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156项工程最失败的项目—包钢,投产后连续亏损17年 -- 乾道学派

共:💬231 🌺1082 🌵2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6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援建一汽时苏联仍然生产不了车身薄板 -- 有补充

作者:马前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385161/answer/750086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联汽车厂当时的很多设备都是从美国买来的,现在支援中国的建设,不能再从美国买,所以,他们供应给我们的设备都是自己设计制造的,其中有很多设备都是第一次制造,难度很大。比如为了制造一个3000吨的大冲床,苏联专门盖了一个36米跨度的大车间,特制了一架起重200吨的大吊车,在运往中国的时候,所有的火车、汽车都为它让路。我们来到苏联后,在各个厂家跑了一圈,大多数设备问题都解决了,但少量的特种材料如特种刀具、异型砂轮实在是没有办法解决,尤其是车身生产急需的薄板,苏联自己也生产不了。于是,苏联外贸部的一位副部长对我们说:这种薄板我们也靠进口,现在确实供应不上,你们到东欧去找一找吧。此时,刚好李富春副总理在苏联,他知道情况后说:既然如此,那你们就到东欧去跑一趟吧。他当场就给我们写了介绍信。凭着他的信,我们到了捷克、波兰、东德,采购了一批一汽建设急需的特种刀具、异型砂轮等,但薄板仍旧没有着落。后来我们了解到,当时西德有这种薄板,但西德却和我们没有外交关系。此时国内召开“八大”,饶斌是“八大”代表,必须立刻赶回去,就剩我一个人在东柏林。他一走,薄板的事就全落在我身上了。我当时惟一的依靠就是我国大使馆。我国当时驻东德大使是曾涌泉,他对我的工作给了很多支持和帮助。

就在我为薄板的事在东德发愁的时候,国内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由于国内召开“八大”,世界各国的共产党首脑人物都要来,为了做好接待工作,需要60辆高档的奔驰300轿车。当时外贸部驻苏联的代表林海云找到我,对我说:祖涛,你是汽车厂的,你懂车,这件事情就由你来负责吧。于是,我委托东德方面和西德奔驰公司联系。

接到电传后,奔驰公司立刻就派人到东柏林来了。见了面,我告诉他们,我们要买60辆奔驰车。奔驰公司的代表吃了一惊,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买卖。他们立刻和总部联系,但是当时奔驰公司库存没有这么多,要求我们给他们几天时间把世界各地的展览样车调回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是我们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和他们做生意,他们要讲信用,也希望今后和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建立长期的商贸往来。奔驰公司的代表郑重地提出:陈先生,我们邀请您到我们奔驰公司参观。当时我国和西德没有外交关系,奔驰公司的代表给我和外贸部的同志办妥了全部过境手续。

到了西德后,我又提出购买薄板的要求,他们非常爽快,立刻和生产薄板的厂家联系。薄板厂在莱茵河边的拉希斯太因,这个厂设备先进,管理一流,薄板质量完全达到我方要求。他们满口答应我:薄板不成问题,要多少给多少。几万吨的薄板就这样解决了。我当时真是又惊又喜,让我和饶斌日夜发愁的事,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了在市场经济中,国外大公司对于商业信誉的重视和快捷的效率。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对于经济的发展真是太有必要了。因为质量好,这一批薄板用完了以后,又续订了几次(注意!中国从一片空白建一汽,只“订了几次”就不用进口了。这可以和苏联比比——马前卒)。这样一来二往,双方讲信用守合同,我和这个厂也交上了朋友。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车身钢板 -- 补充帖

指正一点,实际上这种车身钢板到80年代中期无论一汽二汽都依然不能自产,当年的东芝事件后国家暂停了进口日本钢板,二汽改用武钢的钢板结果冲一个裂一个,完全没法用,只能掩耳盗铃进口日本钢锭由武钢加工成钢板,勉强能用。国产钢板能自产是宝钢建立之后的事了,当然30年后的今天这个技术已经不算个事了

家园 wiki上K700用过的发动机才230-300马力

Power of the engine YaMZ-240 B (Russian: ЯМЗ-240 Б) 300 horsepower (224 kW), with speed, 1900 rev/min. Maximum torque of 1240 Nm.

