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说说TG巨头的老婆 -- otto

共:💬123 🌺1929 🌵5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75年江青在中央作自我批评,受围攻达数月之久

不是总理解围,文革派在主席生前都有可能被搞掉的危险。

华和文革派相比更是人轻位重,能落此下场已是万幸。

撬动历史的支点主要还是汪。主席应在九大时把汪和陈伯达一起逐出身边就没这些折腾了。

家园 都不是小三,都是正室;
家园 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有人打算对华采取非组织行动。

那么,会不会有在全会时让华下课的想法呢?那就确实不知道了。

但要考虑到,即便是文革崛起的中委数量相当不少,但并不是已经形成步调一致的团队,真要投票拉下华,未必有把握。

1 毛指定了华为继承人。

2 四人帮不服华-----而且这个不服,华本人很清楚。而华觉得好干部们对自己没有威胁。

3 老干部因此怂恿华动手抓人(因为开会选举没把握)。

本狐对1是相当怀疑的。76年1月指定华主持国务院工作、代总理,4月提议华接总理、第一副主席,有很多流程没走,任命有瑕疵。我倒觉得主席对圆心说的是他的最终想法:华暂时维持,给小张时间证明自己,最终经组织程序解决。

至于3,首先怂恿动手的是汪(据说还有李鑫他们几个笔杆子),汪肯定谈不上是老干部一边的。华动心后主动找的老干部。

家园 谢谢你给出的链接!!!收藏
家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一对神仙中人,俗人岂能入其法眼!

通宝推:老阿,老老狐狸,
家园 这首词现在考证很有可能是写给陶斯咏的

无怪乎主席生前一直没有公开发表

可是,之前在得知丁玲是陶斯咏的学生后,手书此词赠给丁玲。时间是1937年11月。

丁玲这个版本是在1992年12月在《中国风》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的:前8句仍然不变,后面部分跟后来主席73年修改过的不一样: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虚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曾不记:倚楼处?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重感慨,泪如雨!

出处

家园 陶斯咏算得上主席的“知己”吗?

那些无聊的人非要弄点“花边”,以示风雅。——你给的链接中一句有用的证据没有。

家园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主席去世前的人事安排嗯

我倒觉得主席对圆心说的是他的最终想法:华暂时维持,给小张时间证明自己,最终经组织程序解决。

很不妥。

这是典型的立了一个嫡长子,又宠幼子的节奏。

熟读古史的主席,不应该不知道,这种情况下的嫡长子的心情是干柴,一点就会成为烈火。

华国锋的反应,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老干部们的反应,更是顺理成章的。

至于汪东兴等人,党性是差了一点。但是,他们怂恿华动手,也是大概率事件。

权力的游戏到了这一步,四人帮化解的方法可能只有一个-----主席去世后主动向华输诚。

家园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

华国锋的心情,所谓的上意很容易猜测,他和四人帮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他有传说中的禅让的觉悟。

老干部的意见,也是明明白白的。

即使除掉了汪东兴,也会有汪西兴来抢这个拥立之功。

家园 主席并没有把自己当做帝王,即便是选择林彪当接班人

也是经过了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

让华做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无非是在若干个可能的候选人中领先一步而已,最终能不能当上中央主席?能当多久?还是要经过全会。

让小张通过时间检验证明自己,已经是非常给华支持了。严格的说,无论是能力,还是与主席思想契合度,小张都比华强多了。

至于输诚,江青说了“我们现在要团结华国锋同志周围”,小张说“主席之后,大概是集体领导”,并没有表现出挑战姿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有挑战的实力,这已经足以让人忌惮。

通宝推:水立方,acton,侧翼,gzdcl,老阿,年青是福,潜望镜,山药糕,独立寒秋HK,敬畏生命,西安笨老虎,
家园 关于华和张,谁能力强,谁简在帝心,这个左右派都没有争议

问题在于所谓的党内民主。

如果说是通过时间证明,大会决定云云,这就成了一个投票的问题。有投票,就有拉票的问题。无论是古今中外,但凡拉票,那就必然有拉帮结派,必然有利益交换。

即使我们给主席一个圣人的人设,我们也不应该认为主席会认为党的代表大会是圣人们的大会。

其实帝王立太子和指定接班人,都是在努力去避免这些非组织活动。

如果说,主席临终前的安排是一种党内民主的尝试,那么事实恰恰证明了,这个尝试是失败的。

家园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

75年邓小平出任党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是在十届二中全会上,当然同样是根据“毛主席提议”。

