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翻译毛泽东的话:归根结底是你们年轻人的 -- 给我打钱87405

共:💬35 🌺224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哈哈,你第一段get到我的点了,我就是很迟钝。
家园 语文课 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第一课

老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今人读文言文,是有一点困难的,比如经常遇到生字。所以需要做一点准备,最好用手机上的字典,它有个好处,不用查偏旁,手写可以识别。

另外,生字不认识,不要着急去查意思,因为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判断它的【性质】,就能猜出来个大概了,等文章全读了,再去进一步落实。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下面开始。

第一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老师:这段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

学生:老师,我好乱,请让我静静!

老师:需要静静吗?不需要。乱在哪?想一想。是不是说,好多字不认识?你想一个一个弄清楚?这个策略不正确。读书,是不能这样读的。

我现在问大家,这一段,写的是不是两个人对话?

学生:是的。

老师:那么,具体是谁跟谁对话呢?

学生:一个叫曹刿,另一个叫公。

老师:很好。那么他们对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这我就不清楚了。反正一问一答,说了好几次。

老师:好,那么我们现在看看文章,看他们具体在说什么?听清我的提示,看清他们说什么,指的是内容性质,而不是一二三四五。

学生:从哪里开始呢?

老师:从对话啊。把第一句话找出来。

学生:【何以战?】

老师:什么意思?

学生:凭什么打?

老师: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凭什么有几种含义?

学生:两种。一种是反问、质问,意思是相反的,是否定。另一种凭借。我认为这里是后一种。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我感觉他们没有吵架。要是否定,可能会吵架。好比有人问,你凭啥跳?我就说:我为啥不能跳啊,关你屁事。他们不是这样的,没吵架。

老师:嗯,我也是这个看法。那么我现在再请你想一想,猜一猜,他们在谈什么?

学生:怎么打,怎么就能打嬴了。

老师:有道理。好比我问你,你打算如何折一朵花呢?你就说,我得先准备一张纸,然后……

学生:那么我们就继续往下看吧。公回答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好像是在说,【我不吃独食,有啥大家一块分。】

老师:那么曹刿怎么说的呢?

学生:曹刿说,不行。我认为就是这个态度。或者说,这个靠不住。

老师:到底是哪个?是不行,还是靠不住?

学生:靠不住。

老师:为什么?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说了一个理由,你说不行,那你就是老师了,不同意学生干什么,那学生就是向你请示了。但这里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在讨论。

老师:讲得有理。继续往下看。公又说了,【牺牲玉帛,牛羊啊玉器啊丝绸啊,我……】其实中间这个【弗敢加也】,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弗是不的意思,敢加,不知道什么意思。然后说,必以信。我认为,这是说,因为我如何如何,所以神会保佑我。

学生:有道理。因为曹刿又认为不可靠,确实是说在神。

老师:继续。

学生:啊,公说了一个理由,曹刿这次说,靠谱!

老师:依据呢?

学生:曹刿说,【战则请从】!不认可,觉得不靠谱,怎么还一块去打呢?逃跑都来不及。

老师:认同你的看法。不过,公这次说了个啥理由,曹刿就觉得靠谱了?

学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面没有呼应,所以猜不出来。

老师:没有吗?我认为有。曹刿的回答是,【忠之属也】。然后说,【可以一战】。所以答案是:【忠之属也】。

学生:忠,大概就是忠诚。我明白了,公说的这个理由,就是指自己忠诚。

老师:公对谁忠诚?对曹刿?

学生:老师你不要这么搞笑好吗?

老师:那你说说对谁忠诚?

学生:【大小之狱……】这里面没有忠诚什么事啊。

老师:你一听到忠诚两个字,是不是就想的是who对who忠诚?错倒没错,却不尽然。人不光可以对人忠诚,还可以对职责忠诚。你看,公说,【我认真办案】,曹刿就说,【你忠诚】。所以曹刿的意思是说,因为你忠于职守,所以靠谱。

学生:对对对。公的职责就是判案。咦……公是法官?

老师:也可以这么说。这个公,指的是鲁庄公,是鲁国的国君。国君的职责是什么呢?保一方平安。如何才能平安?当然其中一条,就是让内部和谐。可是人与人总有纷争,这就需要国君来调和,来判责。当然就可以说,鲁庄公有法官的意思了。但是法官小于鲁庄公,鲁庄公要处理的问题不仅是对内,还要对外御敌。

现在让我们把第一段捋一下。

学生:齐国将要进攻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就来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打胜仗。庄公说他不吃独食,又说他敬神,但曹刿认为这些不可靠,最后庄公说他自己忠于职守,曹刿认为这才可靠,并且表示自己愿意一块出征。

老师:很好,差不多就是这样了。那么……

学生:老师等等,我怎么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呢?

老师:哦?何出此言?

学生:老师您不觉得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都很奇怪吗?并且位置颠倒了吗?该是一个有权的去问下属,【你对我忠心吗?】然后下属说,【我忠心。】然后上司说,【那你跟我走吧。】这里怎么不是这样呢?

