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井底望天:为了忘却的纪念 -- 俺老孫

共:💬37 🌺191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隐约记得,

八十年代初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叫全日制十年制义务教育。这样六七岁上小学,正常读到高考正好十六七岁,小学跳上一两级也常见,我的同学里就有。

家园 文革前夕学制缩短

但相应的是入学年龄提高。一般7岁才上小学。生日小的8岁上学的也很多。

另外当时大学本科很多是五年制。所以算下来到大学毕业年龄还是差不多。

改开后搞的所谓9年义务教育是倒退。但其有利于减少大学生比例,降低中专技校的入学要求和年龄,增加中专技校的入学人数。

家园 当年规定是八岁上学,但管的不严,

我上学时虚岁八岁,周岁七岁还不到,小学初中都是全班最小,上高中时有两个比我还小的,是跳级跳上来的。

五年制大学我就知道白求恩医大,其他不知道。

我是赶上了改革,小学五年,高中变三年了。实际上高三没多少课要学,基本上都是准备高考。小学五年和六年差别也不大。

从十年制义务教育到九年制,表面好像只差一年,其实是把整个高中划到了义务教育之外了。

改开的政策在一点点摆脱公有制政策时期承诺的责任,从教育到退休到医疗到住房,原来说好的:国家给劳动者以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就业退休等换取劳动者满足低收入的劳动报酬,八十年代后党和政府翻脸不认账了。

家园 遣返城市人口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粮食不足,

而饿死人的重要背景是粮食征收过头,这是一件事的两面。

在粮食产量一定的时候,可以支撑的城市人口也是有上限的,粮食的增长不足以支撑城市人口的增长,所以要统购统销,要发粮票,以及要控制城市人口。

家园 都在搞营销了

微博是一半的文章,微信公众号直接让买会员,一头扎钱眼里了。文章吧,有些自己的见解(以前能看全,现在看不到结论),但是不敢说透。

家园 确实是在赚钱,但说扎钱眼里也过重了。

人家的文章也是脑力劳动的成果,能把读书思考的智慧结晶换钱总是好的,有人肯买也是人家的本事,比我辈只花钱不挣钱的强多了。

家园 以前看历史课本,说延长低等教育年限是有特殊含义的

课本上讲日本殖民东北的历史,提到延长了低等教育年限,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行奴化教育。

当然,延长低等教育年限不必然附带这一效果。

家园 出身不好上不了大学的例子也有。

俺高中一个物理老师就是,他家是地主家庭,据说当年就是不让考大学。可能农村和城里不太一样吧?

家园 文革前可能,文革中不可能

77届还政审,我的小伙伴家庭成分不好,77届被压分进师专,自己极其努力,转本读硕,最后成为苏步青的徒孙留在复旦。

家园 还有严重失业问题
家园 文革前的高考政策

1. 并不是每年都一样,家庭出身这个因素,有时候影响大,有时候影响小。

2. 能否上大学,主要是看成绩。如果说有出身歧视的话,主要表现在专业上,有些专业,家庭成分不好不能上。当然,这完全可以理解。

3. 说到现在大家骂的教育产业化,当年没有产业化,不过也有很多人因为经济原因没有上大学。一个大学生的生活费一个月要十几二十块钱,不是一个小数目。

家园 最后“联动”的骨干们被平反了。
家园 那时大学有助学金

省吃俭用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真正影响贫困生上大学的,其实主要是高中, 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活费一个月要10块钱,贫困家庭真的很难支持。

家园 老婆是农业县农村教师家庭出身,我老丈人曾经

作为教子有方的代表做报告,言及农村供养学生辛苦,十分窘迫,台下乡亲皆同感,痛哭。

领导极其尴尬。

家园 你的父母肯定是生活在大城市,或者上大学早。

山东六十年代,大学录取政策一年一变。

我母亲上高中那年,几无限制,其后成分不好的学生不许报考一些学校,再后限制只许报考师范农业几家学校,其后不许参加高考。那个时候政审掌握在下面。比不了大城市宽松的多。

然后文革。

附带说几句,农村成分坏的老人对邓公,还是挺感激的,摘帽了!直腰走路了,喜大普奔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