提到了。而也正因如此,平江不肖生的意味其实也就只是向恺然人生的一面方向而已。向恺然一生波折坎坷,但却也侠义勇武,文采飒然。根据他的自述资料,作为一个湘潭人,十四五岁的时候便因为纪念写《猛回头》的陈天华蹈海自杀而参与学潮,反抗清政府而被学校开除。这种桀骜的势头也确实有些神似他不肖生的笔名。而之后的几十年乱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和解放战争;在这样的乱世里,向恺然也是浮浮沉沉起落频繁。这里并不是为了写向恺然其人。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向恺然的这些经历才使得他笔下开拓的中国近现代武侠的框架显得无比的波澜壮阔。为后来的现代武侠文学奠定了一个异常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向恺然的经历,端的是精彩异常。这里并不赘述。而只是从作品入手,来看一看这个平江不肖生的武侠世界。

  向恺然最初的写作道路是从《拳术讲义》开始的,当时他“行且东渡,絀于资”准备用这部文稿“易金以壮行色”。也就是说拿这部手稿的稿费作为去日本留学的盘川。这是一部写实类的纪实武侠小说后来被兑水演化成为《拳术见闻录》。这个事情可以从侧面可以看出,向恺然其实是个习武的文人。

  向恺然在留日的过程中写出了他一生在文学史上有着较高地位的谴责小说《留东外史》。这个不算是武侠小说,但却是向一生的文学巅峰。留东外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中国现代以来第一部黑幕小说、第一部留学生小说。可以说向老先生也是以此开宗立派的。有不少说法说留东外史也是近现代白话武侠小说的鼻祖之一。这一点我不敢苟同,留东外史里的嫖比侠多姑且不论。哪怕是所谓无武之侠,留东外史的主角黄文汉也相差甚远。虽然比起当时创造社的衮衮诸公热衷于表现苦闷相比,留东外史的人物还显得更热血一些。但是也远远不能作为“侠以武犯禁”的近现代武侠的渊薮。充其量是个无赖的嫖界指南——这是鲁迅先生说的。其实留东外史倒是可以作为后世中《北京人在纽约》《别了,温哥华》之类的留学生言情小说的鼻祖。

  不过留东外史这一本书不仅仅奠定了向老先生的文学成就,也间接的将他逼到了写武侠小说的路上来。要知道谴责小说的特点就是大面积的影射现实,带来的效果也是大面积的得罪人。每一个心有坠坠的人都能在其中看到些自己不堪的影子。尤其是当时东洋留学生遍布中国的政商精英圈子。很自然的就堵死了向恺然卖文之外的路子。也正是如此,而且留东外史的卖价据说很便宜,千字银三角。也导致了向恺然的窘迫。所以鸳鸯蝴蝶派的宗主包天笑趁机将他推荐给了世界书局的沈子方。而沈也就直接了当的要求向恺然不要像《留东外史》那种材料,而要他写剑仙侠士之类的一流传奇小说。许之以丰富的稿酬。这一来,向恺然也就开始了他最波澜壮阔的武侠征途。

  1923年1月不肖生在《红杂志》二十二期上开始发表《江湖奇侠传》,《红》杂志改版《红玫瑰》后,仍陆续连载;同年6月在《侦探世界》上连载《近代侠义英雄传》。这两部书也可以说是向恺然乃至后续近现代武侠的世界设定的鼻祖,也可以说后来的金梁古温黄都在其中汲取了无数的桥段和设定。下面就重点说说这两部书吧。

  江湖奇侠传,在序言中,不肖生便道出了此书的渊源:

  “我少时读太史公之游侠传,未尝不眉飞色舞,呼取大白相赏也。及长又读琴南翁所译之髯刺客传,又未尝不眉飞色舞,呼大白而相赏也。自后饥来驱我,行役四方,遂废读书之乐。即偶有所读,强半又为风怀渺之词,儿女绮丽之作,欲求能鼓荡我心,激励我志,如彼游侠传髯刺客传二书者,迄未可得也。兹者佣书海上,世界书局主人沈君忽以不肖生所著之相示,则巨干盘空,奇枝四茁,豪情侠态,跃跃纸上”

  远承太史公,近看林琴南——也就是我上一篇梳理中的林纾 。这也很符合我梳理的判定。

  江湖奇侠传一炮而红,因此而被当时的大上海蓬勃兴起的电影行业看中,于是1928年春,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将《江湖奇侠传》改编为《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五月,正式上映,哄动一时,大收旺台之效;同年拍摄二、三集……十八年(1929),拍摄四至九集。十九年(1930),拍成十至十六集。二十年,续拍十七、十八集;《火烧红莲寺》艺术价值不高,开中国电影史武侠神怪片之先河……”《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说:“据不十分精确的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的约有五十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竟有二百五十部左右,约占全部出品的60%强。"这可以说是现在多少以网文IP为卖点的大片的老祖宗了。

