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红三军始末(上) -- 三言两拍

共:💬1 🌺8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红三军始末(上)

前些年,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发帖,罗列红三军团出身的开国将领,李聚奎上将也被列入其中,但这是不对的。红三军团是彭德怀山头的标志,李聚奎参加过平江起义,而且起义前就是彭德怀湘军独立五师一团部下,起义后又在红五军当过大队长,从这个角度说,他可以算彭德怀山头的。但是,李聚奎并没有参加过红三军团,而是出身于红一军团的将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一支现在不为人熟知而当年在中央苏区赫赫有名的红军主力部队——红三军了。

其实,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先后有过三个红三军,分别是黄公略红三军,贺龙红三军和彭德怀红三军。贺龙的红三军就是诞生于湘鄂西根据地的原红二军团,因邓中夏瞎指挥导致部队损失严重,最后缩编为红三军;彭德怀的红三军则是一四方面军草地会师后,全军整编,统一番号,红三军团改称为红三军,这个红三军存在时间很短,草地分裂后就不说事了。

本文说的是最早的红三军,也就是黄公略的红三军。这支红三军最初叫红六军,所以,这个话题还要从红六军说起……

一、雩田圩会议 筹建红六军

话说1930年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从湘鄂赣边来到赣西的遂川县。当时,赣西党组织正因一些政策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分歧双方分别是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赣西红军领导人李文林和赣西特委书记刘士奇、苏维埃主席曾山,争论内容主要是土地分配、是否打吉安以及是否需要成立主力红军的问题。由于争论不休,赣西党政工作陷入停滞状态。红五军过来之后,赣西特委很希望他们能出面解决这些问题。于是,1930年1月18日至21日,由中央巡视员潘心元(彭清泉)主持,赣西特委、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在遂川的雩田圩(现雩田镇)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史称雩(yu)田圩(xu)会议。

当时赣西的形势是这样的:几个月前,江汉波与省军委书记蔡申熙来到赣西传达中央精神,要求苏区以各种形式“武装拥护苏联,反对军阀战争”。特委据此做出决定,组织地方部队和赤卫队攻打吉安。正在特委紧张的动员组织群众包围吉安时,城内的共青团特委机关被敌人破获,团特委书记被捕叛变,暴露了特委计划,省城敌军闻讯派出大批人马增援吉安,攻城计划被迫终止。只是由曾山写信通知已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国民党吉安县靖卫大队长罗炳辉率部起义,算是保住了这支重要的革命火种。现在,特委计划再打吉安,而打吉安是需要主力部队的。为此,特委准备把江西红军独立二、三、四、五团和各县赤卫队组织起来,建立一支正规红军,番号是红六军。特委向中央汇报了成立红六军的计划,中央尚未批复。但江汉波李文林觉得时机不成熟,反对打吉安和成立红六军。

彭德怀、滕代远听取双方意见后,经过慎重考虑,支持了赣西特委计划,同意组建红六军。江汉波李文林无奈,只好服从组织决定。

刘士奇等人见状十分高兴,就进一步提出,希望能让五军副军长黄公略担任六军军长,还希望五军能支援一批干部。之所以要黄公略担任六军军长,是因为不久前黄曾率一批干部来赣西,帮助莲花永新宁冈等地的赤卫队整编为第三纵队,着力提高这些地方部队战斗力,很受当地党组织欢迎。另外,在彭德怀率五军上井冈山期间,黄公略率领五军一个大队200人留守湘赣边,在他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斗,部队发展到2000多人,黄的能力在赣西党组织是人尽皆知的,黄公略写的《论游击战术》小册子也在赣西游击队里很流行。

除此之外,刘士奇他们可能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让李文林掌握这支部队。李文林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江西红军独立二、三、四、五团,除五团是以罗炳辉起义后带过来的吉安县靖卫大队加上其他赤卫队组建的之外,其他三个团都是李文林一手拉扯起来的。但李文林居功自傲,山头倾向严重,对空降兵刘士奇等人不大买账,这让刘士奇很不满。

彭滕同意调黄公略任六军军长,还派出李聚奎、王如痴、陈振亚等40多名军政干部到六军,甚至把五军的干训大队也给了六军。中央巡视员潘心元曾向彭德怀建议,六军成立后可以受五军指挥。彭德怀则提出,四军已经到了赣江以东,六军在赣江以东活动时可受四军前委指挥,在赣江以西活动受五军军委指挥,必要时六军还可以指挥湘赣边的五军部队。最后会议决定,适当时候成立前委,统一指挥五、六军和赣西特委。

