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改开真的多制造了孟姜女吗-致flyingcatgm网友 -- 老乐

共:💬215 🌺860 🌵9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看见没有,果然接着印证我的预言了

一,对于老乐阁下一开始就专门开贴用歪曲,篡改的恶劣手段攻击我的论证一事,尽管我明说多少回,他就是装聋作哑不敢回答。倒反咬我回避问题。

二, 对于最普通的边际效应一词,这种常识老乐阁下都不懂,还管我要出处。你自己看“https://wiki.mbalib.com/wiki/%E8%BE%B9%E9%99%85%E6%95%88%E5%BA%94”里的解释,什么叫边际效用递增,什么叫边际效用递增。呵呵了。

三,我原文明确说了:

--------------------------

六是偷换概念:

bshu原话:毛泽东时代我父亲被浪费过时光,工厂建设也浪费了,像他们这些孟姜女有多少啊。

我回答:那你从农民,妓女,贪腐等方面看看改开后按你的标准又制造多少孟姜女啊。

这里我们的“孟姜女”的概念范围很明确,就是指遭遇苦难的民众。

然后老乐先生就说了“你说孟姜女,那你查查已婚男性死亡率来作比较”,直接把概念偷换成寡妇去了。呵呵,真要你那张face.

--------------------------

然后老乐阁下跟没看见一样:“你还在回避那个“改开前后的孟姜女”的问题。你应该去对比改开前后的“已婚男性非正常死亡率”,然后才有说服力”,你选择性失明,自说自话有意思吗

三,我同样明确说了:

--------------

1,我批评八十年代中后期直到九十年代前期中国中学的入学,升学率,在校人数还不如七十年代后期,孩子们尤其是农村孩子大量上不了中学。

2,老乐先生蹦出来洗地:你要科学分析,咋不想会不会是你的数据不对(啊,flyingcatgm你举的是国家权威数据,容我把话吞回去),咋不想会不会有改开前政策的后遗症?

3, 我反驳: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前期的现象还往改开前推?你能推给谁?你是能拍脑袋让死人毛泽东给你背锅啊,还是想学邓小平,接着造谣“四人帮说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来解释为什么农村出现读书无用论大量中学生流失)啊?

------------------

怎么地,我上述论证没有可靠的支持我那““邓氏改开反而让更多的孩子(较毛泽东时代)无书可读”的结论吗?呵呵,你接着玩你那套诡辩纠缠啊。

我前文总结揭示你八条诡辩手法,并预言“多半会作挑出少数两条接着作打滚纠缠转移话题的行径,至于整 体么,当然又会装瞎了”,然后你就身体力行充分证实我的预言。呵呵。

通宝推:阴霾信仰,四方城,敬畏生命,
家园 你还在回避问题

1)关于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ginal_utility

你也可以看看,好吗?你说的边界效应,是不是marginal utility? 中文的翻译,似有歧义。我在google上面查到的,基本上是研究消费愉悦性的,和你的解释不一样。但是所谓边界效应递减,基本上是共识。你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共识,反而称之为“洗地”呢?

2)你用升学率来推导出“无书可读”---我质疑的是你的分析方法。你再好好想想,不严密之处何在?

3)孟姜女---“你们”解释成了“受苦民众”,还真的有个“们”?哈哈,这个词汇真的让“你们”弄的面目全非了。不能说“你们”颠倒黑白,但是也的确让懂中文的人汗颜。好吧,你拿来改开前后的“苦难数据”,我看看,行吗?

家园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讨论吧

先说升学率(升学人数)下降的问题。

改开前:90%多;改开后:60%多,对吧?

我能得出的结论就是:改开后,升学率下降。

你的结论是: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

我认为我的结论在只有两个升学率作为数据的情况下,更可靠,也更保守。

你如果想要论证你的结论,你需要提供:

1)是邓氏的政策降低了升学率。

2)你需要排除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孩子们选择“不读书”,而不是“想读书,但是读不了”。

我说明白了吗?

我再说一遍,我无意论证“孟姜女”的多少,我只是在论证如何从数据出发,经过相对严谨的分析,建立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

你说,如果只有两个升学率,你的结论可靠,还是我的结论可靠?