  但是江湖奇侠传本身的内容却颇为松散。串接的故事太多,伤害了主线情节的可读性。这一点又像极了创作生涯晚期的温瑞安。让人感觉的是好像是主进程被系统级的硬中断占用,开始了好多个副本虚拟机同步进行。虽然说这个风格是承接字旧派章回体小说,但各个副本之间又没有像水浒传一样的串接式情节爆点,如江州劫法场,三山聚义打青州等作为情节故事的节拍器。让读者看起来没有那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由于此书并不常见,而改编的作品众多。也很容易被人管中窥豹的片面曲解。首先我个人认为,这部书的武侠世界设定和整体风格是完整而有序的。也是向恺然最关键的想象力的体现。这部书的一些主要的设定如下,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与后世的现代武侠小说有多少渊源:

  1、昆仑派与崆峒派两大体系的门户之争。这个不仅仅是门派设定那么简单。而是将江湖系列化为两大阵营,在这两大阵营之间演绎各种武侠人物的恩怨情仇——虽然并未分正邪。这个设定可以说影响了后来不少武侠小说的整体框架。

  2、武侠世界已经彻底的摒弃了官府。武侠世界不再只是政治世界的附庸。大侠也不再只是X公案的走狗工具。独立的门派,独立的侠客成就了独立的江湖设定。这个也是一个转折式的变化。

  3、以真实历史事件代入武侠情节,这一点是承接了典型的历史小说的做法。但也为武侠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局面。后世梁羽生的唐武侠系列,金庸的鹿鼎记和黄易的众多穿越历史小说也都是以此为圭臬而演化出来的。而在黄易手里,更是像我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所论证的那样,成为了这十几年来网络穿越和玄幻历史小说的始作俑者。

  4、初步完整的建立了以奇遇、学艺、献艺、斗法为基础的典型的武侠小说叙事框架。可以说在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武侠小说有三分之二都是类似的叙事模式。这一点虽然在古典小说和西方的流行文学中也有草蛇灰线的渊薮——《基督山伯爵》《聂隐娘》等。但真正应用于武侠小说却还是以江湖奇侠传为比较成熟的作品。

  以上四点仅仅是个人观感,但却也足以看出江湖奇侠传在之后近百年的武侠小说发展中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江湖奇侠传是后续很大一部分武侠小说的内在筋骨。就更不用说一些诸如丐帮的基础设定,叫化背米袋多少划分等级的方式等更细节的影响了后续武侠小说的元素,在江湖奇侠传的文字中俯拾皆是。

  再说说另外一部向老先生的传世之作,《近代侠义英雄传》。这部书是和江湖奇侠传前后同时开笔的。也是世界书局在1923年六月份开始连载。如果说江湖奇侠传是后来多少武侠小说之筋骨的话,那么《近代侠义英雄传》就是之后多少年的武侠小说之魂魄。这本书的书胆是后来脍炙人口的津门大侠霍元甲。以他的事迹为主线,旁及谭嗣同、大刀王五、农劲荪等近代史有名的仁人志士。以坚持民族正气,努力武术救国为主要精神。彰显民族大义,爱国强国的主旨。可以说这部书就算是放到现在的出版物中也算是相当有正能量的。

  但是还是抛开这些隐性的含义不谈,近代侠义英雄传的出现,从武侠小说的维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极有意义的突破。武侠小说自带的鸳鸯蝴蝶派的属性被极其充沛的爱国主义情绪所消融。而从这些近代仁人志士入手的方式又冲破了武侠小说的讲古说古的窠臼。直接的变成了对于读者感同身受的模范人物传记。从这一点来说,近代侠义英雄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将武侠小说的作用推高到了民族救亡图存之精神药品的地位。而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武侠传记文学的派别。这一点在后世的武侠作品之中虽然不多见但却也颇能令人心折。虽然没有很出色的小说,但后来《叶问》《黄飞鸿》之类影视作品的大卖却也都是源出于此。今年又是戊戌年了,其实近代侠义英雄传也正是以这一百二十年前的那个风雨激荡的百日前后的几年事情为底本。而这两个甲子的轮回之后,我们面对西洋和东洋的现代殖民者已经彻底的转换了态势。从当年的东亚病夫,变成了现在的世界两级之一。从不肖生笔下以一己之力挑战东洋武士、西洋力士的勇者,转变成了一个全面崛起复兴的强大民族。两相参照,《近代侠义英雄传》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奋争史的一部分;变成了一个非常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说完宏观上的意义,回到这部书的内容之中。这本书的主角是霍元甲。霍元甲其人是一个和传统武侠颇有些渊源却又很具有现代精神的民族主义英雄。传统武侠的门户之见在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力求全民强身健体抵御外侮的举动之下显得狭隘闭塞。而这也许和向老先生自身的经历与见识有一定关系——九一八之后面临着日本全面侵略,向恺然回湘创办国术训练所。霍元甲一生的行事也绝不仅仅只是”侠以武犯禁“可以概述的。从为大刀王五收尸,到一己之力三打俄国大力士。这些都已经超出了侠义精神的范畴而升华为民族主义。这一点以现代意识写传统武侠,在金庸的小说人物中也是影响深刻。以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包装的大英雄乔峰,以现代人自主自省意识包装的浪子令狐冲和以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为精神境界的义守襄阳的郭靖莫不如此。尤其是郭靖在民族大节上的意识更是可以说是远承此书中的王五和霍元甲。梁羽生的人物中我最喜爱的书生张丹枫(萍踪侠影录)的家国天下情怀似乎也是继承了此书的谭嗣同……所以说,近代侠义英雄传是之后数十年间武侠小说的精神之宗,也是近现代武侠小说的魂魄。