老师:你不觉得你刚刚这段话,跟你提的问题很相似吗?

学生:不懂。

老师:你一个学生,不听老师的,反而要问老师,这奇怪,那奇怪。嗯,是不是位置也颠倒了呢?

学生:这么说,好像真的是这样啊!可是确实发生了啊,并不奇怪啊。怎么这么自然呢?

老师:那么想想,为什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可以这样位置颠倒?对比一下你刚刚说的【常例】。

学生:不明白。

老师:这次没有【不明觉厉】啦?

学生:说点正经的,说正题!

老师:哦,对不起,我又拿你开涮了。我想请你对比一下,鲁庄公和曹刿在探讨能不能打,是在议事,而你举的例子,上司与下属,在论人。你跟我,是议事还是论人?

学生:议事。

老师:议什么事?

学生:就是把这篇文章读懂啊。

老师:这就不结了吗?议事的时候,不论什么上司下属,大家的目标都是把事做好,谁都可以发言。论人就不一样了,定了身份,要确认的是身份。

学生:确实是这样。不过,我还是有点纳闷,他们并没有讨论具体战术啊?怎么说了半天,最后是因为忠诚就可以打了呢?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要从这里学到的道理。我们往往遇到事,就一拍胸脯,我要干,而不问,可不可以干,真的可以干吗?通过这样的讨论,曹刿巧妙的让鲁庄公坚定了信心。为什么?理由十分充分。鲁庄公忠于职守,鲁国人都心服口服,万众一心。当然就不是拍胸脯,而是真的可以打。之前鲁庄公心里自认为的理由,其实不充分,经这样讨论后,鲁庄公是信心百倍啊。

学生:这样来看,曹刿确实有两把刷子,我很是佩服。

老师:我也佩服,向他学习。同时也向鲁庄公学习,这么大一个领导,能放下身份,就事论事,相当了不起……

学生:让我静一静,我要思考一下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

老师:又逗我是吗?好吧,下课。

=============================

《曹刿论战》第二课

老师:上一课,我们读了第一段,确认了我们读懂了。接下来我们要把第一段重读一次。

学生:难道不应该说【接下来我们读第二段】吗?老师你真的是好奇怪,我又想静一静了。

老师:你又想静?哦,不,你应该动起来,我也动起来。这一课,我们把第一段,演一下。

学生:what?演一下?怎么演?

老师:我们一块演。让我想想角色怎么分配……

学生:我们还是觉得您演鲁庄公合适。

老师:同意。那么谁演曹刿?是不是还得有几个配角?

学生开始商讨

老师鲁庄公正整装备战。

学生侍卫报告,曹刿求见。

老师鲁庄公:曹刿?好吧,让他进来。

学生侍卫:宣曹刿进殿。

学生曹刿上。

老师鲁庄公:曹刿,你有什么事吗?

学生曹刿:我听说大王准备迎战齐国。

老师鲁庄公:这你不是已经看到了吗?我要率领鲁国部队,好好教训一下齐人,叫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学生曹刿:那么大王是信心百倍咯?

老师鲁庄公:哈!木有这点自信怎么打?你是不是太小看本大王了?

学生曹刿:那我想问一下,大王的信心从何而来?

老师鲁庄公:我,一向都是有什么好的,跟大伙一块分享,谁见过我吃独食?好的只给自己留着?

学生曹刿:是,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我认为,这不足以让鲁国人上前线,因为一个是吃饱穿暖,一个是牺牲流血,这俩不对等。

老师鲁庄公:我,一向对神明,对祖宗,恭恭敬敬,初一十五该拜就拜,从来就没有落下过。

学生曹刿:是,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我认为,这也不足以让大王您取胜。理由嘛,您懂的。

老师鲁庄公:我,一向兢兢业业。身为国君,我废寝忘食,治理国家,虽然说不上什么事都处理得当,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还是做得不错的,大伙相处,也比较和睦。

学生曹刿:这就对了!大王您的职责,对内是求和谐,对外是歼敌寇。您对内做得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大家都认为您干得漂亮,心服口服。既然如此,当您率领鲁国人去迎战齐人时,谁会怀疑您做不好呢?您一定能胜任,一定能打赢。我希望大王能带上我,让我也为鲁国出力。

老师鲁庄公:啊!曹刿,听了你这番话我才意识到,我之前并不是很明白啊。谢谢你,曹刿,是你让我坚定了信心。我相信,鲁国必胜。

老师鲁庄公从王座上走了下来,与学生曹刿拥抱在一起。

学生鲁人齐呼:鲁国必胜!鲁国必胜!鲁国必胜!

(除了正剧之外,还演一些外传,比如把曹刿换成另一种性格,反复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打不得,或者把鲁庄公换成只会拍胸脯的。这里就不细说了。)

===============================

《曹刿论战》第三课

学生抢先说:接下来我们要读第二段……

老师:啊哦,让你猜到了?不好意思,你猜错了。请允许我先笑一会,我得意的笑,得意的笑……好吧,这一节我们学第二段和第三段。哈哈。

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老师:这一段有没有什么疑问?