此外,会议还决定把湘赣边特委并入赣西特委。这个湘赣边特委由于在毛选一卷中被多次提及,在中共党史上是比较有名的。毛泽东、杨开明、谭震林、邓乾元、朱昌偕先后担任过特委书记。井冈山时期著名的八月失败就是在杨开明(杨开慧堂弟)当书记时瞎指挥造成的。令人悲催的袁王事件则是最后一任书记朱昌偕搞出来的,而把袁王视为土匪并准备武力解决他们就是本次会议作出的秘密决定。

彭德怀是搞军事的,对争议双方的其他分歧,比如土地问题等不大了解,就没有做出裁决,分歧依然没有解决。

二、红六军在万安成立

雩田圩会议结束后,红六军就在万安成立了。当时,全军共有2600余人,下辖两个旅一个纵队,每旅下辖两个支队,人员主要来自原江西红军独立二、三、四、五团和各县地方赤卫队。

红六军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政委兼军委书记刘士奇,参谋长曾昭汉(原独四团政委),政治部主任毛泽覃(原赣西特委委员、东固区委书记)。

第一旅旅长柯武东(原独二团团长),政委李文林(原独二、四团党代表),参谋长陈伯钧(原独三团参谋长)。

二支队长周子昆(原红四军教导队副队长),政委文武

三支队长陈伯钧(兼),政委李涛(原独三团一大队党代表)。

该旅由原江西红军独立二、三团组成。

第二旅旅长罗炳辉(原独五团团长),政委曾炳春(原赣西特委委员、独二团政治部主任)。

四支队长刘泽民,(后由龙芝道接任,)政委曾炳春(兼)

五支队长李天柱(原红四军营长),政委刘霞(耒阳农军领袖)

该旅由原江西红军独立四、五团组成。

第三纵队纵队长兼政委刘作述(原茶永宁三县赤卫总队党代表),代纵队长李聚奎。

该纵队就是之前由黄公略帮助整编的原永新、莲花、宁冈等县赤卫队。

红六军下设旅级建制还是挺别致的。在中国红军十年历史(1927——1937)上,旅级建制除红六军外,其他部队似乎还没有见过。所以,网上介绍在延安因杀人被枪毙的黄克功时,说他当过红军旅长,显然不靠谱。

六军成立时,黄公略尚未赶到,部队组建是在刘士奇主持下进行的。直到二七会议之后,黄公略才到任红六军。从这个角度看,刘士奇可以算六军之母了。

三、二七会议

就在六军忙于组建之际,又一支主力红军来到赣西南,这就是朱毛率领的红四军。四军是为了打破国民党三省会剿,从福建古田一路辗转行军来到赣西南的永丰县藤田村。由于赣西的党内矛盾在雩田圩会议没能解决,赣西特委急切盼望比彭德怀级别更高的毛泽东能为他们解决这些分歧。刚担任六军军长的黄公略也对毛泽东仰慕已久但素未谋面。他们都派人向毛泽东汇报请示工作。毛泽东在藤田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后,立刻决定举行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赣南特委、红五军军委、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解决有关问题。

会议是从2月7日开始在吉安的陂头(赣西特委所在地)举行,史称二七会议,又称陂头会议。当时在赣江以西活动的红五军领导人彭德怀滕代远接到了通知,但因赣江涨水无法前来参加会议,就委托黄公略、刘士奇代表他们参加。赣南特委领导人陈奇涵等也因会议提前召开时间紧迫没能参加。四军的朱德陈毅也因故缺席会议。

会议开了三天,在毛泽东主持下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首先是土地分配问题,毛泽东完全支持刘士奇曾山一方的意见(土地按人口分配),制定了新的土地法。其次也是支持了刘士奇一方的意见,确定了攻打吉安的战略计划。这就是会后毛主席所写的词《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所言:“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会议还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原由中央任命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为既领导赣西南、闽西、东江等根据地,又统一指挥红四、五、六军的共同前委,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毛泽东、曾山、刘士奇、朱德、潘心元为常委,彭德怀、黄公略为候补常委。委员有:四军的陈毅、谭震林,五军的滕代远、袁国平,闽西的邓子恢、张鼎丞,赣东北的方志敏,赣西南的李文林、赣南的郭贞、湘赣的王怀。

前委的全称叫前敌委员会,通常是为指挥作战而设立的,但四五六军这个共同前委却并非如此,对共同前委名单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前委成员一多半都是地方干部,军队干部也多为政工干部,只有朱彭黄三位军长是军事干部。而彭黄两位军长只是候补常委,地位尚不及曾山刘士奇。这是什么原因呢?

