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请教一下 -- 明心灵竹

共:💬40 🌺10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这主持人也是够了

从开头就设置陷阱,问为什么他的观众80%都是男性居多。人家说得很清楚,他一开始并不是只针对男性讲的,但是后来慢慢变成了这样。

家园 JP也差不多啊

俩人合力展示了坑、蒙、拐、骗方法的使用,建议他俩下来后手拉手儿去怼酒。

家园 体证后的信

体证了什么,体证的程度,以此得到的(信)因该是不一样的吧

这个信因该在不同的体证下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所以信与不信是相对的。

佛教有八识,是不是也应该有八信

体证是修行行为的果,也是下一戒定慧的因,这一因果循环的结果是福报也是造业,这是不是对应了那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不得究竟,无为呢?无为是什么?不知道,是不是(空)(自性)?

因果是有缘起的,而佛教说:缘起无自性,自性是什么,是不灭的本来的存在,那是什么?是佛?佛是不灭的存在,佛教说你是有自性的(大概是这意思吧,记不清了),你信不信你有这个自性?你自己觉悟到你有这个自性,那么你是觉悟者,而佛即是党悟,你就是佛。

家园 其实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很大的问题

因为他自己的说法是,我抛弃了一切最后发现了思考是存在的(我倒觉得说怀疑是存在的也许更准确)。到这一步没问题,但是我就问题了,既然你抛弃了一切那么没有任何东西能规定怀疑一定要有一个主体。如果只是这样倒也无妨,但是笛卡尔找到了存在(怀疑是存在的),却无法走出怀疑,所以笛卡尔终究还是要借助上帝(信仰)。

所以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贝克莱大主教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既然一切都是被感知的,那么哪里来的客观存在?康德当年想要重建形而上学,首先说,数学是绝对的存在,然后说自然科学也是。然而并不是,现代物理有N多东西不能解释。而且现代物理在时空奇点是失效的,这算哪门子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至于数学,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证明本身就说明数学依旧需要依靠人类的直观,可见康德的形而上学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当然我们要用的话,无论是数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很好用,但是并不能就说这些东西好用,这些事物跟现实符合的很好那么它们就是真理。

家园 心经金刚经

我的确只是读。包括道德经也是,混个脸熟就好。

读的多了想不通就来问下。因为我看有人说,心经和金刚经本身就是描述已经证得了某种境界后的结果。

谢谢老兄,我本来还在想下一步看看什么?本来是想看楞严经来着。

家园 笛卡尔只需要自证原理,不需要完美原理

逻辑系统先要有个不证自明的原理才可以扩展逻辑。系统发展后我们可以再回头剔除不需要的原理。需要原理越少,系统其实更巩固,比如欧几里得几何往非欧几何发展。所以一开始非要找到完美原理的才能构建思想系统的理由不过是偷懒的借口。原理又不是神。

家园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这个信,就是信仰的信,就是从思想意识上相信佛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的。

看经书,学佛,这是第一要件

还有信愿行,先信仰,再发愿,再依愿而行持。

家园 del

身体力行是实修,其他都是歪门邪道。

在旁人看来,好像是一个恒信。

家园 “我思故我在”,王太庆认为有误

笛卡尔的法文原文为Je pense, donc je suis. 王太庆在翻译笛卡尔《谈谈方法》中专门注释,认为这种译法不准确,他认为应该译为“我想,所以我是。”

家园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在,故我思。
家园 从阶段的角度谈程度的问题,混淆了两个问题

这里的信不是说无条件相信的信,是指体证后的信

这个“体证后的信”,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是经过体证这一阶段之后形成的“信”。从这个角度说,的确不是无条件的。

但是经过这个条件之后,具体处理“信”的问题时,就又变成无条件的“信”。

关键在于“无条件的信”这个词组的内涵。

这个词组有两个内涵,一个是字面意思,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信奉,其中包括没有“体证”这一条件;一个是引申意思,不再质疑。

明心灵竹已经明确说明,自己的问题是疑的问题。

主要是我看佛教五毒 贪、嗔、痴、慢、疑。我本人是个怀疑论者,所以贪嗔痴慢要去我倒能理解,唯独这个疑我去不了,也没想去。

所以,对应的概念应该是引申义不再质疑,而不是字面意思。

而且佛经原文也是讲“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二者均谈到,在有“信”心之前是不那么“信”的,也就是有疑的,都是有疑作为条件的。既然对应的是有疑,那么信就应该是以不疑为基本要素。特别重要的是,原本的这个对话中完全不涉及“体证”,谈的是“章句”,也就是经文本身。

明心灵竹自己谈到,他现在是有疑的。将来倘若没有疑了,那个时候他也可以说自己是“无条件的信”。然而,那个时候的“无条件的信”,大概是经过了所谓的“体证”的,可以解释说是“有条件的信”。于是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一件事可以同时处于有无两种状态呢?