学生:没有。这段很简单,鲁人打赢了。

老师:怎么打赢的呢?

学生:打鼓,就打赢了。

老师:啊!Music!这样,就赢了?

学生:呃……好像说不通……但鲁人赢了总是没有错的。

老师:可是怎么赢的呢?打鼓,everybody,扭动你的身体,哦耶哦耶,就嬴了?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里的关键:鼓。大家有什么猜想?

学生:据我所知,古人打仗有个讲究,叫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齐人打了三遍鼓,进攻了三次,然后鲁人打一遍鼓,进攻,就……貌似哪里不对。

老师:是,根据你的设想,好比是你先打我三拳,然后轮到我,我一拳就把你击倒了。这不叫战术,感觉是你在找打。

学生:那我猜,击鼓的作用是鼓舞士气。因为打仗时其实士兵都很怕死,这种场面我在电影里见过多次,所以击鼓好比是冲锋前的集体嚎叫。鲁军等齐人齐声嚎叫了三次之后才击鼓。应该是这个样子。

老师:有点意思。好比是你,啊啊啊,连叫三声之后向我冲过来,我嘿的一声应战,你就倒地了。咱们要不要现场比划比划 ,感受一下,我还是继续演鲁庄公。

学生:……您觉得这样有意思吗?这不还是在说我找打,送死吗?

老师:好吧,对不起,我又想坑你,但你被机智的识破了。不过我认为你讲的确实有理。我记得在电影里见过这样的场景,一方先自己比划了半天,又运气,又舞拳,然后等他冲过去,对方只一拳就结束了战斗。不过,光是这样猜想,恐怕不行。不如我们先存疑,知道这个【鼓】关乎到具体的作战,就可以了。下面我们继续看,第三段。

第三段: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学生:咳咳咳。老师不是我想说您的不是,您不是一贯教导我们,文章要读完吗?不要读到半截就胡思乱想吗?这第三段把【鼓】说得很清楚了啊。

老师:哦?又被你发现了……好吧,我承认我又失败了。那你说说,现在怎么理解这个【鼓】?

学生:这个【鼓】具体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但是从文章看,它和士气有关。为什么和士气有关,我也不知道。我就知道,齐军士气在下降,鲁军士气在上升,这是鲁军取胜的所在。

老师:很好。关于士气是怎么回事,我曾听别人说,士气不能长久的维持,毕竟人都是怕死的。故而鲁军的计策就是,齐人第一遍鼓之后,士气最旺,但鲁人并不出战,第二遍,齐人的士气就往下跌了,可鲁人还是不出战。这里的描述比较简洁,我们不能以为打仗就是简单的敲一通鼓。我们要抓住关键。

学生:关键就是士气。

老师:对。如果结合第一段,不难发现,曹刿是个【气功大师】,他对气,很有研究。前面他与鲁庄公对话,是为了让鲁庄公更坚定,有真正的自信。后面具体与齐军交战,明白要避开对方的锐气。

学生:气功大师?哈哈,太好玩了。

老师:关于气,中国人有独特的理解,并且似乎还有一些关于如何练气的具体技法。这些东西,现代人都忘啦,因为它不科学嘛……

学生:STOP!老师您又要借题发挥,怼科学了。咱们还是上语文课吧。

老师:提醒得好。继续读文章。除了是个气功大师,曹刿还很谨慎。从哪里表现出来的?你们已经看明白了。不过我要提一个问题,大家从这里学到的是谨慎态度,还是谨慎方法?

学生:态度。

老师:为什么?

学生:首先,这里只是像拍电影一样,简单说了一下方法。其次,这文章大家都能看都能学,你会用,别人还能反着用呢,比如他故意把车辙弄乱一点。

老师:啊,我被你的智慧吓到了。所以我决定,五分钟之后下课。让我们利用最后五分钟,把整篇文章梳理一下。

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自信、士气。没了。不需要五分钟。

老师:好吧,听你的,提前下课。

(其实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只学了一点,但是学生眼下气势很盛,不如向曹刿学习,先避其锋芒,以后再找机会杀回马枪,把其它内容补上来。)

============================?

《曹刿论战》第四课

老师: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搞清楚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这堂课,主要是由我讲,你们听,并且可能会有些出乎意料。我希望大家能保持注意力。

前面,我们讲的是内容,那么这篇文章的形式呢?

学生:什么是文章的形式?

老师:简单的说,就是这篇文章怎么写的。这个怎么写的,不太好解释。这样,我先说一条。这篇文章有许多内容并没有交待,比如齐军的统帅是谁?带了多少兵?为什么要挑起这场战争?打了多久?双方伤亡情况如何?都没有交待。这样来写,给我们阅读时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呢?

老师:请回答我的问题,你的阅读感受是什么?

学生:简洁明了。

老师:对,简洁明了。简洁明了的目的是突出主题。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把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内容,实际上是一场战役必不可少的内容,都交待了,那么我们阅读时又会是哪种感受呢?

