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浅析佛教 -- Ace

共:💬19 🌺156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浅析佛教

浅析佛教

【最近研究了一下佛教,去伪存真发现佛教蛮有道理的,后人搞得云山雾绕反倒让膜拜的人看不到佛祖的真面目】

ACE

佛教历史悠久,宗派很多,在我看来大部分已经在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从一个仅供超级精英修炼的宗教变成了大众化的迷信宗教,也难怪,为了更接地气,为了发展更多的佛教粉丝,只能不断降低门槛,不断降低对智商与阅历的要求。这里我只谈谈对原教旨主义佛教的几点看法,这就是佛教的本源,其他的衍生品夹带了各种私活太多,距离佛祖距离都有点远。

原教旨主义佛教不搞个人崇拜,佛祖不让人为他立像,只能以莲花或者菩提来指代佛祖。后来的佛教徒与分枝们为了照顾广大想象力与智商欠缺的劳苦大众,像就越立越多,以至于太多。所以,佛祖释迦摩尼长啥样,其实谁也不知道,都是后人隔了好多年凭自己的想象整出来的。

原教旨主义佛教的佛祖从不提倡“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等这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佛祖菩提树下开悟的故事被所有佛教分支讲述,其实已经把原教旨主义佛教的所有内涵讲得很清楚了——佛祖释迦摩尼通过其丰富的人生阅历,身为超级精英的他通过思考总结自己的人生与观察,顿悟之后变成了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从此烦恼世界众人的生老病死皆不能引发佛祖释迦摩尼心中凡人的情绪(尤其是苦这种情绪),从此生就是生,生有生的出处;从此老就是老,老有老的必然;从此病就是病,病有病的原因;从此死就是死,死有有死的道理;该生则生,该老则老,该病则病,该死则死。人通过修炼成为绝对理性的人,这就是成佛。原教旨主义佛教这个源头里,佛祖不会腾云驾雾,也不会救苦救难,但若是按照佛祖指示的方法修炼到绝对理性,成佛之后你就心中再也不会有苦难的情绪。原教旨主义佛教仅此而已。从原教旨主义佛教的出发来看,类似净土宗这样提倡天天念叨“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佛就实在是太搞笑了,纯粹的封建迷信,佛祖肯定是嗤之以鼻的。

得道的高僧更加接近绝对理性,所以不管你多富有,权势多大,总会有理性不足被某种情绪缠身的时候,去找个高僧告解,往往你作为当局者迷而高僧是旁观者清,一句话可能就惊醒你这梦中人。所以,真觉得苦闷的时候,从道理上讲去找一个高僧告解是很可能有点效果的。但要记住,佛祖也不能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佛祖希望你更加甚至是绝对理性,所以佛祖只能解决你心理情绪的问题,话说回来,一旦内心平复回归理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正本清源,我认为根本不必去读那些这个经,那个经,都是载你过河的船而已,而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些古代的船很可能早就不适应这个新时代,我们通过直接访问access佛教的源头,同样可以悟道,通过不断的实践与修行,然后可以成佛(靠近理性的人)。

BTW:从小出家绝对是错误的,佛祖释迦摩尼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加上善于思考,最终才能成佛。缺乏人生经历,光是去读经书,可能变成造船厂的高级工人而自己从来也渡不过那河,把教人渡河变成教人造船,痴迷造船而不渡河,这就不是佛祖创立佛教的本意了。所以,佛祖不留著述,也不留雕塑画像,就是希望后人循着他指出的终点各自修行,他不过是第一个标识处终点线的裁判而已。

关键词(Tags): #佛教通宝推:光头佬,NoName,yttrium,wage,年青是福,赵美成,桥上,乌江亭长,伏波将军,ton,繁华事散,
家园 南朝四百八十寺

如果没有种种承载形式,如果没有种种浅显易懂的神化故事,佛教也流传不到现在。

自以为古文基础不错的我,一部短短的《心经》也不过连蒙带猜地读个半懂不懂,你让卖菜大妈怎么理解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自古以来,道和儒都是读书人的专利,达则讲儒,退则修道,只有佛是面向广大不认字的人群的宗教。大户人家的女眷吃斋念佛,还可以请和尚尼姑穿堂入室,进后宅讲法说道,闹出种种小说故事。小老百姓们逢年过节去庙里烧香磕头,顺便逛逛庙会,精神物质双丰收,谁去想色和空是什么关系。

如果像你说的,把佛教收回到极少数精英的圈子里,那基督教就要打着圣经故事会占领这个空间了。

通宝推:陈王奋起,ton,
家园 后世人舍本逐末,宁可当造船专家,而不是专心过河

空与色,我高度怀疑不过是佛举的一个栗子????而已。修炼到绝对理性的人应该如何看世间万物,结果被后来的和尚放到经书里胡搅蛮缠,让更多的后世人似懂非懂更加模糊。

佛祖希望我们通过修行渡过那河,不过是用一条船渡河做了示范,其实渡河办法多了去了,可以撑杆跳过去,飞过去,索桥划过去,隧道挖过去等等,还可以不断创新。

但后世的佛教徒们大多数拘泥于“造船”,造着造着已经忘记了造船是干啥子的啦!令人扼腕痛惜。

吃不吃肉都可以成佛。

喝不喝酒都可以成佛。

近不近女色都可以成佛。

...........

家园 其实这个问题古人早有研究

水浒都看过吧,还记得最后鲁智深是怎么死的吗?“闻潮而寂”,坐化了。

这是得道高僧才能有的待遇啊,为什么一个杀人如麻,喝酒吃肉的花和尚,也可以?!

八十年代初,游览灵隐寺,见一老和尚在晒太阳,就过去聊天。

我问:“佛若有灵,当知我心,何须拜?佛若无灵,泥胎一座,拜之如何?”