家园 老乐这就是你的诡辩了

六是偷换概念:

bshu原话:毛泽东时代我父亲被浪费过时光,工厂建设也浪费了,像他们这些孟姜女有多少啊。

我回答:那你从农民,妓女,贪腐等方面看看改开后按你的标准又制造多少孟姜女啊。

这里我们的“孟姜女”的概念范围很明确,就是指遭遇苦难的民众。

“孟姜女“有寡妇,劳苦大众,女人的多种属性,作为最先引入“孟姜女“概念的bShU河友,在他的谈话语境设置了“毛泽东时代我父亲被浪费过时光,工厂建设也浪费了“(也既劳苦大众)的历史场景限制,作为加入讨论的后来者,现在你把“孟姜女“变改为“寡妇“来理解,这明显是“偷换摡念“

家园 呵呵,你果然还是纠缠加回避顺带贼喊捉贼

一,还“回避问题”?

你先用歪曲篡改的手段来诬蔑攻击我的人均寿命相关论据。

然后我批驳你的歪曲篡改,问你怎么解释。

然后你“我们谈谈别的吧,你不要回避问题”。

你贼喊捉贼到什么时候。

二,关于边际效应,我直接给你其在中文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出处,然后你转移话题“我们研究英文原文怎么说,可能不一样啊”,啧啧啧,要不要你那张face.

三,关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中学生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问题,你先扯“咋不可能是改开前政策后遗症”啊。被一顿抽后现在改口“咋不可能是孩子们'自己选择不读书' ”?啧啧,就你这脑子啊,洗地洗疯了。

四, 关于孟姜女到底什么定义,人家BSHU拿自己父亲的际遇进行控诉,然后牢骚“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有人说,那么千千万万孟姜女的痛苦就可以一笔带过”,这里他将他父亲比喻成千千万万孟姜女中的一员。

呵呵,西西河里没人嘲笑他不懂中文,直到唯一一个你蹦出来这么嘲笑他。

所以我前面就说过了,精神病眼里看别人都是精神病,二百五眼里看别人都是二百五,你这种不懂中文的家伙就觉得其他正常的中国人才是“不懂中文”。

恭喜你又作出自证来了。

我原文批你八处诡辩,就见你如我所料,不敢直接全部正面回答,挑出那么两三条来纠缠打滚。呵呵。

通宝推:卢比扬卡,北大28楼,
家园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从升学率那里开始

升学率那个问题,是这次事情的缘起。

还是那句话,你是立论方,我是批判方,按规矩来,我提问你回答。你写多了也没用。

你觉得,你用两个升学率作为证据,能否得出你的结论---“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

是或者不是。

难道不很简单嘛?

至于你说的“边际效应”,我给你看的marginal utility,你看了没有?

我再次重申一下,我对于你我整个讨论过程的缘起---“改开前后升学率”和“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之间的关系做一次梳理,希望你能够从这里开始,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厘清。

当初的“改开前后升学率”和“邓时代让孩子们无书可读”---这两者之间什么关系?

我再说一遍,我质疑的是“方法论”,而不是答案。至于到底是不是“无书可读”,“苦难民众到底是多了/少了”---这些问题不是我和flyingcatgm讨论的焦点。因为这些具体的问题在我看来,最终都会有答案---只要手里的数据真实,并且采用相对合理的严谨的分析方法。

请flyingcatgm先和我把“改开前后升学率变化”和“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之间的分析方法讨论清楚,然后再梳理其他的。

如果手里只有“改开前后两个升学率”这样的数据,在我看来只能建立这样的结论---改开(以某个时间点为原点)以后,升学率大大下降

而flyingcatgm的结论是: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

---我这个归纳,你是否认可?flyingcatgm?

如果你认可我上文的归纳,你就需要用进一步的论证来说说明:

1)在没有升入初中/高中的孩子里面,他们“没有升学”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如下可能(不是全部):1.自己选择不升学;2.升学考试难度大了,考不上了;3. 升学考试难度没变,但是低级学校的教学质量差了;4. 教学质量不差,考试难度不变,高一级学校的数量少了,升学机会下降了;5.教学质量,升学考试难度都没变,高级学校的数量也没变,但是学生收入状况恶化,无力承担学费了...等等---在我看来,以上诸多原因,只有2,4,5成为升学率下降的主因的时候,才算是“无书可读”的状态。

2)假设上文2,4,5就是造成升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那么在我看来,结论只能达到“邓氏改开之后孩子们无书可读”的程度。而你的结论是“邓氏改开孩子们无书可读”--别小看这个“让”字。这个“让”字的使用,说明你认为“邓氏改开”是造成“无书可读”的原因。如果想要论证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你必须继续向前走一步。因为“改开(以某文件发表为原点)”和“无书可读”---这两个事物先后出现,并不代表先出现的事物(邓氏改开)是后出现的事物(升学率下降)的原因。你下一步还必须要论述,造成上文2,4,5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正是邓氏改开的某些政策造成了2,4,5,那么我认可你的结论,给你宝推。如果造成2,4,5的原因,不是邓氏改开之后的政策,而是改开之前,或者前后政策的相互作用,则我还是不能认可你的“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

只有把论证过程做到这个程度,在我看来,才能最低限度的达到我认可的“结论可靠性”。

上面这段话,我说过很多次了。我不知道这一次,我说明白了吗?