学生:感觉是读在历史,读故事。

老师:是的。大家看,怎么写,是有学问的。同样一件事,写法不同,带给读者的感受不同。除了我前面提的内容还有什么没有写的呢?

学生:经这么一说,我认为这篇文章有很多杜撰的地方。比如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真实情况不大可能如此。

老师:说得很好。你有没有意识到,这样来写,在你心目中,曹刿和鲁庄公都高大上了?甚至你会把这两个人,当成你学习的对象,是你努力的目标?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这很困难。

学生:这个体会我还不深。但是老师所提醒的,我也确实在之前没有意识到。您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好像就是这样。

老师:是的,你现在还年轻,有些东西体会不深。不过你有这样的自省意识,已经很好了。实际上,老师想告诉你们的是,像这样的一篇文章,就像一部电影一样,它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讲述的内容,写作的方式,都是了为一个目的服务的:搞气氛。

学生:搞气氛?

老师:是的。以后你能在其它书上看到,这叫阅读享受。其实,阅读享受和观影享受是一样的,看书,看电影,就是看个happy,看个放松。

学生:可是这几节课上下来,我并不happy,并不放松啊?

老师:我说的happy、放松,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好比你去看电影,是不是有些情节也让你紧张不已呢?但对于你的整个生活而言,你忙碌了一周之后,你需要一顿精神大餐,放松放松。我指的是这个意思。

学生:可是我天天忙碌啊……

老师:是的。你是学生,而不是观众或者读者。你读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来享受的,你是来学习如何读文章,如何写文章的,所以你感受不到。但是我刚刚说的情况,当你坐在银幕前面的时候,你是有的。

学生:原来是这样。所以老师你的意思是说,其实是因为我是学生,所以我无法感受到一个读者应该感受到的?

老师: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但你也并非完全没有,特别是在我提了几个问题之后,你就会发现还是有的,只是不那么明显。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难点。如果一名学生,不能从读者的角度,很好的去获得一种阅读体验,而是专心去研读内容,他如何学会写文章呢?所以我认为,要想学好写文章,需要先当读者。只是读,老师并不讲解。

学生:对,老师您说的是对的。我自己在家读书时,就跟在课堂里读书不一样。我以前只是觉得不一样,现在我知道具体是哪不一样了。真是很神奇啊。

老师:以后我还是会多安排一些课堂阅读时间的,我不提任何问题,不安排任何作业,让大家也能在学校享受享受。

不过前面我提的那个问题,就是关于这篇文章简洁明了的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要注意。

学生:注意什么呢?

老师:注意当你被文章吸引之后,你会不由自主的把里面的故事、人物、情节,当成真实的。

比如像鲁庄公和曹刿这样的君臣关系,会让人羡慕不已,而日后当你走进社会,自己成为领导或者被别人领导时,你可能就会情不自禁的拿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与你在书中获得的体验进行对比。这样你会感到现实有所谓的残酷,你有可能产生不满情绪。

学生:老师您的意思我没听懂。

老师:不如让我举一个例子做对比。假设你从未读过书,包括其它的文化产品,当你成为一名公司职员之后,你如何去理解你与你上司之间的关系呢?你就没有参照物了。可能你会想,本来就是这样的。对吗?

学生:您的意思是指,我因为看了书,于是在内心建立了一个标准,以后就总以它为标准,来衡量我遇到的相似的事?

老师:难道不是吗?不仅是这种君臣、上下级关系,还有其它的方面。就拿第二段的打仗来说吧,真的是就是三通鼓,战斗就结束了吗?你要是按这样的标准去真实的战场,你认为,等待你的命运将是什么呢?

学生:扑gai。

老师:是的,你会扑gai。当然,这样的作品,不完全是比现实生活所谓的好,也有比现实生活所谓差的。如果你用差的做标准,你又会觉得现实生活很美好,可是那些本是你应得的。这样你就会发现,你就跟活在梦里一样,你以你的梦为标准,来给你的现实生活打分。

学生:哇,老师您的意思是说,书在造梦?

老师沉默了几秒钟。

老师:我说你能不能不要这么抢戏好不好?我说了半天,你两个字就解决了?好吧,我承认,我前面一堆废话,没有你【造梦】两个字精炼。

学生:呃……老师,我不是戏精。

老师:跟你开玩笑啦。你说的非常好,就是造梦。但是,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造梦者手里,我们也有主动权。

学生:如何得到呢?

老师:就像我们现在这样,通过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省,学会从梦境中走出来。当然,与在梦里相比,这样的感受确实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只记得梦是美梦,好比我前面所说,读书、看电影,都是享受。但是梦,也有恶梦。

学生:恶梦?

老师:当你认为现实生活不如意时,你的那个【意】,不就是造梦者给你的吗?或者说你认可的标准吗?你总觉得不如意,难道不是恶梦?

学生:啊?!

老师:啊个屁,下课。?