Power of the engine YaMZ-238 NB (Russian: ЯМЗ-238 НБ) 230 horsepower (172 kW), with speed, 1700 rev/min. Maximum torque of 950 Nm.

家园 莫言,奥巴马,都是诺贝尔
家园 选点错误

不过背靠苏联,在北方建立重工业是不得已。

家园 和选点关系不大,技术问题迷信苏联了

现在说钢铁产业觉得是落后科技,但它其实是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是工业国的大考题。

家园 【整理】东北经济为什么在九十年代后垮了

实际上网络上东北给我们的影响就是工业强,尤其是重工业强,至少在改革开放以前强。而且还动不动忘记历史就是犯罪,要大家牢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贡献云云。

然后,忘记历史确实就是犯罪……实际上是,哪怕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工业就很差了,根本算不上什么工业强区,唯一值得一提的,其实是,工人确实很多,所以下岗再就业很要命啊。

从50年代到现在,哪怕是东北最辉煌时期,东北的投资收益率始终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句话先撂在这里,哪怕关内算上扶持老少边穷地区,投资收益率也远高于东北。这样的状况下,想单纯依靠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发展东北经济,那纯粹是春秋大梦。

有一个神书叫做《中国统计年鉴》,刚好翻到一本1981年的,统计的是1981年的数据,那时候所谓摧毁东北的改革开放还没真正开始,东北还是共和国长子,我们来看看东北工业如何。

作者:邓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7538/answer/289943322

东方鲁尔区,大沈阳,中国最强的重工业城市,我们来看看……

产值98.6亿元,其中重工业56.5亿,工人总数112万。看起来数据很大哇。

来让我们看看那些弱鸡的,轻工业的,不重工业,不是国家脊梁的城市。

被东北人BS的娘娘腔上海,重工业产值就有285.8亿,总产值647.5亿,总员工256万

看懂了么,上海的人均工业产值是东北的三倍……甚至哪怕刨掉东北人民瞧不起的“产值高,没啥用”的轻工业,光用上海重工业产值和总的工人数量除,上海的人均产值都比沈阳高。

北京,都不用说了,238亿产值,也就需要150万工人而已,重工业是沈阳的两倍还多

实际上,沈阳的工人人均产值,比老少边穷各种乡镇县办企业各种全部拉起来的全国平均都还低……而哈尔滨和长春比沈阳还低。

沈阳在一五二五计划拿到了全国总额16.8%,号称东方鲁尔,当时连上海瞧不起,结果到70年代末,已经相继被天津、北京、武汉、广州超越,发展真是迅猛啊。

实际上是至少从70年代开始,东北的工业,就是已经严重落后全国水平了,这地不好洗,责任也真不好推给改革开放或者我们南蛮子哦

来个重击一把,1981年辽宁的总投资规模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东,黑龙江全国第四,北京也只能排到第五。然后呐?敢为人先啊,辽宁住宅建设投资9.57亿,上海只有4.96亿,全国总投资第一的广东也只有8.45亿,北京也只有7.43亿。辽宁人民是提前领悟了房地产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本质哇?尤其是辽宁本身居民住宅建设就是全国第一的情况下哇?

看完生产,再看看工资,这还没算东北企业最擅长的发福利哦。

沈阳人均900,哈尔滨916,长春887对比呐,上海925,比哈尔滨高9块钱,这一定是地域歧视啊。看看比东北大城市生产率高这么多的武汉,多少啊?830。

——————转载结束分割线————————

图我就懒得转了,下载再上传太麻烦了,想看得直接点链接就是了。

再总结一下,为什么大下岗东北最惨?