赞自己一个---我终于能够正确的使用黑体字了。

家园 谢谢f河友教我学会网上如何去辨识一个人的言论

今后,失业率并不反映就业形势,因为有人懒,不想工作

人口寿命增减数据也反映不了经济增长,也许这期间有人向往天国。

之前见f河友语气偏激,我还觉得老乐憋屈。没想他解读数据是这样的歪曲。

通宝推:北大28楼,
家园 请严格规范自己的描述

失业率---这个有严格的统计学定义,有相应的公式。好界定。

您所谓的“就业形势”,定义是什么?先说清楚,然后再讨论“失业率”和您所谓的“就业形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当初的“改开前后升学率”和“邓时代让孩子们无书可读”---这两者之间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才是我和flyingcatgm整个讨论的缘起。

既然他回来了,那么我们从缘起开始讨论问题---这是认真的研究问题的态度。

我再说一遍,我质疑的是“方法论”,而不是答案。至于到底是不是“无书可读”,“苦难民众到底是多了/少了”---这些问题不是我和flyingcatgm讨论的焦点。因为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手里的数据真实(一般来说这一点我不轻易质疑),并且采用相对合理严谨的分析方法,那么都会有答案。

请flyingcatgm先和我把“改开前后升学率变化”和“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之间的分析方法讨论清楚,然后再梳理其他的。

改开前后两个升学率,在我看来只能建立这样的结论---改开(以某个时间点为原点)以后,升学率大大下降。

而flyingcatgm的结论是: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

---我这个归纳,对不对?flyingcatgm?

如果你认可我上问的归纳,你就需要用进一步的论证来说说明:

1)在没有升入初中/高中的孩子里面,他们“没有升学”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如下可能(不是全部):1.自己选择不升学;2.升学考试难度大了,考不上了;3. 升学考试难度没变,但是低级学校的教学质量差了;4. 教学质量不差,考试难度不变,高一级学校的数量少了,升学机会下降了;5.教学质量,升学考试难度都没变,高级学校的数量也没变,但是学生收入状况恶化,无力承担学费了...等等---在我看来,以上诸多原因,只有2,4,5成为升学率下降的主因的时候,才算是“无书可读”的状态。

2)假设上文2,4,5就是造成升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那么你下一步还需要论述,造成上文2,4,5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正是邓氏改开的某些政策造成了2,4,5,那么我认可你的结论,给你宝推。造成2,4,5的原因,不是邓氏改开之后的政策,而是改开之前,或者前后政策的相互作用,则我还是不能认可你的“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

只有把论证过程做到这个程度,在我看来,才能最低限度的论证出“邓氏改开造成孩子们无书可读”。

上面这段话,我说过很多次了。我不知道这一次,我说明白了吗?

通宝推:wooxiao,
家园 为何要用主义?它是经过提炼的精简的准确的概述

对于你的回复,我只能说你这是典型的繁琐主义。

就如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经常会援引一个数据就是失业率,按你的说法,那起码还要分析人的就业意愿。

人的意愿是个主观的东西。你涉入过细的主观考量,那数据都不能精准体现客观现象。

你明白不?

家园 先把升学率那个问题弄清楚
家园 他的推演方法不严格,结论带有很大误导性

你居然还“谢”他?

我诚恳的提醒你,平时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好吗?

你我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再和你说,我觉得有点耽误我的时间了。

我就此打住。

家园 老乐,水平这个我承认,所以我想着法儿和你多交流。

但就我们讨论的问题他很高深吗?许多立场上的东西并不需要高深的水平去辨析,我也不会无知到不懂的学术专业上去乱掺合。

你这句话,使我越发理解主席的思想理论。

没有老毛,真的就是个旧时代的循环。

(没有f河友这些清晰的逻辑链,水早给你搅混了。水平是个好东西,为谁服务才是根本,因此我感谢f河友)

通宝推:卢比扬卡,
家园 问题是否高深先不说,方法论最重要

其实,把一个问题说明白,并且建立相对可靠的结论---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我没有学力和精力去系统的研究“资本论”,仅仅读过少数一点点马克思文字的中文翻译稿。我的感觉就是,论述严谨,废话极少。

即便马克思那样的论证水平,资本论也写了那么厚。也没有把全部问题都说透,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继续研究的空间。

说清问题,不容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