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胡搅蛮缠,不值一驳 -- 红军迷

共:💬127 🌺1008 🌵2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在国外老年人还有一张选票,当不当事不说,至少面子上还有

一点。

当然老年选票特别看重医疗社保等福利,只顾眼前(没有未来了)。

------

以前历史上说匈奴人恶劣,老者食其余;

现在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是事实。

关键是余有多少?和去哪里了?

家园 为啥那么多人都把大下岗和非毛化联系起来

回忆80年代,有个特别深刻的印象,当时市面上进口的各种商品,国产货完全没有竞争力,虽然那时年龄还小,但是就特别怀疑,国产货这个样子的话,厂子黄了是早晚的事儿,没有朱镕基那些工人就不会下岗吗?

家园 建立那样的主体没那么难吧

不应该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我想毛也不会同意你的观点,他关心的是公平和消灭剥削,没有理由认为他不是在认真的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工业这东西,实在是太复杂了,还没有谁是真正理解了的,西方虽然成功了,但也是在碰运气,所以现在变得要么保守要么堕落,马克思和毛都缺少很多经验,所以照他们的主张做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倒是现在这个被称为“奶共”的党,各种思想观念和经验都不缺少,不管什么探索、尝试都能做到,也许能实践出真知吧。

通宝推:hullo,
家园 市场经济与主体经济

这几年,俺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经济的根本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成就了西方?又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

俺的答案是主体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只是多次元主体经济的表象而已。而且,主体经济既能解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能解释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实质就是基于稀缺的一元经济。

主体经济,根据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主动性经济主体,主要就是企业,二是被动性经济主体,主要是个人和家庭。

因此,主体经济不但可以解释供给侧,也能解释需求侧。对于先发的强势国家,供给侧更重要,而对于后发的弱势国家,需求侧更重要,只有供给与需求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良性的循环,经济才能持续的发展。

苏联那种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是一种一元经济,这种主体经济形式,在战争年代是十分高效的,但进入和平年代,就必然陷入僵化之中。

韩国那种寡头财阀经济,对于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是十分高效的,但也将自己的脖子伸到了美国的口中,因此,日韩经济对美国及其主导秩序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军事。

主动性经济主体,主要有产业链的依存关系,和同行业的竞争关系。世界能够和平发展,首先是二战后的产业链更多,更长造成的,其次则是财富积累,市场做大,第三产业成为重头,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同质化竞争没有那么你死我活了。

缺少经济主体,只是鼓吹看不见的手,就是瞎扯淡,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抑制相互激发,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但经济主体的形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毛时期形成的多元经济主体,虽然很是柔弱,一旦稀缺的大环境改变,变成了相对剩余的大环境,就会如雨后春笋一样成长起来,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衰败了,新的主体也在旧的基础上前赴后继地成长起来。

从经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是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要解释清楚的确很难,因为国家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根本就没有一种普世的路径,苏联,日韩,美国,欧洲,中国的经济主体都有巨大的差别,又要具备普遍性,还要具备特殊性,这种经济理论就更加艰难。

载体能动的哲学思想,主体经济的经济思想,中性政府的政治思想,只是俺的一些粗浅想法,与传统的哲学,经济,政治思想差别很大,不被理解也算是很正常的。

家园 站在哪个阶层看问题

站在哪个阶层看问题,现代社会中产阶层总喜欢站在大资产阶级的角度看问题,人民不等于国家,人民没有国家这个栅栏,就是任人宰割的鱼肉,国家不等于政府,没有政府的有效组织,国家的栅栏就是纸糊的,说倒就倒,政府不等于政党,现代社会就是结晶组织,结晶核就是政党,就是主席,不站在自己的阶级位面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发展发声,替普世价值站台,不是蠢就是坏。制度要发展,要公开要透明,而不是非要政党轮换,选票给你你会用吗?倒是中宣部和中央台真应该为这样低效甚至反效的宣传担责,不知是蠢还是坏。

家园 有些东西是利益决定的

“江苏搞电力灌溉,一亩地要2元,农民都嫌贵,认为还是用水车合算。

山东一个生产队地里扔了1000件小农具。

那时一斤小麦征购价不到1毛

1957搞高级社山东粮食产量下降近两成

1958很多烂地里

家园 我确定。对付刘少奇真的如他自己所说“一个小指头就行”

真不是和你抬杠。

仅为对付刘少奇而发动文革,不仅是小瞧毛泽东,而且是太高看刘少奇了。

但是,撼刘少奇易,撼刘少奇所代表私有制的这个人心难啊。

私有制自几千年来深入人心,要想人们狠斗私心一闪念,不容易啊,为什么农民一搞人民公社大家就磨洋工,刘少奇一搞分田到户大家就起早贪黑?为什么工人把车床电动机开得嗡嗡响,却坐到一边去聊天?为什么领导干部开始搞特殊搞腐败?都是因为私心在作祟。不将人们内心的私心革除,社会主义肯定搞不下去的。

有人主张慢慢来,搞过渡,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老毛这帮人都做不了,后人更做不了。

所以其必然逻辑是发动一场甚至几十年来一次触及灵魂的文化大革命,涤荡人们内心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封建的,资本主义的)。