在东北自己那儿最流行的回答确实是对的,主要是因为东北当时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而且是大部分行业,以及支柱型行业,成片成片的大中型企业一齐崩盘,导致整个地区的经济其实整体裂解了,这种背景下根本不可能有新的大批就业岗位及时填补真空。

问题其实是,东北的先发城市化、工业化优势,为什么变成了自己最大的负担?

这个责任到底是主要要由“中央”来负,还是东北自己更大些呢?

坦率的说,看了建国后经济和财政的一些史料后,我认为是后者。

通宝推:老广,
家园 【整理】东北经济为什么在九十年代后垮了(续)

1965年9月 哈尔滨21家企业874台金属切削机床 完好率只有47%

看到了么,53%的失修率……而且还是文革前,不是文革冲击下更高的失修率,这样骇人听闻的可怕数字,放在正常企业,是全厂从看门的到厂长全部开除的节奏好吧……

实际上东北大型国有企业,几十年来基本都这样,就是靠大量的投资,才能在78年以前耀武扬威,甚至到70年代都不行了。

50年代和60年代初,沈阳是全国第二工业城市,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全国14.6%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都投资在沈阳这一个城市了,比上海之类投资多得多。但是到78年,北京宣布自己成为全国第二的时候,超过的是天津而不是沈阳。

东北哪怕最辉煌时期,其实也是靠中央财政海量的投资,撑起来一个架子,但是投资比例稍微下降(还是非常高的比例),就迅速的被天津、北京等超越,至于投资总量更小的上海,就不是吊打一个沈阳,而是吊打整个辽宁了。

也别扯什么轻工业重工业,上海一样是重工业城市,1965年就生产全国25%的钢材,到78年钢铁工业产量产值也基本跟辽宁差不多,总的重工业产值比辽宁多一半。

东北现在这揍性,其实是50到60年代就埋下了,

1,50到60年代,各地都是中央下拨计划资金加自筹资金的办法搞建设,地方自筹的比例都相当高,而东北三省则是极低,几乎全靠中央财政下拨。吹东北财政如何如何之前,先把脸藏起来,看看东北拿到了多少中央拨款。

2,各地的国有企业,基本都是合理安排更新改造资金和新建资金,拿出大量的资金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维护,而东北国有企业,往往是拿到钱全投到新项目里面去了,现有设备保养维护惨不忍睹,生产质量差,成本高。至于为什么投新项目?很简单啊,投了新厂,那可以新招工人,把七大姑八大姨全招进来吃福利,至于老生产线生产稀烂,那管我啥事?

各地的国有企业,基本都是合理安排更新改造资金和新建资金,拿出大量的资金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维护,而东北国有企业,往往是拿到钱全投到新项目里面去了,现有设备保养维护惨不忍睹,生产质量差,成本高。至于为什么投新项目?很简单啊,投了新厂,那可以新招工人,把七大姑八大姨全招进来吃福利,至于老生产线生产稀烂,那管我啥事?

到了80年代,中央财政没钱了,再也不能不计较亏损,拼命往东北砸钱了,这时候就全完蛋了,没大量新机床来替换,那些老机床咋办?年久失修没法用了啊……这不完蛋才是奇怪了。

————————————————————————

后面关于下岗部分摘录几条

——————————————————————————————

1999年,辽宁国有单位人数,479.6万,在全国来说仅次于人口大省河南一家,占人口比例自然也是傲视群雄。

人均工资7604元,人均工资高于山东,高于河南,高于安徽

然后呐

工业全行业亏损,我还能说啥?