毛泽东召开二七会议,除了要解决土地问题和攻打吉安以扩大和发展根据地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统一对赣南闽西(甚至包括赣东北和粤东)全部军队和党政组织的一元化领导,建立共同前委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名字虽然叫前委,但并不是为打仗而成立的。

通过二七会议,毛泽东的目的部分得到了实现。

首先,会上批判了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又名张怀万)的右倾错误并开除了他的党籍,确保了刘士奇地位的稳固,之后又将赣南特委与赣西特委合并,组成赣西南特委,由刘士奇任特委书记。这样,赣西南地方党组织就可以顺利指挥了

其次,六军军长黄公略与毛泽东虽然是第一次相见,但两人一见如故。黄非常钦敬毛泽东的才华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毛泽东关系大为亲近。这样一来,虽然六军还是一支独立部队,但与四军关系大大加强了。

只是,共同前委对五军的控制力并没有增强,五军继续在赣江以西独立活动,在二七会议结束不久,还和湘鄂赣边特委朱昌偕、王怀等人联手火并了井冈山根据地的袁文才王佐部队,毛泽东对此暂时无可奈何。五军军长彭德怀是个有雄心大志的人,他曾经想把五军和六军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共同前委,只是由于四军到来,才使这一计划胎死腹中。其实,彭德怀对毛泽东还是比较佩服的,认为这个“摇鹅毛扇子”的文人无论治军还是建立根据地都有一套,也愿意让五军和四军必要时联合作战。但让他把辛苦创建的红五军指挥权拱手相送,那是绝对不能同意的,毕竟毛泽东当时还不是中央,只是另一支部队的领导人而已。所以,当时的红五军与红四军、彭德怀与毛泽东,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既合作又独立的关系。(后来彭德怀同意红三军团过赣江被毛泽东视为彭的重要功劳,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彭不同意,毛是调不动三军团的。)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陕北。

李立三统治的党中央后来批准红五军单独扩编红三军团也是有想法的。当时,湘鄂西、鄂豫皖都是相距很远的独立苏区,独立成军天经地义,而湘鄂赣与赣南闽西离的很近,彭毛也经常合作,甚至在一个共同前委之下,却成立两个军团,原因耐人寻味。

四、黄公略治军

二七会议之后,黄公略正式就任红六军军长。此时,六军刚成立不到一个月,但主要干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这应该跟二七会议有很大关系。)

1、刘士奇因担任赣西南特委书记兼宣传部长,不再兼任六军政委,这一职务改由陈毅担任。古田会议前,毛泽东曾提出“打倒陈毅主义”的口号,毛陈关系很僵。古田会议后,两人言归于好,但陈毅在四军内已威信全无,处境尴尬,因此离开四军到六军当政委对陈毅而言不失一完美选择。

2、一旅政委李文林因为在二七会议后召开的赣西南特委一大会议上当选为赣西南特委常委兼军委书记,也离开了六军。李文林的离开,对黄公略治军应该是个利好。李文林走后,他的职位由李韶九接任。李韶九原是湘军程潜部一个团指导员,南昌起义时他所在的部队正好驻扎在南昌城里,因而被起义军消灭,他也成了俘虏。在俘虏营他遇见了同乡萧克,通过萧克找到林伯渠,经林介绍加入起义军并入了党,后来被上级派到赣西李文林部工作。两人虽然是搭档,但关系并不好,李文林对这个外来的湖南人比较排斥,李文林时代李韶九是不得志的。

3、李文林的好友、二旅政委曾炳春也调走了,改任赣西南红军学校校长、赣西南赤卫军总指挥,曾一向是唯李文林马首是瞻的。他走后,四支队政委王如痴接替他的职务。王如痴是莫斯科中大留学生,回国后被分到红五军工作,是黄公略在五军的老部下,指挥起来自然顺手。

4、原莲花县赤卫大队大队长徐彦刚担任了三纵纵队长。徐原是红四军的团参谋长,参加过黄洋界保卫战,井冈山失守后在赣西南一带打游击,是个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

黄公略就任后,发现自己面临的局面很严峻,六军虽然组建起来了,但问题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类:

1、士兵成分复杂,既有农民,有无业游民,也有白军哗变士兵,有被俘军官。普遍觉悟低,素质差,文盲多。

2、装备差,枪很少,很多人扛的是大刀长矛鸟枪;服装也不统一,穿的花里胡哨什么都有。

3、纪律差,农民意识严重。六军刚成立时,彭德怀到三纵讲话,看到部队集合稀稀拉拉的,很多人披着大衣,吊儿郎当。彭德怀很生气,把他们训了一通。二纵也是,士兵们经常衣着不整,袒胸露臂,嘴上叼烟,集合时嬉笑打闹,群众纪律也很差,抓到俘虏搜腰包,乱拿群众东西。

4、地方观念重,只想在家乡本土作战,不愿到外地打仗。此外,游击习气也很严重。

5、本位主义,六军刚成立时曾打过一仗,占领了安源,当时一纵枪多人少,而三纵枪少人多,黄公略要求一、三纵队彼此调剂一些枪支和人员,结果双方都不干,还互相争吵。

6、部队战士普遍文化水平很低,大都是文盲,比较愚昧。据邱会作回忆,有一次部队经过赣江边,正好遇上小火轮经过,听到小火轮的汽笛声,新兵们一下子就跑了一大批,因为他们都以为那是小火龙的吼声,而小火龙是要吃人的。

黄公略是行伍出身,从士兵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指挥员,有丰富的带兵和作战经验,还上过湖南陆军讲武堂,在黄埔军校高级班进修过,具有丰厚的军事理论知识,既能带兵又能打仗,是个能力很强的军事指挥员。他上任后,立刻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队伍。

首先,在组织方面,撤销了旅的建制,改为纵队,原一、二旅改为一、二纵队。三纵队不变,但从四个大队扩编为三个支队,(七支队,政委陈振亚,八支队,政委李涛,九支队,政委贺水光、支队长李聚奎)。这样,六军就下辖三个纵队七个支队,队伍大大充实。但他清楚,六军三个纵队实力是不平衡的。一纵有独二团的老底子,(毛泽东曾评价说独二团差不多抵得上四军31团,)柯武东又是一员宿将,该纵实力最强,是六军头号主力。二纵则有滇军老底子,罗炳辉行伍出身,治军颇有一套,实力也可以。主要是三纵,由地方赤卫队组成,纪律差,军事技能差,虽然人数最多,但实力最弱。所以他特别注重对三纵的培训提高。鉴于干部力量严重不足,黄公略还给朱毛写信,希望四军能支援六军干部,朱毛欣然应允,派出大量干部充实六军。

其次,黄公略和陈毅一道,深入部队,给士兵们讲革命道理,提高他们政治觉悟,培养士兵身为主力红军的荣誉感。还注意加强纪律性,教育战士要注重军容仪表,对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严加惩处。同时,注重抓军事训练,给干部们传授带兵经验,讲解战术要领。还注重抓文化教育,尤其着重抓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的识字能力和写作能力,收效很大。李聚奎曾回忆说,他小时候读过一年私塾,但后来都忘了,参军时基本上就是个文盲,就是在六军时学的文化,是军师首长黄公略徐彦刚督促的结果。后来他在西路军失败后回到延安,给中央写了一篇西路军失败的报告(现在中央档案馆收藏),这个文字功力就是在六军打的底子。罗炳辉也对黄公略评价很高,称他为自己最佩服的两位将领之一。

在黄公略陈毅等军领导人耗费大量心血之后,六军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迅速成长为一支政治觉悟高,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主力红军,被称为一支“俨然纪律之师”。

为了提高部队实战水平,黄公略还率领部队积极参加各种战斗,锻炼部队的战斗力。红六军甫一成立,就遇上国民党唐云山独立十五旅来增援吉安。这个唐云山是蒋介石嫡系,黄埔一期生,也是红军老对手,之前程子华在他的部队里搞了一次大冶兵暴,让他元气大伤。这次,在朱德毛泽东统一指挥下,黄公略率六军二纵队和四军一道伏击唐旅,激战一天,全歼唐旅,缴枪2000余支。通过作战,既锻炼了队伍,又丰富了战士们的实战经验,还改善了武器装备,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战斗。

红四军从闽西回到江西后,主要在赣江以东活动,红五军则在赣江以西湘鄂赣地区活动,赣江是双方默认的一条分界线。红六军成立的晚,部队主要是赣西南子弟兵,活动范围横跨赣江两岸。按理说,六军是在五军支持和援助下成立的,六军的干部很多来自五军。但后来,六军与四军越走越近,与五军则渐行渐远。原因应该是黄公略和彭德怀有所矛盾,而与毛泽东一见如故。据朱老总回忆,黄很尊重朱毛,经常主动请他们指示,毛泽东也很器重黄公略。