============================

小结

《曹刿论战》四堂课到这就讲完了。大家或许看到最后,突然发现我这四堂课本身就在搞气氛,入梦,出梦。我自认为,我上的课有深度,我就是要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点,体会理论好比黑夜,实践好白昼,白天不懂夜的黑,黑夜不懂昼的白。

实际上,这四堂课,加上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三重梦。文章第一段,曹刿论战的重点,就是要让鲁庄公不要做梦,要确认现实。然而整篇文章却是散文体,出现在一部史书中,难道不是另一场梦吗?那么我的课呢?不是在梦中说梦吗?

这是一趟奇妙的旅程,而我们的人生将更加奇妙,或许我们会像庄子那样问,到底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就到这了。谢谢。

家园 聊聊梦

老师:今天我们聊聊梦。

学生:梦?梦形成的机制?还是见识各式各样奇怪的梦?

老师:不。让我们从数学开始。

学生:这跳跃性也太强了,我跟不上节奏。好吧,聊数学,反正您总是从您的长项开始。

老师:我们脑中关于1和2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东西,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一些不那么深的。先有1,后有2。我们是这样来定义1的,一个独立的或者说能从背景中剥离出来的物体,一枚鸡蛋,一棵树,一支笔。通过比较产生了2。这种比较的本质是重复的次数。好比你数鸡蛋,用手指去点,当你轻声念:1、2、3,你重复了三次。你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个小秘密?

学生:1和2是如何产生的,这对我来说就是个秘密……好吧,我不想继续装下去了。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那么小秘密是什么呢?

老师:抓住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拎起来。

学生:what?

老师:试一下。

学生:您确定不是在开玩笑吗?

老师:我没有开玩笑。只是你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我刚刚说,你数鸡蛋时,用手指去点,你重复了三次,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鸡蛋有三枚啊!

老师:那你怎么知道鸡蛋有三枚?

学生:因为我点了三次啊!

老师:所以你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为什么我知道鸡蛋有三枚?因为我重复了三次。为什么我知道我重复了三次?因为鸡蛋有三枚。

学生:天呐!这个我真不知道,我是说我以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老师:那么现在呢?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我猜想,我知道什么叫【重复】。

老师:继续。

学生:我知道【重复】,那么说明我知道【同】与【不同】。

老师:继续。

学生:我知道【同】与【不同】,是因为我会比较。

老师:继续。

学生:我怎么会比较呢?

老师:我也不知道。这是个谜。但 是我们现在假设,我们人类天生就会比较。

学生:这是上帝的眷顾吗?显然不是。我听说,乌鸦也会数数,鸡也会。

老师:是的。不光是人类,动物也会。植物我不清楚。这不是重点。重点是1和2。我们以我们认为的那个1,为标准,产生了2这个概念,然后是3。

学生:所以这跟梦有什么关系,我应该此刻恍然大悟,但是我没有。老师您到底要说什么呢?

老师:我是说,我们到底是生活在梦里,还是现实中,这是个问题。

学生:这是问题吗?躺床上才做梦,白天就是在现实中了。

老师:不,你误解了,我说的梦是一种指代。我说的意思是,到底哪个是标准,这是个问题。让 我这么来说吧,比方说,有两段绳子,不一样长,我们可以说其中一段比另一段长,也可以倒过来说,另一段比其中一段短,我们描述的是大小关系,只是关系。这就好比说,当我说B是A的2倍时,B是多少,你知道吗?

学生:天呐,怎么又到数学里去了。我恨数学。好吧,请您继续。

老师:有一个例子,你应该听过。有三盆水,一盆热一些,一盆凉一些,还有一盆温度居中。当你把手先放进热水盆,再放进居中的那盆,你会感受到凉。如果你换一只手,先放进凉水盆,再放进居中盆,你会感觉到热。这个例子往往用来说明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学生:是的,我已经听过多次了。

老师:后来我发现这个例子让人产生了一种误解。我举一个相似的例子。有三条线段,AB、CD、EF,这三条线段不一样长,我假设AB居中,CD最长,EF最短。这三条线段同时出现你眼前时,你会看出来谁长谁短。现在我改成这样:有四条线段,AB、A1B1、CD、EF,你先看到AB与CD,你看出来AB要短,一个月之后,你看到A1B1与EF,你看出来A1B1长。那么你能判断出来AB和A1B1哪个长吗?

学生:不能。因为我并没有办法建立AB与A1B1的关系。

老师:所以如果并没有A1B1,而只有AB呢?一个月之后,你是用AB和EF相比呢?所以前面那个热凉水的问题,掩盖了一个事实,你知道中间那盆水没有变。

学生:没错,但这意味着什么呢?

老师:这意味着,校不准。

学生:校不准?

老师:想象一下,我手里拿着十支笔,我从里面任意抽出两支来,你能判断谁长谁短。然后我放回去,又任意抽出两支来。反复如此,你需要多少次,能把这十支笔按长短次序排列好?

学生:这是不可能的!

老师:所以,当你做了一梦,你在这个梦里又做了一个梦,接着你在梦中梦里再次做了一个梦,请问,哪个才是梦?