原因极简单,就是因为两者对“条件”的定义不同。一个是从先后阶段的角度谈条件,有先期阶段就是有条件,没有先期前置阶段就是无条件;一个是从程度轻重的角度谈条件,存在质疑就是有条件,没有质疑就是无条件。用的词长得样子是一样的,但是用的词所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在语言学里就是同形词的问题。双胞胎兄弟,一个是共匪,一个是蒋匪。

还是那个帖子说的内容,内涵,外延,周延,三个基础概念。

首先必须明确定义,确定在讨论什么。语言文字是重要的工具,但是语言文字必须适应社会多样性、复杂性,必须为将来发展做冗余设计,所以语言文字有一词多义性,有一句多义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是语言文字作为工具的天然缺陷。但是我们不能局限于缺陷之中,而要准确把握其实质。

古人说,一理通百事。

有个和尚看见一头牛被拴在树上,想去吃草,急得来回打转。过后他跟一位高僧谈禅,就突然发问:“为何团团转?”高僧答:“皆因绳未断。”和尚很吃惊,就问他怎么知道说的是牛被栓树上的事。高僧说:“一理通百事。”

这个说法,是将道理作为工具来使用的。但是现实中,最合适的工具,还是各种基础的语言学和逻辑学工具。这些工具就好像学数学要建立数学、进制等基础概念一样,是必须要掌握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读金刚经,至少要先有个金刚钻。我还是将话说得明白一点:

一定要自学逻辑学,自学语言学,提升对语言和逻辑的掌握能力,才能去读哲学类的著作。

我知道很多宗教类书籍是强烈反对逻辑学的。但是哲学史明确指出,宗教本身都极其重视逻辑。这种反差意味着宗教一面加强自身逻辑能力,一面努力降低工作目标的逻辑学能力,以战争来比喻,就是加强自己的军力、降低敌人的军力,其效果是制造碾压效果、减轻传教的困难。特别是宗教作品使用了大量的逻辑结构,没有逻辑基础根本是读不懂的。而且,自己用着逻辑,不让别人讲逻辑,宗教无时无刻不再暴露这种言行不一的矛盾。这不是我对宗教有偏见,是他们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我不能说为了让别人说我对宗教没有偏见而帮他们撒谎。

家园 正好《金刚经》本身就讲到这类事

所有"知识"都是相对的.比如东方虚空是相对西方而言的.信心本身也是相对的,通过信心趋向真理而已.

家园 建议都别多看了

建议都别多看了,实际就问自己想干嘛就行了。。

你想走世俗的道路就按照世俗的大道来走,学学儒家的东西更实用,主要是佛家的要钻到意识形态里面去容易消极,弊端不少,学学儒家的学学毛选,虽然也是意识形态里面的,但会比较实用务实,用在生活里也好用些,先积累些生活工作的经验常识,年龄大些了有机缘修道反而是有益处的。。。

如果真想走修道的道路,还是先读阿含经吧,然后找真有实修底子的师父,别自己瞎琢磨,这个迷宫里面陷进去的太多太多了。。太多的人都是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乱撞的。。。心经金刚经都是经典,喜欢就背下来就行了,别乱琢磨就行,远离一切在这上面的哲学性质的思辩讨论,讲的越有道理越体系化的越要远离。。

资粮的积累就是先持戒吧。。这个不做,说其他的都没根的。

通宝推:审度,
家园 我倒不是想修行

我只是想明了生死。

至于消极到是不会,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再消极也是触底反弹。

谢谢老兄的建议,我就背下来混个脸熟就好。

家园 这个阿含经里有专门的形容

这个阿含经里有专门的形容,也听有老修说过这个事。。

经里比喻是如树被砍断,不再长枝叶一样,剩下的习气慢慢萎缩。。

证初果的效果就这种。。

老修的说法是,一旦真知道了,不会反复的,嘎然而断,从此如梦方醒,对佛法僧三宝再无疑惑。。证初果后,不会有反复的事。。不是个循环增加的过程,是质变这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