  再说到技术流,此书中对于霍元甲自身功法和对于西洋武术的评述也是非常写实而且颇有见地。对于霍元甲的功法,更是首开了先天与后天也就是内功与外功的基础武术技术设定。这个设定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与游戏。第四十九回秦鹤岐评论霍元甲的武功:”他的毛病就在于他的武艺手上的成功太快,内部的相差太远。他右手一手之力实在千斤以上,而细观察他内部,恐怕还不够四百斤。余下来的六七百斤力气,你看拿什么东西去承受?这还不是大毛病吗?……他不和人动手则已,一遇劲敌,立刻就要吃亏,所吃的亏并不是敌人的,是他自己的“。

这一段评述实在颇有些精彩。而且也精确地描述了外功和内功的基础设定。而且之前的这个论述,熟悉金庸的看官已经应该联想到金毛谢逊的伤人先伤己的崆峒派七伤拳了吧。

  对于西洋武术的评价也是中肯而不盲目。虽然此书中也颇有些国仇家恨,但却也并没有义和拳式的盲目否定。霍元甲就曾经评论过:”外国拳术家的力与大力士的力,及普通人所有的力,都是一样。力虽有大小不同,然力的成分是无分别的。……中国拳术家的是弹力,四肢百骸都是力的发射器具。譬如用手打人,实在不是用手,不过将手做力的发射管传达这力到敌人身上而已。“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后来金庸评价西洋剑法的源头,”瞧他刚才砍劈这几下,出手敏捷,劲道也足。他这剑柔中带韧,要防他直刺,不怕他砍削。”同样的评价都是比较纯粹的武学理论剖析,说的很有道理也比较直观。而从这些内容也可以充分的看出向老先生的武术功底不凡。这种基于用力分析的理论也是之后不少写实的武侠小说的武功基础之一。

  综合以上所说的,向老先生的两部皇皇巨著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可以说是这后世的武侠基础。江湖奇侠传为筋骨,侠义英雄传为魂魄;再由后世的写手们添加些感情与义气的皮毛,便繁衍出了一派武侠的盛极时代。

? 本来要写全南向北赵的,没想到下笔这么多还只写了向。那就下次再写赵吧。

关键词(Tags): #向恺然、霍元甲、谭嗣同、大刀王五、火烧红通宝推:shinji,mezhan,桥上,
家园 【原创】三健将之姚民哀(近现代武侠小说梳理之五)

脚小人小棺材小,名多友多著作多——三健将之姚民哀(近现代武侠小说梳理之五)

20年代的近代武侠小说大家中,除了之前重点评述的向恺然与赵焕亭。就得算上这三个经历、性格和作品迥异的文人了。这三个人的籍贯都在南方,但却和之前的有南向之称的向恺然不同,受海派文化影响颇深。其中顾明道更是是鸳鸯蝴蝶派的中坚人物。与向恺然的革命出身,大义名分有天壤之别。而姚民哀虽然入了南社却以汉奸之名而终,其经历也颇堪玩味。只有文公直的经历似乎有些向的影子。但却只写历史演义小说,以褒扬历代忠勇义士为己任。所以说这三个人物,虽然被统称为双雄之外的武侠小说三健将,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样本。

我们先从经历最为复杂的姚民哀说起吧。此公经历可称传奇,行事也很是奇诡,作品也可称为瑰丽;但同样他的际遇也足以让人唏嘘。我之前在《民国前十年》那篇文章中提到的第一个武侠大家,也号称是级别最高的武侠作家叶楚伧也与姚颇有交情。他在姚民哀作为汉奸被处决之,题了一副挽联:“早识聪明味,难知天地心”。十个字可以说是叹惋交集,唏嘘满腹啊。

