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周语非汉语[修改版] -- 东学西读岛主

共:💬131 🌺566 🌵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切韵如何能搭上诗经的车?

切韵如何能搭上诗经的车?

家园 注意,我说的是“类似”

秦汉以前的古书里也必会有读音之类的说明,否则孔夫子怎么去教学生?也许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而且历代都有学者进行过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应该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完全否定人家这些成果,贸然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并没有说服力。

家园 这只是您个人的猜测。

目前传世文献没有再早于《切韵》的了。您假设的类似不存在。

注意,我否定的是现在的“诗经上古音朗诵”,就是您说的那俄语。

家园 [周语非汉语]5-不吐不快的上古音

最近学习了一些金文释读的专业文章, 有所裨益之余, 也对这些文章中使用的当前流行的上古音训读大大的不以为然.又见河中颇多音训的讨论, 觉鲠骨在喉,不吐不快.

先说结论:

1. 不以为然针对的是上古音的训读,而不是针对整个音韵学的.

2.上古音的研究自有他的必要, 但它产生的结论是对音变可能性的探讨,而不是对上古音的确认.也就是说上古音研究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3.由于上古音研究的无必然性, 以音训释义只能作辅助证据, 不能作主要证据.

4.通假为不得已, 以通假来训诂在今日的学院派们已成泛滥之势, 而音训通假更是让通假成为万能释义的伪工具.

5.上古音拟构只是类似于地图染色操作, 而不是对地形再现, 网上流行的“诗经上古音朗诵”之类不可当作是对上古音的再现来理解(连部分再现都不是),那样就南辕北辙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家园 不完全是我个人猜测,看看维基百科吧

我认为其研究也有迹可寻,当然今人很难证实,也很难证伪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聲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上古汉语

家园 [周语非汉语]6-不靠谱的的音训

音变

在没有现代化的音像手段之前, 声音的传播非常的困难,地理和人群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同文字相比: 语音不容易保存, 适用的地理范围小, 无论是在空间轴还是在时间轴上的变化都大,稳定性小.

反过来, 导致语音差异的因素相对于文字就要多得多,随机性也大得多. 因此难以得出规律, 得出的规律适用范围也很小. 所以音训相对于形训, 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实际上可能是事十而功不能一,也就是不靠谱的意思).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家园 [周语非汉语]7-哪里来的窟窿

不止一次的看到"孔字的窟窿解",详查了一下,该说源自“复辅音声母说”。

首先一点,我不反对“复辅音"研究,但是流行的“孔=窟窿”说是很难成立的。

复辅音声母省音论的证据只有藏语等其它语言中的类似现象,但无直接证据, 所谓汉语内方言存存留则是一种疑似而非确证,因为同样的现象也可以用叠声词来解释,而产生此类的叠声词的原因也可以用外语在汉语中的融入来解释. 持“孔=窟窿“说者则从假设的可能性一步跳到结论, 中间没有任何的因果逻辑证明过程(如果哪位见到直接的逻辑证明请见教)。

汉语辅复音多声母说源自洋人,新文化以来国内几多高潮之後便有了窟窿说。笔者提倡东學西读,并不反對洋人研究汉语,然而可笑的是洋人并未言之凿凿而吾人却信誓旦旦而道听途说了。

训诂必读经,如果真的读过一个基本单位的经典的话,周语中的孔字意义是很清楚的:孔=大 ,战国以前儒道两家经典中有大量的例句,普遍作大解(转义为“甚“,另有“嘉”义也是相关义),鲜有当小洞洞解的(尔雅的注释是另一回事,尔雅曰閒)。

如“德音孔昭”(名声大大的)

孔德之容(大大的德)。

俨狁孔炽(敌人气焰大大的)

甚至到东汉末年时,诸葛亮还字孔明:怕人不知道啥是亮,补刀说就是大大的明。那个时候的人起名字可不谦虚,亮他家是瑯琊士族,亮他爹给孩子起名可不是说这孩子是小洞洞里出来的光线什么的,而是说大大的光明(大智慧)应该是这个孩子的人生追求!

孔字同窟窿没关系, 何来省音之说?若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小窟窿说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活过来!

添个脚:孔雀,就是大鸟,不是洞洞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通宝推:道可道,桥上,
家园 [周语非汉语]8-扫一扫复辅音研究的旮旯

在堵死了周语中的窟窿之后, 我们再来扫扫复辅音多音节研究中的旮旯.

有人说, 上古汉语中, 角=角落=旮旯

真的是这样吗?

