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John Spong:加略人犹大究竟是谁? -- 万年看客

共:💬2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John Spong:加略人犹大究竟是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DUkkX6PNA&t=2738s

我请问一下各位,谁能说出圣诞老人的驯鹿分别叫什么名字?知道的请举手。谁又能说出耶稣的十二门徒分别叫什么?知道的也请举手。我以为列举十二门徒的姓名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比列举圣诞老人的驯鹿更困难。就算你能列举他们的名字,也说不出他们的事迹,因为圣经从没提到过他们的事迹。我们知道一点彼得的事迹,雅各与约翰的事迹也提到过一点,最后自然还有加略人犹大。圣经就仅仅提到过这几个人的生平。在第四部福音书当中,有几位地位较低的门徒得到了一点描写篇幅。腓力、小雅各、安得烈与多马的形象略微被第四部福音书补全了一点。比方说怀疑的多马这一形象就仅仅出现在第四福音书当中。由此可见,福音书并不特别关注门徒们的身份。

不过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列举全部十二名门徒还有另一个原因:就连四部福音书都没能对于这十二个人的身份取得一致意见,只是同意门徒的数量是十二个。十二这个数字对于早期基督教十分重要,就连保罗都在哥林多前书当中特意提到了“十二门徒”。马太、马可与路加福音都提出了各自的十二门徒名单。约翰福音提到了十二门徒但是没有列出名单。在约翰福音的最后一章也就是第21章还提出了七门徒的说法:“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早期耶稣运动的追随者们有一个特点,就是自称新以色列。以色列有十二支派,因此新以色列也必须凑齐十二人。在对观福音书中耶稣说过:“你们这跟从我的人……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十二这个数字本身对于福音书作者来说很重要,十二的具体组成就没这么重要了。

公元70到72年成书的马可福音给出了第一张十二门徒名单。彼得排第一,加略人犹大排最末。在马可福音第三章,整部新约当中首次提到了加略人犹大。换句话说加略人犹大这个名字直到公元一世纪八十年代才进入基督教叙事。在耶稣受刑十字架之后过了四十年,加略人犹大的形象终于出现了。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的十二门徒名单一模一样,都提到了一位达太,也都提到了迦南人西门。到了路加福音以及使徒行传当中,达太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雅各的儿子犹大”,与“卖主的加略人犹大”重名。路加福音还将迦南人西门改成了奋锐党西门。约翰福音提到了十二门徒,但是没有指出名字。但是只要读一下约翰福音,就会意识到作者认为十二门徒当中有一位拿但业,而且此人在约翰福音当中戏份还不轻,得到了被耶稣钦点成为门徒的待遇。其他三部福音书当中根本没这个人。

回头先来看看奋锐党是些什么人。所谓奋锐党就是通过游击战争对抗罗马人的犹太武装人员。他们是犹太人眼中的自由斗士,罗马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在耶稣受刑与公元66年之间的三十六年里,奋锐党一直推行着激烈的反罗马武装斗争。66年这一年,游击战终于激化成为了全面战争。战争在加利利山脚下爆发。罗马人不打算在犹太人的主场作战,于是提多将军在公元70年围困并洗劫了耶路撒冷,手段之彻底恰似苏军在二战末期席卷柏林一般,全城上下房倒屋塌。根据一世纪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斯的说法,战争并未就此结束。直到公元73年,犹太残兵困守马萨达,弹尽粮绝,最终集体自杀,以免落入罗马人之手。马萨达围城战标志着这场惨烈战争的结束。

耶路撒冷的沦陷是一起极为惨痛的事件,无论对于犹太人还是耶稣追随者来说都是如此——后者碰巧也是犹太人。这场战争终结了犹太人的国度,将其从地图上抹去。135年巴尔.科赫巴短暂复兴了犹太国,但是旋即遭到镇压。接下来直到1948年,英国外长贝尔福于1917年发表的《贝尔福宣言》终于通过联合国得到落实,以色列这个国家这才再次出现。根据耶稣的犹太裔追随者的说法,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的沦陷是上帝针对犹太国内正统势力的惩罚,因为他们拒绝接受耶稣作为他们的弥赛亚。我则认为这一事件以远比我们的想象更加激烈的方式影响了犹太人与基督教的历史。四部福音书全都写作于70年之后,70年的惨剧依旧历历在目。就连福音书当中对于世界末日的描绘都反映了耶路撒冷的沦陷。福音书还彰显了犹太裔耶稣追随者与族长、祭司以及神殿当局组成的正统派之间的分裂。早在耶路撒冷沦陷之前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就已经很显著了,等到耶路撒冷沦陷之后,双方更是彻底撕破了脸皮。第四福音书尤其反映了这一点。身为犹太裔作家的约翰充满恨意地将耶稣运动的反对者们称作“犹太人”。“犹太人逼迫耶稣”、“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每当用到这个称谓约翰都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把这个词从嘴里唾出来。他完全没有顾及耶稣追随者同样是犹太人的事实。但是在第四福音书成书之前,大约在公元88年,犹太正统派举行了雅麦尼亚会议,将耶稣追随者逐出了犹太会堂。一旦宗教斗争上升到了开除教籍的程度,总会导致非常难看的结果。因此耶稣追随者也不再将犹太人视为同胞,而是他们的头号宗教敌人。