学生:能下课吗?我受不了了。

老师:不是吧,才三个梦而已。告诉我,你怎么判断,这些梦的排列次序?

学生:一个大梦,一个中梦,一个小梦。

老师:不对。你又回到了前面热凉水的问题,那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中间那盆水没有变。现在的问题是,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做了三个梦。这三个梦,是平行排列,还是嵌套式 的?

学生:天呐,我拒绝思考这个问题。这太可怕了,我一辈子也搞不清。

老师:哈哈。休息一下。下一节聊一个相对容易的问题。

学生:我回来了。那么这次聊什么?

老师:还是梦。你喜欢被人打吗?

学生:……

老师:你不喜欢。我现在要问的是,为什么你不喜欢?

学生:痛啊!

老师:你为什么不喜欢痛?

学生:没有人喜欢。

老师: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学生:我已经回答了。谁喜欢?没有人喜欢。

老师:你又回到了手指点鸡蛋的状态了。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你不喜欢,那么说你还有一个喜欢的状态。

学生:天呐!我怎么又这样了?对,我必然会有一个与之对比的,喜欢的状态。

老师:继续。

学生:让我想想……我喜欢的是……不被人打……不对,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一个状态是被人打,一个状态是不被人打,对,简单说,我喜欢的是什么事也没发生。

老师:假想一下,如果你一直被人打,你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没有人打你了,你是什么感受?

学生:高兴!

老师:错。再一次回到手指点鸡蛋的状态。你只知道不同。但是你到底会怎么定义呢?我不知道,因为这是个假设,没有办法去实验。

学生:没听懂。

老师:你刚刚说,如果你一生下来就被人打,突然有一天没人打你了,你会感到高兴。这个高兴的定义,是基于,你现实中不是老有人打你,所得出的。所以你不一定会高兴,我倒是觉得,你可能会不高兴,因为跟过去不一样了,你不适应。

学生:噢,我明白了,我只是能感受到差异,而定义是另一回事,好与坏,高兴还是快乐,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多数、习惯,诸如此类。

学生:您的意思是说,如果我每天有18个小时在做梦,那么我会认为剩下6小时在做梦?

老师:是的,我就是这么看的。

学生:于是我就变成了猫头鹰,别人晚上做梦,我晚上生活,别人白昼生活,我却在做梦。

老师:这个比喻很巧妙,我怎么没有想到?

学生:所以您才会问,到底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似乎很难判断。我们只是以多数来当标准的。

老师:但仍要强调,我说的梦是个比方,是一种指代。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当我们生活在已有的社会中时,我们会说,这是现实,但它真实吗?它不真实。比如说,最开始牛对人而言意味着食物。如果把这当成真实,那么永远不会有人用牛去耕田。

学生:但是我们总会无意中发现牛可以干重活的。

老师:那是因为那会的人类社会不够大。现在呢?

学生:现在商品丰富,让人眼花缭乱。

老师:于是我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真实中。

学生:然后呢?

老师:我是想说,你所抱怨的或赞美的,不是你看到的一切,而是你在这个一切里所处的位置,实际上,你会维护你看到的一切。

学生:啊!我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有一次我做梦,做了个恶梦,我很不舒服,于是我重新做了一个梦。但是我始终在做梦。

老师:是的,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好玩吗?

学生: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当我做了一个恶梦之后,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醒过来,另一种是换一个美梦。我不知道我会如何选择。

老师:其实你还有可能,因为第一次做了个美梦,你很享受,于是你继续做梦,保持每个梦都是美梦。你可以永远这么下去。

学生:但这是不可能的。我总有一天会醒过来 的。

老师:那是因为什么让你醒过来 了呢?

学生:肚子饿了,想撒尿什么的。

老师:我只是在打比方。明白吗?想想我们的所谓的现实生活。如果它是梦呢?这个梦特别大,你还没有感受到肚子饿,或者想撒尿就已经离开人世了呢?

学生:那么我并没有什么不满的。但是……

老师:什么?

学生:老师您的意思是说,终会有一天,“肚子饿”这种感受,人类是会产生的?

老师:是的,我就是这个意思。

学生:我突然想到植物人是不是就是这样?做梦醒不过来了?感受不到肚子饿,想撒尿?

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清楚。不过我发现有些人类驯化的动物会如此。曾经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狗,这狗产下了七只幼崽,但他实在无力继续养下去,所以在三个月后,他把小狗赶出了家门。后来他惊奇的发现,六只小狗并没有如他想象那样自己去觅食,而是饿死了。

学生:还有一只呢?

老师:不知道。也许活下来了。这是个孤案,还不能当成普遍规律。不过似乎也在说明 一些问题。

学生:您在暗示什么?

老师:我没有暗示什么。我只是认为,人类社会现今已经无比大,我们个人不大会去思考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实。因为我们的寿命有限。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到现实与真实的不同,我们就离开了人世。下一代,将同上一代一样,从零开始。

学生:这就是【人在梦里,你永远也叫不醒他】?

老师:大概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的。

学生:老师,我想到您刚刚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别人打我,我就不高兴。我想到,是不是我们人类会以什么都不费劲为标准?