姚民哀是常熟人士,出身和说法都颇有些传说。据说祖上是出名的桐城派名家姚鼐。说到这里我还记得当年苦苦背诵的《登泰山记》中的警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流落到姚民哀这一辈,文人家世已经破落,姚与父亲和弟弟三人在江浙一带流落说书为生,尤其以西厢为最佳;父子三人因为耻于提自己的显赫家世,所以登台便以艺名为主。姚的艺名就是朱兰庵。因为姚身量狭小,形似侏儒,脚也小到只有五寸六分(大约是现在鞋码的32-31左右,童鞋大小);却又学识渊博,技艺纯熟。所以被送了个雅号称为“当代柳敬亭”。说到这里,俺到想起来了一首清初才子曹贞吉的词,当年偶尔得到一本龙榆生的《近三百年名家词》,其中读到这首词异常经验。家国破败、世态蹉跎与文人豪情尽在其中。附在下面以飨读者:

贺新郎——再赠柳敬亭

咄汝青衫叟!

阅浮生繁华萧瑟,白衣苍狗。

六代风流归抵掌,

舌下涛飞山走。

似易水歌声听久。

试问于今真姓字,

但回头笑指芜城柳。

休暂住,谭天口。

当年处仲东来后,

断江流楼船铁锁,落星如斗。

七十九年尘土梦,

还向青门沽酒。

更谁是嘉荣旧友?

天宝琵琶宫监在,

诉江谭憔悴人知否?

今昔恨,一搔首。

试想姚民哀当年经历,九岁便随父说书走江湖,混迹帮会市井,饱尝世态炎凉。最后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大世界和东方书场成了评弹的角儿——诨名花萼楼主。却又正逢着辛亥首义的改天换日时节,基于义愤加入光复军敢死队,以陈其美、陶成章马首是瞻。南北议和,军阀混战之后又心灰意冷的抽身而退,重操旧业的同时开始为报纸撰文写剧评和小说。就这么写着写着,还写成了一代名家并与南向北赵齐名,也同步加入了近代号称以气节为标准的最出名的文人组织“南社”。对照这一番履历,再看看这首词的意境,与姚的经历端的是熨帖啊。(姚民哀在《江湖豪侠传》自序中说:“我年九岁,即随先君子旅食离乡,往返于江、浙乡壤间。时巢湖客民出没于太湖流域,所至以聚赌、贩盐为事,声势甚强。尝出入此辈秘窟中,对于个中之特殊术语及风俗,是时已习见熟闻。因见彼辈之见义勇为,同党相共患难,志坚金石,心窃慕焉。故余稍长,亦投身其中,并加盟于陶成章先生之光复会、陈其美先生之中华革命党为会员……”)

而姚民哀在抗战爆发之后,入汪伪和平救国军的徐凤藻幕中为文书。之后被军统忠义救国军的熊剑东擒捉。在常熟东张乡法灯庵广场公开处决。究其细节,好像是熊手下的杨义山部在常熟的支塘,白茆间拦查路人,查得姚携带伪军的文件,便一举擒获扭送司令部。熊剑东当时是忠义救国军淞沪特遣支队司令,在阳澄湖一带活动;据说样板戏的沙家浜中胡传奎的原型便是熊剑东手下的草头神。当时的敌我斗争情况复杂,对于姚民哀的情况也是纷纷众口。申报在38年2月20日和10月23日就登过两次姚民哀的死讯。第一次是作为常熟抗敌后援会常委抗敌不屈而死,第二次是做了汉奸之后被擒获处决。而十天之后的申报却又再次打脸,登出的文章称滑稽名家张冶儿在一个礼拜之前还在东方书场见过姚民哀并相谈甚欢。所以说姚民哀的汉奸情况颇有些扑朔迷离的感觉。何况熊剑东是军统系的人物,当时江浙,日、伪、军统、中统,共产党新四军,地方会道门等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相互倾轧。军统又一向有着对自己人施展阴谋伎俩的做派。别的不说,中统的上海区区长张瑞京就是熊剑东的老婆出买给日本人的。熊自己也在被捕之后作为汉奸而组建“黄卫军”,并多次主动进攻国军。所以说姚民哀的汉奸投敌也还是颇有些需要继续发掘澄清的情况的。

拉拉杂杂的考证了一通姚民哀的经历,以下再回到他的作品上来吧。现在的文章中,大多数都沿袭孔庆东的说法,以《山东响马传》为姚民哀的代表作。其实姚民哀的作品巅峰应该是《四海群龙江》和《箬帽山王》。山东响马传是姚的武侠小说处子作,契合了当时的时事,所以名声大噪。但是写作手法单一,略显沉闷。所以先从四海群龙江和箬帽山王说起吧。姚在写这两部书的时候,估计是借鉴评弹和评书的手法,以连环套的形式弄成了后世出名的三部曲形态。前后的人员设定,帮派环境一脉相承。这个做法被后世的现代武侠小说大家们纷纷借鉴,金庸有射雕三部曲,梁羽生有大唐系列,温瑞安更是整个一个武侠世界全设定,所有的书都能串在一起看。