大致了解了相关背景之后,让我们来特别关注一下在十二门徒当中叨陪末座的加略人犹大吧。我刚才说过,加略人犹大在新约当中的首次亮相是在马可福音当中,成书时间是72年,也就是耶路撒冷沦陷两年之后。马可福音之前的文献提到过加略人犹大吗?根本没有。早于马可福音的文献并不多,让我们来看看吧。保罗书的成书时间是51到64年,保罗对这个话题有什么要说的呢?

姑且这么说吧,若干年前我对加略人犹大这个角色的历史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我产生怀疑的第一个理由是他的名字。“犹大”(Judas)其实是希腊语中“犹太国”(Juda)的拼法。基督教故事当中的头号反英雄恰好与基督徒的死敌国家重名,我觉得这也太方便了。令我产生怀疑的第二个理由是在保罗留下的文字当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听说过耶稣被十二门徒之一出卖的说法。进一步研究表明他并非故意闭口不言。根据保罗的文字,他根本不可能听说过这个理念,甚至他从来都没想过这种事。这样看来,加略人犹大这个形象最早也只能出现在保罗去世之后。这使我初次想到,或许加略人犹大也是耶路撒冷沦陷的副产品。

为了详细检查一下这种可能性,我们来仔细看看哥林多前书吧。哥林多前书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公元54到55年,也就是耶稣受刑之后大约二十五年,第一部福音书成书之前大概十五年。保罗在第十一章谈到了背叛的问题。这是背叛一词首次出现在已知的基督教文献当中。保罗说:“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这个句式保罗在毕生写作当中仅仅用过两次,意味着他接下来要说的话至关重要,是耶稣门徒亲口告诉他的,这其中就包括彼得。在成书于52年的加拉太书当中——这大概是他的第二封教会建设指导书信——保罗写道自己在皈依基督教三年后与彼得交谈过。“【我】过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见矶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至于别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没有看见。”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保罗的皈依发生在耶稣受刑一到六年之后。阿道夫.冯.哈纳克最早确定了这一细节。这样算来,保罗与彼得的会面最早发生在耶稣受刑之后四年,最晚发生在耶稣受刑之后九年。

那么保罗究竟从耶稣那里领受了怎样重要的内容,必须与会众们分享呢?“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被卖就是背叛的字面译法,词义要柔和一些,也要宽泛一些——“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按照保罗的说法,这是耶稣要求追随者们纪念他的死亡而不是复活。“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被卖一词在旧约中也出现过一次,说的是约瑟被哥哥们出卖为奴,算上约瑟的话弟兄一共有十二人。他们把他卖给了米甸人或者以实玛利人,卖了二十舍客勒银子。最早提议将约瑟卖掉的哥哥是谁呢?是雅各的第一任妻子利亚的第四子犹大。这位犹大就是日后犹大地的族长。

回头再来看看保罗的这段话,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是逾越节,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出卖耶稣的主体是十二门徒之一。四章之后保罗本人也肯定了这一点。这次保罗又使用了这个句式:“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这是基督教最为本源的传统。“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这里的圣经指的是希伯来文经文,新约此时还不存在——“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是十二使徒,不是十一使徒。没有人叛逃离开使徒的队伍。保罗显然从没听说过十二门徒之一是叛徒的说法。等到马太在公元82年到85年之间撰写马太福音的时候,复活的耶稣就仅仅向十一使徒显形了。这样看来,加略人犹大进入圣经传统的时间是在保罗之后,马太之前,换句话说加略人犹大的形象并非来自第一代门徒,而是来自后人的穿凿与创作。至于选拔新人替代犹大凑齐十二人的理念直到公元95年编写使徒行传的时候才出现。“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加略人犹大的形象并非来自第一代门徒。等到他出现在基督教叙事当中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加略人”这个称谓。“加略人”一词的词源是Sicarii,指的是奋锐党人当中一个专搞政治暗杀的分裂团体。换句话说加略人犹大其实就是刺客犹大。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基督教文本传统当中就遭到了抹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对于犹大这一角色的历史可信度的怀疑就再也压抑不住了。不仅如此,下一项令我怀疑犹大这一角色的历史可信度的线索在于犹大形象在四部福音书当中的层层演进,从72年的马可福音到82年的马太福音,从八十年代末的路加福音到公元一世纪末的约翰福音。只要打开圣经你就能注意到犹大的故事怎样越发丰满起来。在这三十多年的跨度当中,与犹太人国度同名的犹大也变得越发面目可憎起来。