五、红一军团成立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四大苏区的主力红军组编为四个军团,分别是:赣南闽西苏区的朱毛红军编为一军团,湘鄂西苏区的贺龙部队编为二军团,湘鄂赣苏区的彭德怀部队编为三军团,鄂豫皖苏区的许继慎徐向前部编为四军团(未执行)。

随后,中央特派员涂振农(后与贺怡结婚,1942年在南委宣传部长任上被捕叛变,1951年被人民政府处决。)来到闽西长汀,向总前委传达中央指示,除了为争取以武汉为中心的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而命令他们打南昌外,还要求他们尽快组建红一军团。

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央决定,红六军与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组为红军第一路军,随即改称红一军团。朱毛率领四军、十二军从福建长汀出发,赶到赣西与黄公略的六军会合,红一军团正式成立

红一军团序列

军团长朱德,政委兼前委书记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1934年叛变,1949年在桐柏县长任内因夫人杀妾而被国民党处死。)

红四军军长林彪,政委潘心元(未到任,由罗荣桓代理),参谋长朱云卿(兼),政治部主任彭祜(1935年叛变,1953年被镇压。)

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因患病住院由罗炳辉代理军长,)政委谭震林,参谋长林野(红军长征后被错杀,据说指使者为谭震林),政治部主任谭政。

红六军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未到任前由毛泽覃代理),参谋长曾昭汉(第二次反围剿时牺牲,一说也被打成AB团),政治部主任毛泽覃。

蔡会文任六军政委是因为陈毅调任二十二军军长,从政工干部改行搞军事。而蔡原是红四军三纵一支队政委,此时年仅22岁。此外,李韶九调任一军团前委秘书长,一纵队政委由李涛升任。罗炳辉调任十二军代军长,二纵纵队长由龙芝道升任。

当初红六军成立时,组织上隶属赣西特委。二七会议后,名义上改隶共同前委,但这个隶属关系很松散,要看军领导个人意愿,由于黄公略愿意接受朱毛指挥,六军经常跟四军并肩作战,实际上已合为一股。现在一军团成立,六军就正式成为毛泽东的直接部属。一军团会商组编时,朱毛很尊重黄公略,对四军、十二军都是下达命令,而对六军则是发通报,但黄公略大气的拒绝了,对朱毛说,该下命令就下命令吧,我保证一切行动听指挥。

网上有一种说法,称黄公略与林彪、伍中豪为毛泽东手下三骁将,这应该是后人附会,当时不会有这样的说法。之所以有这样的传闻,大概因为黄、林、伍同为一军团三个军长的缘故吧,但实际上三个人几乎没有同时在一军团工作过。一军团成立时,伍中豪已经住院治病,十二军由罗炳辉代军长。伍中豪出院后,因胡少海牺牲,又去二十一军当军长。而且,一军团成立之前,黄公略作为六军军长,是与朱毛彭并列的苏区四大领袖,林、伍则只是四军的两个纵队司令,和黄差一级。林、伍是毛的直接下级,黄与毛是合作关系,只是后来黄主动要求成为毛的直接下级罢了。至于有人把彭德怀与黄、林、伍合称为毛泽东四骁将,更是无稽之谈,是军史盲的胡乱想象。彭在红军时期一直都是毛的同事,二人属于合作关系。彭成为毛的直接下级已经是抗战时期的事情了。

六、红六军部分领导人结局

红六军是从赣西革命根据地成长起来的一支红军部队,从1930年1月建立到7月改称红三军,只有短短半年历史。但在这半年时间里,主要领导人变化很大,这跟当时赣西南党内激烈的派性斗争有关。具体到井冈山是客家人与土著之间的矛盾,扩大到整个赣西南则是强龙与地头蛇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刘士奇是强龙的代表,李文林是地头蛇的代表。矛盾激化到最后,就发生了肃AB团和富田事变的悲剧,令人十分叹惋。

刘士奇:红六军首任政委兼军委书记。这个和刘少奇仅一字之差、发音几乎相同的老革命在赣西南特委二次全会上被李文林突然袭击搞下台,李是趁毛泽东率部队打长沙远离赣西南之际突然向刘士奇发难的。刘士奇愤怒之下到上海中央告状,但没有结果,只好留在中央学习和工作。一年后分配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后升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国焘虽然对他不怎么信任但也没怎么着他。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川陕后,他留在鄂豫皖,收容剩余部队组建了红二十七军。后来,他被部下师长徐海东以畏缩逃跑丢掉群众的罪名向省委书记沈泽民告状,沈泽民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刘士奇扣上反革命改组派的帽子杀害了。尽管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为刘士奇平了反,但徐海东直到解放后依然不承认自己做错了,在编写红二十五军军史时仍然认为刘士奇有罪,这让刘士奇的战友、曾任红二十七军政委的郭述申非常不满。