姚民哀的小说特色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完全是武侠。他的小说中最为奇诡的元素也并不是他作为一个文人而不太擅长的武功招式,也不是像后来的还珠楼主那样的恣睢汪洋的奇幻文采,而是江湖。说到这里,俺推荐一本书,也是说书艺人连阔如写的《江湖丛谈》。里面的春典切口、江湖规矩令人眼花缭乱,颇能让有好奇心的朋友满足。其实姚民哀的小说重要元素也就是以这些江湖隐秘和传奇故事组成的。用设计好的故事主线加上江湖的帮派背景再辅之以各种精确有趣的细节(像蜂麻燕雀之类的各派各行的规矩、切口等等),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满足了听故事的人情节曲折的要求,还同时也填补了读者对于江湖、帮派这种地下世界的好奇猎奇心理。而这个也让姚民哀在武侠小说中独树一帜了一个宗派——武侠会党小说或者叫武侠帮派小说。这宗文脉,后来十年的郑证因、白羽都有所继承,到了现代武侠的余晖温瑞安手里,更是被铺演了七帮八会九联盟出来,甚至温最出色的说英雄谁是英雄的主线也是金风细雨楼和象鼻塔之间的帮会斗争。更不用说后来风靡毒害了一代人的古惑仔系列也是此类的文化的滥觞。所以说从这一点来看,姚民哀也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人物。

《四海群龙江》的初始很像谴责小说的开头,丹徒一个县令包小拯的到任,此公名曰包小拯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污吏,被百姓赠名八大天地——上任惊天动地,断案昏天黑地,报功无天无地,荣升谢天谢地。故事是从包小拯的表兄闵伟如投奔他不成反而被羞辱,然后落魄。结果引出小孟尝姜伯先和小诸葛任仲文。然后就是一番江湖经历。恩怨情仇,直到姜伯先被冤死。后来闵伟如和任仲文为他复仇。这篇文章之中,名为武侠小说,却少有的引入了热兵器。这却是武侠小说的的稀有场景,义贼雪狮儿暗战捕快头小溜溜,小溜溜就拿着手枪出战。虽然也一样落败,但是这个场景却也反向说明了姚民哀的武侠小说里武的成分并不太突出。到是义贼威胁捕快,并花五千大洋向捕快买走了他一对招子(就是眼珠),捕快接受之后,拿钱确认便自废双眼的情节还有些意思。这种民间异闻录或者都市传说的说书套路着实能够引人注目。而其中的血腥和江湖的阴暗又让人产生异常探索需求的猎奇感。却是也是姚民哀评弹艺人的本工活。这里面也不乏姚民哀的真实经历,姜伯先组织的“三不社”其实是颇有些早期革命党的影子的。这个似乎也是姚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参加革命党的影子吧。

《箬帽山王》则是接着《四海群龙江》,讲述与小孟尝姜伯先齐名的箬帽山王杨龙海的故事,故事发生的区域也还是在太湖周边的南京,天长和淮安。只是这部书的内容有些复古的回到了七侠五义或者童林传的模式——也许姚民哀这个套路比较熟悉。以箬帽山王和秦渔隐的误会冲突为主线,铺演箬帽山王的两大手下丁海溪和曾海峰的失妹、盗镜,寻剑的江湖恩仇事。