《说文》角: 獸角也。象形,角與刀、魚相似。凡角之屬皆从角。

在周语中角专指獸角。那个年代,旮旯不叫旮旯,而叫:负隅顽抗. 再比如: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不要用旮旯来念诗经:

《詩·邶風》俟我於城隅。

给多音节爱好者们一个台阶吧: 不排除角落同旮旯的疑似性, 但那更象是胡语或满蒙语入侵汉语之后的一个音译.具体的传播路径留给多音节爱好者们去考证, 但无论如何周语中的角, 也就是多音节爱好者们所谓的汉语上古音的角, 同旮旯没关系!

添个脚: 希望复辅音多音节研究中的伪学者们好好读书, 扫除一下逻辑结构和知识结构中的旮旯, 以期将来能够举一旮旯反三旮旯, 千万不要再背着伪知识的旮旯负旮旯顽抗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家园 华夏周朝的春秋各诸候与罗马的几个殖民地是两个概念

中国是黄种人因为农业革命而爆炸性地发展人口,在4000年到5000年之间就完全控制了这一相对孤立和封闭的辽阔地区,所以人种和血缘是相对稳定的。而欧洲各地因为地理相对开放,几千年里不断有民族迁进迁出,被替换、被淘汰,所以人种和血缘是不断混合的,由部落向民族形成的很完,所以在罗马帝国以前和以后,相对中国类似面积的欧洲地区没有中国那种统一的华夏民族的意识,因为人种、相貌、政权、语言和文化本来就一直不同,只在罗马帝国时期被分别征服和联系在了一起,所以罗马帝国本身就是一个由少数的核心民族(也是来自亚洲的入侵者)不断扩张而形成的大杂烩,所以最后的崩溃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而崩溃后,各个殖民地纷纷独立,回归自己的小部落,小民族,小国家,到现在也很难整合,这也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

欧洲的罗马帝国征服时期与华夏民族的一个朝代-周朝的春秋时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家园 [周语非汉语]9-道不同,外语里的道

有人说,道是说不清楚的,说清楚了就不是道,好像很制高点的样子,实际上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周语中,道是清清楚楚的。

但是:

 道不同,不相与謀

有三條道, 按出场時間顺序排列:

《係辭》:一陰一陽謂之道。

《中庸》:率性谓之道。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家园 您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么?
家园 [周语非汉语]10-止在定前

今天解密周语的止, 同时也是儒家密籍中的止。

知止而后有定"、"止于至善",都是《大学》里的概念。这里的止,是居处的意思,是se positionner (demeurer )的意思而不是s'arrêter 的意思。(for english speaker, this means 'stay, not stop')

同其它面向对象的词一样, 周语的止,也是多义的,在汉语可译為停留,但周人不太区分停和留,大多數时侯, 止的涵义中, 留的意思大于停,所以我译作居处(动词)。

古希腊将chose 拆分成 situation和 évolution 以区分statique和dynamique, 而周人则将变化和状态混为一体,将人和事物的动和静视为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体和用的概念。

在这种哲学分类框架下, 止的概念,是指人或事物在不动的时候、常态的时候的所处。周人认为静态的体是本质的,动态的用是静态的体的一个个具体演绎形式。(两种误读:1.汉语中的止通常是指静止,现代汉语中的的动和静更是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中,静止是运动的一个特殊状态。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是一个晚清的流行语,其中的体用两字已经失去了本义。)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何以人而不如鳥乎!」

良禽择木而栖,是止于至善的形象化说法,讲的就是对状态或曰境界的选择。汉语中的语义则演变成了见风使舵的意思。

知止而后有定

周人所谓的止,用今天的流行语來讲,也可以说是底线,有了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底線,才有可能去坚持这个立场,去坚守这个底線,所以叫知止而后有定。如果没有立场和底线, 哪来的坚持? 所以止在定先.

家园 汉语有今天的格局,核心是轩辕黄帝时代的主动选择

以玉为兵,是写着委任状的的玉板,代表了兵权。仓颉造字并不是凭空造,而是轩辕黄帝在象形文字,蚩尤部类似楔形文字(江永女书),拼音文字(结绳)上综合考虑后主动改进和选择的结果。

对这一选择,一直到了春秋老子时代,老子还有不同意见,老子认为应该民复结绳,实际意思就是用回结绳的拼音文字,因为拼音文字学习传播成本低,而且不能大区域维持统一性,可以小国寡民。

汉字汉语是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入门难,但发展空间大。在古代,记录汉子的合适书写材料比较难,所以尽量用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如昔字,这显然是尧舜时代洪水后,为纪念洪水这件事造的字。后来开始用词,不是语言变了,而是低成本的竹编书写介质成熟了。比如黄帝时代,重要的字可能写在玉板上,一般的写在兽皮上,书写介质成本太高,所以要尽量一个字办尽量多的事。这和竹简一类成熟后,可以大量记录不一样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