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与抑郁症斗争的这两年(序) -- 饭粥天下

共:💬259 🌺1956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技术原理解释得这么清晰, 赞一个

不过层主好像不可知论。其实只要在群体中有一定程度显著相关,就可以作一个指标吧;具体到个人, 如果与生理/病理状态也呈现某种相关,那几乎就可以就可以作潜在治疗靶点了。因果也是有很多层,只要不是最终的”果“, 就都是一定层次上的”因”。只要能持续或有效治”标”, 就算是有疗效,现代医学大都不过如此。只是只知道“标”不知道“本”, 我们的认识就是零星的和片面的,疗效也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what you do not know can kill you. 离自由王国差老远。

家园 新出水不能宝推

先手动点赞为敬。

家园 这些图片也不能说明什么

但是足够让你更郁闷。

我的理解是有了抑郁情绪后,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处在消极状态: 不想吃,怎么都快乐不起来,对什么都失去信心,什么都不敢相信,工作也难以看到希望,到处充斥了负面评价。让人失去存在感。长期处在这种消极状态下,难保体内的化学物质不会朝某个状态BIASED, 身体的确可能会发生一些器质性的变化。所谓的坏心情可以杀人。

家园 不是不可知论, 不过是强调工作的严谨性而已

因为许多方法都是不成熟的,但是就被拿来使用并被无原则地推广放大。我看这个方法应用的文献都存疑的很。JBI上有许多非常BIASED的文章。具体到人-没有正常状态的做参考,如何决定哪个是非正常状态。如果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的差别小于不同正常个体之间的差别,这样的测量那里会有什么意义。我看到哪1-2%的变化作为判据心里就咯噔一下,这能靠谱么?

家园 你说的是对的

个人改变容易检测,但是正常的对照难以确定。所以这类测试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用来做效果监测。比如服药前后的改变,是被试内差异,不需胜出被试间差异。

家园 中心思想是排除随机因素或者非相关因素

谁都不希望治疗或者诊断是stochastic的。单从图片灰度到医疗结论之间的联系建立其实是很难的。

家园 说说我的看法

1. 其实在那里都是混圈子,做交易-你在的那个学校,学美国学的尤其厉害,更是如此。你一无所有,只好出卖才智。他们掌握权力,可以潜规则你的才智。至于其中的交易你获利太少,是你应对失策。能多要就多要,不要害羞。如果没有了你的参与,就没有成果,那是最好不过的。

2. 其实硬性规则也好突破-你是功亏一篑。拿到了项目,有钱了,啥都好办呀。高校发文章其实就是灌水。我的同学在那里关税灌的不亦乐乎。坑还是我们读博士时候的那个坑。他们从博士一直关到了教授位置-摊子铺的着实的大。你为啥不病个假,集中精力挖出个坑来呢?当年我博士工作就是挖个坑,然后凑上了一票人马,是大老板的愁文章的徒子徒孙们。NIH最新有个什么什么规定,要求各花了钱的实验室需要结果备案-为啥呀?太多不可重复的东西了么。CNS每年海量的PAPER, 要都是突破的话,人类的癌症艾滋病早就攻克了。且不说你的帖子带出来的那个什么测量脑血液流量的技术,根本就是不可靠的!Journal of XXXX之类的杂志上充斥着这样那样的简单想法的应用的文章。发文章就是贩卖一个想法,卖的出去卖不出去那是你的本事了。至于有没有实际用处或者对不对,行得通行不通,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3. 你做小老板(PI)了,可以抓人做事呀。牢牢地抓个有用的人,比你一周上20节课都强。你管了了这个人,什么都可以解决了。

4.换个思路,也许一切更容易。

5. 不要抱怨那个规定,当年我有几个同学是被那个规定卡掉/推迟拿到文凭的。我自己也差点延期。感谢PRB!

通宝推:脊梁硬,
家园 比如服药前后的改变,是被试内差异,不需胜出被试间差异

这种对比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极端的误导治疗。

按照统计分析,这种变化需要做ANOVA才能确定这个变化的confidence level. 但是其实你仔细想一想,不说ANOVA很难设计,即使设计了一套方案,又能证明什么?

家园 这是很容易的设计啊

如果说血流在不同个体中差异巨大,比如正常情况下张三是100,李四是200,那么病理的改变会被淹没在被试差异中。比如李四抑郁了,150,依然比张三的正常值高。

但是如果看变化,就不一样了。假设张三100,李四200,吃药后张三110,增加10%,李四210,增加5%,这时候纳入统计的是这个变化的百分比,个体间的巨大差异不再有效,作为对照的是个体变化的差异。

家园 你还要放上喝果汁以后的变化

如果个体间的变化差异大于单个体的变化的话,这就表示吃药带来的变化没有意义。

再加入喝其他果汁,糖水,和白开水的数据的话,一定没有信心说这些药真的改变了什么。

就是药带来的改变是统计上有效的,你敢说就是positive的?

