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4387519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个人体会是读的遍数多了,不敢说便读懂,倒是常常觉得所读之书越发有意思,越发的好,这个道理有点类似流行歌曲,传唱度一高便意味着歌曲好,也有点像看人,初看不咋地,看的久了,便很顺眼。
读《诗经》便是如此,每次想起来读时,总是从前面的《周南》开始读,也总是《周南》还没读完,又丢一旁,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以为诗三百,就《周南》有意思,后面不咋地,这个认识当然很错误,可往往就是这么一个死循环,读的多,觉得有意思,越觉得有意思,越爱读;反之,读的少,觉得没啥意思,越觉得没意思,越不爱读。
比如,这首《卷耳》就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刚开始读时,觉得是很浪漫一首诗。
妻子在家采着野菜,可由于思念在外的丈夫,心不在焉,老是采不满一篮子,然后镜头一转,描写丈夫仗马载酒,浪迹江湖的艰辛。
河里也有河友写过对此诗的解读,解读的非常浪漫,主题都很明确,即女子怀念征夫。
。。。然而。。。,读的遍数多了,便越发对此解读怀疑起来。
最大的怀疑是,一个有着宝马,有着昂贵的酒器,有着仆人的高帅富,老婆居然在家挖着野菜!!!
所以看下面的神翻译,就有点像神经病人的胡言乱语: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那么,这首诗究竟说的啥呢?
未完,待续。
- 本帖 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