他说:“你有此悟,但可不拜。但世人皆以形式为要,眼见方知有物,拜过才感安心,故须有庙宇佛像,以实其心。”(当时对话皆是白话,为省字数改为古文)

所以,形而上,是一门学问,只有少数有闲人才会去想。

你在河边放一条船,大家就坐船过去了。如果你只放一根竹竿,大家就到别的地方去找船了。

通宝推:yttrium,
家园 所以我说佛教本是给超级精英人士修行的

天赋与丰富的阅历,佛祖释迦摩尼已经以身示范了。

具体形式不重要!具体形式不重要!具体形式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我替佛祖说三遍,所以佛祖老人家不立文字,不塑雕像,就是怕跟随他的后人把渡船(手段)当做了修行的目标,而非渡河。千方百计,创新驱动地让自己渡过河才是佛祖希望我们做的,具体方式与手段,佛祖一开始就不希望束缚。

“你在河边放一条船,大家就坐船过去了。如果你只放一根竹竿,大家就到别的地方去找船了。” 这就不妥。佛祖其实只是举个栗子,他本意是让我们自己想办法渡河,什么方式都可以,关键是创新驱动和与时俱进。

后世佛教,大都将手段当做目标,这才大问题,我认为佛祖是很伤心的。(当然,佛祖已经绝对理性,不会感到伤心

家园 没有路标,怎么知道路是不是对的

其实佛祖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

他自己是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的,哪怕并不明确具体的目标。但是他不可能永远活着。他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指点迷津,或者解释。死了以后,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入他门中,要寻求标准,很容易就去读其门中之书,因为这毕竟是梳理过的,比较容易发现标准。

可是流传久了,这些门中之书的正确性也在下降。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佛祖自己也说,不必迷信偶像,比不迷信这个经那个经。这个话是对的,指出了不必做什么。

不必做什么是知道了,那该做什么呢?

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佛祖说什么,或者佛祖这个偶像,自然是不必作为依据了。问题是,这样一来,信他做什么?

入其门,信其辞,而后弃其门,弃其辞……这就导致一个结果,真学会了他的教导,就要离开他的教门。不离开他的教门,就没学会。

我相信他是一个好人,但是他的确把他的门人黑得够呛。

通宝推:yttrium,
家园 为什么一个杀人如麻,喝酒吃肉的花和尚,也可以?!

但是他杀的多是恶人啊。

家园 佛祖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还记得那句偈语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祖悟到的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就好像薛定谔的猫,不能去看的。

家园 对的,就是这个道理

你已经会撑竿跳了

家园 这就要讨论宗教的本质了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的共同特点就是修死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普罗大众在现实的艰苦里看到一线光明,得到活下去的勇气。

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就是它的对象的普遍性,作为教主,必须要有一套能打动人心的理论,还要有一系列让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就是渡船。你的船越大越漂亮,能渡的人也就越多,功德也就越大。所以,你不能对用心造船的人一概否定。

当然了,你理解的佛学和大妈们信的佛教,严格来说是两回事。你修的是哲学思想,大妈们想的是河对岸的极乐世界。如果你告诉她们对岸什么也没有,她们会想着自己怎么渡河吗?还是另找一条船,死后去天堂吧。

对她们来说,形式就是一切,每天三炷香烧到了,心也就安了,哪里有时间去想色和空的关系?

所以,佛祖不会伤心的,看到自己的形象能让众多的人心情舒畅,他会高兴的,我想。毕竟,用曲解了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教育想出轨的家伙们,对维持社会稳定还是有作用的嘛。

家园 各有各道,各需各法。
家园 武松血溅鸳鸯楼杀的都是恶人吗?

一样在杭州六合寺成得道高僧。杀人无善恶,所有的因果都是活人的因果,与死人无干。得道法门千万道,有人杀恶人得道,有人杀人如麻得道,有人蚂蚁都不敢踩死,却终生不得道。

要成正果,只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要勇猛精进,迎着困难直上,只有勇猛精进积极向上,才能入大道法门。

家园 好一个“勇猛精进”

我严重同意

家园 佛教非常伪善且浅薄

佛教的核心思想,其实说穿了非常简单:通过放弃,来逃避责任。貌似崇高,其实极为伪善且浅薄。黑格尔曾批评中世纪基督教的“圣徒”观念说:“假如这样的一批人要组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他们的羔羊式的善良他们那种只知关切自己个人、自己爱护自己、自己永远看到和意识到自己的优点的虚荣心就必须扫除干净。因为那在公众中的生活和为了公众的生活并不需要那种软弱和怯懦的善良,而正需要一种强毅的善良——不要求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功罪,而要求关心公众和怎样为公众服务。”这一批评完全可以用在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或者楼主所谓“原教旨主义佛教”身上。人生在世,是有责任在身的。面对责任,人应该力求有所作为,而不是逃避、无为,不论这会使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而佛教所鼓吹的,恰恰是消极应对。佛教的这种思想传入中国后,与道家的“无为”哲学相结合,对中国人的精神、性格和历史发展都造成了极为有害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家园 人绝对理性了更可怕

人绝对理性了不是无为,而是会为了更崇高的目的有所作为。

随便试想一下:他会站在人类的角度思考做什么事对人类利益最大化的事,然后就为了这个目的去做。

后世佛教的颓废,都是歪嘴和尚的问题,自己似懂非懂,还要写经书去教诲别人。而且为了发展教徒,不惜各种降低标准与迎合市场需要。结果,市场需要什么,佛教就试图提供什么,也是越来越低俗和迷信了。

原教旨主义佛教不是这样的。

记住,佛祖释迦摩尼是历练极度丰富的超级精英。佛教的大众化无法秉持精英路线了,结果就变成了一锅浆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