另外你把张三李四引进来以后,结论就和对这些人的测量互相关联了。这又增加了变量了。

家园 对照组是标配

用果汁还是牛奶那就是他们专业的考量了。我猜一般是外观同样的药片。至于药效是不是positive,这个肯定也有过测试,不过是药上市之前就测过了的。

家园 我的意思是即使是有统计意义的流量增大了

也不能说明是治疗抑郁症有效果了。

家园 多玩玩电子游戏可以有效使用I型大脑帮助休息

脑科学基本上是个深空大海,未知数太多,但人体信号不可忽视这个概念需要深入人心,好多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毕竟人体包括大脑经过长期进化,有其自有的运行规律,顺其自然是个很重要的保养手段。

当然顺其自然说说容易,当人包括大脑被当作工具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人力包括脑力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一直是被攫取的重要资源,甚至人力的部分解脱也只是这一两代人的事,比如洗衣机,汽车的大量普及。

但是同样是近代以来,脑力作为资源被大规模训练与使用,也达到了人类历史最高水平。有人一来就自豪的提到工程师数量如何大,作为教育成就的水平衡量,殊不知这些不是没有代价的,不过是代表着人的脑力被当作资源成规模攫取在工业化时代的反映而已,带来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都会在很长一个时间逐渐出现,而且不同于体力上的压榨,脑力上包括情绪,是可以跨代影响的,而且是在生理层面上,这个在遗传学上的解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是研究很多。

也许AI的发展最终可以类似内燃机解脱人力那样,把人从脑力的高负荷工作中解脱出来,这个目前看比共产主义还更有希望一些。

从system 1与system 2这个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脑科学理论出发,一个重要的认识是II型脑可以把自身包括I型脑作为等同于外部世界的对象来对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知之明,但这里更是实时意义上的,而不止于事后对自身的分析与了解。

一般心理有问题包括各类大脑精神上的病症,一个与常人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这个II型脑对自身的隔离能力低下或者根本不具备,对外人的表现是逻辑能力没有成为本能,而是匹配于固定使用上。这其中不乏数学能力理工科成就突出的,但是一旦离开这些领域他们的基本逻辑能力就自动关闭。这可能是早期教育的关系,也可能有天生因素,而不是后来教育所可能改变的。但这个逻辑能力的失常与上面所说的这个II型脑与自身隔离能力的缺失,不了解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但有很高的相关性。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具备逻辑本能的人,很容易意识到自己的II型脑与动物本能即I型脑的不一致,并随后发现可以对I型脑施加影响与控制。否则,不能有效做到这点的人基本上陷于动物本能与有意识思考能力之间的交互影响与震荡,而不能自拔,而逐渐导致精神上情绪上甚至认知能力上出现问题,并出现生理上的损害,因为这里的困难在于年幼时能不能早期形成这个能力,否则一旦生理上有了损害,就不可逆了。

纳什均衡的那个电影中,纳什年长后虽然不能治愈自己的精神分裂,但是已经可以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而判断自己的幻觉不是真实场景,而稳定住了自己的情绪而避免失控。但是纳什自己年轻时没有这个能力,油管上有纳什的一个儿子也经历着同样的问题,而且同样是数学上的高材生。

人脑的秘密还有许多等待人类的挖掘。

家园 这个结论下得比较早

但是心理学目前缺乏科学手段是事实,但是也在快速进步中。

宗教与性行为判断有着心理上重大关系,这个不难理解历史上的一些结论的来源。而且一旦与道德价值观等发生联系,对心理学上的研究肯定会发生影响,类似生物学与种族主义的关系一样,科学研究独立于政治是一个经常不容易实现的目标。

不过心理咨询有其有效作用的一面,这个是实践经验下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具备完备的科学依据,但至少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结论,而不是跳大神那样的伪科学。在这个前提下,心理咨询作为治疗手段以后被推翻也不是没有可能,同样道理不能说明其是伪科学。

家园 也要看什么样的游戏

我们当时大学同学,玩游戏玩废的很多。基本上分两类(暴漏年龄了):

1策略类游戏,当时是光荣的三国和信长系列。

2网络游戏的雏形,MUD。就是那种满屏幕字,一页页翻滚的。

好几个地市级的状元被勒令退学的。

我的理解,这些游戏大概需要长时间玩才能有效,短期给的刺激量又小,所以很容易进入一种半痴呆的状态,让大脑既不锻炼也不休息,慢慢人就毁了。

你说的大概是那种很紧张的打枪的游戏(比如使命召唤),对抑郁症有没效不知道,很多人用那些游戏治疗弱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