刘士奇离开中央苏区后,他的妻子贺怡改嫁毛泽覃。

李文林:红六军一旅政委。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毛泽东曾把他创建的东固根据地称为“李文林式”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的井冈山根据地、“方志敏式”的赣东北根据地并称。李文林与毛泽东曾经有过密切合作,当年红四军从井冈山下来到闽西,经过赣西南,受到李文林为首的赣西根据地党组织的热情接待。但红四军再次来到赣西时因政策问题两人发生分歧。应该说,就分歧内容而言大部分是毛对李错,李的观点偏右,但李作为赣西南地头蛇对外来强龙毛并不服气。后来他到上海中央开会,一下子从偏右变为极左,全盘接受了李立三的左倾盲动路线。回来后召开赣西南特委第二次全会贯彻立三路线。在会上他不点名的批判毛泽东所谓农民意识。同时对刘士奇也大加批判,会上有人还骂刘是毛的走狗,刘愤而离席后,会议撤销了他的书记一职,由曾山接任,(曾和刘都是毛的左膀右臂,不过曾山是本地人,李文林这么做大概是出于统战需要吧。)肃AB团之初,作为江西省行委书记的李文林是很积极的,甚至可以说肃AB团就是他最开始搞的,但最后他自己却以AB团总团长罪名被逮捕,富田事变的发生更是对他雪上加霜。尽管富田事变他没有参加,但发动富田事变的人都是他的老部下,他难脱干系。据曾山回忆,毛泽东虽然对李文林诸多做法不满,还是想保住李文林性命的,可惜左倾中央派来的以任弼时为首的三人团不同意。本来项英处理富田事变时已经把李文林释放,三人团来后又把他抓了起来并予以处决。李固然有错误,但他对革命的贡献毋庸置疑,他的被杀令人惋惜。

毛泽覃:红六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军政委。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和粟裕、杨至诚等人从潮汕回到三河坝加入朱德部队,后被朱德派往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络,朱毛会师后任红四军31团营党代表。在随红四军南下福建时作战负伤,在东固根据地养伤,伤好后担任赣西特委委员兼东固区委书记,红六军成立时便担任了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改称红三军不久,他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任吉安县委书记,赣西南后方办事处主任。后担任过苏区中央局秘书长,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当地打游击,任独立师师长,在作战中牺牲。他的牺牲最可惜了。

曾炳春:红六军二旅政委。李文林的发小,参加革命后一直追随李文林。二七会议后和李文林一道被调往地方工作。后组建红20军,先后任军长、政委,20军是纯粹的赣西南子弟兵。六届四中全会上,他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这个当选比较奇怪,他并不是重要的代表性人物,知名度也不高,为什么会选他呢?而且当时正值富田事变发生之际。曾炳春并未参与富田事变,在军长刘铁超被事变发起人刘敌逮捕时他跑回老家躲了起来。后来还当了湘赣军区总指挥部政委,但还是受了富田事变波及,一年后李文林被杀时他也跟着被杀害了。

陈振亚:红六军三纵队七支队政委。他原是黄公略在湘军时手下的一个排长,跟随黄公略参加了平江起义。到六军之前是红五军六大队副大队长,到六军后升为大队长,后升为支队政委。在二打长沙期间作战负伤,腿被截肢,转到后方搞后勤工作。1936年他一个人撑着双拐辗转奔赴延安。抗战期间曾任115师后方留守处政治部主任,1941年在新疆工作时被盛世才杀害。就地位而言,别说开国上将李聚奎,就是王如痴也比陈高得多。王从苏联回国后到彭德怀红五军任八大队党代表(大队长李聚奎),后来当过红十军军长,还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怀玉山失败后和方志敏一起被国民党杀害。彭德怀之所以在自述中特意提到陈振亚,主要因为陈振亚的另一重身份——毛泽东儿女亲家!他是邵华的亲生父亲,毛岸青的岳父,毛新宇的姥爷。

通宝推:李根,常识主义者,一介书生,老老狐狸,springisok,mezhan,独立寒秋HK,唐斩非,楚庄王,朴石,起于青萍之末,胡一刀,testjhy,纳米小洞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