再回过头来说一下令姚民哀在武侠小说界一举成名的《山东响马传》。山东响马传是以23年震惊全国的临城火车绑架事件为契机写成的武侠小说。以今天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更像是报告文学的形式。虽然中国明确提出报告文学概念的第一人也是传奇的五重间谍袁殊,但是那也是在30年代初了。之前的公认最接近报告文学的题材是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但在我看来这部书就是梁启超先生自己的回忆录加了一些铺演而已。所以我的感觉,其实这部山东响马传是真真正正的中国第一部报告文学,和武侠小说的关系并不大。最多也就是披了个武侠小说的幌子招徕读者而已。而且姚民哀连载此书的杂志是以奇情曲折的社会案件故事闻名的《侦探世界》,紧扣着23年5月孙美瑶匪帮绑架列车的脉络连载了六个小节;又在第二年也就是1924年出了16回的单行本。这部小说的结构也很有意思,以第一人称写的,并以姚曾经做过的外资烟草公司的文员经历为基础,从一个烟草公司的雇员下乡调查烟草收成说起引入到事件本身——通过与自己同行的赶车人(书中叫赶脚史)的描述作为整个故事的脉络。作品的前6回,也就是连载的那部分讲的都是临城案件的事情,后来增补的那10回,叙述了孙美瑶落草的经历。其中第七回的描述更是直接通过邀请孙美瑶上山落草的土匪嘴里道出了作品的传承——“兄弟就是恭请虎驾的专使,还带一纸盟书在此。大哥要是不答应,莫怪我们抄袭吴学究相邀卢员外的法儿……”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水浒新传啊。为了突出此书连载时的真实性,连载到第三回的时候,姚还专门抛出来了一封来信。说是因为给他透露内幕的赶车人已经被帮会杀害,他自己也因此遭到了帮会兄弟的威胁。所以断更了四个多月。这个小插曲目前的研究者大多并不相信,专门写姚民哀的徐斯年倒是笃信不疑,并以此推演出了后面的很多有趣故事——包括姚突然改变题材,把相对写实的类似于报告文学的体裁故意改的云山雾罩的像评书一样。还有在孙美瑶23年底被借故处决之后,姚才敢把整部书写完,并出版16回目的单行本。所以总结下来,姚民哀的武侠小说之路,其实是从一部故弄玄虚的纪实题材报告文学开始的。可惜为了销量,否则姚民哀倒真的是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部报告文学的作者。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评书艺人最讲究的就是通过语言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这个大约也是姚民哀的绝技之一吧。

综合以上所述,姚民哀的经历和作品也就概略的梳理了一遍。姚一生的经历还是非常传奇的,从名满上海滩的评弹艺人小柳敬亭,到参加光复会和中华革命党的革命军中马前卒,再到文思敏捷,多方涉猎的武侠小说一代名家,最后又以南社的气节文人面目摇身一变而为汉奸终于被处决。这一辈子的跌宕起伏,林林总总;我想套用俗气的翻译腔说法——他应该是经历丰富到可以和上帝或者魔鬼对话的人物了。总之姚的作品真真实实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最接近真实版的江湖;虽然他及不上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侠之大者,但却也并不比赵焕亭的老派继承者差。而且在新的文学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他的一个个的继承者都在各自的时代里光彩夺目……

也许有人戏赠姚民哀的对联比叶楚伧的那副挽联更能概括他的一生——脚小人小棺材小,名多友多著作多。

又是写起来就收不住,本来打算吧三健将全写完的,这一个姚民哀就啰嗦了这么多,下次争取把顾明道和文公直一起说掉吧。

注两则:

姚民哀是姚鼐之后的说法是孔庆东的论评之中引述号称是常熟文史资料的说法,后来又有常熟中学的朱新华老师考证姚民哀的始祖是明末东林党人姚希孟,也就是五人墓碑记里那个孟长姚公。并且姚家家道中落是因为庚子年间的太平军之乱。

姚民哀的汉奸之名也有后世之人推测,他当时是被裹挟的情况下,想效仿徐庶脱离赤壁前线的招数,借传递文书的机会趁机脱逃的。但不管怎样,姚是和当时的伪军中的日本顾问一起被截获的。这一点也只能喟然一叹罢了。

关键词(Tags): #姚民哀#南社#山东响马#柳敬亭
家园 双雄之北赵——近现代武侠小说梳理之四

双雄之北赵——近现代武侠小说梳理之四

本来南向北赵是一篇文章的,只是写南向写的有些收不住了。向老先生的两部作品实在是让人击节称奇的存在。虽然同在1923年开始连载,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在后世的风头远远盖过了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但是后世的人们仍然在总结近代武侠小说源流的时候把南向北赵并称。这个原因很难说清楚,但是从我看来,向恺然的南派武侠由于世界书局的沈子方和鸳鸯蝴蝶派宗主包笑天的原因,与南方鸳鸯蝴蝶派的主流始终混在在一起。而南派的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杨尘因,姜侠魂之类的名家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南向一贯的风格和气节。反倒是姚民哀做了汉奸被处决,文公直参与军阀混战后来又被鲁迅痛骂,顾明道沉湎于哀怨的言情小说最后早逝。所以说其实到了后一个时代其实是北派的武侠五大家彻底的统治了武侠的江湖。虽然北派五大家也并不是以赵焕亭为滥觞的(像写帮会为主的郑证因就很受了些姚民哀的影响。也传承的影响了后来的柳残阳,赵焕亭最多只能算是小部分影响了白羽而已),但是至少北派五大家的宗主起源还是这个出生于河北玉田的人物。