如果仅仅把文化大革命理解成一场争权夺利的内斗,太肤浅!你觉得老毛是为了抓一只老鼠而拆掉整座房子的蠢货,那我们就此别过,无话可谈。

老兄就算不读赞毛的书,那么批毛的书也还是要读些吧?张国焘总是老毛的死对头吧,听听他对文革的看法吧。

在分析毛泽东的特点时,张国焘认为毛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他认为作为一个农民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一种对“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时(也就是所谓的“变修”时),毛便想采取措施来达到目的。这是“文革”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国焘晚年分析中国政治

老毛有诗云“昆鸡长笑老鹰非”,大概就是说这种总喜欢以自己的身高来揣度别人思想高度的妄人吧。

家园 “脸谱化” 是一切艺术工作的应有之义

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事实摆在那里,我们从中总结规律,挖掘共性,形成理论,然后再用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循环往复,这个实践-理论-实践,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

那么艺术工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必然包含这个 “总结规律、挖掘共性” 的过程,也就是脸谱化。

片面强调什么细节要丰富,要立体,要复杂,把红脸-白脸的区别模糊掉,那么日常生活每天都有,还要什么艺术工作? 大艺术家的工作,塑造经典人物形象,也就是添了新的 “脸谱”。

现在的所谓 “艺术家”,腹内草莽,没有水平弄出新的脸谱,所以打着反对脸谱的旗号,自己搞些不知所谓的东西,按照这个标准,社会混混也可以称为艺术家了。

家园 为啥我就没这个感觉?

我们家收入在当地远在中位数以上,但是进口货大部分是买不起的,所以应该是进口货完全没有竞争力(几百万人口里那几百几十户人家支持不了什么市场)。

反而当时对国企产品有竞争优势的是私企(现在叫小微企业),靠得就是价格低、质量差。而质量差往往是被掩盖的,消费者无法分辨,监管部门又不作为。到了九十年代甚至更晚,我们当地普通工农消费者才建立品牌和质量相关的概念。在这之前,就是“公家的”,“私人的”,“上海的”这种完全凭销售人员嘴说的质量划分。我们当地几个历史辉煌的棉纺、印染企业就是这么被挤垮的。当时经常有讽刺这种劣质产品的文艺作品。但也就是讽刺而已,靠着这种“灵活经营”优势,小企业打败了靠技术和规模领先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非消费品小企业优势更明显,我一个表舅给当地某大国企负责采购领导送了套房安置姨太太,就成了该大国企某零件唯二的供应商之一(另一个是厂长小舅子)。他用的是一家中型国企的淘汰的旧机器,雇的是没文化的闲散社会青年,一个那个中型国企的工人(我舅)下班去帮衬着指点下,就发了。他还很气愤地说,他的零件质量不好,但是将就能用,十次就有两次要被退货(验货员为了保证给自己的“供养”,给的压力);那个厂长小舅子送的就是废铁,但是一次都没被退过。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那个两千多工人的中型国企不适应“市场竞争”,慢慢就垮了。我舅下岗去表舅厂里工作,还被奚落,“我XX哥就是太老实,只能当个工人,没有帅才。”这个表舅的口头禅就是“水清不养鱼”,“做大事不拘小节”。再后来他供货的那个上万人的大国企也被并购了,他也早赚够钱该行干别的了。这样的故事在各老工业基地频繁上演着。

通宝推:南宫长万,桥上,
家园 批彭这个事有点复杂

河里有个《那年庐山》的贴,说了一些。我理解彭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和组织是正面对抗的。毛没有力量(党内多数)去对抗整个刘代表的“组织”。听彭的,就是枪指挥党。所以即使毛内心和彭一致,也不能站在他一边。毛在组织上基本是恪守原则的,不会拿自己声望去和大多数人对抗。另外戚本禹回忆录里提到当时彭还有点“外国支持”的意思。当然毛后来发动文革,从底层来制造新的多数,就是某种“找补”。

家园 以海元帅的人缘,枪指挥党不过得逞一时

以海元帅的人缘,枪指挥党不过得逞一时

毛不支持军内他也摆不平

纠正过来再打倒比收拾刘容易多了,但反其道行之,修养失去制衡,大批饿死(58就有但不多)就难以避免了

家园 你说的不错

但是毛不能这么干。他对党的态度不是亮剑里的李云龙对军队的态度。他不认为党是他的,否则在瑞金也不会中央来一页纸,就夺走他的指挥权了。他是多次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党的威信的。

家园 修养又是怎样维护武昌和郑州会议精神的?

修养又是怎样维护武昌和郑州会议精神的?

毛可是专门批过宋襄公

家园 集中当然必要,民主也是必然的,这个同意

然而,如果不能从主体角度进行研究——过去十几年,不仅体制内不能研究讨论选举、体制外无论左中右(《民主与法制》、乌有、本河),都不能讨论选举。这就有问题了。

不讨论、摸石头,八十年末摸到过一个程度。现在“民主”还要“摸着石头过河”——有边疆某教问题、一港一岛问题,再摸,代价还会小码?

通宝推:hullo,
家园 一点商榷:

说“反右的扩大化,造成了最不懂城市管理,最不懂生产的红区党掌握了高度统一的话语权”,这个应该是另一种结论:我们面前能看到的历史资料,是刘邓派1954年整高饶、56年(假手)整粟刘、1959年搞掉彭系、1962年后拉罗刘,这个是大军事干部的脉络,至于小的如王近山的事,基本数不过来。到1964年,挡在刘邓派军事干部前的、可以出头,也只有林彪系。这方面也可以是收缩的。

通宝推:hullo,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