76年华出任第一副主席,只有一个“政治局根据毛主席提议”,没有走中央全会的流程,而且没有同时宣布华任“政治局常委”,这事儿很奇怪。

至于“主席临终前的安排是一种党内民主的尝试”,我倒不这样认为。

主席可能是党内第一代高层中,对民主和程序,最看重的之一。我认为“主席临终前的安排”是出自本心,和他一生的主张是前后一致、一贯的。

家园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像那个上帝至善全能的悖论了

1.如果主席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天下苍生,而且他认为文革的路线是对天下苍生最有利的。

2.如果主席认为,张春桥是最适合继续贯彻文革路线的领袖。那么,主席应该给张春桥接班人的位置。或者向这个方向努力。

3.主席最后留下来的,却是一个张春桥很难接班的局面。

4.这个不能用华国锋汪东兴老干部无耻超过想象来解释,他们即使无耻,也是一种理性的,毫不奇怪的无耻。

5.而主席应该能够洞察这个问题的。24史不谈,解放前张国焘的经历不谈,即使建国后,党内斗争动武解决,也不罕见,抓罗瑞卿,抓四大金刚,也是先用开会的名义,把人先抓了再说----当然,由于主席是主席,所以是上级抓下级,不能算政变-----可是,主席不应该连华国锋老干部动手的可能性,都算不到。

6.算得到,而恰恰留下这么一个局面,是英明呢?还是伟大呢?

7.当然,可以解释成,主席算得到四人帮的结局,但是想让人民自己来教育自己。

这也是上帝至善全能悖论的几种标准解释的一种。

家园 一切不过是权力带来的诱惑

十年文革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新贵集团与功勋集团间的生死之争,这是伟人去世之时都无以解脱的心头之患。

团结成了913事件后最重要的政治主题,因此那些年我们可以见到垂暮之年的总理领着八大军区的军头们合唱八项注意,也可见到以主席心性之高却无奈鞠身去向邓追要文革结论这些心酸场景。而华正是当时情景下以”老实人”的各方妥协结果被拎上中国的政治前台,以缓冲两大政治集团角力的平衡器

1在此历史背景下,华作为文革三结合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本应是去争取文革造反派的基本盘支持,而其却是不切实际的把权力基础凸显为天赋神权的毛的接班人身份去追溯其光荣革命历史。这种身份认同上的紊乱是华与新贵集团形成裂痕的思想源头。

2”你办事我放心”本是主席对某件事的特定语境下一些只言片语回复,却被华权力私欲熏心,刻意收集拔高成毛的权力背书,从而不自量力的去和元老院搞勾兑,以至作出打压文革造反派这一自身基本盘的愚蠢行径。其后遭遇表明,在功勋集团眼里所谓政委成色是连新贵集团都不如的权力暴发户。

3在主席打开一扇窗后的新时代,本应是一个开拓思变的新的王朝来临,华反而因这个自身练历的不自信,给自己背上”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以至在施政上陷入意识形态上的固步自封。

作为德浅而居高位的”老实人”,华注定只是个过渡性历史人物。不管是四人帮还是功勋集团上台,一个锐意突变的后毛时代注定要登上历史舞台。

只是留给后人的念想是,假如四人邦登台,改开可能要稳健道德的多,那将是既有政体下带有群众路线基础的真正社会主义特色实践,其血腥气想必会比邓时代少得多。

通宝推:ING,猪啊猪,ccceee,余风,偶卖糕的,
家园 主席不是全知全能啊。运去英雄不自由,鼓角灯前老泪多!

主席的成功,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共组织的威力,当然,中共组织的威力与主席个人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让小张接班,主席确实努力过,二次庐山之后,结论已经很明白了。

张国焘的事,北上前中央是先开了会的。拿下罗瑞卿、四大金刚,哪算啥“动武”?党内的事,主席还真没动过武。

看人走眼,被信任的人背叛,主席也不是没有过。毕竟,他不是全知全能。

汪是跟了他40年的老人,华顶着“老实”、“无用”的帽子,又是自身实力不足的中间派,左中右三驾马车,实力最弱的中间派牵头,这个格局正常情况下是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谁想奄人出豹子,没用的老实人坚决破局。

通宝推:gzdcl,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