老师:是这样,但我们一般会说成,和平、宁静、幸福,等这样的字眼。

学生:难怪我这么懒……原来是这样。

老师:你知道吗?婴儿很难摆脱一种状态,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而不适应另一种生活,自己觅食。

学生:哈哈。我突然想起一件事。

老师:请说。

学生:我有个同学,她父母有意要考验他,离家一周,给她留了2000元。回来时发现她差点饿死了。

老师:具体是怎么回事?

学生:是这样。她等她的父母一走,就买了部相机,用掉了1600元。剩下400元去买零食吃,这样头几天还有东西吃。后来就没有钱了。幸好另一个同学,住她楼下,上来找她……

老师:然后呢?

学生:然后发现她快要饿死了。

老师:噢!虽说我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当真的发生时,我还是有些不能接受。

学生:我们都笑坏了。我这个同学的父母对楼下那位同学谢了又谢,送给她好多礼物。

老师:于是准备培养出另一个会把自己饿死的孩子?

学生:您为什么会这么说?

老师: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问题,你会把现实当成真实,你会一直活在现实中。

学生:是的,我们个人太渺小,并不会真的去思考全人类的所面临的问题。

老师:怎么样,这个问题,是不是比前面那三个梦的问题简单些?

学生:简单是简单,却更可怕。

老师:好吧,让我们结束这场恶梦吧。下课。

家园 中国70年的历史

一个小孩,小时候,他父亲严厉管教,他不满,不听。

长大后自己跑江湖,最开始挺得意,以为自己还不错。

又过了些年,被人坑了,开始想起父亲说的那些话,有些后悔。

70年历史,三句话,足够了。

看共党,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你会认为共党是个怪胎。

一个农民头子带领一群留洋书生闹革命,这本身 就是一个奇怪的组合。

看起来农民头子至高无上,但实际上他是以一敌十,敌百。

尽管在他的带领下,共党打跑了国民党,可是始终他是个少数派。故而建国初期体制,全面效仿苏联。

苏联也是个奇怪的国家,欧不欧,亚不亚的。更搞笑的是,它是东正教加马克思主义的混合体。

当初向苏联学经,理由表面看是苏联的成功,这是最近一百年的风气,谁牛逼就向谁学习,邯郸学步的典范。

然而更根本的原因是,留洋书生始终瞧不上农民头子。打仗你牛逼,我认了,搞经济建设你还行?一边去,一个种田的懂什么,随便拿几个数学公式你懂吗你。

第一个五年计划,还行。可是农民头子认为不行,这里面有毛病。

这个毛病,后来扯皮扯了很多年也扯不清楚,各家自说自话。在我来看,毛病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从开始的计划经济,到后来的科学规划,其本质就是【老子是上帝,这棋想怎么下就怎么下】。

这是科学教的根本特征。

农民头子认为有毛病,就要整治,整治那些所谓的科学精英、文化精英。被整的,当然就会说,农民头子是因为自卑的缘故。这种扯皮的招术,几千年不换,客观不谈,谈主观,谈人心。人心是黑箱,怎么扯都无法证伪。

显然,在科学教那一派眼里,治理国家,当然就是精英的责任,得是精英指挥民众,上帝指挥人类。

科学教教主上台,第一个扶起的就是臭老九,但他为什么说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这是用来政治斗争为服务的。实践表明,农民头子不会搞经济建设,所以毛真理就应该倒台。这才是他的用意。

那么你看表面文字,能看出来他们是打着左灯向右拐吗?当然是不能的。

然而,这两个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 是【顺民意】。

顺民意,得民心,得天下。这话听起来无比正确,是不是?

顺孩意,得孩心,能得未来吗?

民意,你要看是什么样的民意。

不是什么民意,都要顺的,就像父母不是什么都要由着孩子的。要不然,怎么能说一个是爹一个是儿呢?

很显然,农民头子,不得人心,一个孩子,你要他好好学习,不要那么贪玩,他听吗?他自然是不大愿意听的。

然后来一个叔叔,给孩子两颗糖,摸摸孩子的头,还语重心长的对父亲说:孩子嘛,你不要这么严厉嘛,你得尊重他嘛。

这孩子,不就自然觉得叔叔才是自己的亲爹了吗?

这才是科学教上台的根本原因。得民心,得天下嘛。无比正确。

现在后悔了。

恨不得撞墙。

现在总说,农民头子搞闭关自锁。我就想问,一个父亲,让孩子不要随便跑到外面花花世界去,父亲先在家跟他练,有点能力了再出去闯,这样的基本策略有什么不对吗?

科学教,对付别人,就两招,不是恫吓,就是利诱,换来换去就两招。

谁听话,就给谁发糖。为什么中国高校,所谓好的学校,里面都是最顺的顺民呢?

这是在表扬,表扬给全中国人民看。

谁不听话,就用大棒打。不听话的,不就让坦克给碾成肉酱了吗?