犹大第一次登场是在马可福音第三章,一露面就背上了“卖耶稣的”这个形容词。他的下一次登场是在第十四章,“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不过他并没有表明自己会怎么做。祭司们“听见就欢喜,又应许给他银子”,但是没有注明数额。最后晚餐之后耶稣表示:“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不过他并没有指名道姓。卖主之人与主同席用餐的设定在四部福音书当中都有体现,但是直到第四福音书犹大才在这一环节遭到指认。犹大在马可福音当中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客西马尼的花园里。这一次他带来了一队武装人员,“从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那里与他同来”。注意在这里根本没提到罗马官员。根据成书最早的福音书的说法,背主的叛徒将耶稣出卖给了圣殿管理层,卖主的方式则是一个吻。

接下来我们看看马太为这个故事添加了哪些情节。马太率先确定了卖主的价格:“三十块钱。”最后晚餐期间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犹大还开口搭腔了。“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么。’耶稣说,‘你说的是。’”接下来马太又添加了一条细节:“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祭司长和长老不接受退款,“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

接下来是路加福音。路加试图解释犹大为什么能够卖主,因为“撒但入了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心”。等到犹大亲嘴卖主的时候,耶稣与犹大之间还有一段先前经文里都没出现过的对话:“耶稣对他说:‘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么。’”使徒行传同样出自路加之手,其中有一段彼得的布道,布道词这样描述犹大:“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最后是约翰福音。前面的情节都差不多,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们问道:“主阿,是谁呢?”“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接着犹大就离开了,没有参加基督教的第一场圣餐礼。“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黑暗从来都是象征邪恶的强大主题。

从马可福音到约翰福音,犹大的圣经形象变得越发黑暗。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犹大的情节。犹大曾在最后晚餐的餐桌上与耶稣分饼而食——四部福音书都提到了这个情节;犹大用亲嘴的方式来出卖耶稣——四部福音书都提到了这个情节;犹大接受了三十个银币的报酬,又将其扔回了圣殿——这个情节仅仅出现过一次;犹大上吊而死——这个情节仅仅出现过一次;犹大肚腹崩裂——这个情节仅仅出现过一次。有了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再去看看希伯来语经文当中关于叛徒的故事。上述所有情节在希伯来语经文当中都能找到原型,以至于犹大看上去活像是众多旧约叛徒的集合体。比方说有一位亚希多弗——就算做拼字游戏你恐怕都想不起这个人来(笑声)。此人是大卫王的策士,而大卫王以及之前犹太国王的尊称是受膏者,这个称谓也是弥赛亚一词的本义。诗篇41:9当中大卫这样唱到:“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这里指的就是亚希多弗在押沙龙叛乱期间背弃大卫的行径。后来押沙龙不肯采取亚希多弗的计策,亚希多弗看到押沙龙必将败亡,于是“就备上驴归回本城,到了家,留下遗言,便吊死了,葬在他父亲的坟墓里。”

接下来看一看撒迦利亚书——实际上是撒迦利亚后书,因为9到14章的成书时间比1到8章晚了百十多年。撒迦利亚书11:13写道:“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支付这三十块钱的是什么人呢?是与圣殿进行牲畜交易的人们。撒迦利亚书的最后一句话,也就是14:21这样说道:“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迦南人就是牲口贩子的代称。这样一来耶稣清理圣殿的故事就有了更深的背景。

接下来是叛徒之吻的情节。还是在押沙龙叛乱期间,大卫王怀疑自己的军事主官约押不够忠诚,指派亚玛撒接替约押。于是约押就去找亚玛撒对质。两人见面之后,“约押左手拾起刀来对亚玛撒说:‘我兄弟,你好阿。’就用右手抓住亚玛撒的胡子,要与他亲嘴。亚玛撒没有防备约押手里所拿的刀,约押用刀刺入他的肚腹,他的肠子流在地上,没有再刺他就死了。”