顺便哦,东北数据造假是有传统的,1998年辽宁上报自己的城镇集体就业人数只有134.8万,但是,事后大下岗结束一统计,光一个鞍钢,就16万大集体就业人数,还不算很可能更多的小集体。

1998年整个辽宁大集体小集体就业人数恐怕是近千万!!!而下岗最惨的就是这些人,赖谁?赖自己啊,三令五申不要搞这么多大集体小集体,结果这些大集体把国有企业拖垮了,到了大下岗,还都是黑户,中央财政按照辽宁400多万国有单位员工,134万集体企业员工做的安置计划,怎么可能安置近千万的大集体小集体员工?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506307/answer/230546264

家园 【整理】你不能难为苏俄教育的前辈,懂吗

哈哈,早年,玩钢铁的年代,俺混了世界一圈回来,人家告诉我,这是‘冯爷’,哈哈,俺立马毕恭毕敬的,哈哈,计算,分析,要冯爷过目,哈哈,不是俺客气,老板安排的,俺都照办,哈哈,

冯爷玩大热带的,不玩厚板,不玩棒线,专玩大热带,哈哈,也不玩剪子,不玩热卷箱,不玩冷却,哈哈,还有许多东西,你就简单‘会知冯爷’再就侃一段儿,很惬意的,哈哈,冯爷人好,也好奇问俺,他们说你玩船的?胡说呢吧?俺说,没有,他们没有撒谎,哈哈,真是玩船的,哈哈,

冯爷与我爹是同代人,苏俄教育,这个俺懂,你不能难为苏俄教育的前辈,懂吗,我老板也这么教育俺,哈哈,客气,要客气,哈哈,

冯爷生活不错的,哈,什么都有,周的会议,冯爷都去,规格可以吧,

由此,那时俺就说,你不必非常牛,一般牛,生活就足够好了,哈哈,

家园 奇谈怪论“上海不能冶炼不锈钢,上海的气候不行“

1960年3月,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支航空不锈钢管,填补了我国军工产品生产的空白。同年,炼出上海第一炉不锈钢,不仅打破了苏联专家“上海不能冶炼不锈钢,上海的气候不行”的预言,更为以后的军工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没想到苏联专家说过这么不靠谱的话。

家园 难得看到的好文章!给“乾道学派”送花!
家园 就是这么回事啊。。

他觉得,在蒙昧无知的状态下还好,反正也没有比较。可是一旦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就极其痛苦。

---------------------------------------------------------------

中国人民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精神生活更是如此啊。

“八个样板戏”时期,没什么东西看,觉得还好看。等1976年后,稍微打开国门,放一些外国电影,就能把样板戏们打得落花流水。

1978年左右,放了个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日本的【追捕】、【加里森敢死队】等等,就把样板戏打得落花流水。简直是轰动全国。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看的影视作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民就像傻瓜一样的被管制着。外面的世界如何,一无所知。

家园 是的,【乔厂长】一书中的机电局长叫霍大道,我还记得。

【赤橙黄绿青蓝紫】好像也是蒋子龙写的。吹捧禹作敏的【燕赵悲歌】好像也是他写的。

【血,总是热的】,厂长是杨在保主演,剧中他的爱人由谢芳主演。剧中,厂长那个发型很给劲。

同一时期,还有个【花园街5号】

家园 【整理】 苏联管道爆炸

1982年6月,突然一声巨响在西伯利亚冻土上炸响,这次爆炸大概有3000吨TNT当量,差不多相当于一枚战术核弹。爆炸现场遍地都是扭曲的管线。 现场发生了什么?美国人一直守口如瓶, 苏联人觉得丢人,也一直不肯说,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人公布的资料才给出了当时发生了什么。 原来,CIA收买一名法国程序员,偷偷在售卖给苏联人的SCADA软件中植入了木马。在测试运行中,刚开始软件会照常运行,运行一段时间后,会突然不受控制加大流量,直到超过管道承受能力,引发巨大爆炸。 苏联人直接挨了CIA一闷棍,只能咬碎牙齿和血吞,谁让苏联的软件一塌糊涂,根本生产不了自己的SCADA软件呢?买是买不来核心技术的,这就是你做买办的下场! 说真的,苏联人在电子技术上黑历史真的太多了,深挖出来要让人笑死。

见前补充 469343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6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