科学教 还有两个本事 。

一个本事 是甩专业术语,当年他们就是这对付农民头子的,如今更是盛行。

更早的基督教是如此,只用拉丁语,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搞得后来英国人、德国人过了几百年,翻译过去才恍然大悟,【MB,被骗了这么久】。

另一个本事 就是给人扣屎盆子,给人戴黑帽子,堪称拿手绝活。

赵高不过是指鹿为马,科学教能变鹿为马。

比如,明明是它把人不当人看,你有这个感受,它说,你这个感受是对的,那是封建遗毒,所以我是你的救主。

比如,明明所谓科学规划 跟计划经济完全一样,可它说,计划经济 是农民头子搞的,我们科学教讲的科学,并且我们是规划。

怪谁呢?

认贼做父。

一个人连谁是自己的亲爹都搞不清,这也是醉了。

现在觉醒还来得及。不过,这号人,保不齐天天买醉混到死拉倒。

这就是中国70年的历史。

通宝推:疯雨后,阿笨,西安笨老虎,侧翼,中秋下的城市,逍遥笑清风,雄阔天,风尘一侠,mhymark,strain2,
家园 楼上二位河友的具体情况我不知道

但是我却知道二位对于【开小差】存在偏见。

家园 做人,一般来说,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爱吹牛的人

复联3上周上映。有人说,烂,但是有哲学意味。哲学意味就是【没有前途】。于有另有人说,我也觉得【人类没有前途】。

是不是带节奏?不好说。总有人是在带节奏。但是,多数不是。

物理学家早就感觉没有前途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们觉得没有前途,就转入哲学领域。数学家呢?数学家更是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应该是物理学家救了数学一命。

精英就是这样。搞不定就开始哀声叹气。其实他们的话,就是【连我都不明白,你们还有戏?】

人嘛,遇到挫折总是这样的。吹吹牛,过去就得了。但是有些人偏不,把自己当成神。

我觉得没戏,那就肯定没戏。

要不然为什么说他们叫科学教,叫邪教呢。

美国大片最近几年,这种无前途论,表现得特别突出。为什么呢?迎合观众。

观众是让谁带的呢?各种神一样的家。

西方人始终不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生如棋局。

何为棋局?就是两个人轮流落子。你来我往,讨价还价才是常态。而不是精英指挥民众,上帝规划人类。

远离美国大片。

早年,沉迷日本片的,已经被带到沟里去了。

另外,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西方教育的失败。

都成家了,还跟普通人一样,一遇到挫折就叹气。叹气也就罢了,还绝望。有时候绝望就罢了,还当成真理教导别人。

这足以说明西方教育的失败。

人是越活,格局越大,越是能拿得起,放得下,越是不轻易下定论,越是影响力大,越不随便说话。

这是正常的,合理的,这才叫成长。

都成家了,跟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说明什么呢?人,并没有成长。知识多了一点罢了。

有点成绩,就觉得世界全是我的。有点挫折,就觉得明天要毁灭。

这就是西方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

这叫精英?三岁娃娃。

家园 高见,到时候该吃吃,该喝喝、
家园 别到时候啊,现在就开始
家园 又到了喝啤酒吃烤肉的季节了,开始开始
家园 宝推:当初向苏联学经,理由表面看是苏联的成功,这是最近一

当初向苏联学经,理由表面看是苏联的成功,这是最近一百年的风气,谁牛逼就向谁学习,邯郸学步的典范。

家园 讲一部电影《AGORA》城市广场(2009)

故事发生在公元4世纪的埃及。瑞切尔·威兹扮演埃及杰出的女数学家、占星家、哲学家“亚历山大城的海巴夏”(Hypatia of Alexandria),她致力于古代文明智慧的收集整理,却被当时逐渐兴起的基督教视为异教徒、眼中钉,最终被基督教暴民害死。迈克斯·明格拉扮演海巴夏的奴隶达乌斯,他一方面爱着自己的女主人,另一方面也希望加入基督教换取自由。然而这两者如水火一般不可交融,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挣扎中。

========================

故事取材于“古典时代最后一场悲剧”亚历山大城女学者希帕蒂亚之死。为什么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背景很少见,就是公元4-5世纪之交罗马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整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总得来说,片子质量算不上很高,但是里面一股子末世气氛,那个曾经横扫地中海,打败了汉尼拔,出了凯撒屋大维这样巨人的大帝国的魂没了,一群群以反智为荣的基督徒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我一直都忘记不了。。。。。。电影里面还很多内容,我也没办法一一讲,楼主不妨去看看。

家园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

讲的好听就是社会塑造人。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就是一种失去自我的过程,开始会有伤痛,直到完全麻木。天真善良的人,进入社会总是吃亏,但是如果为了怕吃亏而抛弃自己的本性,将来可能后悔,因为从简单到复杂容易,从复杂变简单很难。

家园 嗯,搜索中……
家园 老哥也是蛮有趣的;
家园 苏联模式是有很多问题,但是苏联模式在当时还是进步的。

苏联模式给中国的初步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没有这个过程,中国可以永远都是个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类似于印度,东南亚国家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