和向恺然有同盟会背景的辉煌出身不同,赵焕亭只是官宦世家而已,随其父宦游四方,并无多少革命的因素。自幼读书又加上见闻广博,所以赵焕亭在武侠小说之外还有文人体的笔记小说《今夕斋丛谈》,里面甚至有类似于现在风行的都市灵异传说一般的济南舜井老蛟的故事。但是文笔还不错,颇有晚清笔记体小说的风韵。所以从根基上来说,向恺然虽然也是国学功底深厚而且通武功,但真正从晚清的笔记体小说和某公案小说中继承发展武侠小说的还应该是这个赵焕亭。向恺然开启的是新文化之中的武侠看法,以现代的眼光去理解侠情和武术;以中华崛起的目标去描摹这一代代的武林人物、江湖侠客。而赵则是承继的传统明清小说和笔记小说,像我的梳理民国前十年的武侠一样;这类武侠,要么是清官手下的走狗,要么就是如神龙云现般时隐时现的笔记传奇。但是赵焕亭在这个基础上用白话也演绎出来一套比较完整的武侠体系。而白话的通俗加上赵焕亭自身的才具非凡,就很好的完成了一个新旧时代武侠过渡的职能。总体来说,向恺然是开时代之先向前疾行的列车,而赵焕亭则是拖着这条承继于唐传奇的侠客文化一脉而与时俱进的桥梁。

补上一段,因为赵焕亭的相关资料甚少,所以赵的生卒年月和身世并没有多少人清楚。正好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公众号“民国故纸堆”的得到授权发表的北京晚报、顾臻先生写赵焕亭的文章才算是勉强的有了个大概的印象。现在摘抄部分如下:

赵焕亭原名赵黼章(发表的作品上均写作赵绂章),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初六,河北玉田人,卒于1951年农历四月。他的祖上是旗人,隶汉军正白旗,始祖赵良富清初从龙入关,后落户在丰润铁匠庄。赵家第五代的赵之成在清乾隆三十六年中了武举,于是迁居玉田县城,到赵焕亭已是第十世。赵家虽出身行伍,但逐渐注重文化教育,赵之成的儿子做了候选布政司理问,孙子赵长治中秀才,据《玉田县志》载,其人好善乐施,抚悯亲族,望重乡里。赵长治的儿子赵大鹏中武举,孙子赵英祚(即赵焕亭的父亲)于同治十年中进士第272名,位列三甲,曾任山东鱼台知县,还曾署理夏津、泗水、金乡等县,主修了鱼台和泗水县志。因为老爹在山东做官,所以赵焕亭的出生地据其自述是山东济南,而非河北玉田。

上面的这个履历比网上能够查到的信息都详尽很多,也充分的说明了赵的身世——武人家族出身的文人世家,兼具文武,也颇多老派传统思想。

赵焕亭的主要作品《奇侠精忠全传》、《大侠殷一官轶事》、《英雄走国记》、《蓝田女侠》、《说剑谈奇录》。最负盛名的是奇侠精忠传,这是1923年和向恺然的两部杰作同时开始连载的。而赵焕亭在此书的自序中自承以唐人传奇的《虬髯客传》《剑侠传》为渊薮,而写作的目的更是“针疲起废,一振吾国之尚武精神”;并努力宣称“事非无稽,言皆有物”。这样的序言透露的思想更是能佐证以上对于赵焕亭承前启后桥梁地位的判定。

从奇侠精忠传本身来说,立场其实是当朝庙堂的维度。这个倒是武侠小说很少有的模式,反而到是很像清末说书艺人的刘公案、施公案之类的公案小说。自序中摆出的立场:"取有清乾、嘉间苗乱、回乱、教匪乱各事迹,以两杨侯、刘方伯等为之干,而附以当时草泽之奇人、剑客。事非无稽,言皆有物;更出以纾徐卓荦之笔,使书中人之须眉跃然;而于劝惩之言,尤三致意焉。至其间奇节伟行、艳闻轶事以至椎理之滑迹、邪教之鸱张、里巷奸人之姿恶变幻,无不如温犀烛怪、禹鼎象物。读者神游其间,亦可以论古昔、察世变矣。"天然的政治正确,平边疆之乱,灭邪教的祸端。站的立场非常鲜明。而奇侠精忠传中的主角更是曾经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荣宠不倒的杨遇春,此公最后在鸦片战争前四年辞世,做了十年的陕甘总督,平苗,平回,灭天理教、白莲教,擒南疆之乱的张格尔。就连现在大英帝国皇家军队中的配狗腿刀的廓尔柯大兵当年进犯日喀则也是杨遇春一手讨平的。而且奇侠精忠传的叙述手法也颇有些《三侠五义》的说书人风格。所以说奇侠精忠传当成某公案来看也未尝不可。而作为引荐主角杨遇春的一个关键人物杨芳也很有意思。在书中的杨芳,猿臂蜂腰,面目深耸,一身英俊之气;做事倒也是颇有侠义。但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对于这个名字都会有些印象。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打广州,对上的清朝将领就是此人。对付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此公居然搜集广州城内的马桶摆了一个马桶阵,结果可想而知。在关天培、陈化成的衬托下,这个号称清末名将的二杨之一也是晚节不保。由此可知,对于出身汉军白旗官宦家庭的赵焕亭来说,还是有相当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窠臼。所以说,奇侠精忠传也是后世少有的,以真实的政治人物为武侠小说主角的典型范本。这个路数在评书艺人的演绎之下,也是最容易流传的形式;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政治审查所容纳的题材。但是这一类小说,在30年代就开始逐渐衰落。细细想来,原因也很简单。首先20年代的风云变幻,城头变化大王旗降低了武侠小说这种文学作品对于政治正确的依赖程度。其次,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人心,北伐战争的彻底胜利;原来的热衷于这一个服务于帝王将相的土壤也渐渐地改变。哪怕是贩夫走卒之流也开始逐步明白德先生是什么。自然也就对这种保守的武侠小说模式失去了兴趣。