综上所述,犹大的情节其实并没有多少原创性,这个角色很可能是犹太民族的代表,他们与耶稣追随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敌意。随着犹大的形象在圣经当中越发黑暗阴险,罗马势力的代表彼拉多的形象却变得越发值得同情起来。因此我越发怀疑,所谓的加略人犹大其实只是文学创作的产物,综合了旧约当中的多个叛徒形象。耶稣追随者之所以创作这个形象,是为了将杀死耶稣的责任从罗马人头上转移开来——尽管罗马人无疑才是耶稣之死的罪魁祸首。承接这一罪责的则是与基督徒关系紧张的犹太人。

所以请允许我姑且揣测一下吧。如果我的假设是正确的,以下就是加略人犹大这一形象的塑造经过。最早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他们相信上帝通过犹太教传统对他们发言,但是发言的方式却是全新的。耶稣受刑之后的最初几十年里他们一直努力将耶稣生平纳入犹太教传统叙事当中,就像之前的每一位先知那样。阿摩司、何西阿、约拿、玛拉基全都被纳入了犹太教传统。这是一套不断前进的活传统。但是任何时候将新生事物纳入旧传统都会受到阻力。换句话说耶稣追随者是修正派犹太人,他们的反对者则是正统派犹太人。今天基督教会当中也能看到进步主义基督徒与原教旨主义基督徒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分歧,而且他们往往会将最深重的敌意留给彼此。我平生一共收到过十六次死亡威胁,全都并非来自犹太人、无神论者或者佛教徒,而是满嘴引用圣经的原教旨主义基督徒。宗教确实具有让敌意白热化的力量。

在当年的犹太教会所里也存在着修正派犹太人与正统派犹太人。修正派希望向犹太教传统当中添加新内容,正统派则予以坚决抵制。圣殿当权派的态度就像一切原教旨主义者一样:传统不必加以任何修改,传统宗教思考方式永远足以解决一切当下问题。耶稣去世之后的最初几十年,双方之间还勉强不至于撕破脸,直到公元66年战争爆发为止。正统派总体而言支持战争,修正派总体而言则反对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非常惨烈。罗马人不仅攻占了耶路撒冷并且拆毁了圣殿,还向耶路撒冷迁入了大量非犹太人口,在圣殿的遗址上兴建了异教徒的圣所。罗马占领军对于犹太人充满了敌意,认为是他们挑起了战争。耶路撒冷沦陷之后,犹太人失去了首都;圣殿被毁之后,他们的神失去了人间的落脚之地;他们的国家从人类历史的地图上消失之后,他们失去了故乡。正统派承担了支持战争与奋锐党运动的主要责任。因此正统派容忍修正主义可能性的能力也基本上消失了。

修正派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得寸进尺的机会。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毁灭圣城与圣殿,其实是上帝在惩罚你们这些强脖颈的人们,因为你们不认耶稣。罗马人针对全体犹太人的迫害都十分酷烈,因此修正派希望设法将自己与罗马人眼中的战争肇事者们区分开来。应该怎么做呢?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在自己的经文当中粉饰彼拉多的形象,并且抹黑正统派的形象。正统派不仅要为耶路撒冷与圣殿的毁灭而负责,还要为耶稣之死负责。换句话说修正派与罗马人有一位共同的敌人。修正派于是创作了一位正统派的化身,用古代犹太国的名称当做他的名字,将他塑造成一名刺客,从而换取罗马人手下留情,因为罗马人的敌人也是耶稣追随者的敌人。

就这样,犹大成为了耶稣追随者们为罗马人推卸责任的工具,尽管罗马人才是杀害耶稣的元凶。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段,这份责任被转嫁到了犹太人头上,伴随他们经历了此后千百年的迫害。正是通过加略人犹大这个形象的创建与塑造,才催生了反犹主义这块基督教历史上最黑暗的污点,千百年来伤害与恐吓了无数犹太人。我认为如今时机已到,基督徒们应当停止采用以下说辞:“耶稣死在彼拉多眼前。”就好像彼拉多只是个无辜的旁观者一样。除了罗马总督之外,任何人都无权做出钉十字架的判决。耶稣就是死在彼拉多手中的。与此同时,我也认为如今基督徒们应当谦卑地低下头颅,为了基督教在历史上打着犹太人耶稣的旗号实施的反犹行径恳求犹太民族的宽恕。谢谢大家。

家园 最正统的拥护者被塑造为最邪恶的出卖者

篡夺对方的一切,乃至对方的名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