下面再说说赵的另外一部名篇——《英雄走国记》吧。

如果说《奇侠精忠传》是传统公案小说的延续,那么《英雄走国记》就应该是脱胎于水浒类的传统古典小说并结合了现代通俗小说特质的武侠小说。英雄走国记得故事是从南明末世开始,小说的开头是倒叙,从常州马鞍山定因寺的主持林明说起。将主人公祁班孙也就是祁六公子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之中的一番挣扎娓娓道来。祁公子是祁彪佳之子,这也是历史上出名的抗清官员和著名文人。也正是因此,祁公子身负国仇家恨,和朋友们抢出父亲首级,辗转来到太湖灵岩山投奔邓伯通的这一段就很有水浒中风雪山神庙,江州劫法场,白龙庙小聚义的风致。太湖风光更是依稀有些水泊梁山的影子。后来因为行刺豫王失败,太湖厅官朱异带了几百名兵士来围剿太湖,群雄遁走途中合力杀散追兵的描写更是与水泊梁山晁天王第一仗杀败巡捕何清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后的祁公子拜别群雄回乡的遭遇更是很有水浒中铁牛回家的意思,家中亲人尽丧,自己也身陷囹圄;却又叠逢机遇,故人倾力相救。这等设计机巧自然也是水浒英雄的余脉。祁公子脱身后仍然想勾连旧人再做举事的安排,但是这一路之上,之前的群雄死走逃亡,各自凋零,后来祁公子千辛万苦与硕果仅存的朋友毕方到了长白山顶,遥望五峰,一片祥光瑞彩,才明白满人天下已然稳固,再难翻盘,才回到了常州马鞍山定因寺隐居……这个情节也很有意思,似乎就是后世金庸写韦小宝去探查大清龙脉的渊薮。《英雄走国记》的传统写法还是水浒式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是又结合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倒叙插叙等跳转场景的手法。可以看出,赵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是在经典的基础上渗透全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所以说,英雄走国记比奇侠精忠传进化的更好一些。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大侠殷一官轶事》,这本书其实是最能彰显赵焕亭特色的文章。相比于之前继承公案侠义小说的奇侠精忠传,继承传统古典小说的英雄走国记。赵焕亭在这部书上算是真正的自己开宗立派了一个类型的武侠小说,也就是世情武侠小说。虽然赵焕亭喜欢描写男女之事,但是公然写武侠版的金瓶梅大约也不敢。不过赵焕亭在此书中到是把市井之间的武侠人物描述的淋漓尽致。张赣生更是将此书中的部分桥段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相提并论。其中部分,李镖头在北京同行之间借银子的场景可称经典,几乎可以说是一副生动的清末武林风俗画。所以以武侠为主干,讲述些市井百姓、升斗小民之间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也是一个全新的套路。这个似乎也是后来的北派五大家的白羽所传承的。

综合以上,赵焕亭的经历其实是一个晚清的老文人,却又能比较好的接受新生事物,将清末的侠义公案小说,传统古典小说融合进新的武侠因素。炒成一道有着传统味道的新菜。然后又结合世情小说描摹世态人情的特色,将晚清的武林轶事,镖局传闻杂凑称一套没有多少言情的市井世情武侠。这个才是赵焕亭的最大特色。与开创新的武侠之路的向恺然比起来,赵焕亭的路数是七分继承,三分新创;以继承为主,以新意为辅。这也很符合他晚清传统文人的家世背景和审美情趣吧。

关键词(Tags): #赵焕亭#杨遇春#杨芳#祁彪佳通宝推:shinji,青颍路,mezhan,
家园 内容呢?
家园 稍等,这边翻墙有问题,最终稿需要周末发出来

稍等,这边翻墙有问题,最终稿需要周末发出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